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 教學設計【單元介紹】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治者強化中央集權,采取重文輕武的治國政策。與此同時,周邊民族先后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與宋朝并立。北宋滅亡后,南宋占據江南,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兩宋時期,各民族之間在更大范圍內交融,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國內外貿易空前繁榮,科技發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學藝術碩果累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各民族間交融得到進一步發展,東西方交流得到加強,對以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新課導入】視頻:清明上河圖(動畫)【目錄 教學目標 重難點】目錄一農業的發展二手工業的興盛三商業貿易的繁榮四經濟重心的南移教學目標:1.掌握宋朝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具體情況;2.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以及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3.通過回顧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總結對今天經濟建設的啟示。【教學過程】模塊一、農業的發展自東漢后期開始,江南社會經濟逐步得到發展。從唐朝中晚期至兩宋時期,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使南方農業發展速度加快,逐漸超過北方。自宋代開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時,江西、福建和兩廣地區也得到很大開發。兩宋時期,人口增加,墾田面積擴大,耕作技術提高,農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南方的水稻種植面積迅速增長。(1)引入越南品種—占城稻,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2)南方農民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從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產于越南的占城稻有很多特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三是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50余日。(3)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較大推廣,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4)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5)在宋代,復種技術也得到推廣,江南種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兩種,種植和收獲的時間不同。(6)南宋時冬麥和晚稻兩熟制也得到大面積推廣。復種是農業史上的重大變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區尚限于廣東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種植區已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宋代農業發展的原因(1)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2)技術的提高和區域的拓展;(3)政府重視發展生產;(4)人民的辛勤勞動。相關史事宋朝時的南北氣溫普遍變低,南方變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較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唐宋時期,北方湖泊減少。中原地區的森林因長期砍伐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受到的破壞較小,相對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發揮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和抗御災害的作用。模塊二、手工業的興盛紡織業①北宋,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四川、江浙絲織生產發達。出示圖片:蜀錦蜀錦系純真絲織品,質地柔軟。以華麗精美、色調明艷、文飾典雅著稱。蜀錦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源于上古、興于秦漢、盛于唐宋。四川有“羅織錦繡甲天下”美稱。出示圖片:布業始祖黃道婆②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棉紡織品種類較多。制瓷業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河北定窯、河南汝窯等地燒制的瓷器,給人以別致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江西景德鎮,后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造船業1974年8月從福建泉州灣出土了一艘海船,長24.20米,寬9.15米,深1.92米。全船有13個船艙。該船載重量有200噸,工藝高超。該船共出土香料木4700多斤和宋代銅錢,這是一艘航行于南洋的胡椒香料貨船。模塊三、商業的繁榮1.商業貿易興盛出示圖片:清明上河圖行人熙攘 商販密集 商鋪林立都市多——最大的開封和杭州人口多——一百多萬時間長——早市夜市的出現范圍大——鄉鎮出現草市宋代的商業特別是南方的商業為什么如此繁榮呢 ① 自唐朝晚期開始,南方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重大發展,為商業的繁榮奠定了基礎;② 自北宋開始,我國的商業空前繁榮,為南方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③ 南宋時期,北方地區處于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之下,宋朝的統治中心南移,因此朝廷重視商業特別是對外貿易的發展,以增加財政收入,促進了商業的繁榮。根據所學知識,對比唐都長安和北宋汴京城有哪些不同 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城市布局:打破了坊與市的界限。營業時間:延長了營業的時間。產品種類:市場上的產品更加豐富。原因: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市經濟的繁榮,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的經濟形勢。問題思考想一想:商業貿易的興盛對社會生產和人們的生活有什么好處?答:社會生產方面:商業貿易是商品交換的表現形式,是聯系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它的興盛將有利于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交換,推動國內市場和海外貿易的發展,從而激活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方面:商業貿易使社會上的產品種類更多,生活方式也更加豐富,經濟收入得到提高,從而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2.海外貿易的發展如果要做生意,去哪里好呢 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概述一下宋朝海外貿易繁榮的表現:(1)港口多: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2)貿易范圍廣: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3)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4)采取獎勵通商的政策,給予外國商人優惠待遇。(5)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人中占有重要地位。相關史事宋朝采取獎勵通商的政策,給予外國商人優惠待遇。當時的泉州、廣州等地都設有“蕃坊”,專供外國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外國商人聚居的地方,還設立外商子弟學校,稱作“蕃學”。北宋初期,四川地區專用鐵錢。鐵錢每貫重12斤,買一匹上等絲綢,要付130斤的鐵錢。面對這種狀況,如果你是當時的四川富商,你希望得到什么樣的貨幣來進行交易?3.紙幣的出現交子——北宋出現在四川成都,是世界最早的紙幣。會子——南宋出現,紙幣使用范圍更廣。(1)金屬貨幣沉重,不便攜帶,因此人們發明了便于攜帶的紙幣。(2)紙幣比金屬貨幣攜帶方便,可以在較大范圍內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3)今天的貨幣由國家統一發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范圍更廣,印刷更精美,防偽技術更高。同時紙幣的發行和管理更加科學。模塊四、經濟重心的南移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廣 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史 記》材料二(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宋書》材料三朝廷在 故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抵。語曰:“蘇湖熟,天下足。”——摘自《陸游集》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歷程是怎樣的 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拓展延伸:經濟重心南移給我們發展經濟提供了哪些啟示?1、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2、要充分利用當地和外來的人力資源。3、要保護生態環境,愛護自然。4、要重視科技進步。5、要采取積極鼓勵發展經濟的政策。課后活動1.閱讀史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東京夢華錄》卷二記載北宋首都開封店鋪林立,“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材料二:《夢梁錄》卷十三記載南宋首都臨安“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根據材料,說一說宋朝大都市商業繁榮的景象。答:材料一反映出北宋都城開封店鋪林立,商家實力雄厚,交易量大。材料二反映出南宋都城臨安商業范圍廣,店鋪遍及大街小巷,有一定的規模,商品種類繁多。知識拓展【課堂小結】【布置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