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5課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5課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 教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公共衛生是關系到一國或一個地區人民大眾健康的公共事業。公共衛生的具體內容包括對重大疾病尤其是傳染病的預防、監控和醫治;對食品、藥品、公共環境衛生的監督管制以及相關的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免疫接種等。公共衛生維系著全體人民的健康,是以大眾為對象的。20世紀特別是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現代醫療體系逐步建立。現代醫療體系包括基本醫療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藥品供應體系與醫療保障體系等內容。隨著各級醫療衛生制度建立和醫療條件的提高,藥品供應和醫療衛生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到20世紀60年代建立公費醫療系統,改革開放后則是建立了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體系更加現代化。
知識梳理(一)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
1.內涵:包括基本醫療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藥品供應體系與醫療保障體系等內容。
2.基本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
(1)20世紀中期以來,許多西方國家建立了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各層級的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基層醫療單位大量出現。
(2)公共衛生監督工作也取得很大發展,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傳染病得到控制。
3.醫療服務體系與藥品供應體系的建立
(1)二戰后,西方國家的醫療服務體系日益完善,藥品供應得到了基本保障。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醫療機構的服務職能不斷擴大,國家逐步把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和處理等內容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藥品供應體系不斷完善。
4.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
(1)西方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
①二戰后,現代醫療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國家推廣。
②美國的醫療保障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北歐國家宣布建成“福利國家”。
(2)新中國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
①20世紀60年代,我國已經把城鎮工作人員納入公費醫療系統。
②改革開放后,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醫。
知識梳理(二) 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
1.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促進了人民健康狀況的改善
世界范圍來看 自然科學領域的新技術廣泛應用到臨床中
許多國家把防疫工作視為醫療衛生事業的重中之重
孕產婦與初生嬰兒死亡率大大降低
世界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延長
新中國方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醫療技術發展迅速。在斷肢再植手術、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人造瓣膜、試管嬰兒等領域,都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
人民健康狀況明顯改觀,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達到了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2.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世界范圍來看 二戰后,許多國家和地區注重公共衛生的建設
鄉村衛生條件有所改觀,刷牙、洗手、洗臉等行為成為個人衛生習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 開展形式多樣的清理環境、預防疾病、保護健康的愛國衛生運動
3.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強化了全民的衛生意識
(1)許多國家的公共衛生觀念日益深化,傳染病的預防、食品藥品與公共衛生的監管,以及衛生知識的宣傳取得巨大進步。
(2)不少國家越來越注重精神衛生,大力普及精神醫學知識;普通人也能夠重視心理健康,實現身心幸福。
主題一 “從搖籃到墳墓”——美國醫療保險制度
[析史料實證]
材料 二戰后初期,杜魯門總統呼吁由聯邦政府建立并普及國家醫療保險,反對意見堅持醫療保障是州政府的責任。艾森豪威爾總統時期,有法案規定以免稅優惠政策鼓勵雇主為雇員提供醫療保險,使60%的美國人通過就業獲得醫療保險。私人醫療體制迅速發展起來。
20世紀60年代,私人醫療體制市場化排擠弱勢群體的社會問題日漸突出。圍繞著國家醫療保險問題出現爭論,如社會中下階層、持平等主義價值觀的人群主張政府有限干預,無論貧富都應該得到醫療保障;富裕階層、持自由主義價值觀的人群卻反對政府干預,維持私人醫療體制。經過社會各界辯論,1965年國會通過法案規定凡滿65歲及以上的老人,80%的醫療費用由聯邦政府籌資承擔;政府為有資格得到幫助的窮人支付醫生賬單。
20世紀70年代,面對政府支出醫療費用大幅增加,陷入經濟困境的尼克松政府采取措施節約醫療費用。20世紀80年代,美國醫療保障制度全面收縮。里根政府削減政府撥款,嚴格審核各州補助對象資格,減少補助人數,意圖把公共醫療保障責任推到州政府。
20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雄心勃勃,提出“一攬子”醫改計劃,旨在建立覆蓋全面、高質量的醫療體制,但由于牽涉黨派等諸多利益錯綜復雜,醫改失利。
據統計,美國人平均壽命從1930年的59.7歲增長到1997年的76.5歲。20世紀60年代,醫療保障覆蓋率逐步上升到85%左右,20世紀90年代末,尚有占總人口的16.3%的人群沒有任何健康保險。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美國人均衛生費用一直名列世界第一,然而《2000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指出:美國在醫療費用負擔的公平性方面列世界第54位。
21世紀初,奧巴馬政府充分吸取歷史教訓,與各方利益妥協,2010年通過了新醫改方案,醫保覆蓋率有望上升到95%。有學者指出,美國聯邦政府在醫療體制改革中一直屬于“最佳配角”。
——摘編自丁純《世界主要醫療保障制度模式績效比較》
[探究] (1)根據材料,概括二戰后美國醫療體制改革過程的特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形成上述特點的主要因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美國的醫療體制改革。
[提示] (1)特點:改革漫長、曲折;從私人醫療體制發展為國家、私人醫療體制并存;聯邦政府有限介入推動醫療體制改革。
主要因素:美國經濟發展程度;政府經濟理念的調整;美國聯邦政府體制下的權力結構;不同階層的利益訴求;不同的文化價值觀。
(2)提高了美國人平均壽命;推動醫療保險覆蓋率不斷擴大,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尊重、兼顧多方利益,有利于社會穩定發展;在醫療覆蓋率和醫療費用負擔的公平性等方面尚存在問題,美國醫療改革任重道遠。
[明歷史解釋]
西方醫療保障制度的優缺點
1.積極方面
(1)政府將醫療作為一種社會福利提供給國民,并由政府來承擔絕大部分的醫療費用,體現了人們公平享有醫療保障的權利。
(2)絕大多數的醫療設施機構為公立醫院,私立醫院數量較少且只對少數富裕的人提供優質的醫療保障。
(3)以預防為主,有病早預防早治療,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現實的效率,提高了醫療經費的使用效率。
2.局限性
(1)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降低了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
(2)國家醫療保障負擔重,投入多。
(3)醫療費用不斷上升,國有資產流失,國民對醫療保障的滿意度下降。
[練經典小題]
1.下表為美國《1981年綜合預算調整法》中部分削減的內容及金額(單位:10億美元)。據此可知美國政府政策調整的依據是(  )
內容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醫療、社會保險 3.5 4.8 5.9
醫療、住房補貼 1 1.2 1.7
其他項目 21.8 29.7 35.3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現
B.“經濟復蘇”局面的出現
C.凱恩斯主義理論的失靈
D.“福利國家”政策的破產
解析:選C 題干所給時間為1981年美國政府預算中關于醫療、社會保險、住房補貼和其他項目的削減金額,從數量來看是逐漸增長了削減量,根據所學和削減內容可知,這主要是削減的關于社會福利方面的政府財政支出,等于國家在減少經濟干預,據此可推斷出這是在經濟危機之后,經濟沒有復蘇反而出現了“滯脹”的情況下,國家加強經濟干預的模式已經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就意味著凱恩斯主義理論的失靈,故選C項。
2.在美國2010年聯邦預算案中,預算總支出為35 520億美元,其中軍費支出6 637億美元,社會保障支出6 950億美元,醫療保險支出4 530億美元,醫療補助(低收入、兒童等)2 900億美元,教育支出476億美元。這一材料可以用來研究(  )
A.美國:當今世界唯一存在的超級大國
B.減少行政干預:美國經濟政策的變化
C.福利國家: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D.知識經濟:美國經濟增長的新模式
解析:選C 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保障支出6 950億美元占比最高,所反映的本質問題是福利國家,所以這一材料可以用來研究福利國家: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主題二 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析史料實證]
材料 保健藥社和衛生合作社,是抗戰后在陜甘寧邊區先后出現的醫療衛生組織機構。它們采取合股合辦經營或民辦公助的形式,為邊區群眾提供送醫上門、看病免費、藥價低廉的醫療服務……成為新中國成立后農村合作醫療的雛形。1950年前后,東北各省率先自發采用合作制和群眾集資的辦法興辦基層衛生組織。1952年底,全國大部分鄉村組織個體開業醫生組建了聯合診所,為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1955年,山西、河南、貴州等地農村出現了一批由合作社自發組織的保健站和醫療站。它們基本是在鄉政府領導下,以自愿為原則,每個農民繳納幾角錢保健費,便可享受免費預防保健及免收掛號費、出診費、注射費的服務。到1956年底,這些省的集體保健醫療站發展到1萬個,醫務人員約10萬人。1960年,中共中央充分肯定了合作醫療這一辦醫形式。隨后,衛生部組織大批衛生技術人員下鄉,培養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廣泛建立合作醫療學習范本。20世紀60年代初,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率達到20%~30%,到20世紀70年代末,全國普及率達到90%以上。
——摘編自姚力《中國共產黨對醫療保障制度的探索與經驗》
[探究] (1)根據材料,概括新中國成立后農村合作醫療推行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義。
[提示] (1)特點:從地方自發探索到中央主導推行(政府領導與農民自愿相結合);從局部地區到全國普及;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重視培養農村衛生人員。
(2)意義:有利于改變農村醫療衛生落后狀況;促進了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農村醫療保障事業積累了有益經驗。
[明歷史解釋]
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
(1)確立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全面推進城鄉醫療保障制度統籌發展。
(2)構建了適合國情的醫療保障體系。
(3)突出政府的社會醫療保險責任。
(4)實現了醫療保險制度的法制化。
(5)加強宏觀調控,強化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與使用。
[練經典小題]
1.新中國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醫療史上出現了一個特殊產物——赤腳醫生,即鄉村中沒有納入國家編制的非正式醫生(如圖)。他們掌握一些衛生知識,可以治療常見病,能為產婦接生,主要任務是降低嬰兒死亡率和根除傳染疾病。據此推知(  )
A.赤腳醫生為當時農村醫療解燃眉之急
B.醫療問題是當時農民最為關心的問題
C.我國赤腳醫生群體是“左”傾錯誤的產物
D.當時我國農村醫療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解析:選A 由材料“他們掌握一些衛生知識,可以治療常見病,能為產婦接生,主要任務是降低嬰兒死亡率和根除傳染疾病”可以得出,赤腳醫生的出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醫療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對于解決農村醫療起到了重要作用,A項符合題意;農民最關心的是土地問題,B項錯誤;C項說法不正確;D項“圓滿解決”的說法錯誤。
2.《中國衛生政策》(1992年第三卷第一期)的一份權威報告稱,1980年,按衛生總費用來算,全國人均費用13.4元,1989年上升為51.2元。在整個醫療費用中,群眾自費增長幅度較大。自費項目由1980年占醫療費用23%上升為36%,城市自費人均21元,農村人均15元。該報告(  )
A.有利于城鄉醫保統籌  B.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
C.肯定農村改革的成果 D.為深化改革提供依據
解析:選D 1980年至1989年間,民眾不管是人均費用還是在醫療自費費用方面,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體現出改革開放的成績斐然,為下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依據,故選D項。其他三項材料均無法體現,排除。
一、新中國公共衛生建設的特點
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共衛生體系十分薄弱。從1953年起,在國家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通過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紀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縣四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中國衛生工作采用了以預防為主的低投入、高產出的公共衛生服務,面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衛生保障,這種“中國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過60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傳染病大規模的爆發、流行減少。進入21世紀,我國新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經基本形成了醫療保障體系的全覆蓋。
——摘編自李立明《新中國公共衛生60年的思考》
二、新中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開始啟動。1952年6月,政務院頒布了《關于全國人民政府、黨派、團體及所屬事業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實行公費醫療預防措施》,公費醫療保險制度開始在全國實行。1951年初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3年1月頒布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若干修正的決定》,使勞保醫療制度得以建立。隨著土地革命的結束,農村互助合作風起云涌,不少地方由群眾自愿籌資成立了保健所、醫療所等醫療互助組織。1956年,全國人大一屆三次會議通過了《高級農村合作社示范章程》,對合作社的社員因公負傷或因公致病的醫療給予了明確規定。不久,全國普遍出現了以集體經濟為基礎,集體與個人相結合,具有互助互濟性質的農村合作醫療。
——摘編自王曉玲《中國醫療市場政府管制的歷史演進及制度反思》
三、我國現代醫療改革的背景
隨著國家的富強和社會的進步,民生問題愈來愈被政府和公眾所關注,醫療衛生作為社會民生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因為它不僅關系著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也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和社會穩定的基礎。我國醫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1992年,改革主要是政府逐步減少投入和醫療機構獨立經營;第二階段是1992~2003年,改革對醫療機構和醫療服務實行部分的市場化;第三階段是2003年到現在,改革主要圍繞醫療機構的公益性,提高各種醫保的覆蓋面來進行。
——摘編自賴偉《醫療改革三十年》
四、美國公共醫療保障制度的特點
“大蕭條”時期,羅斯福總統曾設想提供政府醫療保險,但終因耗資巨大且牽涉太多資本勢力而放棄。二戰后,杜魯門提倡的國家強制性醫療保障因有“社會主義公費醫療”之嫌而作罷。繼任的艾森豪威爾總統則認為國家計劃“根本行不通”。20世紀60年代,由于市場化的美國醫療體制排斥弱勢群體的現象突出,覆蓋弱勢群體的政府公共醫療保險計劃最終確立,但隨著“滯脹”現象的到來,美國的醫改重點由提高覆蓋率轉向降低日益膨脹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頓、奧巴馬醫改在這兩者之間搖擺,但始終未能解決問題。
——摘編自高芳英《美國醫療體制改革歷程探析》
[隨堂基礎鞏固] 
1.2010年11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醫針灸”和“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列有關針灸的表述正確的是(  )
A.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
B.比較全面地體現了中醫的精華
C.以經絡學為基礎
D.受到全世界的青睞
答案:C
2.公元前5世紀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雅典發生了瘟疫,情況艱難,雅典人開始譴責伯里克利,把所有的憤怒都轉移到他身上。伯里克利在公民大會上說:“你們正在攻擊我,因為我曾主張戰爭;同時也攻擊你們自己,因為你們自己也表決贊成戰爭?!弊罱K伯里克利仍被廢黜和罰款。這反映了(  )
A.伯里克利對決策失誤應該負責
B.疫病會導致政治走向的變動
C.陶片放逐法有效維護雅典民主
D.伯里克利與公民之間存在沖突
答案:B
3.美國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中說,16世紀歐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各種瘟疫和傳染病被帶到美洲,在殖民者到達美洲后的一個世紀,當地人口減少了95%,僅在墨西哥人口就銳減了3 500萬。美洲人口的銳減(  )
A.便利了歐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統治
B.導致美洲納入到世界市場
C.促進了歐洲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
D.促使東方迅速從屬于西方
答案:A
4.184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河道法令》,規定授權衛生管理機構對沒有實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機構切斷供水。1848年頒布了第一部改善工業城鎮環境的《公共衛生法》……1956年頒布《大氣清潔法》,1963年頒布《水資源法》,1974年頒布《污染控制法》。材料主要表明英國(  )
A.環境治理與工業革命并行
B.經濟發展改善了環境
C.環境治理依靠了法制力量
D.人民環保意識的增強
答案:C
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紀美國城市化發展十分迅速,人口和經濟活動的大量集中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嚴峻的環境問題。馬薩諸塞州衛生局在其報告中談到該州河流被嚴重污染,已經不適合作為家庭用水供應。這份報告所反映的情況,在19世紀美國的大多數城市中都是存在的,水體污染往往是疫病流行的根本原因。為了創造衛生、健康的城市環境,市政官員、專業技術工程師、改革積極分子和普通市民聯合起來,為解決城市問題進行了不懈努力。1888年,普羅維登斯組建了第一座市立的細菌學實驗室。5年后,紐約市引進了巴氏消毒法。到1910年,超過1 000萬的美國城市居民用上了消毒過濾的水,使得紐約、費城、波士頓死亡率至少下降了1/5。除由市政修建統一的下水道工程之外,19世紀80年代,環衛工程師們利用化學或生物的最新成果發明了污水處理方法。這些努力的結果就是城市規劃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手段。1908年11月,芝加哥市議會通過了城市規劃,并授權市長組織一個委員會來研究和推動這一規劃。此后,城市規劃逐漸得到每一個城市的重視。
——摘編自劉敏《19世紀美國城市環境衛生問題和對策》
材料二 中國近代城市承繼古代城市而來,其基礎設施建設很難適應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歐美傳教士深感中國城市公共衛生問題嚴重。傳教醫生認為“對于引起疾病的神秘因素的恐懼也勢必成為基督教進步的障礙”。因此,他們將傳教事業與公共衛生工作聯系在一起,取得突出成效的領域有:預防天花的種牛痘技術的推廣;眼病的防治;對鼠疫等流行病的預防宣傳和治療。租界等外國人居住集中的地區,則成為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的先行地區。上海租界自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設,建立公共衛生制度。到20世紀初,地方自治運動興起,上海租界有關公共衛生的管理條例都被搬至華界。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學生回國,帶來了先進的衛生知識與疾病預防的新思想,1916年成立中華衛生教育會,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個城市開展衛生運動。從總體上說,在民國初年多數城市都設立了專門管理公共衛生的衛生局,公共衛生事業都有所發展,但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較好,內地城市較差。現代醫學的提倡者們主張大力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但他們攻擊傳統中醫知識是不科學的和迷信的,使中西醫關系緊張。
——摘編自何小蓮《論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之濫觴》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美國與中國城市環境衛生事業發展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結合材料一、二,從美國與近代中國城市環境衛生事業發展的范圍、側重的領域、主導力量等角度總結兩者的不同之處。第二小問,結合材料信息分層歸納分析原因。第(2)問,根據材料及所學,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分析其影響。
答案:(1)不同:美國全國范圍內普遍進步;中國發展不平衡,沿海的口岸城市發展較好。美國重視城市規劃,中國主要是通商口岸城市引進國外先進經驗和技術。美國在政府主導下,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推動;中國基本處于無政府狀態,民間自發。
原因:工業革命的推動;美國城市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傳教士傳醫以促傳教;租界的示范和刺激;近代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工業化的水平低,難以給城市化以強有力地推動。
(2)提高國人的身體素質,增強民族自信心,實現民族的解放;喚起民眾的衛生意識,有利于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城市的近代化;政府管理職能的增強;否定傳統中醫,具有一定局限性。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海市| 西峡县| 双城市| 阆中市| 依兰县| 禄劝| 若羌县| 静宁县| 九寨沟县| 中西区| 汶川县| 兴城市| 临沧市| 阜宁县| 甘洛县| 蒙山县| 北辰区| 文成县| 衡阳市| 南投县| 牙克石市| 嘉鱼县| 昌都县| 叶城县| 天镇县| 阿城市| 呼伦贝尔市| 赞皇县| 芷江| 定日县| 弥渡县| 义马市| 普陀区| 拜城县| 涟水县| 剑河县| 玛多县| 寻甸| 盐池县| 中宁县| 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