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基層治理是在一個政治制度框架或政治結構之中最基層的權力運作過程。在這個過
程中,各種不同的行為者都是參與主體,他們遵循特定的制度規則和程序,以合作、協
商的方式,持續推進公共利益。西方古代的社會治理主要實行村社自治制度,封建社會
農村以莊園為基本管理單位,城市享有一定的自由。近代西方以自治市鎮為主要管理形
式,到了二戰后,社區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經歷了不斷
完善的過程,到二戰后,西方主要國家都已建立起福利國家制度。新中國成立后,也逐
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
知識梳理(一) 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
1.古希臘時期
基層治理依靠村社進行。村社實行自治,村社大會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
2.封建社會
(1)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
(2)城市從國王或領主那里獲得特許狀,享有不同程度的自由。
(3)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3.近代基層治理
英國 1835年頒布法律,確立了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
美國 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
法國 形成了以自治市鎮為基層單位的制度
4.二戰后的基層治理:社區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
(1)功能
①提供生活服務、教育、休閑娛樂、福利、衛生保健等。
②參與相關的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
(2)作用: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
(3)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后,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眾、志愿者和私人部門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使基層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知識梳理(二)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
(1)發展歷程
17世紀初 英國頒布了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了濟貧制度
19世紀80年代 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
1935年 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
二戰后 西方主要國家都建成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2)影響
積極影響 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消極影響 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
2.現代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逐漸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
(2)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
(3)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成熟,在滿足人民的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主題 西方國家的福利制度
[析史料實證]
16世紀以前英國窮人的救濟問題多是通過基督教會、個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決。國家并沒有將其視為自己的責任。相反,視貧困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經常制定懲治流浪者(大多是失地的農民)的血腥法律,并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抗。這種情況下,為穩定社會秩序,1601年都鐸王朝頒布了《伊麗莎白濟貧法》,把貧民區分為三種:(1)強壯有力而不愿工作的;(2)老弱殘疾而不能工作的;(3)不幸而找不到工作的。第一種貧民不能得到任何救濟,他們要接受強制勞動,對拒絕工作的人則要被關入懲戒所,為酷刑所懲罰甚至被處死。第二種無勞動能力的貧民可以得到救濟,對第三種不幸找不到工作的人規定濟貧官有幫助其找到工作的義務。
——摘編自陳曉律《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與發展》
[探究] 根據材料一,分析指出英國福利制度的特點。
[提示] 特點:逐漸把福利制度作為政府的義務;以立法形式推動福利制度建設;最初的目的是穩定社會秩序;有針對性的選擇救濟對象;福利制度起步較早等。
西方經濟學家一般認為,“公平”是指社會成員收入的均等化,“效率”是指資源的有效配置。進入20世紀70年代,沉重的福利負擔,降低了經濟發展速度,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巨大的經濟效益在福利制度下消失地無影無蹤。……福利機制作為社會再分配的形式,其直接目標有時并不是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而是達到政治、經濟和社會平衡。而這種不顧效率的平衡,在有些條件下則成為阻礙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羈絆。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紛紛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維艱。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會引起民眾的抗議怒潮,大規模的罷工和示威游行不斷發生。
——摘編自羅天虹等主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述評》
[探究]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西方福利制度造成的問題。你認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遠?
[提示] 問題:過分關注公平導致效率低下;政府的財政負擔加重;經濟發展速度下降;人們的工作積極性降低。
做法:福利水平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福利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適時改革;福利政策要兼顧效率與公平;民眾既要照顧眼前利益又要著眼于長遠利益。
[明歷史解釋]
全面認識“福利國家”制度
(1)形成原因: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暴露出資本主義的弊端,因財富分配不均而導致的社會危機威脅到資本主義制度本身。
(2)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各資本主義國家面臨國家重建問題時真正確立。
(3)辯證評價
①它促進了社會平等,縮小了貧富差距,減少了因貧困引發的許多社會問題,展示了西方民主的價值和普遍的社會關懷。
②福利國家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培植社會惰性,降低社會發展效率,并成為國家的沉重財政負擔,進而引發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
[練經典小題]
1.某報道這樣描述北歐福利國家:“最窮的和最富的,在交稅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納完稅后,它可以小到3倍,就是說我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錢。”對此理解錯誤的是( )
A.福利制度可消除貧富差距
B.體現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好處
C.福利制度可緩和社會矛盾
D.這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結果
解析:選A 社會福利制度雖然能夠通過社會資本的再分配緩和社會矛盾,但是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貧富差距。故A項表述錯誤,符合題意。
2.1946~1948年,英國政府實施了社會保險制度改革,規定發給新生嬰兒補助金和兒童教育補助金,對工傷事故和職業病者、孕婦、失業者發給補助金,對寡婦和老年人予以養老金和喪葬補助金。當時,按規定領取上述補助金的投保人數達2 300多萬人。英國政府的這一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刺激社會消費 B.緩和社會矛盾
C.改善勞資關系 D.美化政府形象
解析:選B 二戰期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受到極大地破壞;二戰后,各國普遍實行社會福利制度,以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復蘇,故選B項。
一、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基本形成了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型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形成了新型的醫療保險制度,在失業保險制度、工傷保險制度、生育保險制度建設方面有重大進展,改革完善了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各種補充保障措施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慈善基金會等在逐漸發展。學者吳鵬森認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應體現三個特點:一是從家庭保障向社會保障轉變,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是在滿足市場經濟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的同時,彌補家庭保障功能不斷弱化的缺陷。二是以社會保障為主體,還需要發展各種補充保障事業,彌補以政府為責任主體的基本保障的不足。三是體現多層次性,主要體現在以政府為責任主體的基本保障和以單位為主體的補充保障以及其他保障等不同層次上。
——摘編自吳鵬森《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概論》
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保障功能
材料一 一是勞動者及其家庭的“安全網”,國家通過立法,建立社會保障基金,對勞動者在因年老、疾病、失業、工傷、生育而退出勞動領域或減少勞動收入時,給予經濟補償,降低勞動風險,為勞動者及其家庭編織了一張社會安全網。二是收入分配的“調節器”,社會保障屬于國民收入的二次分配,更注重公平原則,以縮小社會收入分配差距。這對快速發展變革的社會尤為重要,是實現社會主義本質中“消除兩極分化”的重要舉措。三是經濟社會運行的“減震器”,特別是在經濟增長出現大的波動時,它通過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來防止出現大規模的對前途失望的群體,從而減少可能引起的社會震蕩。
——摘編自胡曉義《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析論》
材料二 政治功能表現為緩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穩定;經濟功能表現為調節收入差距、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功能表現為促進社會公平、實現社會和諧;道德功能表現為體現合理責任,提升社會道德等。他指出,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發揮積極的功能,不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則有可能產生消極的功能,但社會各界對消極功能認識尚不充分。
——摘編自丁建定《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史》
[隨堂基礎鞏固]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古代很早就建立起包括救濟在內的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孟子認為要使百姓接受統治,先從救濟老幼、鰥寡孤獨開始。朱熹主張設“社倉”救濟百姓,還強調賑濟要與發展生產結合起來。漢代光武帝曾命“郡國有谷者,給稟(官府供給糧食)高年、鰥、寡、孤、獨及篤癃、無家屬貧不能自存者,如《律》”。宋代將坊郭十等戶中的下五等戶作為“貧弱之家”予以救助。元代延續前代的基本規定,并在《刑法志》“戶婚”項目下,有設立“養濟院”收養鰥寡孤獨的制度,明清大致沿襲。
——摘編自王文素《中國古代社會保障研究》
材料二 從19世紀末起,英、德等國先后頒布了針對疾病、工傷事故等的保險法。針對低收入群體以及老人、兒童和婦女,西歐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濟制度。在理論方面,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會保障學者,其中貝弗里奇被西方稱為“福利國家之父”。二戰后,西歐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會保障網,除退休金、失業和醫療工傷三大保險外,還設立了孕、產婦補貼,幼兒、學童補貼等幾十種項目。歐共體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會政策。1972年,歐共體“社會行動綱領”把解決失業特別是青年人和殘疾人的就業問題列入優先目標之一。20世紀80年代,西歐各國為了緩和財政不平衡狀況,增加稅收和削減社會保障支出。
——摘編自李琮《西歐社會保障制度》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中國古代和近代西歐社會保障制度的相似之處。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西歐社會保障制度的新發展并分析其原因。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外社會保障制度的認識。
解析: 第(1)問,從材料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社會保障制度和近代歐洲社會保障制度都通過立法手段來實施,都由國家來主導推行,以弱勢群體為救濟對象,也都形成了社會保障的思想或理論。第(2)問,依據二戰后的經濟發展,我們可以看出,二戰后西歐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新發展表現為,社會保障種類增多,范圍擴大,同時,歐共體加強了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協調,但20世紀80年代社會保障開支有所削減,出現這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二戰以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施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20世紀8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明顯減緩,同時,西歐一體化加強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第(3)問,結合古今中外的基本史實,我們可以看出,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但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也應該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相適應,要符合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要求。
答案:(1)相似之處:通過立法手段實施;國家(政府)推行;以弱勢群體為救濟對象;都形成了社會保障的思想或理論。
(2)新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種類多,覆蓋面廣(全民化、全面化);歐共體加強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協調;20世紀80年代,削減社會保障支出。
原因:二戰后西歐普遍實施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或答“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西歐經濟的一體化密切了各國間的經濟聯系;20世紀80年代,西歐國家經濟增速減緩。
(3)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社會保障制度應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需不斷調整完善。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