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 醫療與公共衛生 單元綜合1.史書記載,漢順帝即位后,發生一場大瘟疫,順帝即招納賢才,廣開直言之路;漢沖帝即位當年發生大地震,沖帝隨后進行賢良方正之選。據此可知當時( )A.天人感應思想已影響執政B.天災人禍已成為普遍現象C.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國D.形成開放民主的政治風氣解析:選A 依據材料中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認為天是萬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諸侯都要服從天子的統治;如果天子無道,上天便會降災于他。材料體現的正是天人感應思想對執政的影響,A項正確;B項錯誤,依據材料無法得出當時天災人禍已成為普遍現象,且表述過于絕對;C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天災人禍對君主執政的影響,并非是當時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國;D項表述錯誤,中國古代社會并未形成開放民主的政治風氣。2.張仲景在《傷寒例》中說:“陽盛陰虛,汗之(使之發汗)則死,下之(利小便)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這反映出( )A.《傷寒例》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B.張仲景具有辨證施治的行醫理念C.《傷寒例》否定了中國傳統醫學理論D.張仲景對傳統醫學權威理念的藐視解析:選B 根據材料可知張仲景對人體的陰陽、虛實的病理的認識,表明其具有辨證施治的行醫理念,B項符合題意;《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A項錯誤;C、D兩項表述錯誤,排除。3.元代醫學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指出:“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養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動于妄也;醫者立教: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亦所以遏此火之動于妄也。”這表明( )A.《格致余論》影響理學發展B.理學和中醫學相互影響C.朱丹溪是理學集大成者D.理學和醫學有其相通之處解析:選D 材料反映了理學影響著《格致余論》的相關理論的發展,故A項錯誤。理學與醫學皆有關于“防此火之動于妄也”的思想,說明理學和醫學有其相通之處,但并不是相互影響,故B項錯誤,D項正確。朱丹溪是元代著名的醫學家,而非理學集大成者,故C項錯誤。4.據記載,唐代醫藥學水平領先世界。醫學方面如印度眼科醫術的傳入,阿拉伯治療痢疾的悖散湯的傳入;藥學方面如東南亞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傳入等。這說明唐代醫學的發展得益于( )A.朝貢貿易體制的盛行 B.政治格局的穩定統一C.健全的醫學管理制度 D.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選D 材料反映了唐代中印、中阿醫藥學交流頻繁,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醫學的發展得益于中外醫藥學文化的交流,故選D項。朝貢貿易體制雖然在當時盛行,但是材料主要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立意,而非朝貢貿易,排除A項;政治格局統一是醫藥學發展的政治保證,也是唐代文明昌盛的政治前提,但是材料并未涉及當時的政治環境,排除B項;唐代醫學管理制度雖然較為健全,這也是唐代醫藥學發展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項。[深化提能]中國古代對疫病流行的探索西周時期,醫家就注意到了自然環境和疫病之間的關系。經過歷代醫家對傳染病病原和傳播途徑的不斷探索,中國醫學對傳染病的認識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辯證體系。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涌現出許多研究疫病的名家,他們著書立說,把自己的理論向醫學界、民間乃至整個社會進行推廣和普及,使中國醫學對傳染病的治療進入了比較成熟的階段。中國醫藥發展史上最早的醫院雛形,一直可以追溯到周代。到了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在齊國首都臨淄建立了“養病院”,專門收容聾、盲、跛、蹩等殘疾人到此集中療養。漢代已出現了傳染病的隔離治療所,在其所采取的措施上顯得更有效、更盡責。歷經魏晉南北朝迄至隋朝,歷代不乏包括麻風病在內的有關傳染病的隔離、治療所,也有些是療養院。盡管其名稱有所不同,然而它們的實際作用卻是一致的。唐末,中國還出現了專門為病僧療疾的“延壽寮”。與病坊并存的醫療機構醫院也在宋代產生了,它既是病坊、醫坊長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又是醫療機構衍化轉變過程中的代表。明清之際,中國公立和私營的醫院就更為普遍了,州、府、縣幾級行政區都有醫院,它為民眾的保健也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而現代意義和模式上的醫院,無疑是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之后才逐漸興建的。5.《關于做好2018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的通知》指出,2018年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財政補助和個人繳費標準同步提高。各級財政人均補助標準在2017年基礎上新增40元,達到每人每年不低于490元。下列選項中,對這一通知理解正確的是( )A.提高醫療補助標準,優化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B.健全初次分配機制,協調國家與個人的利益關系C.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水平D.增加貨幣供應量,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水平解析:選C 提高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財政補助和個人繳費標準,是再分配所采取的舉措,有利于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水平,C項符合題意;提高醫療補助標準與優化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之間沒有直接關系,A項與題意不符;提高醫療補助標準屬于健全再分配機制,B項說法錯誤;提高醫療補助標準并不是增加貨幣供應量,D項說法錯誤。6.近來我國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費”制度,病人看病先是醫院墊付醫療費,看完病只交自己的那一部分,其余由醫保支付給醫院。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正在進行先行試點。這一制度說明我國政府( )A.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依法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C.努力實行民主決策D.徹底解決公民的醫療難問題解析:選A “先看病后付費”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體現了我國政府對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維護,A項正確;B、C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表述絕對,排除。7.2009年初,我國政府推出新醫改方案。該方案的目標是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項改革有利于( )A.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B.完善分配制度,調節過高收入C.實現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D.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優勢互補解析:選C 醫療改革并不能直接提高收入水平,故A項錯誤;醫療改革并不能完善分配制度,兩者無直接關系,故B項錯誤;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有利于縮小城鄉醫療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故C項正確;醫療改革是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與統籌城鄉發展無關,故D項錯誤。[深化提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是指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醫院陸續發現了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現已證實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新冠肺炎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指揮,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打響了抗擊新冠肺炎的“人民戰爭”。1.中國古代疫病防治(1)背景①處于由盛轉衰時期,政治腐敗,社會動蕩;②小農經濟占主導;③戰爭頻發,氣候異常,新型傳染病增多,疫病大規模爆發;④思想觀念落后、愚昧;⑤醫學家深入研究。(2)特點①發現傳染現象較晚;受宗教影響,有一定迷信色彩;科學性與迷信交織;受道德影響明顯。②階段特征:漢代至隋代,瘟病學說以內科理論為基礎;宋元以來,瘟病與傷寒從病癥和治法等方面區分開來;明清時期,瘟病學說逐漸形成體系。(3)變化:由臨時性到常態化、制度化;由以民促官到政府主動介入;中央政府由缺位到主導;由帶有封建迷信色彩到日益重視科學防治。(4)問題:政府應對消極;防疫重點主要集中在災后賑濟救助;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5)影響①積極:一定程度上防控了疫情,緩和了社會矛盾;擴大了儒家思想在民間的影響,增強了道德約束力;一定程度上推動防疫措施的普及;推動了早期公益事業的產生。②消極:迷信使人們長期以來無法科學認識傳染現象;導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會動蕩。(6)措施:政府減免稅收,發放錢物賑濟災民;針對疫病施醫送藥,采取隔離措施避免疫情擴散;齋戒祈禱趨避疫??;民間醫生與儒生救助災民。2.現代中國的醫療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立起省、市、縣、鄉鎮社區的醫療網絡,方便患者就醫。在傳染病防治方面,我國推行計劃免疫,有效控制了很多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疫病,如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質炎、肺結核等,并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醫療機構為患者服務的意識日趨強化,各級醫療機構明確了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意識。推行醫療保險制度和救助制度,確保全民病有所醫。注重公共衛生建設,強化全民衛生意識。進入21世紀,把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兒童健康管理、孕產婦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和處理等一系列內容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范圍;國家規范藥品的收費標準,保障藥品供應,加大醫療扶貧的力度。國家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確保全民病有所醫。3.世界近代的疫病防治(1)背景:封建王權的發展,民族國家形成,中央集權加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近代自然科學興起;人文主義的發展;宗教觀念的影響;戰爭加劇傳染病的蔓延。(2)措施: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周密部署,構建國家公共衛生防疫體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學、進步。(3)特點: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并多次出現反復;死亡率高;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4)影響:推動醫療技術進步,促進近代醫療衛生體系建立,為疫病消退奠定了基礎;促進城市化發展,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社會轉型;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客觀上有利于人文主義思想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近代歐洲醫學理念和實踐的變革;提高公民衛生意識。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