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備戰2022年高考政治時政【熱點+分析】2022屆高考政治備考——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一、【熱點直擊】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開幕式于2022年2月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館舉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并宣布本屆冬奧會開幕。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開幕式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表達,以“簡約、安全、精彩”為創作原則,立足于從全世界的角度展望美好未來。二、【講中國故事】“開幕式的很多亮點是以前從未有過的。”“這就是文化自信。”“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北京2022年冬奧會即將開幕,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及主創團隊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這樣說。張藝謀表示,開幕式有很多亮點,而這些亮點其實是以前從未有過的,“你有一個機會大聲地向全世界講出中國故事”。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按照“簡約、安全、精彩”的理念進行策劃籌備。張藝謀說,開幕式傳遞了“一起向未來”這樣的理念,我們傳遞了全世界人們克服困難,戰勝疫情,迎接美好未來的共同價值觀。打從一開始,北京冬奧已不單純是健兒競技的運動場,而是被歐美國家向中國施壓的外交戰場。面對不友善的態度,加上在疫情夾擊下,中國顯示出泱泱大度的大國風范。透過一場糅合科技和文化內涵的精彩開幕式,向全世界人民致敬,展示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表達了我們眼中“休戚相關、地球村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正意義。這屆冬奧開幕式,絕大多數參與者都是普通人。今次擔大旗獨奏《我和我的祖國》的小號手,是一個正在換牙,有點漏風的小男孩,但總導演張藝謀說:“沒有表演感,最直抵人心。我們強調人民性,是觀念的大轉變。”開啟冬奧,就由一滴水開始,以“黃河之水天上來”,營造浩瀚宏偉的意境,以高科技重新演繹李白的曠世名句,表達胸懷萬象,沖破界限的奧運精神。這是中國人的浪漫,鳥巢中心平鋪了一萬一千平方米的超大LED屏,是國內最大的地屏。與地屏垂直是一塊近60米高,20米寬的LED屏,恍如巨型畫卷,讓一滴水墨化開,變成冰瀑,其后又變成冰雕大門,迎接世界各地的運動員,意象萬千。用武術表現綠色、簡約和自然的北京冬奧主題,參與者是山東中華武校和宋江武校的年輕人,以矩陣舞動三層樓高、六斤重的柔性桿子,柔性桿營造出花開的呼吸,綠草的麥浪,之后由綠色變成白色,如蒲公英飄散。我們以高科技糅合傳統武術,絕非硬橋硬馬,而是詩意洋溢。2021年,國際奧委會將“更團結”加入奧林匹克格言之中。北京冬奧以“致敬人民”環節,向全世界人民致敬。只見幾百中外年輕人從南走到北,身后百幀人民生活影像陳列,象征走向未來。開幕式的另一神來之筆表演,就是幾百個孩子舉起發亮的和平鴿,在場中央自由奔跑,腳底下跟著亮起雪花,晶瑩剔透營造出“冰過留影,雪過留痕”的詩意,其實運用了人工智能實時捕捉技術。一切如流水行云,背后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以火箭發射和運行太站的方式,來運行整個開幕式的舞臺裝置。由倒計時檢測、安全性評估、現場下的口令,都跟發射火箭相似。問你服不?中國以堅定的自信來回應霸權抹黑。以人民為主角、以和平為目標,這就是我們的國家!走到2022年冬奧的今日,中國以更自信更強大的姿態展現于世人面前,北京冬奧開幕式,歷史將會記住這一天!三、【理論鏈接】【政治生活】第一課 生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1.國家的本質和根本屬性?我國的國家性質?(1)從本質上講,國家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統治的工具。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2)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2.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最大特點和本質?(1)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最大特點,是對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人實行專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的統一。(2)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第五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一、歷史和人民的選擇1.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2.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的正確選擇。二、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1)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政治保證。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2)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就是要確保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三、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文化生活】一、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二、文化與經濟、政治1)相互影響。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要影響。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2)相互交融。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3)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三、文化對人的影響1.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2.文化對人的影響的表現:①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3.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①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一是文化氛圍的無形影響,二是參加文化生活的影響。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因此我們要自覺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②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4.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對人的作用)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和載體。(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文明、開拓進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和道德風尚已成為我國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②增強精神力量: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四、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1.怎么樣認識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地位作用)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表現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2.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沒有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①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②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原則: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4.尊重文化多樣性●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也屬于整個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怎樣做?①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6.文化傳播的含義:人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7.文化傳播的途徑: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使者,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8.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大眾傳媒傳播媒介(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播被稱為大眾傳媒。大眾傳媒的作用與特點: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9.中學生應該怎么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10.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總: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外域文化不斷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具體:對內——中華文化:①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維護民族文化。②將中國先進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③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 ④有利于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對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鑒,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②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③有利于加強交流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和相互了解,發展友好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建設和諧世界。五、文化創新1.文化發展的實質: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2.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能進行有價值的文化創造。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A.社會實踐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去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B.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3.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意義: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②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③文化創新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先進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4.文化創新的主體: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從來就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5.文化創新的途徑:①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②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A.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又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B.對待外來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以我為主,為我所用。C.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既要排除“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又要排除“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傾向,保證文化創新沿著正確的方向、采取正確的方法進行。六、我們的中華文化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2.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①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②作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學典籍最具說服力。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漢字這種獨具特色的“方塊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自夏商時期歷朝歷代都設置史官。中國史書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4.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①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中華文化的獨特性):A.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B.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地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華文化的區域性):A.不同區域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以及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B.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③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中華文化的民族性):(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關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多民族文化的意義: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5.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中華文化包容性的意義: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生活與哲學】 一、意識的能動作用1. 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人不僅能認識事物外部現象,還能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能認識現在,還能追溯過去,預測未來。②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②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3.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1)原理: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尊重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 (2)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二、世界是普遍聯系的1.聯系的含義: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2.聯系的普遍性(1)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之中。②每一事物內部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③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l注意:并非任意兩個事物都是有聯系的,聯系是具體、有條件的。(2)方法論:這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3.聯系的客觀性:⑴原理:聯系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⑵方法論:①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②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4.聯系的多樣性⑴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把握聯系的多樣性,對于我們正確認識事物具有重要意義。⑵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三、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1. 樹立創新意識的哲學依據⑴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原理:①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②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③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方法論: 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因此,我們要尊重書本,尊重權威,又不能迷信書本和權威,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⑵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原理:①世界永遠處在不停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任何事物對于它發生的那個時代和那些條件說來,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對它自己內部逐漸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它就變成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讓位于更高的階段,而這個更高的階段也有走向衰落和滅亡。②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方法論: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2.創新的作用任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歸根到底都與創新密切相關。①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③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④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②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勞動群眾還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③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⑵方法論: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①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②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③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④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五.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和主體性特征。因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⑴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⑵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的最高的價值追求。六.價值觀與價值觀的導向作用⑴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⑵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價值觀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就不同;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在生活中,我們都要面對如何選擇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的問題,選擇正確,我們就會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選擇錯誤,我們就會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遭到失敗。②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不同,人們努力的方向、行為的態度、方式和結果也就不同。 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人們在面對公義和私利、生與死的沖突時作出的不同選擇。四、【考向預測】1.“北京冬奧已不單純是健兒競技的運動場,而是被歐美國家向中國施壓的外交戰場”運用“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談談你的理解。①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要影響。中國能夠頂住了國內外壓力,貢獻了精彩的奧運開幕式,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的經濟政治實力。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冬奧會作為體育交流的盛會,能夠推動各國文化交流學習,推動文化多樣性,反對文化霸權。③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冬奧會成功舉辦,極大地提升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推動了相關經濟的發展,有效提升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2.開幕式為什么能得到一致好評,請你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對此加以說明?①文化是人實踐的產物,人民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本屆開幕式,絕大多數參與都是普通人,更強調人民性,沒有表演感,直抵人心,使其和觀眾沒有距離感。②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為大家呈現科技盛宴的同時,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③講中國故事,提升文化自信。通過“李白”、“水墨畫”、“武術”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演繹出一個個中國浪漫,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提升了文化自信。④利用大眾傳媒,促進文化傳播交流。利用電視、網絡等傳媒手段,展現了開幕式的盛大與美麗,給大家提供了一場視覺盛宴。3運用“價值”的相關知識,分析本屆開幕式傳遞的價值觀的意義?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傳遞全世界人們克服困難,戰勝疫情,迎接美好未來的共同價值觀,引導各國人民共同克服困難,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②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傳遞了中國式浪漫,增強了我國文化自信,激發廣大人民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去。③做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標準。以人民為主角,普通人參與,這都傳遞出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4.本屆開幕式的設計理念里蘊含了哪些哲學理念?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張藝謀等導演發揮意識的自覺選擇和主動創造性,糅合科技和文化內涵向全世界人民致敬。②聯系是普遍、客觀和多樣的。我們要根據事物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以高科技演繹李白名句,用武術表現綠色、簡約和自然的冬奧主題。③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奧運會的各個亮點都讓人們眼前一亮,是對各種元素與科技的創造性結合和運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