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主題單元設計主題單元標題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作者姓名所屬單位聯系地址聯系電話電子郵箱郵政編碼學科領域 (在內打 √ 表示主屬學科,打 + 表示相關學科)思想品德 音樂 化學 信息技術 勞動與技術 語文 美術 生物 科學 數學 外語 歷史 社區服務 體育 物理 地理 社會實踐 其他(請列出):適用年級高二所需時間4課時(每周 2 課時,共 4課時)主題單元概述 (簡述單元在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單元的組成情況,解釋專題的劃分和專題之間的關系,主要的學習方式和預期的學習成果,字數300-500)馬克思主義哲學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板塊組成。前三單元重在講述辯證唯物主義部分。而本單元則轉向歷史唯物主義,主要追索社會生活的本質,探究社會歷史的規律,尋覓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對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利用自然,而對自然的認識和利用是為了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本教材從生活實踐出發,經過了“如何正確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這樣一個中間環節,最后又回到了生活和實踐。這是一個循環上升運動,但它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循環,而是在更高的基礎上實現了向生活、實踐的回歸,即在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基礎上的回歸??傊?,本單元是全書的邏輯終結,在整部教材中具有目的和歸宿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本單元是整個教材的落腳點和歸宿,起到概括和總結全書的作用。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單元設計為兩個專題:專題一“尋覓社會的真諦”;專題二“實現人生的價值”。通過單元的學習,讓同學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紛繁蕪雜的社會現象歸根到底就由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組成的。明確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了解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在實踐中實現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推動社會前進。如何在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等。主題學習目標 (描述該主題學習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知識與技能:1.引導學生從生活和實踐出發,認識社會歷史的真諦(知道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明確社會歷史的主體,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2.引導學生理解人生的價值,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懂得如何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把握實現和創造人生價值的基本途徑。過程與方法:1.主要是幫助學生用唯物史觀、尤其是用物質生產實踐認識社會歷史的奧秘,初步形成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能力。2.初步具有運用唯物史觀正確分析和看待社會、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確地設計和規劃自己人生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培養學生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走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識;2.培養學生的群眾觀點,堅定學生的群眾立場,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3.樹立為社會歷史的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做貢獻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應課標識別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表現,說明價值判斷的意義,理解價值觀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剖析生活實例,說明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價值判斷;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剖析價值沖突的實例:體驗價值比較、鑒別、選擇的過程;認同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價值標準,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探尋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闡明生活的意義,理解只有對社會做出貢獻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主題單元問題設計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包含哪些內容?3.如何實現人生價值?專題劃分專題一.尋覓社會的真諦 (2課時)專題二.實現人生的價值 (2課時)專題一尋覓社會的真諦所需課時2課時專題一概述 (介紹本專題在整個單元中的作用,以及本專題的主要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本專題內容為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理論。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社會歷史觀的基本觀點,目的是為下一課講人的價值與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做準備。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運用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分析、解決問題;運用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分析、解決問題;了解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和根本目的;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社會的物質性,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積極投身實踐與群眾實踐相結合本專題學習目標 (描述本專題學習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了解兩大社會基本矛盾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 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 聯系社會實際,說明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 ;分析社會現實,說明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工作的強大動力。本專題問題設計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 4.說明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 所需教學材料和資源(在此列出學習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支持資源)信息化資源筆記本電腦及相應軟件常規資源教材教學支撐環境教室、網絡其 他學習活動設計(描述本專題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講授新課】第一課時 社會發展的規律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舊的社會歷史論的局限性-認為社會歷史由人的動機、目的決定 社會歷史是人們活動的結果,而人的活動是有自覺意識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種假象,似乎社會歷史是由人們的動機、目的等決定的。以往的社會歷史理論被這種假象所迷惑,它們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沒有進一步追溯到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課堂探究】課本第86頁 A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人們可以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自然界,為什么不能認識社會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B為什么馬克思能夠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 【探究提示】A舊的社會歷史理論為什么不能認識社會發展規律,不能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從實踐出發,沒有找到社會存在的物質根源。具體地說,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同社會歷史這個特殊的認識對象有關,歷史是由有動機、目的的人的活動構成的;二是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生產規模的狹小、社會發展的緩慢,都影響了人們對社會規律的把握;三是剝削階級的偏見經常歪曲歷史,夸大精神活動的作用。B馬克思主義能夠發現社會規律的原因,就是從實踐出發認識人類社會,用實踐的觀點考察人類社會,找到了以物質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存在。這就克服了舊的社會歷史理論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思想動機層面的局限性。C馬克思為什么能夠用實踐的觀點考察人類社會呢?這是由當時的社會條件決定的。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相關銜接】P88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概念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科學以及風俗習慣等。【圖示】 (電腦顯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包括歪曲虛假的社會意識,無論其主觀色彩多么濃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種神秘的外衣,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P88【舉例】P87漫畫:地獄的情景;萬能的上帝;【課堂探究】課本第87頁 宗教所描繪的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是什么關系?人的許多不切實際的念頭、思想和實際生活之間是什么關系? 【探究提示】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包括歪曲虛假的社會意識,無論其主觀色彩多么濃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種神秘的外衣,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專家點評】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所決定,又與他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受到的教育、從事的職業等密切相關。人們所處的社會經濟關系不同,社會實踐不同,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就不同。在階級社會中,人們的社會意識在不同程度上帶有階級性。不同階級的社會意識,反映了不同階級所處的特殊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利益。【舉例】道德觀念、法制觀念(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別)(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但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課堂探究】課本第88頁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為什么會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能不能產生先進的社會意識?為什么? 【探究提示】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即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具有不同步性。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之間并不是亦步亦趨、絕對統一的關系,二者具有不同步性,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以上(2)(3)揭示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4)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關鍵是把社會的本質理解為實踐,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最本質的內容生產方式是在實踐中生成的,社會意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經濟、政治和文化;實踐生成了全部社會關系: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思想;時間構成了社會歷史的變遷和發展;實踐構成了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所以,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過渡】實踐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也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賴以建立的根本,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核心概念。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是社會基本矛盾是在實踐中生成的,并且正是人的實踐活動推動了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在生產活動中所形成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A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人要生存必須有吃、穿、住、用等物質生活資料,只有生存問題解決了才能談得上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才能從事其他的活動(教育、藝術、體育、政治)。而要獲得物質生活資料,必須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勞動。在這一活動中,形成了現實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即生產方式。【思想教育】落后必然挨打,我國大力發展經濟,就是為了發展生產力。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與自己的發展。要積極支持改革開放,積極投身于經濟建設中去。現在學好知識將來教育育人,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B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 社會生活紛繁復雜,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等許多方面。這些方面都受生產方式的制約,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么樣的社會結構;不同的生產方式,表現為不同性質的社會形態。社會的整個面貌只能從生產方式中得到科學的說明。【舉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產生與推廣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用曾使中國農民在勞動和分配上都實行絕對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的結果是飯越吃越少,人越過越窮。當時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喊破嗓子打破鐘,社員遲遲不上工,村邊等,路口蹲,站在地頭一個坑,你來我也來,男打撲克女扎鞋,你走我也走,大家都是七八九,集體的活兒慢慢磨,誰干多了不劃算?!庇捎诋敃r的科技落后,生產方式原始(手工插秧、拔麥子、脫粒),勞動積極性低下,導致勞動效率低,產量低,經濟落后,人民生活困難。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冒著“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危險,偷偷把一些麥田、油菜田承包到戶耕種,搞起了包產到戶。當年村干部和十幾戶農民按手印簽下了大包干的秘密協議,協議上寫著:如果村干部因此坐牢殺頭,其他農戶保證把他們的孩子養到18歲。坐牢殺頭的情況最終沒有發生,而包產到戶的結果缺是加快了生產進度,抓住了季節。1980年9月,中共中央對這種形式予以肯定(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后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推廣開來。此后,我國政府繼續不斷穩固和完善這一制度,延長土地承包制,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反季節生產和銷售,脫掉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C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舉例】P89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氣機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石器-青銅器-鐵器-蒸氣機(機器大工業) 【課堂探究】課本第89頁 怎樣才能揭開社會歷史之謎?物質生產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起著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馬克思發現社會歷史規律、揭開社會歷史之謎的基本過程,即要創造歷史首先就要生活,要生活下去就需要物質生活資料,要有物質生活資料就需要物質生產的實踐。馬克思解開社會之謎的關鍵正在于找到了物質生產實踐。通過對經濟因素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感受物質生產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領會實踐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a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b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適合生產力 推動;不適合生產力 阻礙)B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課堂探究】課本第89頁 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探究提示】人在實踐活動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質,更新了勞動資料,開辟了新的勞動對象。這些變化必然會引起人和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關系的改變,人和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關系的改變又會引起人們在生產、交換和分配中的地位的改變。這就是人的實踐活動引起生產力的變化,生產力的變化發展又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的基本過程。 (3)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A含義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 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設施和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們、黨派等國家機器和政治組織。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筑的核心。B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決定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b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服務于先進 促進發展,推動進步;) (服務于落后 束縛發展,阻礙進步;)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C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課堂探究】課本第89頁 為什么發展生產力就需要改變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上層建筑中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 【探究提示】發展生產力就需要改變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上層建筑中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并進一步思考進行這種變革的原因,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圖示概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投影儀展示圖示內容)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2)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的實現途徑A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通過階級斗爭實現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階級斗爭,迫使統治階級不得不調整某些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來緩解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或多或少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舉例】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資待遇,參與政治生活;【舉例】十月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B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改革)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工作的強大動力。【課堂探究】課本第92頁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依靠什么方式?【探究提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不能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完善,即改革的方式加以解決。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總之,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地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課堂探究】課本第91頁 A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B社會發展是通過什么方式實現的?【探究提示】A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B社會發展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在階級社會里,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第二課時 社會歷史的主體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歷史的創造,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舉例】我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相關視頻)【課堂探究】課本第93頁 A沒有身后的眾多士兵和民眾,拿破侖能夠成就舉世矚目的業績嗎?B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探究提示】A他身后的眾多士兵和民眾是拿破侖能夠成就舉世矚目的業績的決定力量。B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 【資料補充】英雄史觀――又叫天才史觀,是唯心史觀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把個別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絕對化,夸大個人的作用。鼓吹個別英雄任務可以憑借主觀意志隨心所欲地決定歷史發展的方向和進程,宣傳英雄創造歷史。(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舉例】我國的改革開放中,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勞動【課堂探究】課本第94頁 A誰是社會物質生產的主體?B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A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他們創造了吃、穿、住、用、 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 B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舉例】紅樓選秀、西游記選秀、大型文娛晚會、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大典【課堂探究】課本第94頁這部長篇史詩所反映的內容是從哪里來的?《格薩爾王傳》的創作和流傳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探究提示】內容來自人民群眾的民間文學作品;說明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地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地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課堂探究】課本第94頁 以上論述說明了什么道理?聯系我國改革的具體實例,說明人民群眾在推進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提示】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地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地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2、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課堂探究】課本第95頁 A為什么邱娥國會受到群眾發自內心的愛戴?B結合身邊的事例,談談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自己與群眾的關系。【探究提示】邱娥國之所以受到群眾發自內心的愛戴,就是因為他堅持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堅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2)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堅持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堅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4)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實際意義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歸納本課】3對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2對矛盾、2大規律;1個總趨勢和實現途徑;2個內容(群眾觀點、群眾路線);4個要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教學評價(列舉本專題中要評價的學習要素和所使用的評價工具或方法)可評價的學習要素:1、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評價方法:使用評價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評價指標:材料搜集屬實;收集的信息與主題有關;能對信息整合與分類2、課堂辯論:--英雄決定歷史還是歷史決定英雄?評價方法:使用課堂辯論評價標準及評價表《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主題單元設計主題單元標題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作者姓名所屬單位聯系地址聯系電話電子郵箱郵政編碼學科領域 (在內打 √ 表示主屬學科,打 + 表示相關學科)思想品德 音樂 化學 信息技術 勞動與技術 語文 美術 生物 科學 數學 外語 歷史 社區服務 體育 物理 地理 社會實踐 其他(請列出):適用年級高二所需時間4課時(每周 2 課時,共 4課時)主題單元概述 (簡述單元在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單元的組成情況,解釋專題的劃分和專題之間的關系,主要的學習方式和預期的學習成果,字數300-500)馬克思主義哲學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板塊組成。前三單元重在講述辯證唯物主義部分。而本單元則轉向歷史唯物主義,主要追索社會生活的本質,探究社會歷史的規律,尋覓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對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利用自然,而對自然的認識和利用是為了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本教材從生活實踐出發,經過了“如何正確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這樣一個中間環節,最后又回到了生活和實踐。這是一個循環上升運動,但它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循環,而是在更高的基礎上實現了向生活、實踐的回歸,即在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基礎上的回歸。總之,本單元是全書的邏輯終結,在整部教材中具有目的和歸宿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本單元是整個教材的落腳點和歸宿,起到概括和總結全書的作用。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單元設計為兩個專題:專題一“尋覓社會的真諦”;專題二“實現人生的價值”。通過單元的學習,讓同學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紛繁蕪雜的社會現象歸根到底就由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組成的。明確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了解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在實踐中實現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推動社會前進。如何在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等。主題學習目標 (描述該主題學習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知識與技能:1.引導學生從生活和實踐出發,認識社會歷史的真諦(知道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明確社會歷史的主體,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2.引導學生理解人生的價值,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懂得如何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把握實現和創造人生價值的基本途徑。過程與方法:1.主要是幫助學生用唯物史觀、尤其是用物質生產實踐認識社會歷史的奧秘,初步形成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能力。2.初步具有運用唯物史觀正確分析和看待社會、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確地設計和規劃自己人生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培養學生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走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識;2.培養學生的群眾觀點,堅定學生的群眾立場,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3.樹立為社會歷史的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做貢獻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應課標識別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表現,說明價值判斷的意義,理解價值觀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剖析生活實例,說明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價值判斷;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剖析價值沖突的實例:體驗價值比較、鑒別、選擇的過程;認同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價值標準,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探尋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闡明生活的意義,理解只有對社會做出貢獻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主題單元問題設計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包含哪些內容?3.如何實現人生價值?專題劃分專題一.尋覓社會的真諦 (2課時)專題二.實現人生的價值 (2課時)專題一尋覓社會的真諦所需課時2課時專題一概述 (介紹本專題在整個單元中的作用,以及本專題的主要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本專題內容為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理論。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社會歷史觀的基本觀點,目的是為下一課講人的價值與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做準備。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運用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分析、解決問題;運用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分析、解決問題;了解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和根本目的;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社會的物質性,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積極投身實踐與群眾實踐相結合本專題學習目標 (描述本專題學習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了解兩大社會基本矛盾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 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 聯系社會實際,說明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 ;分析社會現實,說明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工作的強大動力。本專題問題設計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 4.說明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 所需教學材料和資源(在此列出學習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支持資源)信息化資源筆記本電腦及相應軟件常規資源教材教學支撐環境教室、網絡其 他學習活動設計(描述本專題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講授新課】第一課時 社會發展的規律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舊的社會歷史論的局限性-認為社會歷史由人的動機、目的決定 社會歷史是人們活動的結果,而人的活動是有自覺意識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種假象,似乎社會歷史是由人們的動機、目的等決定的。以往的社會歷史理論被這種假象所迷惑,它們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沒有進一步追溯到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課堂探究】課本第86頁 A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人們可以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自然界,為什么不能認識社會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B為什么馬克思能夠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 【探究提示】A舊的社會歷史理論為什么不能認識社會發展規律,不能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從實踐出發,沒有找到社會存在的物質根源。具體地說,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同社會歷史這個特殊的認識對象有關,歷史是由有動機、目的的人的活動構成的;二是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生產規模的狹小、社會發展的緩慢,都影響了人們對社會規律的把握;三是剝削階級的偏見經常歪曲歷史,夸大精神活動的作用。B馬克思主義能夠發現社會規律的原因,就是從實踐出發認識人類社會,用實踐的觀點考察人類社會,找到了以物質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存在。這就克服了舊的社會歷史理論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思想動機層面的局限性。C馬克思為什么能夠用實踐的觀點考察人類社會呢?這是由當時的社會條件決定的。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相關銜接】P88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概念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科學以及風俗習慣等。【圖示】 (電腦顯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包括歪曲虛假的社會意識,無論其主觀色彩多么濃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種神秘的外衣,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P88【舉例】P87漫畫:地獄的情景;萬能的上帝;【課堂探究】課本第87頁 宗教所描繪的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是什么關系?人的許多不切實際的念頭、思想和實際生活之間是什么關系? 【探究提示】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包括歪曲虛假的社會意識,無論其主觀色彩多么濃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種神秘的外衣,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專家點評】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所決定,又與他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受到的教育、從事的職業等密切相關。人們所處的社會經濟關系不同,社會實踐不同,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就不同。在階級社會中,人們的社會意識在不同程度上帶有階級性。不同階級的社會意識,反映了不同階級所處的特殊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利益。【舉例】道德觀念、法制觀念(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別)(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但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課堂探究】課本第88頁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為什么會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能不能產生先進的社會意識?為什么? 【探究提示】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即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具有不同步性。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之間并不是亦步亦趨、絕對統一的關系,二者具有不同步性,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以上(2)(3)揭示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4)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關鍵是把社會的本質理解為實踐,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最本質的內容生產方式是在實踐中生成的,社會意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經濟、政治和文化;實踐生成了全部社會關系: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思想;時間構成了社會歷史的變遷和發展;實踐構成了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所以,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過渡】實踐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也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賴以建立的根本,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核心概念。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是社會基本矛盾是在實踐中生成的,并且正是人的實踐活動推動了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在生產活動中所形成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A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人要生存必須有吃、穿、住、用等物質生活資料,只有生存問題解決了才能談得上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才能從事其他的活動(教育、藝術、體育、政治)。而要獲得物質生活資料,必須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勞動。在這一活動中,形成了現實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即生產方式。【思想教育】落后必然挨打,我國大力發展經濟,就是為了發展生產力。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與自己的發展。要積極支持改革開放,積極投身于經濟建設中去?,F在學好知識將來教育育人,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B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 社會生活紛繁復雜,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等許多方面。這些方面都受生產方式的制約,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么樣的社會結構;不同的生產方式,表現為不同性質的社會形態。社會的整個面貌只能從生產方式中得到科學的說明。【舉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產生與推廣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用曾使中國農民在勞動和分配上都實行絕對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的結果是飯越吃越少,人越過越窮。當時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喊破嗓子打破鐘,社員遲遲不上工,村邊等,路口蹲,站在地頭一個坑,你來我也來,男打撲克女扎鞋,你走我也走,大家都是七八九,集體的活兒慢慢磨,誰干多了不劃算?!庇捎诋敃r的科技落后,生產方式原始(手工插秧、拔麥子、脫粒),勞動積極性低下,導致勞動效率低,產量低,經濟落后,人民生活困難。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冒著“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危險,偷偷把一些麥田、油菜田承包到戶耕種,搞起了包產到戶。當年村干部和十幾戶農民按手印簽下了大包干的秘密協議,協議上寫著:如果村干部因此坐牢殺頭,其他農戶保證把他們的孩子養到18歲。坐牢殺頭的情況最終沒有發生,而包產到戶的結果缺是加快了生產進度,抓住了季節。1980年9月,中共中央對這種形式予以肯定(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后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推廣開來。此后,我國政府繼續不斷穩固和完善這一制度,延長土地承包制,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反季節生產和銷售,脫掉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C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舉例】P89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氣機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br/>石器-青銅器-鐵器-蒸氣機(機器大工業) 【課堂探究】課本第89頁 怎樣才能揭開社會歷史之謎?物質生產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起著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馬克思發現社會歷史規律、揭開社會歷史之謎的基本過程,即要創造歷史首先就要生活,要生活下去就需要物質生活資料,要有物質生活資料就需要物質生產的實踐。馬克思解開社會之謎的關鍵正在于找到了物質生產實踐。通過對經濟因素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感受物質生產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領會實踐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a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b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適合生產力 推動;不適合生產力 阻礙)B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課堂探究】課本第89頁 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探究提示】人在實踐活動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質,更新了勞動資料,開辟了新的勞動對象。這些變化必然會引起人和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關系的改變,人和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關系的改變又會引起人們在生產、交換和分配中的地位的改變。這就是人的實踐活動引起生產力的變化,生產力的變化發展又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的基本過程。 (3)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A含義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 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設施和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們、黨派等國家機器和政治組織。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筑的核心。B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決定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b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服務于先進 促進發展,推動進步;) (服務于落后 束縛發展,阻礙進步;)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C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課堂探究】課本第89頁 為什么發展生產力就需要改變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上層建筑中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 【探究提示】發展生產力就需要改變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上層建筑中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并進一步思考進行這種變革的原因,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圖示概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投影儀展示圖示內容)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2)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的實現途徑A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通過階級斗爭實現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階級斗爭,迫使統治階級不得不調整某些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來緩解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或多或少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舉例】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資待遇,參與政治生活;【舉例】十月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B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改革)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工作的強大動力。【課堂探究】課本第92頁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依靠什么方式?【探究提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不能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完善,即改革的方式加以解決。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總之,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地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課堂探究】課本第91頁 A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B社會發展是通過什么方式實現的?【探究提示】A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B社會發展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在階級社會里,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第二課時 社會歷史的主體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歷史的創造,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舉例】我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相關視頻)【課堂探究】課本第93頁 A沒有身后的眾多士兵和民眾,拿破侖能夠成就舉世矚目的業績嗎?B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探究提示】A他身后的眾多士兵和民眾是拿破侖能夠成就舉世矚目的業績的決定力量。B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 【資料補充】英雄史觀――又叫天才史觀,是唯心史觀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把個別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絕對化,夸大個人的作用。鼓吹個別英雄任務可以憑借主觀意志隨心所欲地決定歷史發展的方向和進程,宣傳英雄創造歷史。(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舉例】我國的改革開放中,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勞動【課堂探究】課本第94頁 A誰是社會物質生產的主體?B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A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他們創造了吃、穿、住、用、 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 B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舉例】紅樓選秀、西游記選秀、大型文娛晚會、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大典【課堂探究】課本第94頁這部長篇史詩所反映的內容是從哪里來的?《格薩爾王傳》的創作和流傳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探究提示】內容來自人民群眾的民間文學作品;說明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地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地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課堂探究】課本第94頁 以上論述說明了什么道理?聯系我國改革的具體實例,說明人民群眾在推進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提示】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地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地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2、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課堂探究】課本第95頁 A為什么邱娥國會受到群眾發自內心的愛戴?B結合身邊的事例,談談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自己與群眾的關系。【探究提示】邱娥國之所以受到群眾發自內心的愛戴,就是因為他堅持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堅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2)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堅持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堅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4)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實際意義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歸納本課】3對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2對矛盾、2大規律;1個總趨勢和實現途徑;2個內容(群眾觀點、群眾路線);4個要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教學評價(列舉本專題中要評價的學習要素和所使用的評價工具或方法)可評價的學習要素:1、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評價方法:使用評價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評價指標:材料搜集屬實;收集的信息與主題有關;能對信息整合與分類2、課堂辯論:--英雄決定歷史還是歷史決定英雄?評價方法:使用課堂辯論評價標準及評價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