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 教學設計【單元介紹】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治者強化中央集權,采取重文輕武的治國政策。與此同時,周邊民族先后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與宋朝并立。北宋滅亡后,南宋占據江南,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兩宋時期,各民族之間在更大范圍內交融,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國內外貿易空前繁榮,科技發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學藝術碩果累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各民族間交融得到進一步發展,東西方交流得到加強,對以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新課導入】北宋的版圖遠不如漢唐時期。當時與北宋并立的政權,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遼,西北有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契丹族和黨項族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關系又是如何呢 【目錄 教學目標 重難點】目錄1.契丹族與黨項族2.遼與北宋的和戰3.西夏與北宋的關系教學目標1.了解契丹興起和西夏建立的基本史實。2.知道遼與北宋之間的戰與和,掌握澶淵之盟的背景、內容和影響。(重點)3.正確認識北宋與遼、西夏的關系。(難點)【教學過程】模塊一、契丹族與黨項族契丹族的興起契丹帳宋·蘇頌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契丹是我國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契丹正式見于歷史文獻記載的年代是389年。契丹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經過約500年的發展,到唐朝時,契丹已逐漸強大起來。到了唐朝末年契丹人的生活發生了什么顯著變化 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 ①契丹已經有了農耕、冶鐵和紡織等生產事業,并開始建筑房屋、城邑。②隋唐時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傳人契丹族。圖片:契丹人引馬圖、契丹文字《遼史》的記載,“大遼”國號創立于公元947年。太宗會同十年(947年)正月,遼滅后晉,太宗“備法駕入汴”,“二月丁巳朔,建國號大遼,大赦,改元大同”。政權名稱:遼建立時間:10世紀初建立者:耶律阿保機都城:上京臨潢府(即今內蒙古)措施:他發展生產,完善制度,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知識點“統契丹,建政權,都上京,為太祖。”這一段話描述的是契丹歷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 )。A.耶律阿保機 B.元昊 C.松贊干布 D.完顏阿骨打黨項族的興起“西朝是西夏的別稱,源于地理位置,相對于宋朝和遼朝,西夏位于西部,所以自稱西朝”。——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第276頁。想一想:西夏官制和文字以及貨幣有什么特征?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并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還創制西夏文字。兩個少數民族政權改革的相似之處有哪些?效果如何?改革過程中,兩個民族均全方面的學習先進的漢文化,促進了政權的發展,國力的增強模塊二、遼與北宋的和戰階段1:遼太宗時,占領燕云十六州,從此,遼與中原王朝的沖突加劇。戰階段2:宋太祖晚期,北宋與遼保持友好關系,雙方互通使節。和階段3:宋太宗即位后,向遼發動數次戰爭遭到失敗,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戰遭淵之盟一、宋遼約為兄弟之國。二、雙方劃定疆界,撤兵。三、北宋每年向遼繳納銀、絹等歲幣。四、雙方在邊界開展互市貿易。宋太宗時,向遼發動數次戰爭均失敗,只好采取防御策略。知識點自古以來,中原王朝與邊疆少數民族的關系有“戰”也有“和”,其中“和”是主流。1004年宋遼澶州之戰中,宰相寇準勸說下列哪位皇帝親征( C )A.宋太祖 B.宋太宗C.宋真宗 D.宋神宗圖片: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遼大明塔視頻:檀淵之盟的影響超清遼宋議和是在宋軍打敗遼的情況下進行的,這表明北宋統治集團的軟弱,閱讀下列材料,我們該如何評價澶淵之盟呢?材料一:規定宋要給遼歲幣,每年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負擔。當時宋年收入1億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以上。材料二:澶淵之盟以后,雙方在邊境地區開展貿易,宋用絲織品、稻米、茶葉等,換取遼的羊、馬、駱駝等。材料三:(戰后幾十年內)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白頭發)之人,不識干戈。如何評價澶淵之盟你支持哪 種觀點,說說你的理由?觀點一:我認為宋遼達成澶淵之盟是好事。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觀點二:我認為澶淵之盟對宋朝是屈辱的,對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屈辱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這是喪權辱國的,不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輸金納絹以求遼國不再南侵此后遼更是不斷需索使北宋國威掃地。歲幣加重宋朝的百姓負擔。模塊三、西夏與北宋的關系影響1.宋夏邊界貿易興旺。2.加重人民負擔。學完本節課,你認為各民族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契丹、黨項、漢族各個民族既有軍事上的戰爭和對峙,也有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交流,各個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平等友好交往,才能促成各民族共同繁榮與進步。時間軸:遼、西夏與北宋并立課后探究遼和北宋的關系有和有戰,背后的決定因素是什么?宋遼簽訂的“澶淵之盟”的影響如何?對于北宋來說,這真的是一個打了勝仗卻唯唯諾諾簽訂的喪權辱國的屈辱合約嗎?(注意: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是屬于中國歷史上不同民族的政權,其生活和控制的區域都是中國疆域的一部分。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央王朝的關系以及各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是國內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而非中國與外國的關系。因此,中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戰爭都是屬于國內戰爭,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課后活動1.澶淵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擠寇準,寇準被去相職。當時京城里流傳著民謠:“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想一想:這首民謠反映出民眾的什么愿望?答:面對遼國的大舉入侵,寇準力促宋真宗御駕親征,從而打敗遼軍,使中原百姓免遭生靈涂炭。此外,寇準一生為官40余年,舉薦賢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此歌謠反映了民眾對寇準的景仰和愛戴。2.議一議: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對會經濟和民眾生活有什么影響?答: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使北宋與遼、西夏之間保持著和平穩定的局面。對社會經濟而言,避免了戰爭給社會生產力帶來的破壞,促進了我國偏遠地區的貿易與開發,有利于經濟的交流與發展。對民眾的生活發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眾的賦稅負擔;另一方面,使邊境民眾生活環境相對安定,加強了各民族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知識拓展宋與遼、西夏的互市北宋與過、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當時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榷場的貿易量很大,如宋遼之間,北宋每年從榷場購買數萬只羊;有一年遼發生旱災,購買了北宋官倉兩萬石(石,容量單位。宋代一石糧食約相當于今天60千克。)粟。邊界貿易的往來,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課堂小結】【布置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