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8課 經濟體制改革 教學設計【單元介紹】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世紀末,我國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現在,我國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新課導入】【目錄 教學目標 重難點】目錄: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教學目標:1.掌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情況。2.通過對改革開放前農村和國有企業中存在問題的分析,探究改革的原因,深化對改革措施的理解;通過對改革試點成功后將其模式推廣到全國的學習,啟發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3.通過對改革前后中國農村、城市變化的描述,認識到改革開放是使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國之路,逐步確立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教學過程】模塊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背景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背景?材料一:當時出去要飯心里很苦惱,農民有地有田,有牛有犁有耙,為什么搞不上吃的?我們心里不服氣,農民不是不會種地,按當時那個政策約束了我們。過去喂豬不超過一頭,喂雞不超過三只。”——摘自《小崗村,嚴宏昌家的年關》缺少生產自主權材料二:男勞力上工帶撲克,女勞力上工帶納鞋,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大包干紀念館》生產積極性不高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背景?背景:(1)農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和政社合一的體制弊端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視頻: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時間: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①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此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全年上交(繳)的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孩子養活到18歲。”請你從這份協議中,分析農民改革的方式、責任、利益。方式:分田到戶責任:保證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利益:剩下全是自己的分田到戶后,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群眾干活“不用敲鐘,不用派工,農民賽著往前沖,一個比起一個能”鳳陽縣農業生產三年三大步說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②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到1983年初,全國農村實行包干到戶、包產到戶的生產隊已達9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意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人均有很大提高。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鄉鎮企業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在鄉鎮(包括所轄村)舉辦的各類企業,包括鄉鎮辦企業、村辦企業、農民聯營的合作企業、其他形式的合作企業和個體企業五級。鄉鎮企業行業門類很多,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以及商業、飲食、服務、修理等企業。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意義: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與變化隨堂小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改革的 主要形式是( D )A.把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B.引導分散的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C.實行對個體農業的改造,建立農村集體經濟D.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線索提示1、抓取題干關鍵詞“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2、由題干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故選D。模塊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思考一下,改革為什么能夠從農村轉向城市 農村的成功改革為我國的改革開了個好頭,解決了人們的吃飯問題,為其他各方面的建設奠定了基礎,為繼續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礎,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閱讀材料,思考國有企業改革的背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1)改革內容:①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所有制形式)②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經營模式)③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分配方式)(2)改革中心環節: 增強企業活力。(3)改革成果: 通過改革,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我國城鄉出現了經濟大發展的嶄新局面。二十多年來,海爾集團由一個虧損147萬元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2015年全球營業額實現1887億元的大型家電第一品牌。經濟體制改革前后的變化隨堂小練小蕓同學帶著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搜集了“政企分開”“利改稅”“股份制改革”等資料。根據這些信息,判斷她的研究性學習課題是( C )A.土地改革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C.國有企業改革D.資產階級性質改革線索提示1、抓取題干關鍵詞 “政企分開、股份制改革”;2、結合所學基礎知識即可得出。模塊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邊是改革開放以前人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的糧票、布票,而右邊是現代企業發行的股票,它們反映了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什么變化?提出:1.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 1993年,《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兩種經濟體制的根本不同十四屆三中全會后,中共中央認識到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中共中央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黨和政府對市場作用與地位的認識在不斷深化。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有何歷史意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合作探究結合下面圖示和所學知識談談改革的特點和啟示:隨堂小練中國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哪次會議( C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B.中共八大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D.中共十四大線索提示1、抓取題干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結合所學基礎知識即可得出。【課堂總結】【布置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