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 教學設計——以發展的眼光縱向看歷史、以多元的視角橫向觀文明【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文明地區的多元面貌。【教材分析】本課是人教版必修下冊《中外歷史綱要》第二單元第3課《中古時期的歐洲》,本課通過三個子目(西歐封建社會、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拜占庭與俄羅斯)講述了中古時期歐洲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概況。【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史觀的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把握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的實質,用歷史的眼光認識西歐城市的發展進程,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通過《中古時期的歐洲》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中古時期的歐洲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概述西歐城市的興起及取得自由和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興起為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查士丁尼法典》的實質、拜占庭帝國衰亡的原因與對外戰爭的影響,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梳理西歐城市的興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過程,培養對中古時期的歐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理性認識。【學情分析】本課內容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接觸的不多,相關的知識儲備比較少,有些知識不易理解;本課知識結構相對松散,知識點偏多,學生缺乏相應的知識體系統攝這一部分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解的時候能夠借助圖文資料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同時盡量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而不是碎片式地呈現知識。【教學重難點】重點: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城市的興起、《查士丁尼法典》難點:中古時期的歐洲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的特征【概念解釋】中世紀(Middle Ages)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的一個中間時期。中世紀始于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無論如何,中世紀都不是一個沉睡的、可怕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中世紀早期(約500—1000)動蕩不安、變化不斷,從西羅馬帝國的分崩離析延續到較為穩定、自信的西歐文明的出現。中世紀中期(約1000—1300),人口逐漸增長,財富得以匯聚,城市得到發展,教育得到振興,疆域也在擴張。晚期(約1300—1500)則見證了可怕的災難以及社會形態的變化。……然而在1500年時,歐洲的生產技術、政治結構和經濟組織的發達卻使之與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相比具有絕對優勢。傳統視角下的中世紀:中世紀的歐洲,確實有諸多讓后人覺得黑暗與蒙昧的地方,如宗教迫害、審判異端和火刑殺人。但同時,中世紀歐洲不僅僅只有“黑暗”、“蒙昧”這些關鍵詞。其黑暗迷糊中也有自己的光亮點,其蒙昧無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覺醒。他們在昏庸無道中也有創造和累積了近代歐洲文明的諸多因素,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知識積累、大學創立、宗教信仰、城市擴張、草坪文化、建筑雕刻、圖畫藝術、行會商業、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理性視域下的中世紀【講授新課】圣彼得教堂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是歐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也是今天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是以耶穌的門徒之長圣彼得命名的,彼得的含義是“磐石”,意思是它將成為教會的基石。它是中古歐洲典型的標志性的建筑物。這一全世界第一大教堂,可以被看作中古歐洲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觀的權利結構和有形的政治文化。下面我和同學們一起去了解學習中古時期的歐洲。教學設計意圖:通過呈現歷史文物——中古歐洲的標志性建筑物圣彼得教堂,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一、西歐封建社會的形成及特征1.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歐封建國家制度的基石,它由兩個要素構成:封君封臣關系和封土制。11世紀時,西歐封建主之間普遍結成封君封臣關系。(1)形成條件:自然經濟和社會動蕩的產物 ;8世紀逐漸與封土聯系在一起。3至6世紀是歐亞大陸普遍遭到入侵的時期,這時的入侵不亞于公元前2千紀使用青銅和鐵制武器的入侵。正如公元前2千紀的入侵完成了古代文明到古典文明的過渡一樣,3至6世紀的入侵結束了古典文明,宣告了中世紀文明的到來。游牧民族的遷移方向一般是自東向西,因為歐亞大草原的地理坡度使大草原西部水源較充足、土地更肥沃,吸引著東方的游牧民。主要的入侵路線都起自北京附近,沿著橫貫歐亞大陸中部的草原走廊,止于中歐匈牙利平原。這也是為何如此眾多的游牧民族抵達今匈牙利后,不再四處遷移的原因。他們以匈牙利為基地,襲擊周圍各歐洲國家。由于侵略范圍遍及歐亞大陸,所以遭受侵略的民族非常多。中國漢朝、印度笈多王朝和伊朗薩珊王朝都遭到了突厥人和蒙古人的攻擊;突厥—蒙古人通常又被稱為匈奴人。羅馬帝國因地處這條入侵線路的西端,除了時常遭受周圍蠻族的進攻外,還遭受沿線各民族的進攻。這些侵略者包括日耳曼部落、伊朗人、波羅的—斯拉夫人、維京人以及突厥—蒙古人。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把他們周邊不甚開化的民族,統稱為“野蠻人”或“蠻族”。羅馬帝國邊境地區的蠻族主要是克勒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他們還處于原始狀態,較少受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但是蠻族的原始社會制度以及長期形成的原始習慣法,對于維持其社會穩定和團結,都非常重要,而且后來對歐洲中古封建社會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民族大遷徙不是簡單的民族住地的變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團對奴隸制羅馬帝國的武力征服。在這種征服的基礎上使羅馬與日耳曼兩種文明、兩種制度和兩大民族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西歐的封建制度。——朱寰主編《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冊歐長久的分裂帶來不可避免的頻繁混戰,在這種情況下,領主尋求武裝士兵維持自己的權勢,而士兵尋求生存和發家致富的機會,二者一拍即合,催生出西歐獨特的封君封臣制。該制度的內容并不復雜:封君賜予封臣土地和保護,封臣獻上軍隊和效忠,土地可以被層層向下分封,各級封建主都是土地的占有者,享有司法、行政、經濟各方面的權力。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要無償的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二者之間存在相互或雙向的權力義務關系。所以說,封君和封臣之間各有權力,也各有義務,所以權力義務是雙向的。封君和封臣之間是雙箭頭。結合提到的封君封臣制產生的過程,可以看到其中有一個因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土地。而封君和封臣之間的等級是層層分明的。這就是封君封臣制的第二個特征:以土地為紐帶,等級森嚴。封土與封君封臣關系的結合,是封君封臣制度形成的關鍵。封臣為封君服役,封君賜給封臣以維持生活的王地。10世紀以后封土制 十分盛行.它同封臣制的緊密結合是這一時期封臣制的重要特點,但也有無封土的封臣。封君封臣關系與重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相聯系,一經締結,無論是封臣還是封君都不能隨意解除。封君封臣中的認何一方若不履行其義務,都可能導致封君封臣關系彼裂,釀成武裝沖突。封君為獲得巨多的封臣,封臣為獲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襲,使封君封臣關系曰益復雜化。首先封土制將土地的占有和社會的責任聯系在一起,是一種“制度創新”。其次,封土制中包含的封君與封臣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將野蠻的個人主義納入一種秩序的規范,將財產的所有包進一種體現權利與義務的契約。雖然會導致分割,但是明確的責任原則束縛了人,也穩定了社會關系,這些都是不同與羅馬和日耳曼的新事物。由于領主對自己的領地有政治權力,而領地自給自足很少交往,由此孕育了西歐社會民主與自治的精神,產生了權力和義務的規范,日后成為歐洲文明的精髓。---- 摘編自陳樂民《歐洲文明的進程(附:對話歐洲)》封君和封臣的關系和封土封授相結合,隨著封土成為世襲領地,君臣關系也就代代相傳。但是封君封臣關系是私法關系,不具備行政系統上下級之間的統治與服從的關系,因此封君與封臣的封臣是沒有關系的,因而14世紀法國的原則即“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馬克垚(2)特點:以土地為紐帶;雙向權利義務,層級間互相獨立;契約意識;國王控制力有限。【學思之窗】那么,中古西歐封君與封臣間的關系有何特點,這對西歐政治有怎樣的影響?請看材料:材料一 “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契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 ——【美】約翰·巴克勒等《西方社會史》上卷材料二 “一塊封土典型意義上就是從領主處持有的地產,作為一種特別服役、尤其是軍事服役的回報。” ——【美】布萊恩·蒂爾尼 西德尼·佩因特 《西歐中世紀史》依據材料并結合教材知識,可以看出中古西歐封君與封臣之間存在雙向權利義務;有一定契約意識;層級間相對獨立。封君封臣制度下,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王權有限,地方封建主權力更大,這樣導致出現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3)影響:統治階級實際權力有限;封建領主勢力擴大容易形成分裂割據局面。【設問】這種維系形式上的差異和封君封臣制層級之間相互獨立的特點極容易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國王、皇帝或教會等理論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對其領土實行有效管轄,而直接行使管轄權的當地貴族又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這就很容易引起國王與貴族、王國政府與地方諸侯之間,以及貴族、諸侯之間爭奪權力的斗爭。——《中世紀歐洲戰爭起因類型計量分析》許二斌2.莊園經濟封建莊園 9—13世紀是封建莊園興盛時期。9世紀起,一種新的封建農業經濟組織形式———農奴勞役制莊園開始在西歐流行。典型的莊園采用勞役地租的剝削方式,莊園的土地劃分成領主自營地和農奴份地兩部分。領主自營地主要由服勞役的封建依附農民耕種,自營地上的收獲全歸封建主,農奴靠耕種份地維持生活。農奴份地的所有權也歸封建主,農奴子弟繼承份地要向封建主交納繼承金。典型的莊園主要集中在法國中部和英格蘭,13世紀成為莊園直接經營的興盛時期。14—15世紀,隨著經濟的衰退,自營地經營又變得 無利可圖,莊園最終走向解體。另一方面,與古代奴隸身份相比,農奴地位稍為高些。農奴的日常生活要遵守村社的習慣,他在村社有發言權。最重要的是這些習慣保證了他擁有自己土地的權力,并且可以把土地傳給繼承人。——【美】布萊恩·蒂爾尼 西德尼·佩因特《西歐中世紀史》它(莊園)承襲了羅馬的大地產,但和羅馬大地產不同的是,莊園由農奴……而不是奴隸耕種。在現代意義上,農奴無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不能擅自離開土地,他們被迫定期給領主干活而毫無報酬,他們還得忍受數不清的侮辱性的賦稅,服從領主法庭的判決。但他們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所以他們的處境比奴隸好得多。這樣,當農業改良發生的時候,農奴自己可以指望從中至少稍許獲益。更重要的是,雖然理論上領主有權隨意攤派賦稅,實際上義務趨向于保持固定。盡管許多農奴的命運肯定相當艱難,但他們很少完全聽憑他們的領主隨意支配打發。——【美】羅伯特·E·勒納等《西方文明史》根據材料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中古時期西歐的奴隸和農奴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受到農奴主或奴隸主的壓迫。但農奴的地位相對奴隸較高,受到的束縛更寬松。在生產關系上,中古時期的西歐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由奴隸制逐漸過渡到封建制,勞動者依然缺少人身自由,定期無償服役,承擔賦稅,法律地位低下,但較之奴隸的經濟地位和人身自由都有一定程度提高,有利于提高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封建莊園是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是相對封閉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容易造成分裂割據。【特別提醒】莊園分為莊園主、總管和農民兩個階層,前者管理,后者勞作;莊園并不都是自給自足,也會參與到市場當中去;當時城市經濟比較繁榮或者說城市對農產品的需求較大,刺激了部分莊園生產相關商品。【拓展提升】 歐洲中世紀莊園與古代中國田莊的區別(1)從存在的時間上看,中世紀歐洲莊園的起源要晚于中國,持續時間短于中國。(2)從大地產形成的途徑上看,歐洲莊園土地是以封地為基礎,加以兼并農民的土地;而中國古代的田莊土地則主要是靠兼并買賣而獲得的。(3)從莊園私有權程度上看,很長一段時間內,歐洲莊園主對其大地產不具備完全的土地所有權;而中國古代的田莊主對其地產相對而言則具有完全的私有權。(4)從地租形態上看,雖然都存在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及貨幣地租三種形態,但西歐莊園對于勞動者的剝削以勞役地租為主,實物地租為輔;中國則以實物地租為主,勞役地租為輔。二、暗淡與輝煌并存的中古西歐1.表現一:政治——王權加強,民族國家的形成同學們注意教材第16、17頁內容,特別是中古中后期,王權的加強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2世紀起,西歐出現了民族的觀念,民族國家開始形成。民族國家形成首先是由于王權加強,國王一方面通過與大封建主斗爭,另一方面通過與羅馬教廷爭奪世俗權力的斗爭,加之不同民族碰撞沖突、確定疆界,從11世紀——15世紀在西歐形成強大王權的國家。典型的代表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但德意志和意大利仍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直到19世紀中期才形成統一的國家),最初法國國王的勢力非常小,僅有巴黎到奧爾良的狹長地帶,號稱“法蘭兩島”。法蘭西國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擊敗各地封建主。而且王權獲得城市不同程度的支持,12-13世紀王室領地持續擴大。法國王權的強大是因為得到了法國工商業者的支持,也和英法百年戰爭的刺激有關,伴隨著戰爭,法蘭西民族國家逐漸形成,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英國和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國身上。此外,政治上還有等級君主制的出現(英國議會的雛形)西歐在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級制下,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城市的發展,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培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不斷壯大的市民階層,在爭取城市自治斗爭的過程中與王權結盟,推動等級君主制確立,逐步瓦解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等級君主制是王權借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階層共同參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權力。1215年,因國王約翰隨意征稅,貴族起兵反抗,迫使約翰簽署《大憲章》。《大憲章》調整了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助于封建政治的穩定。《大憲章》簽訂后,1264和1265年,英國兩次召開議會。到1295年,騎士和市民出席議會得到普遍認可,那屆議會因此被后世稱為“模范議會”。英國議會的開端是等級君主制的標志之一。【設計意圖】中古時期等級君主制的出現,為近代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奠定了歷史條件。這部分內容雖然在“歷史縱橫”里,但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在此強調。2.表現二:城市——架起西歐走向近代社會的橋梁那么隨著王權勢力的不斷增強促進了社會穩定,在封建莊園基礎上工商業興起,形成城市,城市的發展為后來的資本主義經濟做鋪墊。10-11世紀城市重新興起。對于城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為中國也有城市。但是西方城市和中國城市是有很大區別的。“中世紀西歐的城市既不起源于伯爵的城堡,也不起源于大教區管轄的中心。從地理位置上講,它們建立在商業貿易的交接點上,出現在封建關系最薄弱,封建統治鞭長莫及或權力真空的地帶。”——金觀濤等編著《西方社會結構的演變:從古羅馬到英國資產階級》隨著西歐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品交易活動頻繁,中世紀的城市逐漸增多。與此同時,以工商業者為主體的城市市民階級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進行商業貿易活動,他們反對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稅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鎖,因此,這就迫使他們要與封建主們談判爭取政治和經濟特權。……西歐有很多城市還舉行過暴動要求獲得城市的自治權。這些權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動,這是市民享有的個人自由;市民可以隨時向城市法庭提出訴訟請求和控告,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財產,并隨便處置它們,這是承認市民財產私有制。——馮正好《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城市的興起和繁榮,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為教士所壟斷,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沖擊著傳統的教權主義、普世主義與禁欲主義的束縛,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摘編自孔祥明《世界中古史》西歐中世紀,城市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在經濟上,城市的經濟活動不納入封建莊園的經濟體系,有獨立與領地之外的財政管理系統。政治上,城市不隸屬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獨立的司法權,可推選自己的行政官員;從社會關系上來看,任何人一旦成為市民,就脫離了封建關系,成為不受封建關系約束的自由人。------ 錢乘旦 《世界現代化歷程》【思維拓展】中世紀中國與西歐城市的差異在人口和貿易量方面,中世紀西歐的城市同中國、印度或中東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由于擁有日益增長的自治權和政治力量,它們顯得十分獨特。恰恰因為它們是剛出現,且處于政治上分裂的歐洲而不是堅如磐石的帝國的框架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從開表現出自信和獨立,這種自信和獨立是歐亞大陸其他任何地方所沒有的。-----[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上)》3.表現三:宗教——教權與王權(二元權力體系)基督教不僅將一種新的信仰體系、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帶給西方社會,它還將一種新的社團組織、社會秩序和權力結構嵌入羅馬國家以及后來的西歐日耳曼社會,從而造成了西歐社會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會共同體內,成長起相互平行的教權和王權,即政教二元化權力體系。中古西歐封建社會是二元社會以國王為代表的王權和與以基督教教會為代表的教權互相依存,共同維護封建秩序。王權與教權既依存又斗爭。一方面,王權希望依靠基督教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教會也希望依靠強大的蠻族國王來壯大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在最高權力的擁有問題上,教皇與封建君主不斷發生碰撞和摩擦,明爭暗斗。政教合作:查理大帝加冕圖(補充:公元800年12月底,在意大利的羅馬城,發生了一件舉世矚目的事情:教皇立奧三世為答謝查理的支持,決定以特有的方式報答他。當查理跪在圣彼得堡教堂做彌撒時,立奧三世便為查理戴上一頂金皇冠,封他為“羅馬人的皇帝”。關于查理加冕稱帝的問題,歷史上存在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查理根本無意被加冕,那只是教皇的一廂情愿的報恩行為。查理對“加冕”一事毫無所知,他認為自己并不需要被授予尊貴榮譽。對此現代許多西方歷史學家表示懷疑。不管查理是否愿意羅馬教皇為他加冕,他在實質上已經成為古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護者,這次加冕是中世紀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奠定了教廷和王廷對西歐進行雙重統治的政治思想基礎。)政教沖突: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著風雪嚴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向教皇"懺悔罪過"。根據慣例,年輕的德皇赤腳披氈站在雪地里,苦苦懇請教皇接見,并原諒他這個認了罪的人。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給予亨利四世一個額頭吻表示原諒,而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這就是"卡諾莎之辱"。此后,"卡諾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為屈辱投降的代名詞。中世紀的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地位顯赫,基督教會利用強大的經濟和精神力量,在西歐社會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他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教會的指導。作為基督教徒不管是在出生洗禮、結婚、懺悔、葬禮都離不開教會,教徒日常歡慶的節日更是頗具宗教意義。17頁下插圖: 中古西歐的“三種人”“在中古西歐社會,僧侶是祈禱的人,騎士是作戰的人,農民是勞作的人。它體現了中古西歐的社會分工理想。商人的地位不被承認,沒有被納入這個序列中。”解讀:中古西歐社會結構呈現明顯的等級化特征。僧侶是第一等級,他們關心人們的靈魂;國王及封建主掌握國家權力;農民、農奴是勞動者;手工業者和商人還未納入等級體系,婦女也未納入等級,被稱為第四等級。4.表現四:思想——大學的興起隨著城市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市民階層對于世俗教育的需求增強,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瓦解天主教會的獨裁黑暗統治。并為日后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準備了條件。合作探究:以巴黎大學為例,說明大學興起對文化的發展和教育的振興所起到的作用。中世紀的教育主要由教會壟斷,貴族的全職主要是由武士組成的。知識分子階層更多是教職人員。一般的文學之士的出路主要是進入宗教界擔任神職,而不能由平民晉升為世俗貴族。(中國的知識分子士大夫充任社會的中堅力量)在中世紀全盛時代的12和13世紀里,歐洲思想界的領導者是法國。巴黎大學就是從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的教堂學校演變而來。巴黎大學是整個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學術結構,偉大的神學—哲學國際中心,著名的經院哲學家大多出自這里。……至12世紀中葉,巴黎學校的規模越來越大,教師也隨之倍增。威爾·杜蘭這樣寫道: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沒有一個教育結構能和巴黎大學所造成的影響相比擬。于是,日益增加的教師們自然地形成了一種教師的同業公會,以此來爭取維護自身的各種利益的權利。比如,以前學校的教學管理、教師資格認可、教學程序安排、司法裁判、生活管理等方面的事務,屬于主教座堂的權限,現在教師公會取得了對此的獨立管理權。這樣,大學組織也就形成了。所以,巴黎大學是由一群學者聯合而成的、由校長控制的導師團體。通常,建立大學的批準權由羅馬教廷掌握,教廷也可以委托各地君主設立大學。1200年法王菲利普二世承認了巴黎學生、教師公會的合法性,1215年教皇英諾森三世批準了巴黎大學的條例。此后,巴黎大學便成為在北部歐洲形成的絕大多數大學的模式和標準。大學的教學活動既程式化又生機勃勃。一般說來,其教學法是一種固定化、程式化的經院方法,包括授課和辯論兩個教學環節。授課是指閱讀指定教材和由教師解釋教材。授課的內容被記錄整理為“注釋集”。辯論有兩種,一是課堂上展開的“問題辯論”,通常有一種固定的程序:先是由教師提出一個論點,由他本人或者學生引經據典做成一個否定性答案:然后,由助教對這一論點進行正面論證,并答復反駁意見;學生或教師可以針對助教的論爭提出新的反駁和問題;經過反復的發問和回答、論證與反駁,最后由教師作出最初的論點是否成立的結論。這種辯論是經常進行的練習,目的在于解惑傳道,屬于正式的辯論。還有一種是公共場所舉行的“自由辯論”,與會者可以提出任何問題加以討論,屬于非正式辯論,規模很大,也不局限于學術問題,后來逐漸演變為大學里的文化娛樂方式。不管是正式或非正式的辯論,都使得中世紀人們的心靈更加敏銳,思想和演說更加自由,培養了許多人傾向于證明任何事情的睿智,形成了探討、論證、辯駁、推理的邏輯風氣或辯證法風氣。中世紀學生很自由,可以中途轉學。所學的大學生,無論他今后是否真做神甫,都稱作“執事”或“教吏”。這樣一來,他們就享有了實際的特權,他們不再受到國王法律的管束,沒有納稅或當兵的義務,他們只受教會法庭的審判。(注:教士在中世紀是社會特權人群。)【拓展提升】中世紀的大學中世紀大學一般有四個學院:神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和藝學院。神學、法學和醫學都是專科院系,以專門職業為取向。完成藝學院學習后,才能進入到自己選擇的專業領域去進修。中世紀大學的基礎課程包括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即“七藝”;專業課程則有法學、醫學和神學。十一世紀末,在工商業發達的意大利城市首先出現了第一所世俗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到十二世紀,又相繼出現了法國的巴黎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十三世紀后,捷克的布拉格大學、奧地利的維也納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德國的海德堡大學、法國的奧爾良大學等等均已成立。【過渡】以上幾點因素推動了西歐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進程,在此過程中不論是英國、法國還是西班牙、葡萄牙,都在王權統一的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并最終形成民族國家,總體的歷史發展進程是由分裂走向統一的。現在,我們把目標轉向東方。三、多元文明的交流與和合共生在東歐,拜占庭帝國延續了千余年的統治,深刻地影響了東歐和俄羅斯等地區的發展,形成了與西歐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是基督教東正教,政權和教權合一,王權強大。拜占庭和俄羅斯因其一度強大的影響力,以及地跨歐亞兩洲的地緣特點,在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東歐的集權與守舊:拜占庭盛極而衰,沙俄難逃桎梏因為像西歐那樣的城市自治的前提是政治權力的分割,而拜占庭的政治權力卻高度集中,城市不可能從這個權力結構中剝離出來,形成自治,他不擁有無限發展的政治空間。——《西方那一塊土》拜占庭明顯缺乏古典時期雅典的生氣和光輝,盡管相比之下,后者在領土和年代上顯得微不足道。原因是拜占庭的作用是絕對保守的。這并不是說它靜止不變。它自始至終都在使自己適應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但命運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創新。它誕生在一個古老的國度,生活在過去的勢力和榮譽的陰影之中,這種勢力和榮譽正是它所試圖維持和恢復的。它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領袖人物——行政官員、軍事將領、學者和神學家,但由于處在上述環境之中,他們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創造力。——【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 拜占庭帝國:476——1453年西歐封建社會分裂割據的局面時建立在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基礎之上的,所以羅馬帝國的文化將由東羅馬帝國繼續發揚光大,那么拜占庭帝國的文化、經濟等內容,我們在初中曾學過。我們今天將從土地或領土的視角,來看拜占庭帝國。(1)擴張:公元前476年,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一年,在這一年,東羅馬帝國的領地主要集中在愛琴海地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公元前564年,他的帝國變大了,意大利地區、伊比利亞半島的一部分以及北非的一部分地區,拜占庭帝國的土地再次橫跨歐亞非三個大洲,幾乎看到了羅馬帝國中興的希望。那么,如此龐大的帝國,依靠什么來統治和治理是有效的?(2)法律:有句話曾說“羅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這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平和,最為持久的征服。”查士丁尼大帝是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他在位時東征西討,打敗波斯帝國,擊潰汪達爾族、從哥特人手中收復了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的一部分,地中海再次成為羅馬的內海。查士丁尼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貢獻則是系統梳理并發行了《羅馬民法大全》。為加強統治,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家們系統整理羅馬法,先后完成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總稱為《羅馬民法大全》。法典宣揚皇帝是國家最高統治者,肯定奴隸制的存在,有許多落后過時的內容,但它們系統整理了羅馬法,給后世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獲得廣泛認可,具有積極意義,給西歐和世界歷史發展以重要影響。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成文法典,被譽為歐洲民法的基礎。(3)衰落與滅亡:成也擴張,敗也擴張。由于擴張的速度較快,領土面積擴大,激化了拜占庭帝國過捏的矛盾,連年戰爭嚴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資源。6 世紀中期之后,游牧部族沖擊和內部矛盾,帝國陷入混亂。七世紀后期,土地就開始萎縮,新征服的地區沒有了,原先占有的地區也沒有了,帝國喪失了從敘利亞到北非的大片土地,僅保有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等地區。奧斯曼土耳其興起后,逐步蠶食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地區。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國滅亡。3. 俄羅斯:基輔羅斯公國(882年-1240年),公元882年,諾夫哥羅德王公奧列格(維京人)征服基輔及其附近地區后建立的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東歐君主制國家,首都是基輔。公元882年疆域包括第聶伯河到伊爾門湖之間的土地,是東斯拉夫人文化的發源地。基輔羅斯的正式名稱為羅斯俗稱“羅斯之地”,羅斯是維京人的后裔。基輔羅斯這一名稱是19世紀俄羅斯史學界為了表明這一時期國家中心位于基輔而創造的。10世紀初,不斷擴張,版圖東至伏爾加河口,經克里米亞半島迄多瑙河口,北起拉多加湖,循波羅的海沿岸,南臨草原。(1)開端:9世紀,基輔羅斯興起(2)中斷:13世紀中期,成為金帳汗國的臣屬。(3)復興與擴張:莫斯科公國興起,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他頒布新法典,改組中央機關,鎮壓大貴族,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與此同時,俄羅斯繼續擴張。到17世紀末,俄羅斯已經將疆界推進到太平洋,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歷史的發展并不像通常所說的“一事成功,事事領先”人類學家將此稱為“遏制領先法則”。該法則認為,在轉變時期起先最發達和最成功的社會想改變和保持其領先地位將是最困難的。相反,落后和較不成功的社會則可能更適應變化,并在轉變中逐漸處于領先地位。——《全球通史》中世紀西歐發展歷程是否符合該法則?嘗試評析遏制領先法則。結束語:從封建等級制度到等級君主制,從割據征戰到集權民族國家的形成;從莊園經濟到城市的興起的這些變化中、人們從封建人身附庸的羈絆中、從土地的束縛中、從封建城堡中走了出來,進入城鎮和工商業中心,投入市場,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對于中古歐洲的再認識,使我們看到了“黑中有光暗中有明”。不管是中古西歐,還是東歐,都是在融合其他文明基礎上產生的,延續上古燦爛文明,奠定近代文明基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長盛不衰,也必定要擁有包羅萬象的情懷、開放尊重的心態。要能將世界的多元文明容在眼里,歷史長河中累積的文化成就必定會隨著時間的過往而日久彌新,成為新時代的風尚。【合作探究】歐洲封建主義與中國封建主義的比較歐洲類型封建主義的落后性使其不可能得到充分發展。如果與中國的封建體制相比較的話,它的幼稚和不發達顯得尤其明顯。首先,歐洲的封建社會是分裂并且地方割據的,長期以來沒有強有力、能完全代表國家主權和公共利益的中央政府。第二,歐洲的封建制度在結構上顯得粗糙,因為它實際上只是一種領主和附庸間的私人關系,難以體現作為政治核心所必需具有的公共權威。(中國古代家國同構,君父同體,忠孝同義)第三,歐洲中古社會長期以來是武人執政,知識分子的力量弱小。他們大都是教會人士,在教會的體系中工作。(中國的官僚士大夫和士紳階層)其四,在歐洲的封建制度下,物質資源沒有歸屬于政權的核心,而是被大小領主私下瓜分,導致國家根本沒有力量來建立必須的機構,也無能力來充分履行它的公共職能。第五,歐洲的封建國家不具備常備軍,不具備數量充分的官僚,因此往往是因人而治,無法實現制度上的政治保障。(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第六,在歐洲缺乏文化上的凝聚力,各種機構如教會、王權、貴族和城市都各自為政,相互爭斗,缺乏統一的、可以聚合民眾的政治核心。(中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這樣一些狀況表明,歐洲的中古封建體制是比較原始的,無法保證生產力、生產關系的長足進步,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歐洲實際上落后于中國,也落后于比它后起的阿拉伯國家。(中國穩固的封建自耕農經濟)【教學反思】統編歷史教材跨度大,內容多,一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圍繞內容主旨,統籌整合,聚焦核心。在備課的時候,不能就課論課,而要站在單元的高度,對教學目標、內容、過程進行整體把握,理清課程內容與下單元之間、單元與課的彼此關系,理清教材內容的前后邏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新教材本課中古時期的歐洲時間跨度一千年,地域涉及中古的西歐和中古的東歐,內容審涉及中古歐洲整個封建社會的狀況。在內容整合、重難點的突出和突破,尤其是本節課教學主題的搭建上難度很大,實施主題式教學,要把控到位,且一節課完成古代世界向近代世界過渡的橋梁作用的全部內容實屬不易。同時深感在教學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是一個持續提升的過程,任重而道遠。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需進一步實踐大單元主題教學意識,圍繞核心問題,聚焦核心素養,有效整合教材內容,提高課堂效率。PAGE1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