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生物長句子規范表述,教材資源分類解答細胞的分子組成和結構1.不同蛋白質肽鏈組成不同的原因(必修1 23頁)氨基酸的種類、數目和排列順序不同。(因為問的是“肽鏈組成”,故不答空間結構)2.探究某無機鹽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實驗設計思路(必修1 36頁技能訓練)用完全營養液和缺少某種無機鹽的“完全營養液”對相同植物進行無土栽培,若實驗組出現生長異常,則在實驗組的培養液中補加這種無機鹽,觀察異常癥狀能否消除。3.人和其他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可成為制備細胞膜的實驗材料的原因(必修1 40頁實驗)人和其他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和眾多的細胞器。4.破壞核仁會影響蛋白質合成的原因(必修1 53頁)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核仁被破壞,不能形成核糖體,致使蛋白質的合成不能正常進行。5.人成熟的紅細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被動運輸,不耗能;人成熟的紅細胞進行無氧呼吸。6.質壁分離實驗中引流法置換細胞外界溶液的操作方法(必修1 62頁探究)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入外界溶液,從蓋玻片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幾次。7.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后自動復原的原因(必修1 63頁)首先植物細胞因外界溶液濃度較高而失水,發生質壁分離,接著,因外界溶液的溶質分子被細胞吸收,使細胞內外濃度差逆轉,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時,細胞吸水使植物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復原。8.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主要區別是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都有細胞膜和核糖體,且遺傳物質均為DNA。細胞代謝1.加熱、無機催化劑和酶加快化學反應速率的區別(必修1 80頁)加熱只是為反應提供能量,并不降低活化能。無機催化劑和酶都能降低反應所需的活化能,只是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2.新采摘的甜玉米立即放入沸水中片刻,可保持其甜味的原因加熱會破壞將可溶性糖(甜)轉化為淀粉(不甜)的酶。3.測定酶的最適溫度的實驗思路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設置多個不同的溫度梯度,分別測定酶活性。若所測得數據出現峰值,峰值所對應的溫度為最適溫度,否則繼續擴大溫度范圍,直到測出峰值。4.實驗過程中可以變化的因素稱為變量。人為改變的變量稱為自變量;隨著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變量稱為因變量;除自變量和因變量外的變量稱為無關變量。5.萌發種子干重減少的原因種子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6.紙層析法分離色素的原理(必修1 97頁實驗)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反之則慢。7.紙層析后濾紙條上色素帶太淺的原因(必修1 98頁)研磨不充分、無水乙醇加入過多、濾紙條未干燥處理、未重復畫濾液細線等。 8.缺鎂時葉片發黃的原因鎂是葉綠素的組成元素,缺鎂使葉綠素合成受阻,故葉片呈現類胡蘿卜素的顏色。9.黑暗中培養的幼苗葉片黃化的原因黑暗中葉綠素無法合成,而且逐漸分解,最終顯現出較穩定的類胡蘿卜素的黃色。10.魯賓和卡門實驗的思路(必修1 102頁)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別標記二氧化碳和水,再分別培養兩組植物,最終產生含標記的氧氣,只來自標記水的那一組。11.二氧化碳濃度突然降低時,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含量分析當二氧化碳濃度突然降低時,三碳化合物合成速率降低,消耗速率不變,導致三碳化合物減少;五碳化合物合成速率不變,消耗速率卻減慢,導致五碳化合物增多。12.光下培養密閉容器中的植物,容器中二氧化碳濃度先下降后不變的原因開始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大于細胞呼吸釋放二氧化碳量,隨著容器中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光合作用減弱,直至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與細胞呼吸釋放的二氧化碳量達到動態平衡。 細胞的生命歷程1.多細胞生物體體積增大的原因既靠細胞生長增大細胞的體積,還要靠細胞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2.分裂間期的主要變化完成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3.細胞有絲分裂的主要特征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實質為DNA的復制)之后,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4.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的變化(必修1 113頁)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子染色體被紡錘絲牽引著分別移向細胞兩極,細胞核中的染色體平均分配到細胞兩極。5.同一個體不同細胞轉錄的基因不完全相同的原因(必修1 118頁) 不同細胞中有的基因都表達,有的基因選擇性表達(不同細胞中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是不同的)。6.細胞分化的原因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發生選擇性表達。7.細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一般情況下,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含有控制個體發育的全部遺傳信息。8.老年人的頭發會變白的原因頭發基部的黑色素細胞衰老,細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減少。9.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前者主要負責調節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后者主要是阻止細胞不正常的增殖。遺傳的分子基礎1.對噬菌體進行同位素標記的大致過程(必修2 45頁)先用含同位素標記的培養基培養細菌,再用得到的細菌培養噬菌體,就能得到含相應同位素標記的噬菌體。2.艾弗里的細菌體外轉化實驗的設計思路(必修2 46頁思考與討論) 設法把DNA與蛋白質、其他物質分開,單獨地、直接地觀察它們的作用。3.基因、DNA和染色體的關系DNA分子上分布著多個基因,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葉綠體和線粒體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4.tRNA與其攜帶的氨基酸之間的對應關系(必修2 65~66頁)一種tRNA只能識別并轉運一種氨基酸,但一種氨基酸可能被多種tRNA識別并轉運。5.基因控制性狀的兩種方式一是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二是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6.白化病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酪氨酸酶不能合成;根本原因: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異常(注意:老年白發只是酪氨酸酶活性降低)。7.基因與性狀的關系生物個體的表現型不僅要受到內在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表現型是基因型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遺傳的基本規律、伴性遺傳和人類遺傳病1.假說—演繹法的一般研究程序(必修2 7頁)發現問題→提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得出結論。2.孟德爾獲得成功的五個原因(必修2 11頁)(1)正確地選用實驗材料;(2)從單因素到多因素研究;(3)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分析實驗結果;(4)科學地設計了實驗程序;(5)創造性運用科學方法。3.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兩大遺傳定律都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4.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交叉遺傳現象。判斷依據: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5.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具有世代連續遺傳現象。判斷依據: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6.人類遺傳病監測和預防的主要手段是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7.調查遺傳病發病率在人群中隨機抽樣調查;調查遺傳病的遺傳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調查。變異、育種和進化1.基因突變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是誘變育種的理論基礎。2.誘變育種的兩個特點(必修2 100頁)(1)提高突變率,加速育種進程;(2)盲目性大,優良變異少。3.通常選擇植物萌發種子進行人工誘變的原因萌發種子細胞分裂旺盛,DNA復制時穩定性降低,更易發生基因突變,人工誘變成功率高。4.基因重組發生在生物體的有性生殖的過程中,包括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同源染色體聯會時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是雜交育種的理論基礎。5.多倍體的形成原因是低溫或秋水仙素作用于細胞有絲分裂的前期,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從而使染色體數目加倍。6.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是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生物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7.隔離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產生是物種形成的標志。8.共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人體的穩態與調節1.神經元的突起大大增加細胞膜面積的意義神經元的突起增加細胞膜面積,有利于其同時接受多個刺激并遠距離傳導興奮。2.興奮單向傳遞的原因(必修3 19頁)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后作用于突觸后膜。3.可抽取血樣檢測內分泌系統疾病的原因(必修3 28頁)內分泌腺沒有導管,分泌的激素彌散到體液中,隨血液流到全身,傳遞著各種信息。因此可根據血液中激素成分的含量,檢測內分泌系統的疾病。4.促甲狀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狀腺的根本原因控制合成促甲狀腺激素對應的受體蛋白的基因,只在甲狀腺細胞中表達。5.飯后,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暫的升高,很快就恢復正常的主要原因胰島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減少,促進了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和儲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質的轉化(注意:胰島素促進三個去路并抑制兩個來源,胰高血糖素一般只促進兩個來源)。6.從熱量來源和去路分析體溫相對恒定的原因(必修3 32頁)機體產熱量和散熱量總是能保持動態平衡。7.劇烈運動后或炎熱時增加散熱的兩個主要機制(必修3 32頁上圖)皮膚毛細血管舒張,汗腺分泌增加。8.寒冷時能使散熱減少的反應(必修3 32頁上圖)皮膚毛細血管收縮,汗腺分泌減少(注意:從減少散熱的角度看,增加產熱的骨骼肌戰栗和立毛肌收縮不屬于此類反應)。9.渴感形成的具體過程(必修3 32頁)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傳入神經→大腦皮層渴覺中樞→產生渴感。10.突然轉移至低溫環境中的動物血糖濃度升高的原因低溫刺激下,下丘腦的相關神經促進腎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進而促進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濃度升高。11.原尿中葡萄糖未被完全重吸收,引起尿量增加的原因未被重吸收的葡萄糖增大了原尿的滲透壓,減小了血漿與原尿的濃度差,阻礙了水的重吸收,因而帶走了大量水分,引起尿量增加。12.吞噬細胞在特異性免疫中的作用(必修3 37頁)攝取和處理抗原,并將抗原傳遞給T細胞。13.接種疫苗一段時間后免疫失效的主要原因 相應病原體產生變異,使原來的抗體等失效;抗體和記憶細胞壽命有限,已分解或死亡。14.無胸腺裸鼠對異體組織無排斥反應的原因對異體組織的排斥反應主要由效應T細胞起作用,而胸腺是T細胞成熟的場所,無胸腺個體不能產生T細胞。植物的激素調節1.生長素的作用生長素的作用表現出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2.植物激素與動物激素在合成部位上的主要區別(必修3 48頁知識鏈接) 動物激素是由專門的腺體分泌的,植物體內沒有分泌激素的腺體。3.植物出現頂端優勢的原因(必修3 50頁)頂芽產生的生長素逐漸向下運輸,在側芽處積累,側芽對生長素濃度較敏感,致使側芽生長受到抑制。4.在正式實驗前開展預實驗的意義(必修3 51頁)為進一步的實驗摸索條件,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設計不周,盲目開展實驗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種群和群落1.種群密度的決定和影響因素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注意:如果是主要決定因素則只答前兩者)。2.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主要有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前者適用于植物和活動能力較弱的動物,如蚜蟲和跳蝻,后者適用于活動能力較強的動物。3.K值是指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K值受環境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4.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5.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垂直結構上大多數群落表現出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上常呈鑲嵌分布。6.群落中植物垂直結構復雜的意義(必修3 74頁)植物的種類多并且有較為復雜的分層現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也能為動物創造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7.群落的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8.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1.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2.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流動過程。3.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和反復利用的特點。物質循環中最活躍的成分是消費者。4.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1)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2)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3)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5.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原因(1)單向流動能量沿食物鏈由低營養級流向高營養級,不可逆轉,也不能循環流動,原因有:①食物鏈中,相鄰營養級生物間吃與被吃的關系不可逆轉,因此能量不能倒流,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②各營養級的能量總有一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掉,這些能量是無法再利用的。(2)逐級遞減輸入到一個營養級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個營養級,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減少的,原因有:①各營養級的生物都會因呼吸作用消耗相當一部分能量(ATP、熱能)。②各營養級總有一部分生物或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營養級生物所利用,還有少部分能量隨著殘枝敗葉或遺體等直接傳遞給分解者。6.農業生態系統除草除蟲的意義:調整能量流動的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7.從生物圈穩態角度分析環境污染產生的根本原因人類生產生活排放的污染物的量超過了生物圈的自我調節能力。8.生態農業延長腐生食物鏈的重要意義(必修3 96頁)使能量多級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并減少了環境污染。9.減緩溫室效應的兩項主要措施(必修3 101頁)(1)大力植樹造林;(2)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新的清潔能源)。 10.種植挺水植物能抑制水體富營養化的原因挺水植物遮蓋水面,降低水中的光照強度,抑制藻類的光合作用;挺水植物與藻類競爭,吸收了水體中大部分的無機鹽,限制藻類生長。11.人工生態系統往往需要不斷有物質投入的原因人工生態系統不斷會有產品輸出,帶走了部分元素,根據物質循環原理,需要不斷投入物質。生物技術實踐1.20 ℃左右最適合酵母菌繁殖,酒精發酵時一般將溫度控制在18~25 ℃。2.醋酸菌是一種好氧細菌,只有當O2充足時才能進行旺盛的生理活動,其最適生長溫度為30~35 ℃。3.當O2、糖源充足時,醋酸菌將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當缺少糖源時,醋酸菌將乙醇變為乙醛,再將乙醛變為醋酸。4.進行微生物培養時,雖然各種培養基的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無機鹽,倘若將尿素作為唯一氮源,可篩選出尿素分解菌;倘若將纖維素作為唯一碳源,則可篩選出纖維素分解菌。5.純化菌種的接種方法包括平板劃線法(工具為接種環)和稀釋涂布平板法(工具為涂布器),后者可用于活菌計數。6.DNA和蛋白質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濃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利用該特點,選擇適當的鹽濃度就能使DNA充分溶解而使雜質沉淀或者DNA析出而雜質溶解,以達到分離的目的。7.PCR反應每次循環可分為變性(95 ℃)、復性(55 ℃)和延伸(72 ℃)三步,反應需在一定的緩沖溶液中進行。需提供DNA模板、兩種引物、四種脫氧核苷酸、耐高溫的DNA聚合酶。8.凝膠色譜法是根據相對分子質量的大小分離蛋白質的有效方法,其中分子質量較大的蛋白質移動速度較快,透析法則可使分子質量相對較小的雜質得以去除。9.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餾、壓榨和萃取等,由于水中蒸餾會導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的水解,因此,檸檬芳香油的制備通常使用壓榨法。10.萃取胡蘿卜素的有機溶劑,應該具有較高的沸點,能夠充分溶解胡蘿卜素,并且不與水混溶,故石油醚較適合作為萃取劑。現代生物科技專題1.限制酶主要從原核生物中分離得到的原因原核細胞易受外源DNA的侵襲,具有限制酶的原核細胞可選擇性地破壞不同于自身DNA的外來DNA,從而適應環境。2.PCR擴增DNA的大致過程(選修3 10頁)目的基因DNA受熱變性后解鏈為單鏈,引物與單鏈相應互補序列結合,然后在DNA聚合酶作用下進行延伸,如此重復循環多次。3.啟動子的位置和生物作用(選修3 11頁)啟動子是位于基因首端一段有特殊結構的DNA片段,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部位,它能驅動基因轉錄出mRNA。4.農桿菌轉化法中農桿菌的作用(選修3 12頁)農桿菌可在自然條件下感染雙子葉植物和裸子植物,所含的Ti質粒上的TDNA可轉移并整合到受體細胞染色體的DNA上。5.轉移的基因能在受體細胞內表達的原因生物界共用同一套遺傳密碼。6.原核生物作為轉基因受體細胞的優點(選修3 13頁)原核生物具有繁殖快、多為單細胞、遺傳物質相對較少等特點。7.用兩種不同限制酶同時處理質粒和含目的基因的片段的主要優點可以防止質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環化(也能防止反接)。8.轉基因抗蟲或抗病農作物個體檢測(選修3 14~15頁)用相應害蟲或病原體分別感染轉基因和非轉基因植株(做抗蟲或抗病的接種實驗),以確定植物是否具有抗性以及抗性的程度。9.細胞內的代謝產物一般不會過度產生和積累的原因代謝產物過多以后,可以負反饋抑制與之相關的酶的活性,從而減少代謝產物的量。10.與雜交育種相比,植物體細胞雜交的優勢(選修3 37頁)克服不同生物遠緣雜交的障礙,獲得雜種植株。11.選取莖尖培育脫毒植物的原因(選修3 39頁)莖尖的病毒極少,甚至無病毒。12.動物細胞培養需要添加血清的原因(選修3 46頁)由于人們對細胞所需的營養物質還沒有完全搞清楚,而動物血清成分復雜,可保證細胞的生長代謝對營養的需要(擴展補充:如果要研究某種營養成分對動物細胞的影響時,反而要用無血清培養液,此時是要排除血清復雜成分的干擾)。13.單克隆抗體主要的優點(選修3 54頁)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備。14.胚胎移植的實質(選修3 76頁討論2)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環境條件下空間位置的轉移。15.胚胎干細胞(ES細胞)的應用價值(選修3 80頁)治療人類因細胞功能異常引起的某些疾病;培育人造組織器官,解決供體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問題;揭示細胞分化和細胞凋亡的機理。16.單一人工林比天然混交林穩定性低,易爆發蟲害——物種多樣性原理;草原確定合理載畜量,不能過度放牧——協調與平衡原理;引種考慮適應環境——協調與平衡原理;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既考慮種樹又考慮生態問題——整體性原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