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4課 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4課 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 教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疫病,即現代醫學所說的流行病,指的是具有高傳染性的疾病。在古代和近代,由于醫學不發達,瘟疫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如6世紀盛行于地中海的鼠疫和18世紀流行于歐洲的天花等。與此同時,人們也在不斷地總結經驗,與瘟疫進行斗爭,如古代中國南齊設立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隋唐時期寺廟病坊等。古代中國在醫藥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現了眾多醫藥學經典,如漢代《傷寒雜病論》、唐代《新修本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涌現了許多著名的醫藥學家。鴉片戰爭后西方醫學逐步傳入中國,設立醫院、制定公共衛生措施,推動了中國醫學進步。
知識梳理(一) 歷史上的疫病
1.概念:疫病指由細菌、病毒等強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體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2.表現
(1)古埃及時期,天花席卷尼羅河沿岸,18世紀時,歐洲天花肆虐。
(2)6世紀時,地中海沿岸爆發鼠疫,14世紀的歐洲鼠疫大流行。
3.影響
(1)疫病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巨大威脅,甚至導致政治、經濟的變動。
(2)近代以來,疫病仍然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4.應對措施
(1)中國
①工程措施:組織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②醫療措施:采取各種方法預防疫病;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發明人痘接種。
(2)古羅馬:修建飲水道、下水道等重要工程。近代醫學的進步,有效控制了疫病的傳播。
5.古代救治機構
(1)中國古代建立疫病的救治機構,對患者進行隔離;隋唐時期,寺廟病坊也收治病人。
(2)古羅馬的醫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知識梳理(二) 中醫藥的成就
1.古代醫學的成就
(1)戰國時的扁鵲已經用望、聞、問、切四診法進行診斷。
(2)成書于戰國至西漢之間的《黃帝內經》,總結了先秦、秦漢時期大量的醫家經驗,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
(3)東漢晚期,華佗創制“麻沸散”和“五禽戲”,醫學家張仲景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
(4)針灸在中醫治療中發揮巨大作用。它建立在經絡學說基礎上,治療效果顯著,簡便經濟。
2.古代藥學成就:數量巨大的中藥典籍,反映了中國古代醫藥學家對藥物性能功用的認識。
(1)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
(2)明朝李時珍總結千百年來中藥學的經驗,著成《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成就
(1)中醫藥事業煥發了新的生機。
(2)在中西醫結合方針的指導下,中醫藥的治療水平取得長足進步。
(3)全國廣泛設立中醫院與中醫院校,掀起學習研究中醫的高潮。
(4)中醫藥工作者不斷整理中醫典籍,挖掘秘方驗方,開發中成藥制劑。
(5)進入21世紀,中醫藥蓬勃發展,走向世界。
知識梳理(三) 西醫在中國的傳播
1.背景
近代以來,西醫以實驗科學為依托,借助精密儀器及數據分析,在解剖學、診斷學、藥學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17世紀,英國哈維著成《心血運動論》;荷蘭人列文虎克通過手工磨制的顯微鏡,對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進行了細致觀察。19世紀,人們創立了實驗藥理學。
2.表現
(1)明末清初,西醫傳入中國,但影響有限。
(2)鴉片戰爭后,西式醫院首先在通商口岸建立起來。
(3)西醫院校把教學、科研與臨床結合在一起,培養了相當數量的西醫人才。
(4)中國的一些大城市借鑒了西方的公共衛生措施,初步發展中國的公共衛生事業。
主題一 文化的差異——中西醫之間的不同及疫病(黑死病)對歐洲的影響
[析史料實證]
材料一 蓋倫是羅馬帝國時期的名醫,他倡導實證醫學,傾心于探索人體的結構,強調解剖學對于醫學的重要性,重視人體生理功能的闡釋。他奠定了解剖學與生理學的基礎。他的科學方法論具有重視實驗、強調疾病局部定位、重視邏輯推理的特點,對后世西醫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黃帝內經》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系統地闡述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問題,并將當時天人相應、陰陽五行等哲學觀念運用于醫學之中,提出臟腑經絡、辨證治則、養生保健等學說,為中醫學此后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其影響下,中國古代醫學呈現出不注重機體局部的結構與功能,而是注重從整體觀出發,宏觀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動態變化。
——摘編自邊海云《軸心時代東西方醫學比較研究》
[探究] 根據材料一,比較古代中西醫學理論觀念和臨床方法的不同。
[提示] 西方:理論上重視實證性、實驗方法和邏輯推理;臨床上注重解剖學、生理學與疾病的局部定位與治療。中國:理論上注重天人觀念和陰陽五行;臨床上注重辨證施治和整體性(系統性)治療。
材料二 14世紀中葉,“黑死病”席卷歐洲,人口死亡率達到30%~50%。大批政府官員死亡,導致公共治安、法庭審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陷入混亂狀態。勞動力減少了25%,傳統的谷物生產已經無利可圖,大量農田被改為牧場和草場用來養羊,很多封建主從經營傳統農業到經營商業性畜牧業。大批懂拉丁語的教授在瘟疫中死去,許多學校被迫放棄了拉丁語的教學,各國本土語言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死亡使人們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追求現實享樂和歌頌人生成了新的社會觀念。為了阻止黑死病的傳播,威尼斯建立許多站點專門用來隔離從東方歸來的船員。歐洲各地紛紛出臺城市公共衛生法,組建市政健康委員會。到了16世紀,在歐洲大部分中心城市,關注公共健康成了一種普遍的現象。這些醫學上的變化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衛生革命”。
——摘編自薛國中《黑死病前后的歐洲》等
[探究]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黑死病給歐洲帶來了哪些變化。
[提示] 人口大量死亡造成社會秩序混亂;勞動力減少,農業轉型推動商品經濟發展;宗教觀念受到沖擊和追求現世生活的新觀念,有利于文藝復興的開展;民族語言得到發展(有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努力推動公共衛生領域的進步;黑死病加速了歐洲向近代社會轉型。
[明歷史解釋]
中西醫之間的不同點
(1)思維方式上不同。西醫信奉人類的智慧,相信科技,中醫更多地依靠增強人體自身的能力來對付疾病,在“治”和“養”上更偏重于“養”。
(2)整體觀不同。中醫把人體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西醫沒有整體觀念。中醫治得病的人,而西醫治人得的病。
(3)醫學模式不同。西醫按照生理系統和器官來分科,而且越來越細。中醫疾病的分類以內臟功能和重大病因為主,偏于粗略。
(4)診斷方式的不同。中醫通過“望、聞、問、切”進行診斷。西醫的診斷主要是靠儀器。
(5)適應疾病類型不同。中醫適應慢性病,西醫對于外傷、傳染病等,有獨特的辦法。
(6)藥物來源不同:西醫大多為化學合成藥,中醫則主要是天然藥物。
[練經典小題]
1.南宋宋慈在法醫學著作《洗冤集錄》中試圖把個別的具體事例進行全體性、系統性綜合。12、13世紀,“金元四大家”對醫學進行體系化建設,將身體內部各種機能和病理進行統一的、整體的說明。據此推斷(  )
A.法醫學決定了科技的進步
B.民族交流有利于醫學發展
C.理學推動醫學體系的構建
D.當時中國醫學已高度發達
解析:選C 依據題干“南宋”“試圖把個別的具體事例進行全體性、系統性綜合”“對醫學進行體系化建設”,并結合所學可知,宋代的理學注重思辨化,客觀推動醫學體系的構建,故C項正確。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科技的進步,A項本身錯誤,排除。民族交流在題干中沒有體現,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當時醫學的發展水平,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
2.據史料記載,1348年,一場致命的瘟疫使占歐洲人口三分之一的人死去,并引起了人們對上帝及人生問題的反思。這一“反思”導致(  )
A.近代醫學體系逐漸建立
B.封建王權被徹底推翻
C.信仰上帝被人們所拋棄
D.人對自身幸福的重視
解析:選D 14世紀中葉,“黑死病”在歐洲爆發,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引起了人們對上帝及人生問題的反思,追求現實享樂和歌頌人生成了新的觀念,有利于文藝復興的開展,但并沒有拋棄對上帝的信仰,故D項正確,排除C項;A、B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主題二 文化的交融——中西醫學的交流與相互借鑒
[析史料實證]
材料一 始于唐宋年間的中國人痘接種法,17世紀傳至歐洲,減少了歐洲天花的流行。18世紀末,英國醫生琴納將人痘接種法改造成種牛痘術,促使現代免疫學的誕生和發展。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俄國專門派留學生到北京學習種痘、防痘的方法和接骨術。這一時期,德、法、意、英等國出版針灸著述57種,介紹了針灸理論與實踐、針灸對關節炎和風濕痛風等的臨床療效及成功案例。同時,大量中國醫藥學文獻經傳教士之手或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本草綱目》《中國醫學和脈理》《術草和脈學》等涉及醫史、臨床、診斷、本草等方面的著述,被西方人翻譯和出版發行。
——摘編自王明強等《中國中醫文化傳播史》
[探究]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7、18世紀中醫向歐洲傳播的特點,并分析其意義。
[提示] 特點:傳播方式多樣,以翻譯出版為主;內容豐富廣泛,包括理論和技術等;傳播面廣,涉及歐洲諸國。
意義:提高了歐洲的醫療技術水平,擴大了中醫的世界影響,有利于西方了解中國。
材料二 19世紀以來,近代西醫學在中國廣泛傳播。鴉片戰爭后,傳教士合信、傅蘭雅等人在中國創辦醫院,編譯西醫學書籍。到19世紀末,在傳播西學、參與教會醫院、西醫教育等活動中,尹端模、黃寬等中國醫家成長起來。他們所譯述醫書,如《衛生學問答》《家庭新醫學讀本》適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具有很強的普及性。華人對于西醫也不斷“信其術精勝矣”。清末名醫唐容川提出“中西醫匯通”口號,并著《中西匯通醫經精義》,形成了由百余名著名醫家組成的“中西醫匯通學派”。他們醫術精湛,著述豐富,影響深遠。
——摘編自張曉麗《近代西醫傳播與社會變遷》等
[探究]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西醫在中國傳播的變化。綜合材料一、二,談談從中西醫交流互鑒中得到的認識。
[提示] 變化:傳播者主要由傳教士變為中國的醫師和醫學家;西醫逐漸走向普及,為更多國人所接受;中西醫出現融合匯通的趨勢。
認識:是近代以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交流和融合的表現,反映了世界整體性的發展特點;中西醫在交流中得到發展進步,說明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發展進步的重要動力;“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促進中華文明的發展創新等。
[明歷史解釋]
西醫在中國傳播的特點
(1)西醫初入中國是一個主動傳入的過程,對近代中國傳統醫療制度及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也為西醫進一步傳播作了鋪墊。
(2)西醫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國廣泛傳播,是多種社會條件和驅動共同作用的結果。
(3)西醫教育成為20世紀以后西醫傳播的主要方式和途徑。西醫教育與西醫傳播是相互推動的,西醫傳播促成了近代醫學教育的形成,西醫教育又使西醫傳播更加廣泛和系統。
(4)西醫傳播發展到一定程度,導致新興的西醫職業群體逐步形成,反過來又推動西醫傳播。
(5)西醫在近代中國的傳播日益擴大,中西醫之間的學術論爭愈演愈烈。
(6)20世紀上半期,西醫在中國形成系統、確立地位,得益于當時政府的政策和人力、財力的支持,是客觀條件與主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練經典小題]
1.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鴉片戰爭后不斷受到西醫沖擊。19世紀70年代,一些洋務人士和紳商有感于西醫的功效,紛紛捐資籌建西式醫院,各地就診西醫人數大大增加。20世紀初,大量中醫人士也學習西醫。據此可知,西醫傳入中國(  )
A.緣于洋務運動的開展  B.推動近代醫學的進步
C.是對中醫價值的否定 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產物
解析:選B 由材料“紛紛捐資籌建西式醫院”“大量中醫人士也學習西醫”可知中國的西醫人才和實踐得以發展,推動近代醫學的進步,B項正確;由材料“感于西醫的功效”可知,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對中醫的否定,C項與材料不符;中國人辦醫院學西醫不是西方的侵略,而是主動學習,D項錯誤。
2.晚清時期的《點石齋畫報》圖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國的社會狀況,下面是其中一幅圖畫《西醫治病》(畫中字為:都中施醫院之西醫某君,初次蒞華,未諳語言,而治病給藥必需詳詢,方知病之原委……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為懷者愿代某君喉舌之……赴院病人,日以百計)。這反映了(  )
A.中醫中藥漸趨衰弱 B.西醫西藥廣泛傳播
C.報刊商業功能增強 D.西學東漸有所發展
解析:選D 根據晚清時期《點石齋畫報》刊登的《西醫治病》場景和畫中文字解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了中國人對西醫作用和影響的認可,西學東漸有所發展,D項正確;中醫中藥漸趨衰弱,在材料中無從體現,一個看病的畫面無法證實西醫西藥廣泛傳播,這幅畫報體現的不是報刊的商業功能,A、B、C三項不符合題意。
一、英國政府應對瘟疫措施的特點及其背景
倫敦發生鼠疫后,基督教會束手無策,民眾對教會的權威性與神圣性產生懷疑,進一步動搖了人們對基督教的信仰。在醫學界的要求和建議下,政府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實施隔離、清掃街道、禁止集會、嚴禁人員和牲畜流動等,傳統宗教療法幾乎被完全拋棄……因加強對防疫工作的組織管理,既是穩定統治秩序的根本需要,同時又是壓制地方勢力、拓展王權權威的現實要求。1578年后,王室政府高度重視防疫工作,專門在牛津大學建立國家公共衛生指導中心,為國家防疫減災提供醫學咨詢。伊麗莎白一世時期,政府先后出臺《政令大全》等法令政策,進一步加強隔離和對貧民救助力度。在借鑒吸收并不斷完善的基礎上,英國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國特色的防疫制度和體系,這顯然加快了鼠疫在英國的消退。
——摘編自陳凱鵬《論近代早期英國防疫對策特點》
二、伍連德在醫學上的貢獻
伍連德,1879年出生于馬來西亞,1903年獲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07年回國。1910年11月,東三省鼠疫大流行,清政府命伍連德前往東北主持瘟疫撲滅工作。伍連德經過科學調查,查清了此次瘟疫流行的原因。他大力破除舊的習俗,采取科學的方法,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東北瘟疫得到控制。此后,清政府決定成立由伍連德負責的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這是我國最早的防疫機構,培養了第一支預防鼠疫的專業隊伍。鑒于當時國內缺少專業的醫學刊物,1915年,伍連德創辦了我國醫學界的權威刊物《中華醫學雜志》,次年成立中華醫學會。1930年,全國防疫總所在上海成立,在伍連德的努力下,接收了全國各地海關的防疫站,從而結束了由西方人擔任中國檢疫機構領導的時代。伍連德在數十年的醫療衛生生涯中,發表論文上百篇,出版專著多部,享譽海內外。
——摘編自黃增章《中國流行病學的開拓者——伍連德》
三、《本草綱目》的成就
第一,集明以前本草學之大成。該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結合實地考察與臨證實踐編纂而成。全書記載了1 892種藥物,除去《證類本草》的1 518種藥物外,新增374種藥物,糾正了以往本草學中的錯誤,以藥類方,載方達1萬余者,另附藥圖1 000余幅,集古代本草學之大成,對后世本草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二,創立先進的藥物分類方法。眾多藥物如無科學的分類方法統領將漫無頭緒,李時珍本著“物以類聚,目隨綱舉”的宗旨,創立了“從微至巨”“從賤至貴”的分類方法,將藥物按照自然屬性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16部,以此為綱,各部下再分若干類目,綱目體系貫穿全書。這一分類方法與后來的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分類方法暗契,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實屬可貴。
第三,科學地論述藥物知識。李時珍在論述藥物時,采用總名為綱,以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8項分析為目,對每味藥物進行了詳細的科學論述。特別是氣味、主治、發明諸項,凝結著李時珍對醫學、藥學長期研究的心得,是對藥物相關文獻深入研究、考證和實際考察、臨床應用經驗的全面總結。
第四,豐富了古代自然科學知識。《本草綱目》不僅是一部藥物學巨著,還是一部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知識的百科全書。其中包含了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癥狀、衛生預防以及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物理學、天文、氣象等,如其第一次提出“腦為元神之府”的著名觀點。
第五,保留了大量的古代醫藥文獻。《本草綱目》還是一部中醫藥文獻的資料庫,李時珍在撰著過程中參閱了800余種相關文獻,為后世保留了大量難得的古代醫藥文獻,有些書籍早已亡佚,得益于該書的收載,使我們今天尚能見其一斑。
——摘編自王振國、張大慶《中外醫學史》
四、近代西醫在中國的傳播
文藝復興以后,西方醫學開始由經驗醫學向實驗醫學轉變,先后建立了人體解剖學、病理解剖學、細胞病理學等。鴉片戰爭后,西醫大量傳入中國,教會醫院逐漸成為和教堂一樣引人注目的教會標志,它們為外國駐軍、商人、僑民服務,同時救治中國病人。教會醫生和本國教會組織聯系密切,能即時輸入新技術,使教會醫院在中國保持技術優勢。治療范圍涉及眼科、內外科、骨科、牙科等。1850年,英國醫生合信出版了《全體新論》,成為向中國人講授西醫的重要著作。1915年,在華教會醫學校有23所,護士學校、藥學校等有36所。1921年,北京高校開展衛生教育運動,由北京教會醫學會指導,北京大學負責,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生利用暑假做關于公共衛生的演講。西醫傳入,中醫一統的局面被打破,近代中國人醫藥觀逐漸多元化。一些激進人士推崇西醫,甚至視中醫為偽科學,逐漸形成“西醫在朝,中醫在野”的局面。
——摘編自傅維康《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西醫篇》
[隨堂基礎鞏固] 
1.(2018·全國卷Ⅲ)我國第一部藥學專書《神農本草經》大約成書于漢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宋代頒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時珍撰成藥物學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由朝廷頒行。這些史實說明,我國古代藥學的發展(  )
A.源于大一統的政治體制 B.得益于國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經濟繁榮的結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學的推動
解析:選B 材料中強調《唐本草》是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宋代頒行多部官修本草,明代由朝廷頒行《本草綱目》,這說明我國藥學的發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B項正確。我國古代藥學早在原始社會已經萌芽,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商品經濟的因素,C項錯誤。材料中反映的漢代、唐代還沒有出現宋明理學,藥學的發展不可能受其推動,D項錯誤。
2.先秦典籍中,醫字寫作“毉”。中醫形成之后,針砭藥石成為治病的主要方法,“毉”字也逐漸被“醫”字取代。“醫”下的“酉”字,是藥罐子的象形。據此能夠得出的結論是(  )
A.中國古代醫學與巫術相伴始終
B.中醫因源于巫術而沒有科學成分
C.醫學經歷了從巫術到科學的演化
D.“醫”字采用了象形的造字方法
解析:選C 根據材料中“‘醫’下的‘酉’字,是藥罐子的象形”可知不是與巫術相伴始終,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中醫的針砭藥石治病方法并非完全是巫術,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醫”的寫法及含義的變換,可知醫學經歷了從巫術到科學的演化,故C項正確;“醫”體現的是會意法造字,不是象形,故D項錯誤。
3.中國古代醫術,亦稱“仁術”,醫學家在行醫過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標準作為行醫準則,如唐朝的孫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這反映了古代中國醫術(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潤了儒家文化的價值觀
C.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
D.受到封建倫理道德的約束
解析:選B 通過題干中“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可知古代醫術重在治病救人,不是教化病人的心理,故A項錯誤;通過題干中“醫學家在行醫過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標準作為行醫準則”可知古代中國的醫術浸潤了儒家文化的價值觀,故B項正確;通過題干可知古代醫學家以儒家思想為行醫準則,而不是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也并非強調受到封建倫理道德的約束,故C、D兩項錯誤。
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中葉,中國近代化公共衛生事業逐漸醞釀起來,首先是歐美來華傳教士,積極呼吁中國注意公共衛生問題,他們廣泛發放關于種牛痘,預防天花、霍亂的知識讀物,不斷向中國有關官員提出改善衛生的建議。隨后中國出使人員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報》也時常有改善公共衛生的議論。而租界成為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的先行地區。19世紀末上海租界已經在硬件設施、組織機構、法規建設、技術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近代公共衛生系統。
——摘編自何小蓮《論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之濫觴》
材料二 19世紀中后期,美國高速發展的城市化導致傳染病橫行,城市公共衛生改革呼聲強烈。內戰后政府和社會大眾衛生意識顯著提高,1870年至1890年市政衛生局開始成為政府的常設機構,一些城市還從正規部隊中招募組建衛生監督部隊;政府還吸引私人企業、民間團體甚至兒童參與到垃圾處理工作中;同時一些專家呼吁聯邦政府直接干預“檢疫”工作,1878年國會通過《國家檢疫法》;19世紀70年代細菌理論的出現為城市檢疫、消毒提供了理論指導。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城市死亡率的下降速度超過以往任何時期。
——摘編自李晶《城市化下的“衛生”困境與突破——論19世紀后半期美國城市衛生改革》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和美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興起與發展的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帶來的影響及給我國現代公共衛生建設的啟示。
答案:(1)中國: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開放;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先進思想的傳播;傳教士及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領;中國近代經濟(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商業)的發展。
美國: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長快;環境污染嚴重,傳染病流行,公共衛生狀況惡化;政府和社會大眾衛生意識的提高;近代科學理論的發展。
(2)影響:改善了環境衛生,有利于居民的身體健康;完善了城市基礎設施,改變了城市面貌;增強了政府的管理職能。
啟示:不斷加強并逐步完善環境立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監督,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養;發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環境。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阳市| 商河县| 唐河县| 望江县| 同德县| 大姚县| 西林县| 阳朔县| 永和县| 曲松县| 泗洪县| 琼海市| 宣化县| 诸城市| 怀集县| 隆子县| 湘西| 肇东市| 兰溪市| 平潭县| 邵东县| 成都市| 龙山县| 长岛县| 鄂伦春自治旗| 苗栗县| 大港区| 岳池县| 永清县| 赤水市| 西乌珠穆沁旗| 安丘市| 嘉禾县| 万全县| 友谊县| 卢湾区| 无锡市| 镇沅| 城固县| 仁化县| 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