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城市的功能、規模是衡量人類社會發展水平的標尺,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城市在古代早已出現,但是城市化卻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城市化是人類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化城市社會逐步轉變的過程。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二戰后西方國家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中國在鴉片戰爭后也開始了城市化進程,新中國成立后,城市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改革開放后城市化加速。城市的發展使得市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也為人們提供了更便捷、豐富的生活服務。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公共設施也日益完善。但是,城市化的發展也帶來了環境污染、交通擁堵、貧富分化等嚴重的問題。知識梳理(一) 城市化的演進1.原因(1)工業革命促使工業生產逐漸向城市集中,越來越多的人從鄉村走向城市。(2)鄉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一方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所需的勞動力與消費市場,另一方面對城市的設施與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表現(1)世界城市化的發展①1851年,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50%的國家。②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③二戰后,城市化成為衡量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2)中國的城市化進程①鴉片戰爭后,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城市陸續出現,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城市化進入新階段。③1978年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21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化迅猛發展。2011年,中國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一半。知識梳理(二) 居住條件的改善1.居住條件19世紀50年代 美國人發明了電梯。電梯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19世紀70年代 比利時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技術20世紀以來 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廣,私人衛生間等快速普及2.生活服務社區發展 二戰后,城市中的社區蓬勃發展,社區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休閑購物 倉儲式商場、超市、購物中心等紛紛出現,很多購物中心將商品銷售、金融服務、餐飲和娛樂休閑等功能整合到一起;娛樂休閑場所、公園等設施增多,城市綠化面積越來越大文化娛樂 城市中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體育場館的數量越來越多,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更加多樣知識梳理(三) 基礎設施的發展1.原因:城市經濟的發展、規模的擴大以及功能的增加。2.發展歷程(1)西方①19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②自來水與排水系統普及到百姓家中;煤氣燈、電燈為居民提供照明;電報、電話逐漸普及,便利了人們的通信聯系。③19世紀末,第一條地鐵線在倫敦問世,柏林、紐約等城市開始將鐵路高架橋納入交通網絡。④20世紀以來,電車、汽車、自行車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現多樣化、立體化趨勢。(2)中國①中國近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集中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②1864年,上海煤氣公司成立。此后,自來水、電力、公路、電報、電話等事業也逐漸發展起來。③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進。知識梳理(四) 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環境污染 城市化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和水污染貧富分化 工業化、城市化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財富,這些財富聚集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工人階級生活貧困交通擁堵 隨著城市的發展,交通擁堵成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問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問題 二戰后,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同樣經歷了發達國家曾經出現的問題,且日益突出主題一 城市化的先驅——近代西方的城市化[析史料實證]材料一 從18世紀到19世紀初,英國城市人口從約占人口總數的20%增加到33%。1851年,英國城市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基本實現了城市化。1770年時,英國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例是45%,工業的比例只有23.6%;1821年,農業的比例急劇下降到26.1%,工業上升至31.9%;1861年時,農業比例只剩下17.8%,工業則占到將近40%,超過了各種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截止到1848年時,英國的棉布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煤產量占全世界的2/3,生鐵產量甚至高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摘編自王明南《英國工業革命與城市化關系探究》[探究] 英國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實現城市化的?工業的發展對城市化有何作用?[提示] 背景: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作用: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工業的發展需要大批工人在同一工廠工作,工廠集中的地方逐漸發展為新興城市;工業的發展吸引大批農村人口進入工廠,成為城市居民;工業的發展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商品、財富。材料二 世界40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發展年份 個數 占城市總人口(%)世界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世界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1960 19 10 9 13.4 14.2 12.51980 35 13 22 15.8 14.1 17.22000 66 16 50 19.9 13.4 23.2[探究]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分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原因。[提示] 發達國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推動;戰后資本主義體系的確立。發展中國家:國家、民族獨立;工業化起步;第三世界的興起。[明歷史解釋]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動力與影響1.城市化的動力(1)城市化的根本動力是工業化,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規模龐大的城市。(2)蒸汽機和電力的使用解決了工業城市的動力問題,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3)交通運輸的發展,加強了城市與其他地區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2.城市化的影響(1)城市成為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活動的聚集地,相對集中的社會群體形成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深刻地影響著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方向。(2)城市是工業資本主義最為發達的地區,聚集在城市的企業相互交流,人員的自由流動,技術不斷提高,促進了工業化的進程。(3)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城市文化不斷發展,成為各國或各地的文化中心。(4)城市化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壓力,工業污染嚴重、生活壓力增大、貧富分化加劇等問題困擾著近代工業城市。[練經典小題]1.如表反映了18~19世紀中期英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變化情況,這種變化主要是由于( )年代 1750 1801 1851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 21.0 27.5 51.0A.工業革命的開展B.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C.政府鼓勵人口遷移D.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解析:選A 材料反映的是工業革命之前和工業革命以后英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變化,從材料可以看出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人口比例占據絕對多數,故選A項;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于19世紀60年代,與表格中的時間不符,排除B項;城市化的進程主要依靠工業革命的開展,政府政策上的鼓勵不屬于主要因素,排除C項;從城市的人口變化中無法得知世界市場的發展程度,排除D項。2.據統計,18世紀后半期的整個歐洲有大約70%的城市發展出現在英國。到1800年,在英國城市排名中,排在倫敦后的六大城市中的五座城市在兩百年前是相對不重要的城市。這說明( )A.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B.倫敦成為歐洲金融中心C.英國已經完成城市化進程D.工業革命是城市發展動因解析:選D 根據所學,英國最早開展工業革命,因此18世紀后半期英國的城市化率高,而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其他地區的城市也因工業革命的發展而發展起來,故D項正確;材料與英國對外殖民擴張沒有直接關聯,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說明倫敦在歐洲的地位如何,故B項錯誤;英國的城市化率高,但不代表已經完成了城市化進程,故C項錯誤。主題二 助推中國夢實現的翅膀——近現代中國的城市化[析史料實證]材料一 我國城鎮人口由1843年的2 070萬人,至1893年增至2 350萬人,從占總人口的5.1%上升為6.6%。至1949年增至5 766萬人,從占總人口5.1%上升至10.6%。從“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戰爭前,全國通商口岸34個,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開放的。中國各地工廠有外資工廠、官辦和官商合辦工廠、民族資本主義工廠三大類。——摘編自皮明庥《洋務運動與中國城市化、城市近代化》[探究]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原因。[提示] 原因:通商口岸開放;洋務運動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推動;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發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結構偏重于工業,呈現出工業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導,能通過各種措施限制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轉移,同時可使政府采取強有力的方式從農業中積累城市化、工業化初始階段的建設資金。尤其是往前30年,我國城鎮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長率為0.15%,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2%上升到40%,年増長率達0.4%。——摘編自《新中國城市化建設初探》[探究] 根據材料二,概括新中國成立后30年內中國城市化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因素。[提示] 特點:政府主導;工業型城市;農業資金推動城市化;發展速度慢。影響因素: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明歷史解釋]近現代中國城市的發展1.推動中國近代城市發展的因素:西方殖民侵略的影響;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洋務運動和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推動;近代化思想和理念的影響。2.中國近代城市特點: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色彩;近代化趨勢日益顯著;開埠城市發展迅速;城市分布和發展更加不平衡。3.現代中國城市發展階段(1)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五”計劃實施,促進城市化發展。(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城市化得到一定的發展。(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促進城市化發展,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解放生產力,鄉鎮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小城鎮的發展。國有企業的改革促進了大城市的發展,對外開放促進了沿海地區和內陸城市的發展。[練經典小題]1.下表是《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一書中關于近代中國城市化比率統計表(單位:%)。對下表解讀不正確的是( )中國北部 中國西北 長江上游 長江中游 長江下游 東南沿海 兩廣地區 云貴地區 平均1843年 4.2 4.9 4.1 4.5 7.4 5.8 7.0 4.0 5.11893年 4.8 5.4 4.7 5.2 10.6 6.4 8.7 4.5 6.0A.中國城市化整體上發展緩慢B.長江下游、兩廣地區城市化比率最高C.城市化的主因是商品經濟發展D.手工工場的興辦吸納了大量勞動力解析:選D 根據題干表格可知從1843年到1893年中國城市化在緩慢地向前發展;長江下游、兩廣地區城市化比率分別從1843年的7.4和7.0發展到1893年的10.6和8.7,這兩個階段都是所有地區最高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城市化率東南沿海沿江高,西北內陸低的原因主要是開埠通商的影響,A、B、C三項均正確,不符合題意;材料反映不是手工工場的興起,因為時間是在1843~1893年間,這時候已經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而不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D項錯誤,符合題意。2.下面是1950~2010年世界部分國家城市化率變化趨勢圖(%)。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確立,使美國城市化增長率居世界領先地位B.21世紀以來馬來西亞城市化率超過日本,已經躋身經濟發達國家行列C.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城市化率總體增長幅度高于世界的增長幅度D.20世紀90年代以來部分國家城市化率的對比說明,全球化不利于發達國家的發展解析:選C 從圖片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城市化增長率并不高,故A項錯誤;馬來西亞不屬于發達國家,故B項錯誤;新中國的城市化率增長幅度總體超過世界,故C項正確;圖片無法體現城市化對發達國家的不利影響,故D項錯誤。一、近代西方城市化歷程西方國家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起源于近代的工業革命。城市化作為一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形態,和工業化似乎是一對“孿生子”,它們就像兩個車輪,承載著人類社會滾滾向前發展。18世紀從英國發端的工業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態——城邦與城堡——開始從政治管理中心和軍事防衛堡壘,轉向以工廠生產和貿易交換為主體形態的經濟中心。在第一次產業革命的推動下,1851年英國的城市化水平就超過了50%,率先進入成熟的城市化階段。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也相繼啟動了城市化進程。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第二次產業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興起,使得重化工業取代紡織等輕工業而成為主導產業……當然,西方國家工業化帶來的城市化進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摘編自周躍輝《西方城市化的三個階段》二、近代中國城市化的特點中國城市告別傳統城市形態走向近代是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的。與西方資本主義諸國通過提高農業生產力、工業革命和日益增長的商業化等內力作用實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不同,中國的城市近代化發軔于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一批有別于傳統封建市鎮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這些通商城市以貿易為中介,并通過強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新的技術、城市建設與管理、文化樣式及價值觀念移植嫁接到傳統城市之中,從而使這些城市走出鄉村社會及文化的包圍而開始了艱難的近代之旅。——摘編自《中國近代城市化與城市近代化論略》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城市化歷程1949~1978年是城市化曲折發展時期,城市化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一五”時期得到恢復和發展后,出現了長期的曲折停滯,總體上,城市化的進程緩慢。1949~1978年工業化得到相對高速的發展,而城市化發展卻嚴重滯后……1978年以來,中國城市化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改革之后的城鄉壁壘被市場經濟逐步打破……政府對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鄉之間勞動力、人口、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日益活躍,原有的城鄉隔離狀態開始有所松動。農民可以就地發展工業,建設農民城市,形成了中國自己獨特的農村城市化道路。——摘編自吳清《新中國的城市化發展(1949~1991)》[隨堂基礎鞏固] 1.“每年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由其他地區來到上海,他們可以看到美麗的建筑、整潔的街道……他們可以看到機器、自來水、電報、電話、火輪船、公園。”材料描述的情景最早出現于( )A.鴉片戰爭時期 B.洋務運動時期C.民國建立初期 D.新中國成立后解析:選B 材料“機器、自來水、電報、電話、火輪船、公園”屬于洋務運動的成果,這反映了洋務運動時期西方科技文明和生活方式在上海的傳播,B項正確。C、D兩項與“最早出現”不符,排除。上海通商是在鴉片戰爭之后,不是鴉片戰爭時期,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2.中國近代通行原則源于英法聯軍在中國制定并實行的《租界規程》中載明的條文:車輛超過時必須靠路左。1945年蔣介石政府迫于美國的壓力,把靠左通行改為靠右通行,并特地發布了近代中國第一部交通規則——《城市交通規則》。這說明( )A.近代中國人主動學習西方文明B.中國近代交通發展帶有殖民色彩C.交通規則最早出現于甲午戰爭后D.中國近代交通規則發生根本變化解析:選B 通過題干中“車輛超過時必須靠路左”的規定是源于英法聯軍在中國制定的條文,后來蔣介石“把靠左通行改為靠右通行”是“迫于美國的壓力”,可知近代中國的交通發展是受到殖民勢力的影響,帶有殖民色彩,故選B項。3.1906年,中國第一個省級公共圖書館——湖南圖書館建立,1909年,國立京師圖書館開始籌建,其余各省圖書館也加緊籌建。到民國前夕,各省公共圖書館基本建立,學校圖書館、專業圖書館、私人圖書館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這一時期圖書館的建立和發展( )A.與變法圖強運動相輔相成B.適應了近代教育的需要C.以宣傳共和主義為其宗旨D.推動了科舉制度的廢除解析:選B 據材料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可知國家重視教育的發展,適應了近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故選B項;依據所學,1898年推行變法運動,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而未涉及宣傳共和思想,排除C項;依據所學,1905年科舉制廢除,排除D項。4.從1世紀開始西歐的城市逐步發展復興,他們通過斗爭和贖買政策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權,甚至有的城市成為城市共和國。這一現象的出現( )A.為西歐社會的逐步轉型提供了條件B.為西歐統一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使農村的封建經濟開始大規模解體D.促使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解析:選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城市市民是資產階級的前身,他們“通過斗爭和贖買政策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權,甚至有的城市成為城市共和國”實際上也是反封建斗爭,為西歐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轉型提供了條件,故A項正確。城市自治與西歐統一市場的形成無關,排除B項。農村的封建經濟解體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城市自治的結果,排除C項。推動城市自治的是市民,是資產階級的前身,排除D項。5.據統計,1851年英國總人口為1 800萬,其中農村人口占48%,而城市人口占52%。同期,法國、美國等仍然是農村人口占較大優勢,而德意志、俄國和意大利農村人口更是占絕大多數,與英國的城市化相比較,這些國家簡直是些“巨大的村莊”。材料說明( )A.英國城市化居于領先地位B.英國率先完成工業化進程C.法美產業結構優于德俄意D.德俄意尚未開始工業革命解析:選A 材料將1851年英國農村人口與法國、美國、德意志、俄國和意大利農村人口比較,結合所學可知,當時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英國城市人口占52%,說明城市化居于領先地位,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直接反映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進程,故B項排除;材料沒有比較法美和德意志的產業結構,故C項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說明德俄意尚未開始工業革命,而是反映城市化問題,故D項排除。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開始聚集于城市外圍地區,形成了所謂“草市”的新居民區。……政府對此高度重視,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區劃分為八個廂,重新設置官吏進行管理。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將汴京城外的居民區正式納入行政區劃,承認其是汴京的重要組成部分……舊城池外新居民區的普遍形成和發展壯大,說明城市的空間范圍超越了城池郭墻的限制更廣地延伸開來,城市的規模擴大了。這些新城區并不只是居民區而已,同時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業生產較為集中的地方。——摘編自陳宇光《宋代農村人口流動探析》材料二 清朝統治末期,原有秩序漸漸松動,被突破的禁令越來越多,地域空間的劃分逐漸模糊,內外城的區隔,甚至皇城與京城的界限也被打破,民人進入內城的情形越來越普遍,城市內部的流動性明顯增強。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開始對城市實施改造,拆除城墻、規劃市區道路,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北京城固有的封閉格局被打破,逐漸形成了各民族、各階層混居,百業雜處的城市新形態。……在清末,北京城南宣武門外的香廠地區就已經開始修筑道路,開辟新區。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選擇香廠作為城市改造的示范區域,名“香廠新市區”,經過幾年的建設,逐漸形成一處集商業、娛樂、餐飲等于一身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區。——摘編自王健偉《清末民初北京的城市化進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圍居民區劃定為新城區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新市區的形成有何特點。并簡要分析近代新市區的發展帶來的影響。解析:第(1)問,據材料一“宋代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開始聚集于城市外圍地區,形成了所謂‘草市’的新居民區”,得出解決大量農村人口流動帶來的問題,緩解舊城區人口壓力;據材料一“政府對此高度重視……重新設置官吏進行管理”,得出維護社會秩序;據材料一“這些新城區并不只是居民區而已,同時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業生產較為集中的地方”,得出順應工商業發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財政稅收等。第(2)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二“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開始對城市實施改造,拆除城墻、規劃市區道路,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北京城固有的封閉格局被打破”,得出拆除城墻,打破城市的封閉格局;據材料二“香廠地區就已經開始修筑道路……選擇香廠作為城市改造的示范區域”,得出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漸完善為基礎及與城市改造相關;據材料二“經過幾年的建設,逐漸形成一處集商業、娛樂、餐飲等于一身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區”,得出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區。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和邏輯進行推導,可以從工商業、城市化、城市生活、城市自身等角度來分析其影響。答案:(1)原因:解決大量農村人口流動帶來的問題;緩解舊城區人口壓力;維護社會秩序;順應工商業發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財政稅收等。(2)特點:拆除城墻,打破城市的封閉格局;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漸完善為基礎;與城市改造相關;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區。影響:推動近代城市化和工商業的發展;推動社會生活的近代化;緩解城市自身規模發展帶來的問題(或者解決城市人口過多的問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