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人教版 歷史與社會中考復習課標2-2-4新知導入第二篇 社會變遷與文明演進專題二 中華民族的傳承與中國古代歷史進程第四講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新知講解漢匈鐵器、銅器、畜力……體育活動、音樂、舞蹈……文化交流秦漢與匈奴的關系時期 政策 背景、原因、措施 影響東漢時期 戰和皆有 東漢,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同汗友好,逐漸南遷。北匈奴仍住蒙古草原,經常侵擾東漢邊境,東漢派大軍大敗北匈奴。 北匈奴戰敗后,部分西遷,匈奴勢力逐漸從蒙古草原消失。新知講解材料一:魏主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甚為難。 ——引自《魏書》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言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各宜深戒”。材料三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九年下詔“不得以北俗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九月庚午,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十二月,引見群臣……班賜冠服(按官位不同賜給漢官服裝)材料四 北魏時期,出現了“胡人漢服”和“漢人胡食”的現象。──引自《資治通鑒》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鮮卑語;漢語(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從材料中歸納這一事件的內容。(2)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遷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說明材料二“北語”、“正音”各指什么?(4)材料四說明了什么問題?材料三、四之間有什么聯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改穿漢服、改說漢語。說明北方出現了民族交融。順應民族交融的趨勢,北魏孝文帝實行了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新知講解北魏孝文帝改革顯著特征之一:民族交融從東漢開始,遷入山西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公元304年,劉淵(匈奴)建漢,拉開五胡十六國割據局面。公元 439年北魏(鮮卑族)統一黃河流域。北方流民南遷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部分流民繼續南下。新知講解知識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北魏統一北方,但鮮卑拓跋部仍保持鮮卑族的習俗,原有舊俗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統治。(2)北魏的統一,民族交融已成為趨勢。目的:為更好地接受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順應民族交融的趨勢,鞏固北魏的統治。措施:遷都:494年從平城遷到洛陽。推行漢化措施:(1)說漢語。(2)穿漢服。(3)用漢姓。(4)鼓勵與漢人聯姻。(5)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6)學漢禮,尊從孔子,以孝治國。新知講解北方出現民族交融經濟習俗方面內遷的五胡與漢人雜居政治方面思想文化方面民族心理方面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1)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 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2)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思想感情日益溝通,民族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民族關系趨于緩和。新知講解閱讀以下體現唐朝時期關于民族關系的詩句或言論: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與吐蕃關系:“合同為一家”唐與回鶻關系:“回鶻衣裝回鶻馬”唐與靺鞨關系:“車書本一家”唐朝的民族關系開明的民族政策1.唐朝與吐蕃的關系:唐蕃聯姻(1)文成公主入藏:7世紀初,松贊干布派人到長安求親,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增強了唐蕃友好和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然受到西藏人民的愛戴。(2)金城公主入藏:8世紀初,唐中宗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已“和同一家”。唐穆宗時,唐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新知講解史書上記載:“貞觀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祿東贊為右衛大將軍,祿東贊是吐蕃之相也,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于吐蕃,其贊普遣祿東贊來逆,召見顧問,進對皆合旨,詔以瑯琊長公主外孫女妻之……”【賞析名畫——見證民族團結】下圖名畫反映出中央政府在處理與西藏地區民族關系時采取了什么方式?這一措施產生了什么影響?增強了唐蕃友好和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然受到西藏人民的愛戴。和親。新知講解2.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北庭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唐朝前期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立了800多個府州縣,在今新疆地區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在今東北地區設立渤海都督府等。渤海都督府3.開明的民族政策的影響:(1)民族關系比較融洽,各民族擁戴唐太宗為“天可汗”。(2)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新知講解唐朝推行較為開明的治邊政策 ……為了維護遼闊邊疆地區的安定,唐王朝確立了軍鎮屯戍制度。軍、城、鎮等皆有使職專領,都有兵力配備……唐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邊疆民族總體上講是以懷柔、招撫為主,采取和親和冊封政策 ,以改善或加強與邊疆民族的關系 。為了鞏固對邊疆的統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積極開發的政策,其主要內容是發展屯田、開辟互市貿易等 。——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設問:依據材料,概括唐朝治邊政策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答:特點:設立了相對完善防御體系(軍鎮屯戍制度);邊疆民族政策以懷柔、招撫(和親、冊封)為主;通過開發邊疆、促進發展來穩定邊疆地區。原因: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民族大交融;唐朝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發達;唐政府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合作探究民族關系 戰 和遼與北宋 契丹建國后不斷向南侵擾,劫掠。北宋幾次北伐失敗后,采取消極防御的對策 1004年,遼與宋議和。簽訂 ,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遼宋之間出現100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西夏與北宋 元昊稱帝后,連年與宋交戰,雙方損失很大,破壞正常貿易。 雙方議和,元昊向宋稱臣,北宋每年給西夏歲幣。議和后,邊境貿易重新開放,促進了雙方邊境地區的發展金與南宋 是著名的抗金將領,率領“岳家軍”收復了部分北方失地。1140年,岳家軍在 大敗金軍主力,取得大捷。 1141年,宋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割地、繳納錢幣等。從此,宋金對峙局面形成。減少了雙方的戰爭,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澶淵之盟【知識拓展】澶淵之盟有利于雙方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邊境貿易的發展;但同時也給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四、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時空坐標】岳飛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戰和交織,但以和為主,農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漸交融。合作探究1.元朝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史實領域 主要史實 影響政治 (1)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 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開始于元朝。在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 西南:在中央設立宣政院,負責藏族地區的行政,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駐扎軍隊,清查戶口,征收賦稅。 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東南:在澎湖島設置澎湖巡檢司,以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 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經濟 重視發展農業;詔令天下:“國以民為本,民意以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作牧場;推廣棉花種植。 北方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五、元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西藏西藏設宣政院,自此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臺灣注意:宣政院在北京。負責西藏事務合作探究領域 主要史實 影響交通 (1)元朝開鑿了兩段新運河,與原有運河連通,使糧船可從杭州直抵大都;(2)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航線,糧食運輸逐步以海運為主;(3)還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4)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繁盛。 對內:便利于南糧北運,實現了對外空前遼闊疆域的有效統治和管理,交通得到了空前發展。對外:元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許多中國科技文化成就,都在這一時期傳播到世界各地。民族關系 (1)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為那里的開發作出貢獻;(2)蒙古族等邊疆少數民族人口大量遷入到中原和江南,同漢族雜居相處;(3)經過長期人共同生活,部分少數民族已完全漢化,如契丹、女真等族;(4)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部分民族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的統一也國內各族的聯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民族大融合的根本原因:元朝政治上的空前統一。)元朝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史實課堂總結課標2-2-4 講述中國古代不同時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說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中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對應的關鍵問題:需要掌握的知識:秦漢與匈奴的關系,北魏孝文帝改革,唐、兩宋、元、明、清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鄭成功收復臺灣需要突破的關鍵能力:運用史實史料正確評價不同時期處理民族關系的措施4.如何梳理人類歷史演進的基本脈絡,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認同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6.如何評述重要歷史人物、事件、現象,恰當說明他(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課堂練習小明在閱讀《資治通鑒》時摘錄了一段記載:“魏主(指孝文帝)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咸納其女,以充后宮”。這一材料記載的現象產生的影響是( )A. 促進“胡漢交融”,鞏固北魏統治B. 實現了民族平等,穩定了鮮卑社會C. 豐富了中原文明,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形成D. 促進鮮卑封建化,實現大一統A板書設計作業布置(2018 湖州)小明要上網查詢中國古代加強對西藏地區管理的歷史資料,以下查詢關鍵詞合適的有①改土歸流 ②宣政院 ③伊犁將軍 ④駐藏大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