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設計【課程標準】從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材分析】本課是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本課上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主要講授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與此同時中華文化也不斷向外輻射和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展現出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本課共分為兩個子目:“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第一子目介紹了古代和近代中華文化吸收外國文化的重要史實。古代史主要敘述了佛教傳入中國的歷程和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的主要活動和影響。近代主要敘述了近代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歷程。第二子目主要從對亞洲和歐洲兩個方面介紹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教學目標】1.了解佛教傳入中國的歷程和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2.了解兩次西學東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認識近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和特點。3.了解中華文化對東亞、東南亞國家的影響,認識中華文化圈的意義。4.了解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在歐洲的傳播,分析其對歐洲社會的影響。【教學重難點】重點:近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中華文化對歐洲的影響。難點: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世界意義。【教學方法】講授法、問題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法等【教學過程】導入:展示《詩經》書影和《孔子學院》圖片,利用教材前言,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曾經說;“在世界上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其他古國,現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國還繼續存在,不但繼續存在,而且還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中國是古而又新的國家。《詩經》上有一句話說:‘周邦雖舊,其命維新。’舊邦新命,是現代中國的特點?!敝袊l展的歷史源頭和內在動力就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為世界發展提供了滋養。由此導入新課。新課: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1.佛教傳入中國(1)發展歷程①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③隋唐時期,佛教出現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2)影響①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②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③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④佛教文化宣揚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知識拓展】舉例說明佛教對中國的深刻影響。2.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1)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2)徐光啟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3)清政府任命湯若望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合作探究】材料 明末清初,一批來華耶穌會會士由于精通中國文化而獲得高官的賞識,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瑪竇,他們脫下僧袍,換上了儒服,通過與儒家學者們談天、辨論,用三棱鏡、自鳴鐘和地理知識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湯若望精通天文,后來他在滿清官廷擔任過欽天監監正的職務。 耶穌會會士們將大約7000種西文圖書帶到了北京。17 世紀時會士與中國學者合譯出了大約380 種著作,這些書多為神學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數學、地理、醫藥、氣象、機械、解剖學、動物學、邏輯以及歐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論文和專著。 — —費正清《東亞:傳統與變遷》依據材料并結合教材,概括明末清初西學東漸的原因(國際、國內)及傳教士對當時中國產生的影響。3.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1)背景:國門被迫打開,民族危機加劇。(2)影響:沖擊了中華傳統文化;推動了中國逐步近代化。(3)過程:①開明官員: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②清政府:A.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旨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B.清政府創辦一些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嚴復、詹天佑是中國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識分子。C.1868年,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③愛國知識分子:A.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B.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④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⑤十月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知識整合】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過程【合作探究】總結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特征。【拓展提升】根據所學知識對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的不同。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1.文字與思想的外傳(1)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2)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3)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4)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2.社會制度外傳(1)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2)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3)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4)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思維拓展】閱讀教材P11“學思之窗”中的詩句,體會中華文化對朝鮮、日本的影響。參考答案:(1)從公元前2世紀朝鮮歸入西漢版圖開始,中國文化就成為朝鮮半島傳統文化的源頭和主體。從那時起朝鮮地區就直接采用漢字,即使是在制定了自己的文字后,漢字依然是官方的、正式的文字。朝鮮的主要制度、主流文化、倫理道德、學術文化,無不來自中國,或在此基礎上的發展。(2)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歷史過程。漢字和漢文、儒學、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日本最早的詩集是《漢詩集》,即按中文韻律,文字,語法,用中文標記書寫而成的詩歌集。3.四大發明的外傳(1)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2)火藥在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3)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4)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后,歐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4.中國文化傳入周邊地區(1)14世紀末,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2)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5.中國文化傳入歐洲(1)16—18世紀,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2)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思維拓展】教材P12【思考點】:中華文化對人類發展的影響還表現在哪些方面?(1)宋代以來的理學對德國的哲學革命產生重要影響。(2)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其“學而優則仕”的公平性、開放性和流動性為歐洲和19世紀美洲的考試制度和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鑒。(3)中國文化的連續性、獨特性豐富了世界文明的內涵,為世界文化的豐富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沉重地打擊了“西方中心論”,戰后歐洲文明和歐洲文化的深刻危機,動搖了歐洲根深蒂固的優越感,隨著“西方沒落”疑慮的出現,西方學者把眼光投向了遙遠的東方,中國的儒家學說被高度贊揚,老莊哲學也一度風行,人們希望用中國文化來發展人際關系,實現世界的和平與安寧。)【課堂小結】本節課重點講解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通過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引發學生思考,把握重點難點,對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進行透徹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和識記。【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