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教學設計 教學分析 【課程標準】知道“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了解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知道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思考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統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學會以史為鑒,初步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閱讀相關詩文和史料,培養提煉有效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歷史問題的理解;識讀《五代十國形勢圖(后周時期)》,直觀認識五代十國時期政權的更迭與分立,培養從歷史地圖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政治清明與王朝興盛的關系,體會農民起義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思考國家分裂的歷史教訓。【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唐玄宗后期統治的腐敗;唐朝的滅亡教學難點: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影響;比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統治,了解統治者的作為與王朝盛衰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只有大唐才算得上真正的盛世,而一場孕育在盛世中的暴亂,使整個華北大地從高度繁華突然倒退了數百年,花團錦簇的繁華世界轉眼之間成為悠遠的追憶,一個看上去鼎盛完美的王朝瞬間千瘡百孔,不能不讓人深思。——復旦大學韓升教授登上百家講壇講述《盛唐的背影》“盛世中的暴亂”是指什么?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朝由盛世到衰敗的過程,以從中汲取教訓。2、新課講授目錄:01安史之亂 —— 由盛轉衰,禍自蕭薔02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 官逼民反,百姓遭殃03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割據延續,孕育統一目標導學一:安史之亂(一)背景(原因):(多媒體展示唐玄宗的畫像)學生探討:安史之亂爆發的歷史背景?答案提示:1.開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益腐敗。2.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3.節度使勢力膨脹,形成外重內輕。4.安祿山擔任三個邊地的節度使,逐漸擴張勢力。(二)過程(多媒體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讀安祿山兼三大兵鎮獨掌15萬的兵力,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之名舉兵叛唐。1.(多媒體出示問題:安史之亂的基本過程)教師講述:安史之亂的基本情況。(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763年被平定)2.(多媒體出示問題:安史之亂的影響)讀教材,學生回答:安史之亂的影響答案提示: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目標導學二 黃巢起義和唐朝的滅亡1.(多媒體展示黃巢起義圖)學生讀教材和圖,搶答黃巢起義的背景和結果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日益嚴重,相互之間發生兼并戰爭,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結果:起義軍雖然一度攻占了長安,最終卻被原為義軍將領的朱溫,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起義。2.(多媒體出示問題:唐朝滅亡的基本情況)教師講述:后梁建立的基本情況?(朱溫陸續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據勢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滅亡。)目標導學三 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1.(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讀材料:五代十國,包括五代與十國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一十國剩余政權為止。2.(多媒體出示問題: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根據課本知識,搶答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答案提示:唐朝藩鎮割據。2.(多媒體出示五代十國的地圖,提出問題:五代十國的歷史影響)五代十國的歷史影響?答案提示:北方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南方地區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三、課堂總結唐朝盛極一時,最后因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導致了王朝的衰敗,和接下來幾百年的混亂,我們應該從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為中得到有益的啟示,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戒驕戒躁,始終如一。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再現了唐朝由盛世到衰敗的過程,重點是記誦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出正確的教訓和人生觀。在本課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統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帶來的嚴重后果,以此啟發學生,讓他們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在就是認識到五代十國雖然混亂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著統一的因素,從而意識到,統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宿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