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學科 政治 時間 2022年 月 日 星期課題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章節 必修三第一課第二框教材 分析 宏觀分析:本框題處于高中政治必修三的第一單元,必修三講述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國以及三者的有機統一,而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所以本框題所在單元為本冊教材的邏輯起點。中觀分析:本框題處于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共有三克的內容,三課內容緊緊圍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闡述了黨的領導地位從何而來、黨什么能夠處于領導地位、和如何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這三個具有嚴謹的內在邏輯的問題,而本框所在的第一課論證的黨的領導地位從何而來是后面兩個論題的邏輯前提。微觀分析:本框題是第一課的第二框,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而第一框則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因此第一框是第二框的理論基點,第二框是第一框的理論深化。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本框的教學內容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意義。學情 分析 知識儲備:所授學生為高一下的學生,經過高一上學生對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的學習后,對本框所授知識已經有所學習,具有較好的知識儲備,因此教學時可多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多表達。學習能力:學生經過高一上的鍛煉,探究能力、辨析能力、合作能力等都有所增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設計一些合作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在鍛煉中增強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高一上的學習,學生對于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改革開放的意義和進入新時代的意義等有了較深的體會,但對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這一結論,還缺乏深刻的認識因此還需要教學通過本課教學,引導學生加深對黨的真摯情感和深刻認同。教學 目標 政治認同: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認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 科學精神: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意義、改革開放的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意義。教學 重點 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改革開放的任務和意義、進入新時代的內涵和意義教學 難點 深刻理解為何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教學 思路 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歷程中的偉大成就——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程證明了1.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教學 方法 情境教學法、講授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 【教師】梳理教材導入:第一課最重要的是回答了黨的領導地位從何而來?它分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上節課所學的內容,第一框,它通過第一目“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和第二目“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就論證回答了這個問題,答案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第二個部分是今天所學的內容,第一課的第二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則進一步通過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不但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還是正確的選擇,是第一框的的理論深化。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梳理第一課整體框架,建立思維知識框架,導入新課。 授新 (一)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程 【教師】呈現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站起來的文字材料,并進行講解: 站起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富起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強起來: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進入了新時代。在新時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統領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在上一框中的中國成立,就實現了第一個歷史任務,完成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而本框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站起來歷程,分別強調了這三個歷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就是我們的中國夢,中國夢的本質又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這對應了近代中國的第二個歷史任務,即爭取完成“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任務,所以中國共產黨一直堅守初心使命,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帶領人民實現第二個歷史任務。 【學生】認真聽講解,建構知識內容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黨領導人民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程。 (二)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歷程中的偉大成就 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 【教師】展現土地革命、打土匪、中國財政體制、沒收官僚資本即穩定物價等圖片 【學生】觀看圖片,并指出這段時期是什么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的成就 【教師】總結:1949-1952,在著重完成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等在內的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致力于恢復被戰爭破壞了的國民經濟。 【教師】展現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成就并解說:1953黨中央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 1954第一屆全國人代會召開,第一部憲法頒布;1954第一屆全國人代會召開,第一部憲 法頒布。解說:第一屆全國人代會召開證明當時國內已經建立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確立了我國的根本社會制度,所以才說新中國成立后,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教師】展現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各方面成就:工業建設,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建設,農業方面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基礎設施,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科教文衛 ,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變,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 【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各方面成就進行具體舉例 2.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 【教師】展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得以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以建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改革開放后GDP增長圖等講解這就成就,分別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學生】自行閱讀書目,歸納改革開放的任務和意義:實行改革開放任務:就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中國強起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改革開放的意義: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使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 3.進入新時代成就和意義 【教師】講述新時代內涵: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教師】展現民法典的出臺、健全國家公共為善應急管理體系、清朗行動、道德楷模儀式、脫貧攻堅勝利、新發展理念等內容,論證在新時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統領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學生】舉例新時代他們所知道的歷史性成就 【學生】自主歸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社會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黨領導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新時代,也就是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時期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增強對黨的認同感。 (三)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程證明了什么? 【教師總結】實踐充分證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 課堂總結 詩歌與情懷 【播放】黨成立100獻禮視頻,“天空之境”,情感升華 作業設置 作業一:完成本框的達標檢測和每課一練。作業二:完成復習預習 教學板書 建立新中國 中國人民站起來 實行改革開放 走向國富民強 進入新時代 踏上新征程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