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麗水市文元學校十二月份調測 八年級 歷史與社會試題卷提示:1.本試卷為閉卷考試,考試時間 90 分鐘,滿分 100 分。2.本試卷分試題卷和答題卷,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上,請務必注意答題序號的對應位置。答題前在答題卷上填涂姓名、班級、座位號、考號。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每小題 2 分,共 20 小題,共 40 分)2019 年 10 月 16 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黑河—長嶺段貫通,預計 2023 年全 線貫通。讀下圖,回答下面小題。1.上圖中所示中國境內段的天然氣管道( )①經過我國第一級階梯 ②全線貫通須穿越黃河、長江③經過我國東部季風區 ④經過地區以平原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工程隊的施工人員在鋪設黑河—長嶺段管道期間,他們可能看到的景象有( ) A.林海雪原,銀裝素裹 B.草原廣袤,牦牛成群C.茫茫戈璧,黃沙漫漫 D.地勢高聳,冰川廣布2021 年 3 月,“每 3 個中國菠蘿就有 1 個來自徐聞”的話題登上各大平臺熱搜。 據圖回答下面小題。3.徐聞縣所屬的省級行政區的簡稱是( )A.閩 B.贛 C.粵 D.浙4.菠蘿原產于南美洲熱帶地區,性喜溫暖,年降雨量 1000-1500mm 最適合生長。 徐聞盛產菠蘿的自然條件有( )①地處熱帶,全年高溫,熱量充足 ②地廣人稀,機械操作,降低成本③位于沿海,季風影響,降水豐富 ④崇山峻嶺,地形復雜,土壤肥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閱讀下圖長江經濟帶,回答下列問題。5.圖中代表浙江省的數字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對于長江各段的描述,正確的是有( )①a 段落差大峽谷多,水能資源豐富②b 段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③c 段由于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④c 段江闊水深,航運便利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下面兩圖分別為“秦漢時期和明清時期黃土高原土地利用圖”。讀圖回答問題:7.與秦漢時期相比,明清時期黃土高原土地利用的變化有( )①耕地減少 ②草地減少 ③林地增加 ④耕地增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8.明清時期黃土高原土地利用的變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有(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水土流失面積增大 ③自然災害減少 ④生態環境好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9.“工業文明外力沖擊下社會矛盾的產物”“以基督教文明與中華本土文明相融合 為特點”“以反清革命作為斗爭目標”。這些是近代中國某一歷史事件的一些信息。 由此推斷該事件為( )A.洋務運動 B.太平天國運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10.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繪制一些簡單的圖示,可以使 我們對歷史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聯系與發展有更直觀的了解。對下列圖示解讀 最為準確的是( )A.中國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B.中國民族工業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 C.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D.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歷程 11.1905 年《民報》創刊號刊登了黃帝像(如下圖)。其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傳反清革命 C.倡導個人崇拜 D.反對帝國主義 12.右面是 1912 年的一幅漫畫。漫畫中的袁世凱正騎在木馬上來回搖動,臉上流 露出一副得意的表情。木馬看起來是在運動、在前進,事實上卻是動而未進、原 地踏步。他裝模作樣的目的在于( )A.騙取清政府的信任 B.騙取帝國主義的支持 C.蒙蔽革命黨人 D.蒙蔽人民群眾13.陳獨秀在《青年雜志》撰文:“三年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體 之痛苦。自經此次實驗……珍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陳獨秀“此次實驗”的矛 頭直指( )A.軍閥混戰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憲 D.專制政體14.以宋慶齡為代表的國民黨部分中央委員在《民國日報》上聲明:“武漢與南京 所謂黨部政府,皆已成為新軍閥之工具,曲解三民主義,毀棄三大政策,為總理 之罪人,為國民革命之罪人。”宋慶齡等人發表這一聲明的社會背景是( ) A.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 B.俄國爆發十月社會主義革命C.國民政府領導北伐勝利進軍 D.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15.2021 年是長征勝利結束 85 周年,小史整理了《長征組歌》中的相關歌詞,若 按照事件發生先后順序排列,應該( )①“遵義會議放光芒,全黨全軍齊歡慶” ②“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扎營盤”③“紅軍夜渡于都河,跨過五嶺搶湘江” ④“陜甘軍民傳喜訊,征師勝利到吳起”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16.下圖所示的政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工農民主政權,是中國共產 黨在局部地區執政的重要嘗試。下列與這個政府有關的歷史信息正確的是( )①成立于 1931 年冬,定都江西瑞金②當時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府主席③成立于國共對峙時期,“工農武裝割據”成燎原之勢④該政府領導了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以下數據反映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情況,這說明( )A.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B.抗日戰爭的勝利使得中國的國際地位極大提高C.中國的抗日戰爭獲得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支持D.抗日戰爭扭轉了中國近代反抗侵略的屢敗局面18.在東北戰場上,毛澤東明確指出應把錦州地區作為首要的重要攻擊目標。長 春守敵做出了起義或投誠的行為也就勢在必然。淮海戰場上,毛澤東做出把殲滅 黃百韜兵團和“截斷宿蚌路”作為本次戰役的首戰目標。平津戰場上,為了實現 切斷敵人退路不讓敵人逃走以就地殲滅的戰略意圖,毛澤東確立了“先打兩頭” 的作戰方針,最后,陷于孤立絕境的北平之敵被迫接受了和平改編的建議。材料 表明( )A.三大戰役都是以人民軍隊的勝利結束B.三大戰役中國國民黨都采取了正確的決策C.三大戰役實現了人民的當家做主D.三大戰役的勝利主要是由于決策者的正確指導19.分析 1912~1922 年《民國初年紡織業發展情況表》,從中能夠得出的正確結 論是( )A.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特別是紡織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B.南京國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推動了這一時期的發展 C.狀元實業家張謇在這一歷史時期創辦了大生紗廠 D.這一歷史時期中國的民族工業形成了完整的體系20.1872 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報紙。1876 年通車的“淞 滬鐵路”是由英商怡和洋行在未經中國當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侵犯了國家主權。《申報》受出資者影響,傾向英商立場,僅一味強調鐵路在物質和經濟等方面是 對中國“大有益之事。”上述材料反映了( )A.《申報》是英國人在中國創辦的報刊B.《申報》的觀點受到出資者的影響C.鐵路推動了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D.外商在中國修筑的鐵路都侵犯了中國國家主權二、非選擇題(21 題 10 分,22 題 10 分,23 題 10 分,24 題 10 分,25 題 10 分,26 題 10 分,共 60 分)21.讀中國地圖,回答以下問題。(1)鄰國 A ;海域 H ;高原 K ;盆地 L 。(4 分)(2)圖中虛線 E 是 。可見我國絕大部分位于 帶(五帶),全部位于 熱帶的省級行政區是 , B 省的氣候類型是: 。(4 分)(3)圖上連接兩個城市的實線 DF 是 一線, 該線是我國 地理分界線。 (2 分)22.李克強總理在 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優化區域發展格局。……落實粵 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將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編制實施發展規劃綱要。”閱讀材料,回 答問題。材料一:我國兩大城市群示意圖甲區域 乙區域材料二:今年 3 月份,香港 TVB 電視臺制作了一臺節目,采訪了一對香港普通市 民,他們講述了自己從香港移居佛山的原因:“……我們現在住的地方出門左轉就 是菜市場,什么菜都有,三五塊一斤,比香港便宜了不少……我先生身體不好, 現在還是需要定期回去(香港復查,高鐵、或者大巴,一個來小時就到香港…… 這邊我們也碰到很多同鄉人,我爺爺以前就是佛山過去香港的,語言也沒有障礙, 所以也很有親切感。”(1)把圖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填在下面相應的空格內。(4 分) A: (海域) B: (湖泊)C: (經濟特區) D: (經濟特區)(2)甲、乙兩區域都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產區,請分析兩地農業發展共同的有利自 然條件。(3 分)(3)乙區域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其目標是打造國際 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社會經濟角度分析該 城市群發展的有利條件。(3 分)23.(歷史解釋、唯物史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初次舉行起義失敗后,“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庚子(1900 年)失敗之后,“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惜”。—摘編自《孫中山自述》 材料二 2 世紀初,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鄒容的《革命軍》等著作,各種革命團體如光復會、華興會等紛紛成立,孫中山 又組建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三民主義”。1906-1910 年,先后爆發了萍瀏醴起 義、安慶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等。—摘編自國家統編教材《中國歷史》 (1)據材料一,指出當時人們對革命黨人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 分)(2)聯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革命形勢高漲的原因。(6 分)(3) 辛亥革命是 20 世紀中國的第一次巨變。請選取相關史實一例并加以說明。(2 分)24.(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南京,見證了近代中國滄桑的歷史。有人形象地說它既 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也是中國近代史的終點。(1)圖 1 場景與哪一年哪次戰爭有關?此次戰爭后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怎樣的變 化?(3 分)(2)圖 2 是孫中山與臨時參議院議員的合影,當時成立了哪一新政府,頒布了什么 重要文件?(2 分)(3)圖 3 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在該事件中,喪生的南京軍民達多少人以上,給我 們什么啟示?(3 分)(4)圖 4 中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有什么意義,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哪里?(2 分)25.(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19 世紀末以來,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國家 富強不斷奮斗,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升。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一年前(1894 年)鄭觀應還只能把他的書名稱作《盛世危言》;一年后,嚴 復就在《救亡決論》中第一次呼喚“救亡”這一口號,要求通過改革改變現狀, 尋求新的出路。材料二 如下表—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三 1943 年 12 月 1 日,《開羅宣言》正式發表,宣稱:(蘇美英)三國之宗旨…… 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王建朗等《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上) 材料四 進入 21 世紀,中國的國際地位被認為已達到 19 世紀初以來之巔峰…… (因)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軍事和政治的巨大勢力……西方人認為中國是亞太地 區的區域性強國。—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 一 2000 中國的奮斗》(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引發“救亡”口號提出的事件。這一事件對 中華民族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 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外交活動的目的是什么。其“要求遭拒絕”在中國 社會引發了什么反響?(3 分)(3)對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國際社會對中國所提出的領土主權要求的態度發生了什 么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的原因有哪些。(3 分)(4)綜合以上四則材料,指出促成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主要因素。(2 分)26.(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下圖是某同學在某一主題圖文結合的探究學習中搜集的圖片資料,請你也參與這次探究學習活動。(1)圖片 A、C 分別反映的事件及其產生的結果是什么?(4 分)(2)圖片 B、D 分別反映的事件及其產生的結果是什么?(4 分)(3)從圖片 A、B、C、D 可以看出國共兩黨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你從中獲得的 啟迪是什么?(2 分)麗水市文元學校十二月份調測 八年級 歷史與社會答案選擇題1-5 D A C B D 6-10 C D A B C11-15 B C D D C 16-20 A A D A B1.【答案】D【解析】讀圖可知,圖示中國境內段的天然氣管道經過的是我國第三級階梯,而不是第一級 階梯,第一級階梯主要位于青藏高原;該管道從東北到上海須穿越黃河與長江;東部季風區 包括第二級階梯的黃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貴高原、橫斷山區,以及第三級階梯的沿海平原 和丘陵地區;該管道從東北到上海會經過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②③④正 確,①錯誤,故 D 選項正確,排除 ABC 選項。2.【答案】A【解析】東北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且東北地區森林覆蓋率高,拉長了冰雪 消融時間,因此工程隊的施工人員在鋪設黑河—長嶺段管道期間,他們可能看到的景象是東 北地區的林海雪原,銀裝素裹,A 選項正確;草原廣袤,牦牛成群,地勢高聳,冰川廣布是 青藏高原地區的特征,BD 選項錯誤;茫茫戈壁,黃沙漫漫是西北地區的特征,C 選項錯誤。 3.【答案】C【解析】徐聞縣隸屬廣東省湛江市,分析圖片也知徐聞縣鄰近廣州市,廣東省的簡稱為粵, 故選 C。4.【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菠蘿好光喜暖,喜濕怕澇,徐聞縣地處低緯熱帶地區, 光、熱資源充足,①正確;菠蘿在氣溫 24-27*C,年降雨量 1000-1500mm 生長最適宜,而 徐聞縣位于亞歐大陸東部、熱帶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降水量大,滿足菠蘿生長期水分需求,③正確。故選 B。 5.【答案】D【解析】6. 根據輪廓可以判斷①、②、③、④分別是貴州、湖南、江西、浙江,D 正確,ABC 排除。故選 D。6.【答案】C【解析】 a 段是長江上游流經中國地勢第一、二級階梯,支流眾多,水量豐富,落差很大, 多峽谷急流,蘊藏有豐富的水能資源,有“水能寶庫”之稱,c 段是長江下游,江闊水深, 航運便利,①④正確;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②排除;黃河進入下游平原 地區,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減慢,從中游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 成為“地上河”,③排除。故選 C。7.【答案】D 為了供養越來越多的人口,人們大規模地砍伐森林、開墾草原和開采礦產,在許多地方導致 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業污染,引發了各種災害,結果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 嚴重威脅。【解析】根據圖中信息可知,與秦漢時期相比,明清時期黃土高原土地利用的變化有 ②草 地減少 ,④耕地增加,②④,正確。ABC 不符合題意,D 項正確。故答案為:D。8.【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人口增加,人們大量砍伐森林,破壞植被,大多開墾為耕地,導致生態環境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因此,明清時期黃土高原土地利用的變化對自然環 境的影響有①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水土流失面積增大 ③自然災害減少 ,錯誤,應該是增 加了。 ④生態環境好轉,錯誤。①② ,正確。BCD 不符合題意,A 項正確。 故答案為:A。9.【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工業文明外力沖擊”“以基督教文明與中華本土文明相融合為特點”“以 反清革命作為斗爭目標”可判斷出該事件是太平天國運動。鴉片戰爭以后,洪秀全把基督教 教義同中國的儒家思想大同思想相結合創立拜上帝教,以反清革命作為斗爭的目的,B 項正 確;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排除 A 項;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是“扶清滅洋”, 排除 C 項;辛亥革命與“以基督教文明與中華本土文明相融合為特點”不符,排除 D 項。 故選 B 項。10.【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失敗后,1842 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1895 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失敗后,清政府 被迫同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圖片信息體現了中 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C 項正確;對題干圖示解讀最為準確的是中國淪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而不是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 A 項;中國民族工業最早 產生在洋務運動期間(19 世紀 60—90 年代),不能全面說明圖示,排除 B 項;1919 年五四 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排除 D 項。故選 C 項。11.【答案】B【詳解】《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 平均地權” 的口號,畫像中寫的是世界上第一民族主義者——黃帝。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 初祖,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創立的,因此宣揚皇帝實際上是在宣傳驅除韃虜,反清革命。 因此 B 正確。黃帝不能反映出自由民主,因此 A 錯誤。辛亥革命是中國向西方學習民主革 命的重要里程,而西方民主革命的突出特點是反對個人專制獨裁,反對個人崇拜,因此 C 錯誤。反對帝國主義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因此 D 錯誤。綜上故選 B。【點睛】“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對應民族、民權、民生,其中民族 主義就是打擊滿族封建貴族。12.【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2 年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成為了中華民國大總 統,實行獨裁統治。材料中“木馬看起來是在運動、在前進,事實上卻是動而未進、原地踏 步”。體現了他蒙蔽革命黨人行徑,C 項符合題意;ABD 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 C。13.【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三年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體之痛苦。自經此次實驗…… 珍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資產階級共和體制已確立三年,時間上應 該是 1915 年。1915 年,陳獨秀發起新文化運動。“此次實驗”是指新文化運動。因為袁世 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企圖復辟帝制,在文化領域又推行尊孔復古,遭到國人的普 遍唾棄,故新文化運動的矛頭直指專制政體,D 正確;新文化運勢興起時,軍閥混戰還沒開 始,排除 A;根據材料“自經此次實驗……珍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可知,矛頭指的不 是民主共和,排除 B;戊戌變法的目的是建立君主立憲,但結果失敗了,排除 C。故選 D。 14.【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武漢與南京所謂黨部政府,皆已成為新軍閥之工具,曲解三民主義,毀棄三大政策,為總理之罪人,為國民革命之罪人”可知,這是宋慶齡等人在聲討國民黨右派。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7 年 4 月 12 日,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7 月 15 日,汪精 衛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宋慶齡在這一背景下發表了聲明,D 項正確;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時候的政府是北洋軍閥政府,題目考查的是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排除 A 項 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的時候也是北洋軍閥政府,排除 B 項;北伐軍進攻的也是北洋軍閥政府,排除 C 項。故選 D 項。15.【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①到④分別為遵義會議(1935 年 1 月) 、爬雪山過草地(開 始于 1935 年 6 月 8 日,結束于同年 8 月 21 日)、強度湘江(1934 年 11 月底 12 月初)吳起 鎮會師(1935 年 10 月 19 日),因此正確排序是③①②④,C 正確;結合上述分析可知 ABD 錯誤。故選 C。16.【答案】A【詳解】圖片所示的政府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于 1931 年冬,定都江西瑞金,當時選 舉毛澤東為中央政府主席,成立于國共對峙時期,當時已經建立了十多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工農武裝割據”成燎原之勢,①②③正確,故選 A;廣東革命政府領導了北伐戰爭,基本 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④錯誤,故排除 BCD。17.【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德意日法西斯軍隊人數約 1100 萬人,中國抗擊日軍約 240 萬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持續作戰時間中國達到 14 年”等相關信息可知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處于重要地位,說明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選 A;BCD 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18.【答案】D【解析】 依據題干材料“毛澤東明確指出應把錦州地區作為首要的重要攻擊目標。”“淮海 戰場上,毛澤東做出把殲滅黃百韜兵團和“截斷宿蚌路”作為本次戰役的首戰目標。”“平津戰場上,……毛澤東確立了“先打兩頭”的作戰方針”,由此分析可知毛澤東在三大戰役中提出作戰目標,確定了三大戰役的戰略方針。D 項符合題意。ABC 在材料中沒有體現。由此可知 ABC 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 D。19.【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圖表反映了 1912~1922 年(民國初年)紡織業中紗錠數量和織布機數量 都呈大幅增長的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圖表反映了民國初年紡織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故 A 項正確;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于 1927 年,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故 A 項排除;甲午中日戰爭后(19 世紀末),張謇創辦了大生紗廠,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故 C 項排除;近代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D 項與史實不符,故排除。20.【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1872 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1876 年通車的“淞滬鐵路”是由英 商怡和洋行在未經中國當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侵犯了國家主權,《申報》受出資者影響,傾向英商立場,僅一味強調鐵路在物質和經濟等方面是對中國“大有益之事”可知,材料強調了“《申報》由于受出資者影響,在侵犯中國主權的事件中傾向英商的立場,B 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申報》是英國人在中國創辦的報刊,排除 A;材料沒有著重說明鐵路推動了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排除 C;材料中“淞滬鐵路”未經中國當局同意私自修筑的,侵犯我國主權,并不是“外商在中國修筑的鐵路都侵犯了中國國家主權”,排除 D。故選 B。二、非選擇題(21 題 10 分,22 題 10 分,23 題 10 分,24 題 10 分,25 題 10 分,26 題 10分,共 60 分)21.【答案】 (1)蒙古;渤海;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2)北回歸線;北溫;海南省;亞熱帶季風氣候(或亞熱帶季風和濕潤性氣候)。(3)黑河——騰沖;人口。【解析】(1)根據所學內容回答鄰國、海域和高原、盆地即可。(2)圖中虛線 E 是北回歸線,我國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海南是我國唯一一個全部位 于熱帶的省。圖中 B 是浙江省,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年氣溫適中, 雨量豐沛,空氣濕潤,雨熱季節變化同步,氣候資源配制多樣,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 雨。(3)黑河—騰沖線是一條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該線從中國東北邊境的黑龍江省黑 河市,一直延伸到中國西南邊境的云南省騰沖市,大致地劃分出了中國人口在區域上的分布, 體現了中國人口東南和西北的分布區域之懸殊差異。22.【答案】(1)東海;太湖;珠海;深圳(2)①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充沛;②地處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③臨近水源(水網密布),灌溉水源充足。(3)①乙區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②位于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有利于吸引外部資源;③發達的水陸空交通;④農業發達,為城市化的發展提供大量農產品;⑤著名的僑鄉,有利于吸引華僑回國投資。【解析】(1)據圖分析可知,A 是東海海域,B 是太湖,C 是珠江口西側的澳門,D 是香港。(2)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主要從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甲乙兩地共同的自 然條件是甲乙位于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 豐沛,靠近水源,灌溉水源充足。(3)乙區域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乙區域是我國的珠三角地區, 位于我國的東南沿海,比鄰港澳,靠近東南亞,有利于吸引外資;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 國家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水路交通便利,有利于引進技術,農業發達,為城市化的發展提 供了大量的農產品。23.【答案】(1)由大多認為是亂臣賊子到有識之士同情革命黨人。(2 分,寫出其變化即可) (2)根據材料一“庚子(1900 年)失敗之后”得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 根據材料二“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等著作”得出發表 革命著作進行宣傳;根據材料二“各種革命團體如光復會、華興會等紛紛成立,孫中山又組 建了中國同盟會”得出組建革命團體和政黨;根據材料二“提出了‘三民主義’”得出創立 革命理論。(材料 1 分,理論 1 分,答出其中任意三對即可 6 分,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史實: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說明:辛亥革命后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誕生。 史實:剪辮。說明: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相關法令,推動了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革。(史 實 1 分,說明 1 分,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解析】(1)由材料一中“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惜” 即可得出答案。(2)根據材料一“庚子(1900 年)失敗之后”得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根據材料二“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等 著作”得出發表革命著作進行宣傳;根據材料二“各種革命團體如光復會、華興會等紛紛成 立,孫中山又組建了中國同盟會”得出組建革命團體和政黨;根據材料二“提出了‘三民主義’”得出創立革命理論。(3)注意題目要求,既要舉例,又要說明。可以從政治角度舉例, 也可以從思想、社會生活等角度舉例。說明角度要符合“辛亥革命是 20 世紀中國的第一次巨變”的要求。24.【答案】(1)1840 年,鴉片戰爭,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 分)(2)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 分) (3)南京大屠殺,30 萬,銘記歷史,勿忘國恥。(3 分) (4)南京解放,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臺灣。(2 分)【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圖片信息的能力。第(1)問據圖 1 及所學知識可知,圖 1 場景與鴉片戰爭有關。1840 年爆發鴉片戰爭,1842 年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英《南 京條約》,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2)問據圖 2 及所學知識可知,圖 2 是孫中山與臨時參議院議員的合影,當時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 年 1 月 1 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 年 3 月 11 日,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3)問據圖 3 及所學知識可知,圖 3 反映了南京大屠殺。1937 年 12 月,日軍占領南京。在占領南京后,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 30 萬人以上。銘 記歷史,勿忘國恥;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抬頭,不讓歷史悲劇重演等符合題意即可。第(4) 問據圖 4 及所學知識可知,圖 4 中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使南京獲得解放,結束了國民黨在 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逃亡臺灣。25. 【答案】(1)事件: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馬關條約》簽訂。(1 分,任答一點即可) 影響: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喚醒救亡圖存意識。(1 分,任答一點即可)(2) 目的:力圖通過外交努力收回利權(或解決山東問題)。 反響:五四愛國運動爆發;國內民族意識高漲;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新民主主義革命開 始。(答出兩點即可)(目的 1 分;反響 2 分,答出兩點即可,一共 3 分) (3)變化:從拒絕到承認。原因:中華民族團結抗戰;中國堅持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 出重大貢獻;中國人民長期的反帝斗爭。(目的 1 分;反響 2 分,答出兩點即可,一共 3 分) (4)因素:民族獨立;民族團結;國家富強;綜合國力增強。(2 分,答出兩點即可)【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1894 年”“一年后”可知,該事件發生于 1895年,聯系所學可知 1895 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馬關條約》簽訂。第二小問,結合所學 即可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二表格的標題和內容概括回答。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回 答即可。第(3)問第一小問,通過對比材料二、三較易得出答案。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分 析回答即可。第(4)問是分析概括型問題,根據本題四則材料分析回答促成中國國際地位提 高的主要因素即可。26. 【答案】(1)圖 A:北伐戰爭。取得巨大成功,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圖 C:抗日戰爭。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取得完全勝利。(事件 1 分;結果 1 分,A、C分別 2 分,一共 4 分)(2)圖 B:紅軍長征。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但付出了重大犧牲。圖 D:人民解放戰爭。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勝利,但海峽兩岸分離至今。(事件 1 分;結果1 分,B、D 分別 2 分,一共 4 分)(3) 合作一分裂(內戰)一合作一分裂(內戰)。啟迪: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變化 1分,啟迪 1 分,一共 2 分)【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和綜合分析能力。主要考查中國近代歷史上國共關系 的變化。第(1)問,第(2)問聯系所學知識回答圖片 A、B、C、D 分別反映的事件及其產生的 結果即可。第(3)問從圖片 A、B、C、D 可以看出國共兩黨關系發生的變化是合作—分裂(內 戰)——合作—分裂(內戰)。由此可以看出,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麗水市文元學校十二月份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上調試答案.docx 浙江省麗水市文元學校2021-2022學年八年級12月調測歷史與社會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