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前后,先后建立起五大省級民族自治區。改革開放以后,這一制度不斷完善,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問題,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中共十九大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民族工作新的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知識梳理(一)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1)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2)在舊中國,少數民族長期遭受統治階級的壓迫和歧視,幾乎完全被排除在國家政治生活之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3)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問題,逐步明確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2.建立(1)1947年,內蒙古地區成立內蒙古自治區。(2)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3)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4)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國先后設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知識梳理(二)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1.歷程(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發展。(2)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正式頒布實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固定下來,標志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此被納入法制軌道。(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個離不開”,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也相互離不開”。(4)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意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在于維護國家的集中統一,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知識梳理(三) 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2.中共十九大報告關于民族問題的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民族工作新的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民族工作領域的具體體現。主題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析史料實證] 在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中,我們采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為了經過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發展、共同的繁榮。中國的民族宜和不宜分。我們應當強調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反對民族分裂,民族“單干”。我們民族大家庭采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我們普遍地實行民族的自治,有利于我們發展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我們不要想民族分立,更不應該想民族“單干”。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在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基礎上,建立起我們憲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愛的大家庭。——摘自《周恩來選集》[探究]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義。[提示] 有利于實現民族自治,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發展民族合作,實現共同繁榮;有利于真正實現民族平等,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與發展;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法》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法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就是讓少數民族真正當家做主,使自治機關真正行使自治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自治地方的積極性。黨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都很關心《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實施,希望內蒙古自治區在這方面能有新的建樹。要把《民族區域自治法》的精神與本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特點緊密結合起來,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并認真貫徹實施。——摘自習仲勛《在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四十周年干部大會上的講話》[探究]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地位及作用。[提示] 地位:中國的一項基本法律。作用:保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順利實施;為少數民族地區制定本區的法規提供法律依據;有利于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基本權利;等等。[明歷史解釋]全面認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實行的原因(1)從歷史情況來說,中國長期以來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這是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基礎。(2)從民族組成來說,中國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多,少數民族人口少,聚居區域寬廣,只有在統一國家內團結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共同的發展。(3)從民族分布來說,中國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只有實行具有很大靈活性的民族區域自治,才能適應中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和最大限度地滿足少數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4)從民族關系來說,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之間形成了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聯系。各民族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中國民族關系的特點,決定了只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才能適應并促進民族關系的協調發展。2.特點: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在多民族國家的政治制度問題上的一個偉大創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具體表現在:(1)民族自治與區域自治的正確結合。(2)經濟因素與政治因素的正確結合。(3)自治機關的二重性。(4)自治權的廣泛性。3.作用(1)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權利。(2)有利于建立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3)有利于調動少數民族的積極性,推動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4)有利于鞏固祖國的統一。[練經典小題]1.《中國政府西藏白皮書匯編》闡述了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以來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展示了西藏人民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行使當家做主權利的生動實踐,詳細介紹了西藏現代化建設、文化保護與發展、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下面與之有關的表述不準確的是( )A.西藏是20世紀60年代建立自治區的B.“一五”計劃期間修建了進藏公路C.1956年之后西藏進行民主化改革D.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西藏進入了社會主義階段解析:選D 西藏剛剛和平解放時,保留了當時的農奴制度,1956年西藏進行民主化改革,才逐步進入社會主義階段,故D項表述不準確,符合題意。2.學者汪輝在談論新中國的某一制度時說,它“汲取了傳統中國‘從俗從宜’的治邊經驗,根據不同的習俗、文化、制度和歷史狀態以形成多樣性的中央—地方關系,但這一制度不是歷史的復制,而是全新的創造,其中國家主權的單一性與以人民政治為中心的社會體系的形成是區別于王權條件下的朝貢體制的關鍵之處”。材料中的“它”是指(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協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解析:選A 根據材料“治邊經驗”“根據不同的習俗、文化、制度和歷史狀態”等信息,可得知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政治制度,故A項正確;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政黨制度,故B項錯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故C項錯誤;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層民主制度,故D項錯誤。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材料一 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1946年4月通過的《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規定“邊區各少數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區,得劃成民族區,組織民族自治政權;在不與省憲抵觸原則下,得訂立自治法規”,以立法形式將“民族區域自治”確定下來,這是中國民族法制史上的創舉。民族區域自治不再僅僅是一種政策主張或建議,在事實上成為一種制度和實踐。——摘編自張殿軍《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演進》等材料二 民國時期,封建帝制被廢除,民族平等被寫入約法和憲法,推動了邊疆民族觀的進步。治邊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邊”到對邊疆地區的重視。在邊疆地區的施政方針上,由“因俗而治”轉變為促進邊疆內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義的邊疆政策,在邊疆推行省縣制,改土歸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將邊疆地區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實施了開發和建設邊疆的經濟政策,同時開展邊疆教育,提高邊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視民族問題。1949 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后來,民族區域自治又明確載入歷次憲法,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摘編自馬玉華《治邊政策:從清代到民國的梳理》等材料三 內蒙古橫跨三北,抗日戰爭時期,蒙漢各族人民以各種形式進行抗日斗爭。抗戰勝利后,一些封建上層分子和原日偽官僚打出內蒙獨立的旗號。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明確提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46年春,先后建立起各盟分會和各旗支會,同時以民主選舉的形式改組和重建了各盟旗政府。與此同時,幫助廣大農牧民群眾和市鎮小手工業者建立農民會、牧民會及工會組織,進行減租減息,建立實業公司以提高生產力,改善他們的生活待遇,提高了廣大農牧民群眾的政治地位。1947年4月2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大會隆重開幕,大會討論了內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綱領、暫行組織大綱,選出了臨時參議會,并經臨時參議會選出了內蒙古自治政府委員會,組成了內蒙古自治政府。——摘編自白云《試論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內蒙古自治運動》材料四 國內各少數民族、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三區革命政府”參加了籌建新中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共同表決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在中央與地方關系問題上,要“既利于國家統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關系問題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在民族地方治理與施政問題上,“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摘自《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特色與功能》[隨堂基礎鞏固]1.這一制度充分考慮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等經濟因素,既注意照顧差異和特點,又考慮維護祖國統一、促進團結等政治因素。該制度的實施( )A.消除了各民族之間差異 B.改變了民族分布的格局C.完成了祖國的統一大業 D.保證了我國的民族團結解析:選D 從材料“既注意照顧差異和特點,又考慮維護祖國統一、促進團結”推斷出該制度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注重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故選D項。2.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體現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時間 政策 名稱1947年5月 設立民族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1980年3月 設立經濟特區 深圳特區1997年7月 設立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A.擱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B.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促發展C.獨立自主,主權毋庸置疑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榮解析:選B 深圳特區沒有體現民族利益至上的觀點,排除A項;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沒有體現獨立自主的原則,排除C項;深圳特區沒有體現民族平等的歷史信息,排除D項;材料中的三項政策,是中國共產黨結合各個歷史時期的實際情況,制定的政策,故B項正確。3.毛澤東在1949年11月發表的《關于大量吸收和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指示》中說:“在目前時期應一律組織聯合政府,即統一戰線政府。在這種合作中大批培養少數民族干部。此外,青海、甘肅、新疆、寧夏、陜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數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應開辦少數民族干部訓練班,或干部訓練學校。要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完全孤立民族反動派,沒有大批從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干部,是不可能的。”該指示( )A.正式確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基本政治制度B.有利于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C.推動我國首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建立D.是新時期基層民主的發展的有力保障解析:選B 材料觀點認為應從少數民族的實際出發,選拔并任用少數民族自己的干部,這樣有利于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故B項正確;1949年《共同綱領》確立民族區域自治為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政策,排除A項;1947年建立的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首個少數民族自治區,排除C項;題干與發揚基層民主政治無關,且此時并非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排除D項。4.如圖反映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兩項政治制度,對其共同點認識錯誤的是( )A.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B.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C.實行了特殊的社會制度D.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解析:選C 依據材料圖片可知,這反映的是“一國兩制”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結合所學可知,民族自治區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而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因此C項符合題意;兩者都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A、B、D三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5.習近平在慶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只要我們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西藏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A.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本地區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一項長期的根本政治制度C.我國五個省級自治區都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起來的D.1954年憲法確認民族聚居地區都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解析:選A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可以保證少數民族地區實現當家作主的愿望,可以自主管理本地區的內部事務,故A項說法正確,符合題意。6.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確認民族區域自治是新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此后建立的第一個民族自治區的省會,距離下列哪個歷史遺跡最近( )A.安西都護府 B.山海關C.靈渠 D.秦始皇陵解析:選A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于1955年,是在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之后,省會烏魯木齊與安西都護府的歷史遺跡最近,故答案為A項。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