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明朝的統治課標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過皇權的強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專權的弊端。教學目標1.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基本史實。2.掌握明太祖和明成祖強化皇權的措施和作用,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3.認識明朝“八股取士”科舉制度改革影響,過于死板,束縛知識分子的思想和創造性。4.了解明朝經濟的發展情況。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2.教學難點通過皇權的強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專權的弊端。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 展示學習目標 整體了解所學內容 通過展示,讓學生明確本課內容所需要掌握的內容點在哪里。“猜一猜”活動導入 教師通過“猜一猜”活動,向學生介紹朱元璋主要事跡,及歷史上對朱元璋的畫像與爭議,從而引出朱元璋是怎樣成為皇帝和治理國家的提問,從而順利過渡到本課教學內容。 學生觀看朱元璋人物畫像,并猜測人物姓名,對歷史人物形成初步認識。 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學生與歷史人物距離,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總結過渡:通過上面活動,我們知道了畫像中的人物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那么他是如何從一介布衣,成為皇帝?又是怎樣治理國家?后人又是如何對他進行評價的?今天,我們便來一起學習這部分內容。知識講解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農民起義 教師出示元末無名氏創作的《醉太平·堂堂大元》,簡要分析元末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在這種背景下,終于爆發元末農民起義。 學生跟隨教師分析《醉太平·堂堂大元》作品,提取出元末濫發紙幣、刑法嚴苛、官員貪腐特點,理解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原因。 鍛煉學生信息提取能力,落實史料運用的核心素養,教會學生分析史料、運用史料的方法。教師出示《元末農民戰爭形勢圖》,介紹1351年爆發農民起義,在眾多起義隊伍中,朱元璋采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策略逐步強大,先消滅東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進軍。 學生觀看地圖,形象感知元末各支起義隊伍不同空間分布,提高識圖能力。 鍛煉學生讀圖、識圖能力,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2.明朝建立 教師出示明朝建立概括任務卡片,學生通過自學找出明朝建立時間、都城、推翻元朝過程。 學生進行搶答。 活躍課堂氣氛,鍛煉學生自學能力。3.明朝疆域 教師出示《明朝疆域圖(1433年)》,安排學生找出明朝疆域四至,點明明代極盛時國土面積約達一千萬平方公里,感知古代明朝疆域的遼闊。 學生回答明朝疆域四至。 鍛煉學生讀圖、識圖能力,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問題過渡:面對如此廣大的疆域,朱元璋該如何管理這個國家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下面三則朱元璋即位之初面臨的問題材料及解決辦法來進行分析(備注:教師出示材料并帶領學生歸納,得出經濟上需要恢復生產,政治上需要改革地方官制和中央官制三個結論,然后重點帶領學生分析改革地方官制和中央官制,)知識講解二、朱元璋強化皇權 1.改革地方官制 (1)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 教師出示漫畫,并講解說明“三司”職權及相互之間制約關系。 (2)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 教師出示《明代藩王分布圖》及史料,說明明代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目的是讓子孫共同維護朱姓天下。 教師提問: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的措施達到預期效果了嗎? 學生在教師幫助下,歸納總結 學生思考結合材料回答:明初分封諸王在前期對穩定明王朝的統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后期藩府成為只享祿米的寄生集團,并成為明中晚期重要的社會問題。 采用漫畫形式,幫助學生形象記憶,提高理解能力。 圖文結合步步深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改革中央官制 (1)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a.教師出示史料并提問,朱元璋為什么要廢除丞相,并采取了哪些措施? b.教師接著提問,朱元璋廢除丞相后,有什么弊端? 通過材料分析,引出朱元璋公務繁忙,為內閣制的出現做鋪墊。 c.教師出示知識拓展時間軸,介紹內閣制形成過程,并帶領學生分析丞相制和內閣制的區別,明確內閣制形成是皇權進一步強化的表現。 (2)為分散兵權,設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 教師出示《明朝五軍都督府分管示意圖》及材料,說明明代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兩者關系,雖然都聽命于皇帝,但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兵部擁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二者相互節制互不統屬。 學生歸納回答:相權威脅皇權;廢除丞相,分割相權。 學生參與回答,及時做好筆記。 鍛煉學生信息提取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教學環節設置環環相扣,培養學生歷史思辨思維,提高學習興趣。3.設立廠衛機構,實行恐怖統治 教師出示明代廠衛機構任務卡, 布置學生完成廠衛機構內容、目的、職能、特點,并通過材料“時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明·王圻《稗史匯編》”得出對明代廠衛制度的評價:是明朝君權空前強化的表現。 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任務任務卡。 學生自學與教師引導相輔相成,順利完成教學任務。4.八股取士 a.教師布置課堂活動,完成明朝科舉考試說明編訂活動。 b.教師出示知識拓展,八股文,講解八股文具體八部分組成,具體每一部分要求,并出示《歷史僅存的明代趙秉忠狀元卷》,加深對本部分內容印象。 c.帶領學生完成猜一猜活動,由學生判斷哪一類型考生參加明朝科舉考試,可以脫穎而出? d.材料研讀——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為什么明末思想家顧炎武會有“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的感慨? 學生自主學習,完成關于明朝科舉考試考試性質、考試要求、范圍、答卷形式等任務填寫。 學生通過材料,得出明代八股取士的危害:禁錮思想,阻礙社會進步;不許闡述個人見解,成為加強皇權,鉗制讀書人思想的有力武器。 本處教學首先讓學生掌握自學明朝科舉考試概況,然后教師具體講解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結構構成,再讓學生通過猜一猜活動,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加深學生對八股文理解,在掌握知識基礎上,最后帶領學生完成材料研讀,得出八股取士的危害,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全方位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結過渡:伴隨著朱元璋不斷強化的皇權,明朝的統治也越來越鞏固,那么明朝的經濟發展狀況又如何呢?我們直接進行下面的學習。知識講解三、經濟的發展 經濟的發展 教師出示明朝經濟的發展概括任務卡片,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卡。 學生完成表格填寫 鍛煉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信息提取及綜合分析能力。隨堂練習1.君臣禮儀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外在表現,圖1到圖3的變化反映的實質是( D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習慣的變化C.社會文明的進步 D.君主權力的強化2.明太祖認為,秦朝始置丞相,卻很快亡國。為強化皇權,以秦為鑒。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 )A.廢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B.廢除丞相制,撤銷六部C.廢除丞相制,設置軍機處D.廢除丞相制,設置東廠3. 17、18世紀,當歐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將人們引向光明時,東方的中國人正逐步被禁錮于“思想的牢籠”。“思想的牢籠”指的是( C )A.焚書坑儒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八股取士、文字獄 D.閉關鎖國4.下列關于明朝經濟發展情況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 )A.引進了原產于非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B.棉紡織業已從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C.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青花瓷暢銷海內外D.商品經濟相當活躍,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業城市課堂小結布置作業康熙帝曾給朱元璋做出過這樣的評價:“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統一方夏,凡其制度,準今酌古,咸極周詳,非獨后代莫能越其范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請課后查閱相關資料,為什么康熙帝會給出朱元璋這樣的評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