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課標要求熟知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蒙古軍滅亡西夏和金、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滅南宋的過程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了解蒙古族興起和鐵木真統一蒙古的史實;結合史料認識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族和蒙古社會的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及統一全國的過程。2.根據史料和所學知識,理解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3.了解文天祥抗元斗爭的史實,體會文天祥在抗元斗爭中體現的崇高氣節與精神,繼承和發揚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蒙古族的興起;元朝的建立2.教學難點元朝統一的意義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 展示學習目標 整體了解所學內容 通過展示,讓學生明確本課內容所需要掌握的內容點在哪里。視頻導入 視頻導入,提問“蒙古民族是如何崛起的,元朝是如何建立的,又是怎樣實現全國統一的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蒙古的崛起與統一……” 以動態視頻導入,通過設問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順利進入本課的學習。知識講解一、蒙古的統一和發展 蒙古的統一 (1)背景 教師展示三段史料,請學生閱讀材料,蒙古統一的背景 學生閱讀教材和材料后回答。 通過分析材料,讓學生理解蒙古能夠統一的背景,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形成史料意識,提升史料實證的能力。(2)概況 教師展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形勢圖,展示蒙古統一的知識卡片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填寫卡片。 通過形勢圖和知識卡片,讓學生加深對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過程的識記。蒙古的發展 (1)對內革新 教師展示表格,提問“閱讀教材相關史實說一說對內革新有哪些舉措?這些措施分別會帶來什么積極作用?” 學生閱讀“相關史實”填寫表格 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史料,歸納總結知識點,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2)對外擴張 教師展示“蒙古的統一與擴張”形勢圖,講述蒙古擴張的過程 教師展示時間軸,讓學生填寫蒙古對外擴張的過程 學生根據教師指導,歸納總結 教師用時間軸記述事件的方式,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識記知識講解二、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1.元朝的建立 教師展示忽必烈的資料卡片 教師提問“忽必烈繼位后的措施,忽必烈采納漢族儒臣建議,推行中原地區的各種制度與文化,對他完成統一大業有什么作用和影響?” 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講述元朝建立的過程。學生根據教師指導,閱讀教材總結歸納忽必烈繼位后的措施以及作用 史料、圖片的展示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表格填寫,有利于學生提高總結和歸納的能力。2.元滅南宋 教師展示“元朝的建立和統一”形勢圖和時間坐標軸 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梳理元滅南宋的過程過渡:說一說 教師展示文天祥的資料,提問“陸秀夫、文天祥等人的言行體現了哪些高貴的品格?”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舍家為國、威武不屈、堅決抗元、誓死如歸、忠貞節操的愛國精神3. 元朝的統一的意義 教師展示“元朝的建立和統一”形勢圖和元朝統一的資料 學生通過閱讀元朝統一的資料,結合教材歸納總結 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史料,歸納總結知識點,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隨堂練習1.元朝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因為( C )A.它是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B.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與開放時期C.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D.形成了少數民族和漢族的第一次全面交融2.1260年,他繼承了汗位,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 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中統五年,他選取《易經》“至哉坤元”之義,將“中統五年”改為“至元元年”。至元八年,改國號為元。其中的“他”指的是( D )A.鐵木真 B.窩闊臺 C.阿保機 D.忽必烈3.有學者經過研究發現:兩宋時,四川遠離中原戰火,局勢一向較為安定且富庶,成都、眉山成為四川刻書中心。到十三世紀中葉,蒙古兵攻占四川地區,大肆搶掠,成都、眉山的版刻業自此一蹶不振。由此可見( B )A.戰爭是破壞經濟文化發展的罪魁禍首B.社會安定是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C.經濟的繁榮促進了雕版印書業的發展D.兩宋時四川地區活字印刷術比較發達4.遼在其管轄地區實行“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政策;阿骨打仿照漢族制度,稱帝建國, 國號大金; 忽必烈采納漢人的建議, 依據中原王朝的體制稱帝建年號。這反映了( A )A.各民族不斷交流、交往和交融B.遼、西夏、元學習宋朝治國C.少數民族政權通常重文輕武 D.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得到發展課堂小結布置作業元朝統一是歷史的進步,文天祥抗元又是正義的,這二者矛盾不矛盾呢?談談你的想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