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地理大發現的重大作用之一是引起了全球范圍內農作物的大傳播,從而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新大陸發現后,美洲許多獨產的重要農作物傳播到其他大陸,深刻地影響了全球農業和世界人民的飲食生活。其傳播的路線一部分是先傳入歐洲再傳遍世界,也有一部分直接從美洲傳入亞洲,或同時從歐洲和美洲傳入亞洲。比如番茄就先從美洲經太平洋傳入亞洲,煙草也由美洲先傳入亞洲,還有可可亦先經太平洋傳入亞洲,花生從西方、東方 美洲在亞洲的東邊 雙向傳入亞洲,木薯也從西方、東方雙向傳入亞洲,等等。,人類空前“大交換”的意義就在于全球物種在西方殖民擴張背景下完成了全球性的生態擴張和重新布局,為新一輪的全球農業革命和人口擴張提供了現實可能。知識梳理(一) 美洲物種的外傳1.條件:新航路的開辟,人類逐漸從孤立走向整體。2.傳播(1)糧食作物傳入歐洲傳播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玉米、馬鈴薯和甘薯傳入歐洲推廣 16世紀末,馬鈴薯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影響 17世紀,玉米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2)糧食作物傳入中國:明朝時,玉米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乾隆、嘉慶年間,玉米得到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前,玉米的種植已遍布全國。馬鈴薯和甘薯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3)蔬菜作物傳入歐洲: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18世紀中葉開始作食用栽培并不斷改良;原產于拉丁美洲的秘魯和墨西哥的辣椒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16世紀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4)蔬菜作物傳入中國:在明朝萬歷年間,番茄被引入中國;明朝時,辣椒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知識梳理(二) 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1.農作物傳播(1)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2)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產量僅次于小麥的北美第二大農作物。2.禽畜物種傳播(1)傳播:歐洲移民把雞、牛、驢、馬、豬、羊等禽畜傳入美洲。(2)意義: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知識梳理(三) 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1.積極影響促進人口增長 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改變了飲食習慣 各種物種交流,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改變了當地食物結構促進了畜牧業發展 物種的交流,促進了畜牧業發展,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促進了經濟和貿易發展 物種交流和產量提高,使許多農副產品有了大量剩余,從而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2.局限性:破壞生態環境(1)食草動物到達氣候適宜的美洲,繁殖數量超過土地的承載能力;殖民者為了大量種植農作物,濫砍濫伐原始森林。(2)玉米、甘薯等引入中國,為擴大耕地面積,過度墾荒造田,導致了水土流失。主題一 “全球化”——物種從局部交流到全球傳播[析史料實證]材料一 新航路開辟以前,物種交流主要在彼此鄰近的地區或各大洲內部進行,也有一些跨洲的物種交流。公元前2000年左右,西亞的物種小麥、大麥進入了歐洲。公元前100年至公元200年間,通過絲綢之路,葡萄、苜蓿等傳到中國,櫻桃、杏等傳到羅馬。此后物種交流進一步發展,中國的粟傳入波斯,越南的占城稻引入中國,棉花、水稻等從印度傳入埃及和地中海世界。——摘編自《經濟與社會生活》[探究]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新航路開辟前物種交流的特點及其原因。[提示] 特點:交流空間相對較小;主要以農作物交流為主;形成多個交流中心;主要以和平方式為主。原因: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絲綢之路的開辟;歐亞非有多個古文明中心。材料二 16~17世紀傳入中國的三種糧食作物學名 別名 原產地 傳入途徑玉米 番麥、御麥 美洲 由西班牙殖民者帶到菲律賓,再傳入中國甘薯 番薯、金薯 美洲 由西班牙殖民者帶到菲律賓,再傳入中國馬鈴薯 洋番薯、荷蘭薯 美洲 由荷蘭殖民者帶進中國臺灣,再傳入中國大陸[探究]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16~17世紀三種糧食作物傳入中國的特點及其國際背景。[提示] 特點:傳入的物種原產于美洲;名稱中大多帶“番”字;主要是從海路傳入中國大陸。背景: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或雛形出現);早期殖民擴張。材料三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摘編自[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探究]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的原因。[提示] 原因:人類生產力的提高;交通工具尤其是航海和造船技術的進步;新航路開辟,把世界聯系在一起。[明歷史解釋]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物種交流特點 歐洲具有主導性;交流品種更加豐富;范圍具有全球性;經濟作物大量交流;交流伴隨著暴力掠奪;物種交流的速度加快原因 人類生產力和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交通工具尤其是航海和造船技術的進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逐步形成與發展;近代歐洲崛起,率先開展殖民擴張[練經典小題]1.據記載,物種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經開始,但往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范圍主要局限于歐亞大陸。16世紀以來,物種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圍遍布全球。該變化主要得益于( )A.耕作技術進步 B.新航路的開辟C.工廠制的建立 D.歐洲價格革命解析:選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連結為一個整體,促進了世界各地物種的交流,故選B項。耕作技術在歷史上就一直處于一個進步的過程,不可能在16世紀突然爆發成為關鍵性的影響因素,排除A項;工廠制度建立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歐洲價格革命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與物種交流速度加快沒有太大關系,排除D項。2.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煙葉、玉米和馬鈴薯等農作物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傳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馬、牛、驢等動物,以及先進的生產方式,則隨著歐洲移民一起進入美洲。這說明( )A.殖民活動客觀上推動文明交流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C.新航路開辟帶來經濟繁榮D.農作物種植不受地域影響解析:選A 材料表明新航路開辟后,煙葉、馬鈴薯等物種傳入歐洲,而水稻等動植物和先進的生產方式,傳入美洲,由此可見殖民活動客觀上推動文明交流,故A項正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經濟繁榮問題,排除C項。根據常識農作物種植不受地域影響顯然是錯誤的,排除D項。主題二 “雙刃劍”——世界物種交流的影響[析史料實證]材料一 美洲作物在全世界的傳播和普及具有重要意義。比如,玉米、甘薯等糧食作物具有耐瘠、耐旱、高產等優點,對近代以來的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具有重要貢獻;煙草成為全世界總產值最大的經濟作物并引發約五分之一的人有了抽煙嗜好;橡膠成為與鋼鐵、石油比肩的重要原材料;辣椒改變了許多人的口味;金雞納降伏了長期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瘧疾等等。人們的食物結構發生了自農業誕生以來的第三次大變革。人們對美洲農作物的依賴越來越強。——摘編自張箭《人類食物結構演變初論》[探究] 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美洲物種在世界傳播和普及的重大意義。[提示] 意義:促進了世界人口的增長;推動了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化和商品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促進了近代工業的發展;維護了人類的健康;改變了人類的食物結構。材料二 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換對世界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在哥倫布到來后的一兩個世紀中,印第安人口減少了95%,主要的殺手是舊大陸來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病菌,因此對它們既沒有免疫力,也沒有遺傳抵抗力。美洲的高產旱地農作物等所造成的人口持續增長是造成山地被大量無序開發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其對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是造成了亞熱帶山區的結構性貧困,制約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摘編自藍勇《美洲作物的引進與傳播》[探究] 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開辟后物種大交換帶來的消極后果。[提示] 消極后果:疾病和瘟疫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印第安人大量減少,美洲缺乏勞動力,引起黑奴貿易;生態環境被破壞;大量山地種植農作物,制約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明歷史解釋]物種交流的影響原產美洲的玉米、馬鈴薯、木薯、甘薯、向日葵、花生、菜豆、煙草、可可豆和棉花等作物已經邁入當今世界最重要的作物之列。美洲作物的確是人類潛在的能源寶藏,僅玉米、馬鈴薯、甘薯等高熱量食物就足以讓世界感恩,再加上番茄和辣椒、豆類等蔬菜作物乃至煙草、棉花等經濟作物,所有這些美洲作物在舊大陸的擴散和傳播,實現了空前的生態擴張和全球“生態農業革命”,它們的到來不僅大大促進了人口的增殖、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平衡了飲食結構和飲食口味,而且還益智健康,提升了精神愉悅,最終推動了歐洲和世界財富的巨大增長乃至歐洲18世紀中期以后取得世界經濟優勢和政治、軍事霸權。[練經典小題]1.明朝中后期,世界新航路開辟,帶動了物種的交流。先后傳入中國的美洲獨有物種除辣椒等之外,還有玉米、馬鈴薯等高產農作物。這刺激了當時中國( )A.生產工具迅速革新 B.農業商品化發展C.白銀成為主要貨幣 D.朝貢體制的終結解析:選B 農業商品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市場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辣椒、玉米和馬鈴薯等是高產作物,盈余投入市場出售,促進農業商品化發展,故B項正確。其他三項材料均未體現,排除。2.美國歷史學教授克羅斯比在《哥倫布大交換》中講道:“歐洲人發現南北美洲并來此定居時,帶到新大陸來的禽畜和作物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帶來的雜草種子,所有這些組成一個生物旅行箱,這個旅行箱由原產于歐洲的和來自亞非的一些物種組成。”這說明新航路的開辟( )①促進了不同大陸間的物種交流②推動了各大陸的城市化進程③給美洲人民的生存環境帶來威脅④促進了美洲的原始資本積累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選C 根據材料可知,一方面哥倫布大交換推動了不同大陸物種間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外來物種產生的環境威脅,故①③正確,C項正確。②④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故其他各項排除。一、近代前期蔗糖的傳播材料一 中國糖業自唐代引進印度制糖術,至宋朝發明冰糖,形成專門“醣坊”,糖業已具相當規模。1400年前后,中國與地中海地區為世界主要產糖區,到十六世紀中期左右,中國與西方均已掌握熬制白糖的技術,這在世界糖業史是一次革命性的進步。此后糖業伴隨著歐洲的對外經濟擴張產生了飛速的發展,糖也從官僚貴族享用的奢侈品漸漸普及民眾,糖量大大增加。歐洲擴張主義者從巴西等美洲殖民地運輸大量蔗糖到歐洲市場,獲得暴利。此時,中國糖也參與國際蔗糖貿易,其市場主要包括歐洲、波斯和日本。中國糖運入歐洲市場具有其偶然性。17世紀30~50年代歐洲當時的主要蔗糖供應地巴西卷入戰爭,使其產糖量驟減,導致歐洲市場蔗糖供應不足,糖價上漲,荷蘭人借助于其對外擴張的范圍之廣大,趁機利用東印度公司的以中國為主的蔗糖貿易把中國糖輸入歐洲,多時竟至三百萬磅,中國白砂糖的贏利有時高達7.65倍。——摘編自陳紹剛《十七世紀上半期的中國糖業及對外蔗糖貿易》材料二 盡管煙草、棉花乃至后來的靛青曾為殖民者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但它們作為主要作物的時間并不長,是甘蔗拯救了西印度的種植園主們。由于歐洲人對蔗糖的需求源源不斷,蔗糖很快在歐洲市場上獲得了價格優勢,種植園主們也順應形勢變化,逐漸轉向種植甘蔗和生產蔗糖。“西印度人很快發現他們更大的利潤來自甘蔗,因為煙草可以在弗吉尼亞大量種植,并且在那里種植的煙草比在西印度任何地方種的都多。因此,盡管圣基茨、巴巴多斯和馬提尼克這些地方最先種植的作物是煙草,但是到17世紀中期時,殖民者們已經普遍放棄它而選擇種植甘蔗了。”——摘編自王倩《“蔗糖革命”的歷史考察》材料三 殖民地種植園起始于加那利群島的適度種植,后來發展成為高度組織化、時間意識強的企業,完全比得上19世紀的工廠。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種植園主最初征募美洲土著勞動,但疾病與過度工作引起的大量死亡讓種植園主開始用非洲奴隸替換美洲土著。種植和收割甘蔗不僅需要艱辛的體力勞動,還需要仔細規劃以求產量的最大化。甘蔗砍下后很快變干,必須將其送到磨坊里,用巨大的碾子榨取汁液。到18世紀才開始使用機械力壓榨甘蔗。嫻熟的奴隸技工將甘蔗熬成糖漿,撇去雜質,然后倒入錐形的模具中。在干燥了幾個星期之后,深色的糖會沉至底部,被用來制作朗姆酒,而上層白色的晶體則會留給歐洲市場。糖最初專供歐洲社會上層消費,后來逐漸傳播到社會各個階層。——摘編自皮爾徹《世界歷史上的食物》二、“哥倫布大交換”材料一 哥倫布大交換是一件關于生物、農作物、人種、文化、傳染病以及觀念在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的一場引人注目的大轉換。在人類史上,這是關于生態學、農業、文化許多項目的一件重要歷史事件。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這是世紀性大規模航海,也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系的開始。這種生態學上的變革,便稱之為“哥倫布大交換”。世界之間的接觸,傳播各種新的作物和牲畜,支持兩個半球人口的增加,雖然疾病引起對美洲原住民的數量急劇下降。材料二 被歐洲白人攜帶到美洲的病菌,其最突出的也是決定性的一個特點是:它和白人宿主已經完全相互適應,也不會傷害宿主,但對缺乏免疫能力的美洲印第安人來說它卻是致命的。正因印第安人容易感染疾病,在種植園和礦山勞動壽命常常不到一年,他們被白人視為“差勁的”奴隸,而非洲黑人卻具備抵抗這些疾病的強健體格和種植、采礦的知識,因而適應在新大陸從事強迫勞動,這反倒成了黑人悲慘命運的禍根——數百萬黑人被販運為奴送往美洲。用本書中的話說,當時的大交流,使得大西洋兩岸出現了兩個美洲和兩個非洲——美洲和非洲的食物和文化,都相互輸入對岸。——摘編自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三、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的影響材料一 甘蔗等農作物在美洲的引種,在美洲形成了使用奴隸勞動的種植園經濟,帶有血腥的蔗糖不僅改變了歐洲的食物結構,而且給美洲帶來了災難。——摘編自《世界歷史上的食物》材料二 原產于新大陸的玉米和馬鈴薯等栽培植物,今天在舊大陸各地已經成為重要的作物品種。這種傳播使居住在舊大陸的人們的營養狀況和人口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地的食物生產方式也有所改變。從舊大陸向新大陸傳播也同樣進行,原產于舊大陸的谷物、家畜在新大陸也產生了同樣的結果。——摘編自史密斯《農業起源與人類歷史》材料三 葛劍雄指出,甘薯、玉米、馬鈴薯等高產耐旱農作物的引種都曾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從而使人口猛增。何炳棣指出,美洲食物物種的傳入也引發了中國農業結構的變化,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的傳入對中國的土地利用和糧食結構確實引起了一個長期的革命。陳樹平指出,玉米、甘薯的引入另一個重要的作用是促進經濟作物種植以及糧食商品化的發展,客觀上又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摘編自曹玲《明清美洲糧食作物傳入中國研究綜述》[隨堂基礎鞏固] 1.16世紀后,歐洲市場上胡椒供應量比14世紀中葉充足很多,其價格下降,走上更多尋常人家的餐桌,不再受到貴族的青睞,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葉和煙草。這說明( )A.價格革命催生了洲際物種的交流B.新航路的開辟削弱了貴族的地位C.歐洲貴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飲食文化D.食物被賦予了區分社會等級的功能解析:選D 根據材料可知,由于胡椒價格下降,走上了尋常人家的餐桌,無法彰顯貴族的特權身份,貴族們開始青睞其他食物,可見食物被賦予了區分社會等級的功能,D項正確。洲際物種交流本來就已存在,與價格革命關系不大,故排除A項。貴族通過食物標榜自己的身份,體現不出其地位的削弱,故排除B項。茶葉來自亞洲,故排除C項。2.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賓后,派“圣·巴布洛號”大帆船滿載亞洲的香料,從馬尼拉運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爾科。此后,中國的絲綢、瓷器等源源不斷地輸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銀元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形成繁榮的“太平洋絲綢之路”。這條絲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A.迪亞士的遠航 B.達·伽馬的遠航C.哥倫布的遠航 D.麥哲倫的遠航解析:選D 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把世界聯系為一個整體,符合材料中涉及的亞洲、拉丁美洲、歐洲的區域聯系,故D項正確。迪亞士只到達了非洲,達·伽馬到達了印度,哥倫布到達了美洲,均不符合題意,排除A、B、C三項。3.有學者指出:作為對人類最重要獻禮之一的馬鈴薯,最初其實是頗低賤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資者青睞。一系列的戰爭、饑荒替馬鈴薯打入歐洲,打開了一個更大更長久的開口。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①馬鈴薯原產于美洲②馬鈴薯由葡萄牙人帶回歐洲③馬鈴薯的“發現”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④馬鈴薯等作物的傳播一定意義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鏈接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選C 馬鈴薯原產于美洲,而最早發現美洲的哥倫布是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進行航海的,故排除②,故選C項。4.歐洲人向美洲輸出工業品,換取白銀,再把這些白銀運往亞洲,換取亞洲的生絲、綢緞、棉布、瓷器、茶葉、香料、胡椒,運回歐洲。材料說明( )A.新航路開辟后各洲經濟聯系大大加強B.亞洲和美洲已成為西方工業品市場C.掠奪美洲是西歐資本積累的主要途徑D.亞洲成為當時世界經濟貿易的中心解析:選A 由所學知識及題干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與其他地方,如美洲、亞洲等地的聯系日益密切,故A項正確。B、C、D三項均與史實不符,故排除。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植物、糧食作物、動物、人口和病菌在哥倫布和其他歐洲水手的遠航探險以后,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傳播;“哥倫布交換”比早先的物種交流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與早先的物種交流不同,哥倫布交換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動植物品種與疾病。因為幾千年來,東西半球與大洋洲的物種都是獨立地沿著各自的軌跡進化的。歐洲的航海探險在這些生物地域之間建立了聯系,引發了物種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與自然環境的永久性變化。——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格勒《新全球史》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的物種交流被稱作“哥倫布交換”,與歷史上出現過的其他類似的交流相比有什么特點?答案:①地理范圍大。開啟了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以至大洋洲的全球范圍內的交流。②交流內容豐富。涉及環境、生物(植物、動物、人種)、自然環境等方面。③全球范圍的交流日趨復雜,并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