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1第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1第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第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教學設計
一、課標要求
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了解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產生及其在中國的實行。
二、教材分析
本課共兩目。第一目“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講述了從秦至清中期,賦役制度的基本內容及變化情況。第二目“關稅與個人所得稅的起源與演變”簡要介紹了中國關稅與個人所得稅的起源,講述了近代中國喪失與爭取關稅自主權、現代中國建立統一的關稅制度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經歷了復雜的發展過程,相關問題在必修課程中有零星涉及,但不系統。因此,引導學生學習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過程,要把握兩條線索,一條是賦稅的主要對象逐步由人丁轉向財產,另一條是賦役長期并行,役的內容逐漸并入賦稅。此外,還要注意古代針對某些特殊產品和工商業領域的專賣、征榷制度,它們在廣義上也屬于賦稅制度的范圍。
而關于當代的兩個重要稅種關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演變過程,教材內容對歷史淵源一筆帶過,重點講述近代以來制度的定型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實行情況。
三、學情分析
1.初中教材較少涉及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內容,學生的知識基礎薄弱,需在課前預習課本知識,并閱讀相關補充資料。
2.本課概念眾多,理論性較強,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在厘清概念的基礎上梳理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過程及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實行情況。
四、教學目標
1.唯物史觀: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正確認識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產生與發展演變的原因。
2.時空觀念:按時序與空間梳理知識,幫助學生掌握不同時期的中國古代賦役制度及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具體內容。
3.史料實證:借助課內外史料,設計有利于學生理解的問題,分析不同時期調整賦役、關稅及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原因,提高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分析能力。
4.歷史解釋:通過問題預設與回答討論,提高學生認識、解釋與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5.家國情懷:認識賦役制度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獨立與富強是關稅自主的重要保障,增強學生對當今中國制度建設與發展的自信心與責任感。
五、教學活動
◎教學導入:
聯系生活實際提問:大家知道老師的工資是哪里來的嗎?——國家發工資。
國家發工資的錢又是哪來的呢?——稅收
大家知道的國家稅收有哪些呢?——農業稅、房產稅、關稅、個人所得稅……有十幾種。
【過渡】那么,稅收是怎么產生的呢?為什么要收那么多稅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學習任務
(一)學習任務一
情境呈現
賦稅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個歷史階段,通常是指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現了剩余生產物和貧富的差異,進而產生了私有制,產生了階級,出現了國家。為了保證國家行使職能,就需要向人民征收捐稅。所以,生產力發展,是稅收產生的基礎;而國家的出現是賦稅產生的前提。
——馬金華《中國賦稅史》
自虞、夏時,貢賦備矣。——《史記 夏本紀》
禹定九州,量遠近,制五服,任土作貢,分田定稅,十一而賦,萬國以康。
——《通典 食貨四 賦稅上》
問題設計
1.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賦稅制度產生的原因?
——賦稅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產生了私有制,產生了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奴隸制國家,要維持奴隸制國家職能的正常運行,必然需要實行稅收制度。
2.賦稅制度起源于何時?最初的賦稅按什么標準征收,稅率一般是多少?
——原始社會末期-夏朝之間。按田畝收稅,稅率一般為十分之一。
設計意圖
主要指向教學目標中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要求。指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學會分析賦役制度是上層建筑,其產生的根源在于經濟基礎的變化,即私有制的產生。而私有制的產生是生產關系的重大變化,其根源又在于生產力的發展。通過史料實證,分析與掌握賦稅制度產生的歷史證據與基本情況。
【過渡】奴隸社會的賦稅制度大體如此。那么,進入封建社會后,賦稅制度有何變化呢?
(二)學習任務二
情境呈現:閱讀教材(5分鐘),填表《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
朝代 制度
秦漢 田賦(秦“泰半之賦”、漢“十五稅一”“三十稅一”)、人頭稅和徭役
隋唐 隋:租調役、租庸調制(唐前期)、兩稅法(唐后期)
北宋 兩稅法、募役法(北宋中期)
元朝 基本沿襲租庸調制與兩稅法,分別實行于北方和南方,另行“科差”
明朝 兩稅法、一條鞭法(明后期)
清朝 攤丁入畝(雍正)
重要概念解讀
1.田賦:是中國古代歷代政府對擁有土地的人所課征的土地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最基本、最主要來源。
2.租庸調制:唐朝實行的賦稅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為政府服役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基礎的賦役制度。租即田租;庸為力役,可納絹代役;調是戶調,男丁隨鄉土所產而納。“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家則有調”。
問題設計
1.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過程中出現過哪些發展趨勢?標志性的制度改革分別是什么?
(1)征稅標準:以人丁為主逐漸轉向以田畝為主,人頭稅比重越來越少,直至被廢除。如兩稅法和攤丁入畝。
(2)賦稅種類: 賦役合并,稅種由繁到簡。如明朝的一條鞭法。商業稅不斷增加,尤其是明清時期,政府對商業征收重稅。
(3)征稅方式:實物稅是古代中國長期存在的主要征稅方式,勞役也非常普遍。封建社會后期,賦役征銀逐步普遍化,貨幣稅成為主要征稅方式。如明朝的一條鞭法。
2.為什么會出現這這些重大變化?
(1)征稅標準以人丁為主逐漸轉向以田畝為主既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封建統治者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
(2)賦役合并,賦稅品種由繁到簡是封建統治者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商業稅的不斷增加、由實物稅轉向貨幣稅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設計意圖:主要指向教學目標中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要求。利用表格,按照時序,整理知識,幫助學生掌握不同時期的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具體內容,并能夠正確解釋其發展演變的規律及成因。
【過渡】前面我們學習了對內的稅收制度,下面我們來學習了解對外的稅收制度。
(三)學習任務三
情境呈現
“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經濟大案,案件的主角是廈門遠華集團董事長賴昌星。其于1994年成立遠華集團,從成立到1999年案發,遠華集團從事走私犯罪活動達五年之久,走私貨物總值人民幣530億元,偷逃稅額人民幣300億元,合計造成國家損失830億元。 ——據百度百科整理
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中英《江寧條約》,王鐵崖編《中外舊約匯編》
1951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存在的基本問題是:總體關稅水平過高,稅率結構不盡合理,稅則的商品分類目錄不適應對外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頒布的同名稅則,對這些方面進行了修改,主要是改變商品分類目錄,調整進口稅率。
——摘編自黃天華編著《中國關稅制度》
問題設計
1. 賴昌星偷逃的人民幣300億元稅額是什么稅?——關稅
2.什么是關稅?中國從什么時候開始收關稅?——海關依據國家的關稅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代表國家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稱為關稅。中國的關稅開始征收于西周。
3.中國從什么時候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據教材歸納中國力爭收回關稅自主權的艱辛歷程。——鴉片戰爭后。南京國民政府:宣告關稅自主,1928年起“改訂新約”,部分收回關稅自主權(《中美關稅條約》、中意、英、法、西“友好通商條約”或新的關稅條約、《中日關稅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
4.為什么1985年中國要頒布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改變落后于時代發展的關稅政策,適應新時期改革開放的要求,同時強化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
設計意圖: 主要指向教學目標中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要求。通過史料學習,了解近代中國關稅自主權的喪失與現代中國建立和完善關稅制度的歷程。在了解1951年進出口稅則存在重大缺陷的基礎上,正確認識與解讀1985年進出口稅則調整的目的與意義。通過了解近代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的艱難歷程與賴昌星案的危害,認識國家主權獨立的重要性與法制化建設的必要性,引導學生樹立以民族富強為己任的志向,同時提高堅持民主法制建設的自覺性與責任感。
【過渡】關稅主要與從事外貿行業的經營者有關,而與每個勞動者息息相關的稅種則是個人所得稅。
(四)學習任務四
情境呈現: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設計
1.什么是個人所得稅?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何時?開始征收于何時?——個人所得稅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稅種。制度起步于1914年北洋政府時期,開始征收于1936年國民政府時期。
2.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都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直到1980年才開始征收。這是為什么?——計劃經濟體制下個人收入差距不大,沒有征收的必要。而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體制下個人收入差距拉大,產生了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必要性。
3.1980年我國頒布了《中國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后又數次修訂完善。有何作用?——個人所得稅法的制定與完善,對調節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定有重要意義。
設計意圖:主要指向教學目標中的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要求。通過問題引領,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闡釋教材知識,掌握個人所得稅的概念與發展過程,認識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必要性,理解依法治國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生對中國“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自信心與責任感。
◎小結:賦稅制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夏朝之間,其發展演變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是賦稅的主要對象逐步由人丁轉向財產,二是賦役長期并行,役的內容逐漸并入賦稅。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既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緩和社會矛盾的封建國家治理的手段。
中國的關稅征收始于西周,近代喪失關稅自主權,新中國成立后不但收回了關稅自主權,更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以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而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北洋政府時期,新中國直到1980年才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法的制定對改革開放時期調節個人收入差距和實現社會穩定有重要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出国| 垣曲县| 许昌市| 曲周县| 延安市| 晴隆县| 舟曲县| 江源县| 什邡市| 司法| 运城市| 开原市| 庆安县| 周口市| 松溪县| 张北县| 巴林右旗| 马龙县| 宁化县| 汶川县| 鞍山市| 孟州市| 织金县| 府谷县| 苗栗市| 桐柏县| 商水县| 林州市| 博兴县| 巴彦县| 北宁市| 吐鲁番市| 阿拉尔市| 鲁甸县| 巫山县| 五原县| 武汉市| 乐亭县| 张家界市| 凤冈县| 芒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