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課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課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 教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革命促進了食物生產、儲備技術的進步,為消除饑餓、保障人類的糧食安全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帶來了各種食品安全問題。在全球環境危機、糧食危機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解決本國人口的溫飽和保障本國的糧食安全成為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貧困和饑荒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特別是對那些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科學、理性、合理的調整優化本國農作物種植結構,尤其是“民以食為天”的主要糧食作物,必須改變單一作物種植依賴。我們要力爭糧食作物種植的多元化,盡最大可能減少因意外自然災害帶來的巨大風險和危機。
知識梳理(一) 食物生產的現代化
1.現代農業
條件 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的機器生產推動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特征 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
發展 20世紀下半葉,一批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以高科技為基礎的設施農業有了突破性進展
經營模式 大型農場和大型養殖場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
意義 農副產品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生產量大幅增長,保證產品的供應,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2.農業機械化
概況 20世紀以來,汽油拖拉機、柴油拖拉機相繼實現批量生產,為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創造了條件,以此為基礎,各種農業機械如鏵式犁、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投入使用
類型 由于各國國情不同,美國農業機械以大型為主,法國以中型為主,日本以小型為主,中國則是大、中、小型相結合
意義 農業科技發展推動著農業生產從人工化向自動化轉變
3.農作物良種的推廣
(1)概況:1930年,美國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玉米新品種;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麥新品種;20世紀60年代,菲律賓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21世紀以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中國雜交水稻制種技術不斷取得突破。
(2)意義: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
4.養殖技術的發展
(1)概況:養殖場和牧場的各個生產環節逐步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控制,使養殖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水產養殖向工廠化、機械化和集約化經營發展。
(2)意義:提高了畜牧產品和水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推動了人類營養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知識梳理(二) 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
1.糧食倉儲技術
(1)原始社會,人們利用地窖和陶器來存儲余糧。
(2)隨著古代農業發展,糧倉的儲備技術逐漸改進。
(3)20世紀50年代,美國已經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后來這項技術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
(4)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
(5)隨著低溫、低氧等儲藏技術廣泛運用,糧食儲備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
2.食物冷藏技術
(1)在古代,人們利用腌制或風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還利用自然界中的冰來延長食品保藏期。
(2)20世紀20年代起,冷凍食品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冷鏈物流產業也發展起來。
(3)意義:提高了糧食和食品的保質期,有助于增加食物供給,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知識梳理(三) 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
1.糧食安全
(1)背景:隨著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突出,各國尤其是亞非拉最不發達國家的糧食安全危機日益突出。
(2)措施:各國政府都把解決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1945年成立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籌解決糧食安全問題;1996年,中國發布《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
(3)影響:糧食安全是一國最大的安全問題,它關乎人類的和平與發展。
2.食品安全
(1)背景:農業現代化和科技進步帶來的負面影響。
(2)表現: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禽畜飼養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食品加工中過度甚至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
(3)應對:各國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并制定法律法規進行治理。中國政府提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懲罰、最嚴肅的問責,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
主題一 食物生產的現代化——現代農業
[析史料實證]
材料一
——摘編自周應恒《“現代農業”再認識》
[探究] 根據材料一提供的關鍵信息,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組成一段文字,為“現代農業”下一個定義。
[提示] 定義:現代農業是以現代產業理念為指導、以現代科技為支持、以現代產業組織為紐帶、以涉農企業為載體、以農業產業化為目標、貫通一、二、三產業的有機系統。
材料二 根據中外農業科技史專家的研究結論,在傳統農業階段長達幾千年的征程中,每500公頃土地可供養活的人口從2人增加到1 000人左右。但是在近代資本技術集約化經營的現代農業階段,每500公頃土地可供養活的人口猛增至5 000人。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以溫室技術水平的廣泛運用為代表的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使1公頃溫室的生產水平超過100公頃農田作物種植的產出規模。總之,農業現代化是與工業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實質和核心是化“農”,就是農民比重大幅減少,農業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歷史演進過程。
——摘編自張新光《20世紀以來世界農業發展中幾個帶有規律性的認識》
[探究] 根據材料二,歸納概括世界農業現代化的特點。
[提示] 特點: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市化相伴發展;科技進步與資本投入是農業現代化的推動力;農業現代化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和農作物產量;農業和農民在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中的比重大幅下降。
[明歷史解釋]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1)概念:傳統農業是以人力和畜力為動力,以人工操作的鐵制農具為標志,建立在生產技術的經驗積累基礎上的農業生產形態。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以及現代科學管理方法的專業化、社會化的農業生產形態。
(2)特點
①建立在一整套現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體系,使農業生產技術由依靠經驗轉向主要依靠科學。
②現代農業機器體系的形成和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使農業由主要依靠手工、畜力的農具操作轉變為依靠機械動力、電力等的農業機械化操作。
③廣泛采用現代化的生產組織形式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規模化、集約化,農業工藝過程的科學化,農工商經營的一體化以及農業的產業化等。
④傳統農業大多以小私有制下的家庭經營、自給自足為主要特征;現代農業以大農場和商品化、產業化為主要目標。
(3)意義
①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產量。
②有利于保證農產品供給的質量。
③有利于促進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練經典小題]
1.中國古代的農具改進大都朝著輕便、小型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像西歐近代那樣向著機械化、大型化,適合于大農場的方向發展。這主要是由于(  )
A.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B.農具制造技藝落后
C.政府不注重農具改進 D.地理形勢的局限
解析:選A 由材料中“輕便、小型”可知,中國古代的農具比較適合個人或家庭使用,這與我國古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相符,故選A項。B、C兩項與史實不符;D項說法錯誤。
2.根據1851年的調查,英格蘭和威爾士農場總面積為2 470萬英畝,其中經營面積在100畝以及100畝以上的大農場約占78.4%,經營面積在50~100英畝的中等農場約占13%,經營面積在5~50英畝的小農場僅占8.6%。同時,即使是小農場,在經營方式上也完全不同于產業革命以前的小農經濟。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社會化大生產的普及 B.世界市場拓展的刺激
C.農業生產關系的變革 D.國家外交政策的推動
解析:選C 材料的數據信息強調英國的農場主要是以經營式的農場為主,與過去的小農經濟在經營方式上完全不同,結合材料中1851年的時間,可以得出,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影響,傳統的小農經營的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也就是農業生產關系的變革,故C項正確;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未使社會化大生產達到普及的程度,故A項錯誤;材料只涉及英國國內農場經營方式的變化,與世界市場、國家的外交政策無關,排除B、D兩項。
主題二 舌尖上的安全——糧食與食品安全
[析史料實證]
材料一 在當今世界,如何解決本國人口的溫飽和保障本國的糧食安全成為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貧困和饑荒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特別是對那些最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處于饑荒狀態。20世紀60年代,印度從美國引進了優良小麥品種,小麥產量竟然是原來的3倍,從此印度再也沒有出現過饑荒。
——摘編自曹瑞臣《作物改變世界》
[探究] 根據材料一,指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是什么?你認為該如何解決。
[提示] 問題:饑荒問題(糧食危機或糧食安全)。
解決:大力推進科技進步,發展現代農業是解決現代社會面臨的饑荒與糧食安全問題的必由之路。
材料二 在印度實行“綠色革命”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由于大面積種植單一的作物,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因此這種方法對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這種持續了近40年的過度灌溉和過量使用化肥的農業生產方式導致土地日益貧瘠。而且從旁遮普省農民的血液、母乳以及地下水和農民栽種的蔬菜中都測出了農藥殘留物。同時,由于過度使用化肥,給農民帶來沉重負擔,許多人不得不依靠貸款。
——摘編自彭詠清譯著《印度的“綠色革命”》
[探究] 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現代農業存在的“隱患”。如何解決現代農業面臨的問題。
[提示] 隱患: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面臨重大風險;人們身體健康受到威脅;過度發展給農民帶來負擔。
解決: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適度;依靠科技進步;處理好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吸取傳統農業優點,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等。
[明歷史解釋]
關于糧食和食品安全問題
(1)原因
①科技發展的“雙重”作用。
②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城市化進程加快。
③市場經濟的“負面”作用。
④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2)內涵
從數量角度看 人們能夠買得到、買得起所需的食品
從質量角度看 食品要營養全面、結構合理、衛生健康
從發展角度看 要實現食物獲取與環境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3)解決
①數量食物安全新觀念是實現糧食安全的基礎和保障。
②食物安全是一個系統化工程,必須全社會積極參與。
③全面加強食物質量和安全體系和法制建設。
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消除絕對貧困人口。
[練經典小題]
1.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斯瓦米納森博士給予這樣的評價最主要是基于(  )
A.袁隆平是許多致力于提高糧食產量的科學家的代表
B.他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C.雜交水稻技術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
D.雜交水稻被認為有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饑餓問題
解析:選D 根據題干“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可見是強調袁隆平雜交水稻技術的世界意義,故D項正確。A、B、C三項都符合袁隆平的表述,但與題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不符。
2.《宋刑統》:“脯肉有毒曾經病人,有余者速焚之,違者杖九十。”依據材料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食材以肉類為主    B.重視食品安全
C.制裁強行買賣行為 D.食品中添加了有毒物
解析:選B 宋代的法律規定:脯肉有毒致人中毒時,食品的所有者應當立刻焚毀所剩變質食品,以去后患,否則杖打九十。可見宋代重視食品安全,對有毒有害食品的銷售者給予嚴懲,故選B項。
一、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
材料一 在傳統農業中,生產單元也是消費單元(即自給自足),所有生產要素基本在農業和農村內部就可解決;現代農業則不同,它依賴大量外部投入,如化肥、農藥、機器等等。這一切都不是農戶自己所能生產的,需要一個強大的科技與工業體系支撐。
——摘編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時期的農業》
材料二 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區別在于,傳統農業主要使用畜力、比較簡陋的農具和農家肥,農業生態系統是一種內循環、農產品的加工是很初步的;現代農業大量使用機械、電力、化肥和農藥,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一種外循環,農產品的加工非常深入。歸納到一點,就是現代農業有外源的能量(如石油)的投入,傳統農業除太陽能外幾乎沒有外源能投入。
——摘編自李根潘《精耕細作、天人關系與農業現代化》
材料三 現代農業是繼原始農業、傳統農業之后的一個農業發展新階段,是持續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管理和現代工業裝備的專業化、社會化、集約化產業。是把生產、加工和銷售相結合,把產前、產中和產后相結合,把生產、生活和生態相結合的一體化的高效率與高效益的綜合性產業。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
——摘編自盧良恕《從土地到餐桌》
二、食物生產現代化的利與弊
材料一 現代農業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大幅地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有效地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促進了工業化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繁榮,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之一。同時它又構成了一個比較合理的內部、外部物質和能量的循環機制,合理開發利用了農業自然資源,合理布局了農業生產力,建立了較合理的大農業生產系統結構和產業結構,為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作出了重大貢獻。
——摘編自梁樹春《對生態農業的再認識》
材料二 現代農業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遺留了許多問題。首先,從本質上現代農業生產由于要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農機、商品飼料和電力排灌,因而屬于商品能源的高投入模式,因而如果能源出現危機,這種模式的脆弱性就會顯現。其次,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投入產生了一系列的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果。如大量農藥使用,大量對人類有益的生物滅絕,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長期使用化學農藥,誘導病蟲害產生耐藥性,以致農業對化學農藥的依賴性越來越大;農藥進入土壤和水體,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最終危及人類的身體健康;高度機械化的單一作、連作,誘發土壤侵蝕,以及大量灌溉引發的土地鹽漬化。
——摘編自程序《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狀況》
三、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關系的解讀
1.糧食安全的核心主題:吃得飽
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出,食物的供求關系先后經歷了極度短缺、局部或暫時短缺和豐裕三個階段。在食物極度短缺的時代,由于食物數量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生存問題成為第一位的問題,因此,爭奪食物常常會成為犯罪、沖突乃至戰爭的導火索。
對于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無論何時,糧食的供給數量是否充足而引發的糧食安全問題都會是一個事關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的戰略問題。一方面,國內糧食市場始終處于緊張平衡狀態,干旱、洪澇、颶風、暴雪、地震、蟲害等自然災害隨時都在威脅著糧食供給這根脆弱的神經。另一方面,龐大的人口基數意味著我國無法依賴國際貿易來解決國人的吃飯問題,據測算,每年國際糧食貿易的成交量僅可供我國居民消費5個月。
2.食品安全的根本宗旨:吃得好
在糧食充足供給問題逐步解決的過程中,食物生產呈現出商品化、規模化特征,市場上銷售的食品的加工程度日益提高,產地和銷地的距離也越來越遠。隨著食品產業鏈的延長,農產品的種植者和養殖者,以及對這些產品進行初級加工的生產者,都可能把食品僅僅視為是賺錢的工具,而漠視了對消費者應有的社會責任,導致他們可能以增加產品的質量風險為代價來獲得更高的產量和更好的產品外觀。在我國市場經濟尚未規范的時代背景下,不擇手段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幾乎成了許多食品生產者的潛規則。與此同時,處于產業鏈終端的消費者對食品色、香、味的過度要求,則可能會讓食品鏈變得更加扭曲,給食品安全埋下更多的隱患。
[隨堂基礎鞏固] 
1.1984~1986年蘇聯農產品年均增產速度為2.6%,1987~1989年下降為1.5%;1986~1989年,年均進口糧食3 430萬噸;另外,肉、糖、黃油、土豆和水果等的進口量也日益增加。這從本質上反映出蘇聯(  )
A.重工業的增長過快   B.國產糧食用于工業
C.經濟結構持續惡化 D.農民生產積極性低
解析:選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農業一直處于落后狀態,戈爾巴喬夫時期,農業的發展問題越來越突出,農業發展滯后也嚴重阻礙了食品工業等輕工業的發展,這從本質上反映出蘇聯的經濟結構持續惡化,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蘇聯重工業的發展情況,故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蘇聯國產糧食的用途,故B項錯誤;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低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質問題,故D項錯誤。
2.赫魯曉夫上臺之初對農業問題的基本評價是:蘇聯的糧食基本上是有保證的,但農業的一系列重要部門還處于落后狀態,這種落后阻礙著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是影響集體農莊莊員收入增長的障礙。赫魯曉夫這一認識(  )
A.是對斯大林體制的維護
B.正確地指出了蘇聯農業存在的問題
C.破除了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
D.開創了蘇聯農業經濟體制改革先河
解析:選B 材料“農業……還處于落后狀態”“阻礙著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等體現了當時蘇聯農業的落后及其帶來的影響,符合實際情況,故B項正確;材料指出了斯大林模式下經濟發展的弊端,故A項排除;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是在蘇共二十大上,且C項在材料中體現不出;D項“開創了”說法錯誤。
3.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必須立足自身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要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要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下列哪種行為最有效(  )
A.提高農民種糧收益 B.全面推行“光盤行動”
C.改造中低產田 D.培訓農民科學種田
解析:選D 鄧小平曾指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加大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這是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根本之策,D項正確。
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953年,為了解決糧食收購困難,保證國家掌握物資資源進而加快工業化,國家開始實行統購統銷政策,也就是說以政府定價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行計劃收購,對城市人口實行計劃供應。這一政策曾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對農村經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由于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大幅度增長,國家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縮小農副產品的統購范圍,降低征購指標。1984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指出,要隨著生產和市場供給的改善,繼續減少統購的品種和范圍,到年底,統購品種從1980年的183種減少38種,實行了32年的統購統銷開始瓦解。1985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規定國家對糧食、棉花等農產品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1993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國家取消指令性糧食生產和銷售計劃,農產品由市場定價,統購統銷政策真正取消了。
——摘編自王瑞芳《統購統銷政策的取消與中國農村改革的深化》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78年后統購統銷政策改革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78年后統購統銷政策改革的意義。
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84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1993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可以得知政府高度重視,體現關注民生和逐步推進,漸進改革,直至取消,以及糧食逐步走向市場化是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改革的特點。第(2)問,根據材料“國家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縮小農副產品的統購范圍,降低征購指標”可以得知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改革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農業發展,進而提高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改革的推行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答案:(1)政府高度重視,體現關注民生;逐步推進,漸進改革,直至取消;逐步走向市場化。
(2)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農業發展;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疏附县| 阿鲁科尔沁旗| 错那县| 亳州市| 太康县| 长春市| 买车| 舞钢市| 博乐市| 宁武县| 连云港市| 社旗县| 沙坪坝区| 岚皋县| 越西县| 吴旗县| 清水县| 廉江市| 柘荣县| 怀柔区| 昂仁县| 浏阳市| 阳江市| 安吉县| 南川市| 灵寿县| 古田县| 织金县| 凤翔县| 崇文区| 高碑店市| 饶河县| 双城市| 张家港市| 永吉县| 志丹县| 上高县| 奇台县| 绥化市| 工布江达县|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