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政治高三二輪復習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教案核心素養政治認同:堅定制度自信,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科學精神:要不斷完善制度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治意識: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公共參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事關國家利益,也關系到個人利益。公民應參與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提高治理能力。析教材教材中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內容見于《政治生活》教材第 頁相關鏈接部分。描述很簡單,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媒體上頻繁出現,在高考練習題中也經常看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我國社會制度、各類行為主體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通過本節課讓學生明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含義,并明確這一內容的重要性。析學情學生在上新課和第一輪復習中已經接觸到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容。但限于上課容量有限,未能對這一內容進行專門展開,導致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節課通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以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內容在復習題中的運用,提升學生運用這一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堅定制度自信。課型:復習課課時:一課時教法:討論探究法教具:多媒體輔助教學過程:導入創新不僅限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更重要。一個國家的有效治理,最終還是取決于制度創新的力度。在過去500年中,真正對世界發展產生顯著影響的大國屈指可數,而這些大國的興盛都得益于制度上的創新。荷蘭,憑借金融制度創新,從偏于一隅的小國成為當時歐洲的經濟中心;英國,憑借政治制度創新,從一個島國一躍成為日不落帝國;美國,憑借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創新,接替英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今天,中國憑借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創新,正一步一步和平崛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完備程度和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以全新的視角思考并探索國家治理的相關問題,取得了重要成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我們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和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形成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社會,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沒有先例可循,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馬克思、恩格斯曾對未來社會的發展過程、發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學預測,但沒有遇到全面治理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并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對國家治理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和經驗總結,但他沒來得及深入探索治理社會主義社會就去世了。我們黨在全國執政并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開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國家治理之路,建立了具有中國特點的國家治理體系,特別是創建了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在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上積累了寶貴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指引下,總結國際國內兩方面經驗教訓,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對如何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進行新的實踐探索,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從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到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從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到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今天,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同世界上一些地區和國家不斷出現亂局形成鮮明對比。實踐表明,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的。我們對此要有高度的自信。授新課一、背景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目標。有學者將這個概念簡稱為“國家治理現代化”,認為是繼“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之后的“第五化”。提出原因: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凸顯。相比形勢任務的變化,相比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各族人民的期待,相比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同時也要看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是一個不斷調適的過程。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還要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從各個領域逐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適應社會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的必然選擇。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 黨 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國家治理之路,積累了寶貴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實踐證明,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適應我國基本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對此我們應有足夠的自信。但是,隨著改 革 開 放的深入和社 會 主 義現 代 化 事 業的發展,相比形 勢 任 務 的新 變 化、經 濟 社 會發 展的新要求、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陷,還有許多亟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要確保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的完成,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 國 夢,就必須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現了社 會 主 義現代化在制度層面的基本要求。長期以來,我們比較強調物質文明層面、精神文明層面的現代化建設。其實,社 會 主 義 現 代 化除了物質文明層面、精神文明層面的現代化,還應包括制度層面、治理層面的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使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和科學化,使國家治理者善于運用科學思維、民 主思維和法治思維等,善于依靠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從而把中國特 色 社 會主 義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國家的效能。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提出來,表明我們黨對社 會主 義現代化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更高水平,表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 色社 會主 義制度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2013年11月12日,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首次全面界定了“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的基本內涵。在之后幾年的一系列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講話,并制定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學生活動憶一憶:哪些制度屬于社會治理體系?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發展成就和顯著優勢,必將進一步推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制度自信。會議公報首次系統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十三大顯著優勢”,擘畫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提出了“十三個堅持和完善”,即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和完善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確保人民軍隊忠實履行新時代使命任務;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治理體 系是治理能力形成的基礎,治理能力的提升有賴于治理體系的建構;另一方面,治理能力彰顯治理體系的功能,治理能力強大是治理體系完備的表現,只有不斷提升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治理體系的效能。2.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治理的基本制度符合時代潮流;國家治理組織架構符合現代理念,能夠及時解決面臨的種種問題;國家治理的成本相對較低,而效能比較高。就是使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使國家治理者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制度治理國家。各個治理主體到位不越位,有為不亂為,市場主體競爭有序,調控主體主動有度,社會主體積極有位,個人主體創業有利,形成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和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局面。總的來說,就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國家的效能。3.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加強制度體系建設。就是要適應時代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二是加強制度執行力建設。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設,增強按制度辦事、依法辦事意識,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學生活動想一想:當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4.成就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的成績可以從如下方面得到充分反映: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黨和國家的各項基本制度不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日臻完善。其次,高質量發展需要高效能治理,高效能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如果國家治理效能不高,那么發展質量也高不起來。“十三五”時期,黨和國家規劃的各項主要目標都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脫貧攻堅取得重大勝利,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主要表現。最后,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經受了人類百年未有之大布局的大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國是最早受到疫情沖擊的國家,但是也是疫情最早得到有效控制的國家之一。不僅如此,中國還向國際組織、許多國家和地區伸出援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學生活動,填空題。回顧習近平重要講話。改變填空限定詞:主體。還能填?模擬演練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2月8日發布的《貴州省大數據戰略行動2020年工作要點》提出,通過大力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政府部門借助大數據手段,利用數據關聯分析、數學建模、虛擬仿真、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基于廣泛、大量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模塊化分析和政策模擬,為決策提供更為系統、準確、科學的參考依據,推動政府決策由過去的經驗型、估計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圍繞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實現新突破,建立“扶貧云”大數據比對系統,保障真扶貧、扶真貧,建設數字鄉村,助推農業產業革命。本著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的目標,加快推進網辦事項實現率,目前全省生育登記、社保資格認證、婚姻登記預約等16 000多個服務事項,都可直接在網上辦結。貴州搶抓機遇迎勢而上,借助大數據打造數字政府,推動政府管理理念和社會治理模式進步。結合材料,運用政府的相關知識,分析貴州省運用大數據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體現的政治學道理。主觀題答題步驟:1.析問題,2.析材料,3.擬答案。答案:①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完善決策信息系統,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②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大數據與民生服務深度融合,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③切實履行和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7月1日,是公益訴訟檢察制度全面實施三周年。行政訴訟法規定,檢察院在發現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時,可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行政機關若不履責,檢察院可向法院提起訴訟。三年來,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31萬余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29萬余件、民事公益訴訟1.8萬余件。實踐中,行政機關對訴前檢察建議的到期整改回復率超過90%,實現良好監督效果的同時節約了司法資源。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自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開展為期三年的“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專項監督活動,活動將聚焦生態環境和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公益損害突出問題,集中力量辦理一批有影響的“硬骨頭”案件,推動解決人民群眾關注關切的公益損害問題。結合材料并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建立并實施公益訴訟檢察制度是如何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的。答案:(1)建立并實施公益訴訟檢察制度,有利于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為提升國家治理效能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2)建立并實施公益訴訟檢察制度,檢察機關可以對行政機關提出訴前檢察建議,監督行政機關及時整改,提高國家治理效能。(3)檢察機關可以向不履責行政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推動人民群眾關注關切的公益損害問題得到及時公正的解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