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第1課時紅樹林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具有胎生、泌鹽、特殊根系等特點,在海水中生長。陸地生態系統向海洋生態系統過渡的最后一道“生態屏障”。在凈化海水、抵擋風浪、保護海岸、改善生態狀況、維護生物多樣性和 沿海地區生態安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護岸衛士、鳥類天堂、魚蝦糧倉”的美譽。認養紅樹苗 保護紅樹林近年來,在許多環保公益組織的倡導和發動之下,多地都會開展以“保護紅樹林”為主題的各類環保活動。例如,深圳多所學校的學生每年春季都會參與由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CMCN)和游云-生態教育工作室(YEES)發起的“認養紅樹苗,參與生態修復”的公益活動。該活動先廣泛征集認養者,再將紅樹苗(秋茄幼苗“水筆仔”)發給每一位認養者。在專業講座和網絡課程的指引之下,同學們在家自行培育紅樹苗。與此同時,同學們還可以撰寫紅樹苗自然觀察筆記,參加全市評比。活動還設計了一系列科學探究實驗,全面研究紅樹苗的生理特征。夏季,活動組織者會通過專業機構指引認養者將成活的紅樹苗回歸海岸線,并頒發中英文對照的國際通用認養項目證書。認養 種植觀察1.材料紅樹(秋茄)胎苗若干、各種類型的土壤(砂土、黏土、壤土或淤泥等可用于設置對比實驗)。一般情況下,用于認養的紅樹苗是秋茄胎苗,因秋茄的胎苗形似水筆,被俗稱為“水筆仔”。完整的秋茄胎苗帶有“帽子”(花萼)或者“帽子”脫落了,芽還在。“帽子”可以保護隱藏在里面的芽,如果“帽子”松動了,可以輕輕摘掉,切勿直接掰掉。如果發現胚軸表面有小孔,并有透明的膜,需辨認是否被蟲蛀。如果發現紅樹苗不完整或者出現蟲蛀、折斷等情況,需及時替換成健康的紅樹苗。土壤(砂土、黏土、壤土或淤泥)2.工具各種環保容器(如廢棄塑料瓶、鐵盒或花盆等)、栽種工具(筆、鏟、尺子、剪刀等)在培育紅樹苗之前,請先給紅樹苗取一個專屬名字。這樣可以讓你對它產生更多的親切感,同時方便今后的觀察和辨認。種植前,需將紅樹苗放到清水里浸泡一天。如果紅樹苗浮在水面,可用其他東西輕壓(謹防壓斷)。浸泡的清水可以選擇淡水或咸淡水(最高鹽度不超過3%)。紅樹苗浸泡1天后,就可以移栽到花盆中了。如果家里沒有閑置的花盆,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動手制作容器。需要注意的是,容器下面要留有小孔,方便排除多余的水。具體步如下:(1)裁剪清洗后的容器、容器高約15 厘米,在底部截出2、3個小洞;(2)將土壤放進容器,至少填入10厘米深的土壤;(3)取出紅樹苗,辨別頂部和根部,看看是否有損傷;確認無損傷后,將根部插入容器的中間位置,深度為紅樹苗高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4)用淡水將土壤澆透,如要設計對比實驗,也可以用咸淡水來澆灌;(5)將栽種后的紅樹苗置于窗臺或陽臺等陽光可以照射到的地方,進行培育。活動評價表課后實踐活動一觀察記錄:每周至少記錄一次。紅樹苗自然觀察記錄表班級: 記錄人: 種植日期: 種植基質:課后實踐活動二我與認養的紅樹苗合影(可貼照片給可繪圖)勞動技能勞動素養勞動習慣勞動品質熱 愛 勞 動同學們再見!勞動教育課程教學設計《認養紅樹苗 我們在行動》(第 1、2 課時)一、 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一)教學內容:紅樹林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具有胎生、泌鹽、特殊根系等特點,在海水中生長。陸地生態系統向海洋生態系統過渡的最后一道“生態屏障”。在凈化海水、抵擋風浪、保護海岸、改善生態狀況、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沿海地區生態安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護岸衛士、鳥類天堂、魚蝦糧倉”的美譽。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引導學生認養紅樹苗、種植紅樹苗、觀察幼苗生長的每一個瞬間,并以獨特的方式記錄自己和紅樹苗間的點點滴滴。引導學生嘗試回收秋茄苗,海岸復種。體驗神奇的自然探索之旅。(二)學情分析:初中學生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有較為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是培養勞動素養,勞動技能的關鍵階段。然而,“唯分數論”的盛行,使部分學生及家長形成勞動無用,缺乏基本勞動體驗,無法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此外,環境保護的意識還有待進一步培養,參與生態修復活動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教學設計思路認養紅樹苗、種植紅樹苗、觀察幼苗生長的每一個瞬間,并以獨特的方式記錄自己和紅樹苗間的點點滴滴。這是小小紅樹苗的成長記錄,也是孩子們神奇的自然探索之旅,更是家長和孩子拉近親子關系的奇妙體驗。三、 教學目標(一) 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認識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正確使用常見的勞動工具,增強體力、智力和創造力,具備完成一定勞動任務所需的設計、操作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培養積極的勞動精神培養積極的勞動精神,弘揚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時代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能夠自覺自愿、認真負責、安全規范、堅持不懈地參加勞動,形成吃苦耐勞的品質。四、 教學重難點(一)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認識秋茄幼苗,學會如何選擇所需要的勞動工具,如何浸泡、種植秋茄苗。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如何出土回收秋茄苗,如何海岸復種。教學策略講解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六、 課時分配2課時, 15分鐘左右一課時。七、 教學過程(一) 講解說明。介紹紅樹林:它們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具有胎生、泌鹽、特殊根系等特點,在海水中生長。陸地生態系統向海洋生態系統過渡的最后一道“生態屏障”。在凈化海水、抵擋風浪、保護海岸、改善生態狀況、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沿海地區生態安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護岸衛士、鳥類天堂、魚蝦糧倉”的美譽。1.材料紅樹(秋茄)胎苗若干、各種類型的土壤(砂土、黏土、壤土或淤泥等可用于設置對比實驗)2.工具各種環保容器(如廢棄塑料瓶、鐵盒或花盆等)、栽種工具(筆、鏟、尺子、剪刀等)一般情況下,用于認養的紅樹苗是秋茄胎苗,因秋茄的胎苗形似水筆,被俗稱為“水筆仔”。完整的秋茄胎苗帶有“帽子”(花萼)或者“帽子”脫落了,芽還在。“帽子”可以保護隱藏在里面的芽,如果“帽子”松動了,可以輕輕摘掉,切勿直接掰掉。如果發現胚軸表面有小孔,并有透明的膜,需辨認是否被蟲蛀。如果發現紅樹苗不完整或者出現蟲蛀、折斷等情況,需及時替換成健康的紅樹苗。近年來,在許多環保公益組織的倡導和發動之下,多地都會開展以“保護紅樹林”為主題的各類環保活動。例如,深圳多所學校的學生每年春季都會參與由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CMCN)和游云生態在育工作室(YEES)發起的“認養紅樹苗,參與生態修復”的公益活動。該活動先廣泛征集認養者,再將紅樹苗(秋茄幼苗“水筆仔”)發給每一位認養者。在專業講座和網絡課程的指引之下,同學們在家自行培育紅樹苗。與此同時,同學們還可以撰寫紅樹苗自然觀察筆記,參加全市評比。同時,活動還設計了一系列科學探究實驗,全面研究紅樹苗的生理特征。夏季,活動組織者會通過專業機構指引認養者將成活的紅樹苗回歸海岸線,并頒發中英文對照的國際通用認養項目證書。(二)淬煉操作。1、取名。在培育紅樹苗之前,請先給紅樹苗取一個專屬名字。這樣可以讓你對它產生更多的親切感,同時方便今后的觀察和辨認。2、浸泡。種植前,需將紅樹苗放到清水里浸泡一天。如果紅樹苗浮在水面,可用其他東西輕壓(謹防壓斷)。浸泡的清水可以選擇淡水或咸淡水(最高鹽度不超過3%)。3、種植。紅樹苗浸泡1天后,就可以移栽到花盆中了。如果家里沒有閑置的花盆,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動手制作容器。需要注意的是,容器下面要留有小孔,方便排除多余的水。項目實踐。取名、浸泡、種植種植具體步如下:(1)裁剪清洗后的容器、容器高約15 厘米,在底部截出2、3個小洞;(2)將土壤放進容器,至少填入10厘米深的土壤;(3)取出紅樹苗,辨別頂部和根部,看看是否有損傷;確認無損傷后,將根部插入容器的中間位置,深度為紅樹苗高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4)用淡水將土壤澆透,如要設計對比實驗,也可以用咸淡水來澆灌:(5)將栽種后的紅樹苗置于窗臺或陽臺等陽光可以照射到的地方,進行培育。觀察記錄、出土回收等紅樹苗生長到一定程度,狹小的容器就不利于它們生長了,它們就得重新回歸大自然了。請小心地松動容器中的填土,然后取出紅樹苗,用報紙或其他紙張進行包裝處理。海岸復種各地區所有紅樹苗回收完畢之后,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招募的志愿者(可關注“紅樹林保育聯盟”公眾號取得聯系)會將它們送到適合生長的海岸線種植地,并親手將它們種下,完成生態修復的使命。紅樹生長的環境條件非常苛刻,復種志愿者們需要在高溫下灘涂上工作數小時。如果不畏艱辛,你也可以報名加人復種志愿者的隊伍。復種紅樹苗的具體步驟如下:(1)到達種植地點后(盡可能接近灘涂)去除紅樹苗的外包裝。注意要在種植前兩小時內操作。否則紅樹苗可能會被曝曬致死。(2)穿好種植紅樹苗的裝備,包括灘涂鞋(或灘涂襪)手套等,先練習在灘涂上行走的方式,再進行種植,注意安全。(3)手持5株紅樹苗,行進到灘涂種植區,依次將紅樹苗的根部插人灘涂之中,沒入灘涂的部分大約為植株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注意保持紅樹苗豎直,且苗株之間要保持至少30厘米的距離。(4)待手中的紅樹苗種植完畢后,再小心返回岸邊。重復上述操作。多人共同種植時,也可以排成傳送隊伍,提高種植效率。(四)反思交流。(1)定期填寫紅樹苗自然觀察記錄表,每周至少記錄一次。(2)在填寫紅樹苗自然觀察記錄表的同時,拍攝紅樹苗不同階段的生長狀況。可以根據觀察紅樹苗生長過程撰寫自然筆記,記錄紅樹苗生長狀況的曲線。(五)榜樣激勵在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后,可用各種形式進行總結。你可以整理觀察筆記、圖片或錄像,制作成紅樹苗的影集或短視頻,也可以用繪畫、散文詩歌雕塑、演示文稿等形式展示紅樹苗。引導和激勵同學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認識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八、教學反思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學生認識了紅樹苗、親自認養紅樹苗、種植紅樹苗、觀察幼苗生長的每一個瞬間,并能夠以獨特的方式記錄自己和紅樹苗間的點點滴滴。有部分同學積極嘗試回收秋茄苗,海岸復種。體驗了神奇的自然探索之旅。本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引導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勞動技能,豐富了學生的勞動體驗,培養了學生的勞動素養和環境保護的意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參與生態修復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促使學生能夠自覺自愿、認真負責、安全規范、堅持不懈地參加勞動,形成吃苦耐勞的品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活動14《認養紅樹苗 我們在行動》第1課時(教案).docx 活動14《認養紅樹苗 我們在行動》第1課時(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