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課標要求】了解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并分析、認識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 【教材分析】《古代世界帝國與文明的交流》是《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本冊教材中,上古時期的世界歷史部分僅兩課內容,知識跨度大,時間線索長,空間范圍廣,概括性強。本課內容為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后的大帝國,即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古代文明的擴展”主要講述古代帝國興起的條件。“古代世界的帝國”重點介紹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的興起、統治秩序,“文明的交流”則介紹古代不同地區之間文明的聯系、交流與交融。教學內容較多,上古世界時間遙遠,學生已有知識積累少,歷史地理概念陌生,歷史事實與生活關聯疏,需要梳理知識線索,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知識、主干知識,在運用教科書資源的基礎上,補充相應的史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落實基礎知識,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分析農業文明產生的影響,總結古代文明擴張的潛能,說明古代帝國的建立是農耕文明擴張的表現。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解釋在古代帝國擴張中著名的征服者式英雄產生的歷史原因,揭示他們領導下的帝國擴張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從宏觀的角度認識到人類文明之間的交流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常態,任何一個崛起的帝國都是在吸收其它地區文明基礎之上形成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武力征服是古代世界相對獨立的文明之間交流的方式之一,和平的經貿往來是文明區域間交流長期的、可持續的主要方式。【學情分析】從基礎知識看:本課知識學生初中有涉及,但是大部分學生停留在知識記憶層面,基本知識大多遺忘。另外,高一學生歷史知識儲備少和歷史學科素養弱,教學中需要老師循序漸進,慢慢引導,從知識到能力到核心素養逐步提升。從生活經驗看:本課內容歷史久遠,影視資料和文學資料都比較少,在教學時,要充分地使用和挖掘多元史料,盡量讓歷史更加“鮮活”,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歷史知識具象化。從學習習慣看:高一學生,尤其是學習基礎和生活經驗都有欠缺的同學,歷史學科素養不高,學習方法較為單一,容易疲勞和枯燥,教師要創設各種情境,多種形式地引導學生,培養歷史思維,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教學重難點】重點:古代大帝國的興衰發展及文明交流;難點:分析帝國戰爭在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并形成正確的認識。【主旨設計】缺乏細節的歷史是枯燥的,缺少人物的歷史是沒有溫度的;本節課試圖以對歷史細節的認知引領學生深入到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培養其時空觀念與情境再現的能力,以對歷史人物的剖析引發學生對客觀歷史規律的認識,樹立唯物史觀的核心地位。導入語:引言插圖:刻畫了亞歷山大及其騎兵們的威武雄姿,馬其頓身披甲胄,率先闖入波斯軍陣,正用長矛往大流士方向直刺過去,其余軍士直奔潰軍方向,力圖殺盡敵人。戰斗雙方的勝負局勢已躍然畫上,整個場面充滿了戲劇性沖突和強烈的戰爭氣氛。一、古代文明的擴展1.背景條件:農耕文明區社會分工較發達、勞動生產率較高、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使其具備了穩步擴大范圍和影響的潛能。由于有了農業,食物有了保障,人們定居下來,生活比較安定了,可以養 活更多的孩子。為了養活這些人,人們就必須開墾更多的土地,于是在更多的地方出現農業。所以,農業是一種擴張的力量,它要求越來越多的土地。——錢乘旦《西方那塊土》教材P8第1段和錢乘旦觀點的最后一句可以得出上述的答案,總結的非常好,生產力的發展為農耕文明的影響和范圍不斷擴大提供了可能性,而農業的發展需要則是必要性。可以補充一點: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古代各文明間的擴張及爭霸戰爭也客觀促進了文明的擴張。農業文明的本質特征是孤立的、閉塞的。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擴張性和外向性,原因在于:其一,農業文明的發展,使文明區內人口愈來愈多,人口在激增的情況下便有可能離開文明中心而向四周遷徙。其二,農業文明物質資料手段的先進性和可靠性,極易為文明周邊原始部落所了解、所模仿,從而發展農業。其三,農業的先進性使生產出現了剩余,從而使一部分人能脫離農業而從事工商業,而工商業在本質上又是需要與外界交往的。——劉景華《人類六千年》一旦文明在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的幾個地區生根,它便向四面八方傳播開來。正像農業革命以部落社會取代狩獵社會那樣,現在部落社會又為文明所取代。部落社會被取代的原因與早先狩獵團體被取代的原因是一樣的......隨著其人數的增多,狩獵者們不得不轉向農業,因為農耕技術的生產率比狩獵活動要高得多。同一塊地所能養活的農民比所能養活的狩獵者要多得多......當部落社會人口增加,對食物需求也相應增大時,部落社會便無法與生產率高得多的文明社會相對抗。諸文明社會之所以會生產率更高,是因為它們是建有國家機構的階級社會,國家機構能從農民身上榨取稅收和租金來供養國王、朝臣、官吏、軍事首領、傳教士和書吏。——斯塔夫理阿諾斯《全球通史》第54-55頁2.表現概況:(1)古代埃及文明的擴展: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展。埃及文明鼎盛時期,勢力曾達到兩河流域,并與西亞地區的大國爭霸。(2)古代西亞文明的擴展:古巴比倫王國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把勢力伸展到地中海東岸;亞述帝國不僅統一了整個兩河流域地區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想一想】依據材料思考亞述統一兩河流域的原因?小亞細亞的赫梯王國已為海上民族摧毀,這樣它所控制的冶鐵技術傳播開來,最早收益的就是亞述。——齊世榮《世界史》亞述是古代兩河流域北部的古國。公元前8世紀,亞述大舉向外擴張,建立亞述帝國。亞述帝國組建了包括步兵、騎兵、戰車兵、工兵等在內的多兵種部隊,幾乎戰無不勝。——教材圖片說明(3)古代南亞文明的擴展:公元前324年,印度建立了統一的王朝。因為新國王旃(zhan)陀羅崛多出身于一個飼養孔雀的農民家族中,故稱這個王朝為孔雀王朝,又稱孔雀帝國。孔雀帝國是古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奴隸制王朝。佛教在孔雀帝國時期得到廣泛傳播,逐漸演變為世界性宗教。(4)古代希臘文明的擴展:以移民方式擴大影響,利用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在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思考】根據材料,古希臘人的殖民擴張有什么特點?殖民地遍及地中海和黑海,且在沿海地區;建立起獨立于母國的城邦,并未形成統一的一國。(補充課本P9學思之窗)知識拓展:古代希臘文明的擴展①擴展方式:以移民方式向地中海、黑海周邊殖民擴展。②擴展條件:利用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③擴展原因:古希臘自然地理和工商業為主的經濟需求;城邦小國寡民,資源少,人口過剩;城邦政治斗爭的產物;多山少平原,陸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區性大國興起。④殖民范圍:他們在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⑤特點:沿海岸線建城邦,呈線狀分布。二、古代世界的帝國——區域性大帝國的出現(約前6世紀左右始):1.波斯帝國: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330年(1)疆域概況: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年—前330年),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居魯士二世創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極盛時期的領土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帕米爾高原,南到埃及、利比亞,西至小亞細亞、巴爾干半島,北達高加索山脈、咸海。后為亞歷山大所滅。觀看地圖,指出興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國,與斯巴達相距甚遠,但波斯帝國疆域已達到巴爾干半島北部,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大帝國。波斯帝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它興起于伊朗高原西南部,在歷代國王居魯士和大流士的領導之下,向西北占領了小亞西亞,向非洲占領了埃及、攻占了利比亞,向中亞控制了阿姆河流域,向南亞控制了印度河流域。(2)統治措施:①繼承西亞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 波斯作為一個后進民族,在面對如此豐富的先進文化時,不是采取拒之于門外的保守態度,而是如饑似渴地吸收,并且在吸收中融進自己的傳統因素。當然,作為一個統治民族,也是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將轄內的先進東西拿為己用的。 ——劉景華《人類六千年》②實行行省制度總督在有關轄區的行政、司法、財政、軍事以及對外交往中,享有非常大的自主權,有些時候,與一個獨立的君主無異…...在波斯行省之下,并無縣、鄉等更基層的行政體系(與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基層完備的官僚體系形成對照)隨著地方總督世襲變得越來越普遍,總督的獨立性有所增強。---晏紹祥《 波斯帝國的“專制”與“集權”》③建立完善的官僚體系和財稅制度經濟上建立從地方到中央完成的稅收制度。這浮雕反映的是人民納貢時候的情形。各行省每年要向波斯交納規定的賦稅,包括貨幣和實物稅。但民眾主要交實物稅,一般是糧食和土特產。流士還統一幣制,使得境內的商業活動有一定的標準……2.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BC336-BC323(1)疆域概況:亞歷山大帝國崛起于希臘半島北部的馬其頓,在亞歷山大父親腓力二世的統治之下基本上征服了希臘諸邦,希臘城邦時代就此結束。亞歷山大繼位之后,揮戈東進在公元前333年在伊蘇斯戰敗了波斯大軍,南下控制了敘利亞、埃及和利比亞,并在尼羅河入海口建了著名的亞歷山大港,之后他繼續揮戈東進,在高加米拉決定性的打敗波斯大軍,控制了兩河流域。他把都城遷到了巴比倫,繼續他的東征大業,兵鋒直指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在錫爾河河畔他建立起了一個埃斯哈塔亞歷山大城,之后南下進攻印度河流域,完成了他對波斯帝國版圖的完全征服,而這一切他只用了10年的時間,他在國家治理上繼承波斯帝國的制度。雖然亞歷山大帝國存在時間非常的短,但是它卻連接了愛琴文明區、尼羅河文明區、兩河文明區和印度河文明區,將歐亞非三大洲的4個文明區聯系在一起,在向東方學習的同時又推廣希臘文化,把希臘文化傳向西亞、中亞乃至印度和中國,所以亞歷山大帝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創了歐亞非文化交流的新時代。(2)統治措施:①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實行君權神授;②地方實行行省制,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任要職;③大力推廣希臘文化亞歷山大東征是一場掠奪性戰爭。遠征軍連續作戰10年,對亞洲文明造成一些破壞。但從帝國的疆域來看,亞歷山大帝國幾乎包括了當時人類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猶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這樣整個亞歐大陸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東侵的過程,客觀上是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進入希臘文化的過程。希臘化時代(1)“希臘化”一詞的含義是指希臘文化在空間地域上的擴展。希臘化時代,是指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后的三個世紀里,古希臘文明和小亞細亞、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種進程。(2)如果說以前的文明都是孤立發展的話,那么“希臘化”恰恰是使分散的希臘、埃及和印度文明走向了一體。它使原先的文明能在更廣闊的空間爭相怒放。3.羅馬帝國:BC27-AD1453最后我們來看一下古羅馬帝國。古羅馬興起于意大利中部的羅馬城邦,后來由于實行了共和政體實力大增統一了意大利半島,走向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它向西通過對迦太基的作戰取得了西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的控制權,向東通過馬其頓戰爭獲得了東地中海和黑海的沿岸的廣大地區的控制權,在北非它征服了埃及,把埃及變成了它的一個行省,經過凱撒及其繼任者們,羅馬人占領了法國和英吉利。隨著版圖的擴展,政體也由共和走向了帝制,在公元1-2世紀的安東尼王朝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地中海成為了它的一個內海,對于它控制的地區實行行省制度,爭戰與擴張使奴隸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羅馬在1-2世紀200多年的時間里保持了相對的和平,被稱為“羅馬和平”。羅馬帝國統治下各地區經濟發展聯系加強,但是隨著官僚集團的龐大和職業軍隊的增加,帝國不堪重負。再加上北方日耳曼人的入侵、在東方與帕提亞的爭奪、敘利亞人民的反抗,在4世紀末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以羅馬為中心叫西羅馬帝國,以拜占庭為中心叫東羅馬帝國。為了鞏固統治,4世紀末帝國把基督教作為國教,但仍然沒有挽回帝國的頹勢,隨著大批的蠻族入侵,公元5世紀后期西羅馬滅亡。羅馬本來十分落后,但是他們很善于學習吸收其它民族的長處。比如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古代羅馬文明的象征——羅馬大斗獸場的圖片。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羅馬大斗獸場的柱式來自于希臘,圓形拱門來自于兩河流域的亞述,羅馬將這些融為了一體。就連羅馬人最突出的成就羅馬法,其中抵押制度來自希臘,消費借貸制度來自西西里,有些契約制度則來自埃及。羅馬人在吸收希臘字母的基礎上,形成了拉丁字母;羅馬人甚至拋棄了自己原有的宗教,將來自中東地區的基督教奉為國教。史料閱讀:2世紀的演說家阿利斯提德對羅馬城作為商品匯聚地的描繪:“所有的貨物,所有現存的和曾經存在的東西,貿易、航海、農業、金屬加工,任何曾經創造出來或者生長出來的東西,都在這里匯合。這里看不到的東西,肯定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摘譯自阿里斯提德的演說《致羅馬》英文版根據材料中所說“所有的貨物”“現存的和曾經存在的”“任何曾經創造出來的或生長出來的東西都在這里會合,凡是這里看不到的東西肯定不存在于這個世上”,這種說法雖然略帶夸張,但是他卻描繪出羅馬城商品匯集,經濟發達的一種景象。三、文明的交流1.西亞北非的貢獻(1)西亞農耕技術: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2)西亞冶鐵技術: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2.文字的交流①字母文字的起源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亞地區的腓尼基。②字母文字的特點字母文字是由22個字母組成的文字,這22個字母被稱為“腓尼基字母”。③字母文字的交流腓尼基字母是一種古老的字母,腓尼基人經營商業。腓尼基字母隨著海上貿易四處傳播。傳播中腓尼基字母分成了迦南字母、希臘字母、阿拉馬字母。在希臘字母基礎上產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而阿拉馬字母影響了阿拉伯字母、蒙文字母、古印度字母等。可以說腓尼基字母是如今全世界絕大部分書寫體系共同的始祖——西自歐美,東到中南半島,甚至中國的西藏、新疆、內蒙古,各不相同的書寫系統。3.秦漢之間的遣使往來:雖然遠隔萬里,東西方兩大國可以通過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貿易通道有著比較直接的往來。在東漢班超經營西域期間,曾經派甘英出使過大秦,雖然只到達了波斯灣沿岸,但是卻了解到了沿途民風民俗;到了公元二世紀,三批羅馬人曾經到達洛陽。《后漢書》中也有相關的記載。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質直,市無二價。谷食常賤,國用富饒。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至則給以金錢。其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后漢書·西域傳》大秦指的就是羅馬。早在波斯帝國時期,中國的絲綢已經到達了地中海東岸。東漢的班超為了經營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在征服地中海東部地區之后,當地商人也有意向東,嘗試與漢朝建立直接聯系。2世紀中前期,先后有三批來自羅馬的商人分別從海路和陸路到達洛陽。此后,羅馬商人不斷東來,與中國進行貿易。結束語:古往今來,文明的傳播交流從來沒有停止過,隨著科技發展進步,交通通訊手段進步,網絡發達,文明傳播速度越來越快,文明交流越來越來廣泛,就像中國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倡導增進各國人民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和諧包容、兼收并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如今,我們的文明交流早已擺脫了戰爭。在曾經的戰爭之地,一帶一路,橫貫歐亞大陸,不僅成為了廣受歡迎的國際合作平臺,還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舞臺。我們正在努力踐行著: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學習拓展】中國秦朝修建了連通全國的馳道和直道,羅馬帝國有“條條大道通羅馬”的說法。為什么古代世界的大國都要修建大通道?大通道的修建有什么影響?原因:①政治:實現或鞏固對遼闊疆域統治的需要(利于軍隊調動、政令暢達);②軍事:進行征服和擴張,保證后勤補給的需要;③經濟文化:經濟文化交流,特別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影響:①政治:有利于實現或鞏固(利于軍隊調動、政令暢達);②軍事:為進行征服和擴張,保證后勤補給;③經濟文化:有利于促進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促進商品經濟發展。PAGE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