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6課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 教學設計 教學分析 【課程標準】知道“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失誤,了解這一時期以王進喜、雷鋒、鄧稼先、焦裕祿等為代表的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的精神。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危害及主要教訓。【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6課的內容,其主要涉及了三大改造后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本課知識點較多,課歸納為兩大部分,一是艱辛探索,講述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取得的成功與失誤。二是建設成就,介紹了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開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全國各條戰線上涌現出的大批模范人物。教材通過這兩條主線,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艱辛,道路的曲折,有體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曲折中前進的歷史發展趨勢。【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已經儲備了一些歷史知識,掌握了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與基本能力,具備了基本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歷史核心素養,但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差, 本課涉及的知識點較多,理論色彩濃,學生缺乏親身感受,為了增加歷史趣味性,提高學習歷史的方法,老師補充了相關的圖像資料,創設情境,重現歷史,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通過閱讀史料知道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的主要成果,從而了解八大內容和意義。討論“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影響,能夠認識到它們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嚴重失誤。知道文化大革命的史實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總結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失誤的原因和經濟建設的成就,培養學生辯證分析歷史問題和借鑒歷史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十年內亂過程的思考,培養學生高度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運用王進喜、焦裕祿等人的照片,了解他們的先進事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認識到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體會共產黨正確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我們學習的楷模。認識到“文化大革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幾次失誤和成就,了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的先進人物。教學難點: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失誤的原因和教訓。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視頻導入】:1956年,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后,面臨著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為了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中,有成績也有失誤,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二、新課講授目錄:01、嚴重失誤發展遭殃——在探索中曲折前進02、十年浩劫損失慘重——“文化大革命”03、模范人物永放光芒——建設成就目標導學一:嚴重失誤發展遭殃——在探索中曲折前進1.圖片展示:中共八大主席臺(一)中共八大——良好的開端2.教師講述:中共八大的基本情況。1956年召開,大會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提示:中共八大的決策完全符合國情,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體現了人民的利益,為建設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調動全國人民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性。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教師過渡:中共八大以后,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成就顯著。黨中央認為經濟建設速度可以更快些,所以在1958年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中共八大二次會議1.史料展示:2.背景:1957年11月,毛澤東出訪蘇聯,受其影響,定下15年鋼產量趕上或超過英國的目標。3.過渡時期總路線(1).史料展示:“用最高的速度來發展我國的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總路線的基本精神。……因此可以說,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人民日報》社論提問:閱讀教材,回答社會主義總路線的內容是什么?我們應該怎樣看待總路線?提示:展示總路線內容: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一方面它指明了黨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另一方面片面強調“快”,正是這種不顧客觀經濟規律的“快”,導致了“左”傾錯誤的泛濫。提問:為什么強調“快”?提示: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狀況的愿望。(三)“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展示總路線內容: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2.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應該怎樣看待總路線?提示:一方面它指明了黨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另一方面片面強調“快”,正是這種不顧客觀經濟規律的“快”,導致了“左”傾錯誤的泛濫。3.史料展示:材料:為使鋼產量翻一番,全國各地共組織9000萬人上山找礦建小高爐,用土法煉鋼。大搞“小(小高爐)土(土辦法)群(群眾運動)”。到1958年底,全國生產鋼1108萬噸,產量指標完成,但只有800萬噸合格,有300萬噸鋼無法使用,毀掉不少山林,也影響其他行業,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4.學生分組討論:①從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大躍進”在工業上的表現是什么?②在這一生產過程中,表現突出的錯誤是什么?③這樣的做法會導致怎樣的后果?提示1:以鋼為綱,全國掀起瘋狂的全民大煉鋼鐵運動。提示2: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違背客觀經濟規律。提示3: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展示:史料1:這個人們所不敢想的早稻高產紀錄,是充分發揮共產主義風格大膽革新的成果。……插秧的密度,實際上已經很難用多少棵來計算了,因為整塊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緊靠一根的。在驗收時,人們曾選一平方尺的面積進行實測,據實測結果推算,平均每畝約有七百六十八萬穗。把雞蛋隨便地放在覆蓋著稻穗的田上面滾動,雞蛋始終不會掉到田里去。可見這塊田密到了什么樣的程度……——《人民日報》1958年8月13日史料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自然災害導致了1958到1960年三年的經濟困難。6.根據材料,教師講述:“大躍進”在農業上的表現是對農作物產量的估計嚴重浮夸。人民群眾和很多黨員干部不能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看待和處理問題。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損失,1959-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為了挽回損失,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于1961年初開始實施。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7.提出問題:探索中出現嚴重失誤的原因是什么?從中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提示:原因:①對國情分析不夠,認識不足;②缺乏建設經驗;③對社會主義建設急于求成;④忽視客觀經濟規律。啟示:①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目標導學二:十年浩劫損失慘重——“文化大革命”(一)“文革”的開始1.史料展示:材料一:1966年5月1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五一六通知》。通知指出“混進黨里、政府里、軍隊里和各種文化界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會要奪取政權,由無產階級專政變為資產階級專政。”“例如赫魯曉夫那樣的人物,他們現正睡在我們的身旁。”“高舉無產階級文化革命的大旗,奪取他們在這些文化領域中的領導權”。材料二: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2.教師簡要介紹:毛主席發動“文革”的基本情況(或者讓學生閱讀教材第29頁第1、2段內容)。3.提出問題:在“文革”中出現了兩個反革命集團,他們分別是哪兩個?提示:林彪反革命集團和江青反革命集團。4.教師講述:“文革”中的最大冤案。林彪、江青利用毛澤東的權威,在全國煽動“踢開黨委鬧革命”,奪權大風暴席卷大江南北,全國陷入空前大混亂中。劉少奇在沒有通過任何合法程序的情況下,就被罷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職位,并被誣蔑為“叛徒、內奸、工賊”。1969年含冤逝世,劉少奇案因此成了“文革”中最大的冤案。5.引導學生思考:劉少奇沒有經過任何法律程序就被陷害折磨致死,這說明了什么?提示:中國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了嚴重的踐踏。連身為國家主席的劉少奇都自身難保。于是全國各地,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到處一片內亂景象。6.教師過渡:兩個反革命集團,在“文革”中相互利用、配合,只為篡奪中央大權,然而他們都以失敗告終。(二)“文革”的結束1.展示:“九一三事件”墜機現場和首都人民歡慶粉碎“四人幫”的偉大勝利的圖片2.教師鼓勵學生講述:粉碎兩個反革命集團的過程。3.引導學生回答:“文化大革命”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教訓和啟示?提示:不要搞階級斗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反對個人崇拜。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堅持依法治國等。4.教師總結:“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全國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文革”是場災難,走過滄桑,“文革”中的一代人絕不會忘記這段噩夢。只有痛定思痛,才能真切地體會創傷的悲愴和它所蘊含的價值。讓我們牢記歷史經驗教訓,在歷史中成長!目標導學三:模范人物永放光芒——建設成就1.展示:十年建設成就一覽表類別 建設成就建設項目 500多個工農業 增長60%鋼鐵 建成武鋼、包鋼石油 建成大慶、勝利、大港;實現自給電力 農村用電增長70倍鐵路 蘭新、包蘭等科技 “兩彈一星”,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秈型雜交水稻,青蒿素等2.教師講述: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取得了許多的輝煌成果,這是廣大人民群眾和黨領導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涌現了許多優秀的建設者,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些優秀人物的事跡。3.教師提問:這些成就的取得,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有什么重大的意義?提示: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4.圖片展示:王進喜、焦裕祿、雷鋒照片。5.教師鼓勵學生講述:模范人物的光榮事跡。6.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什么精神?提示:艱苦奮斗、愛國奉獻、愛崗敬業等。三、課堂總結通過學習,我們認識到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但是在1958年黨的總路線的指引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出現了嚴重失誤,通過調整,我國恢復了經濟發展,然而接下來又爆發了十年“文革”,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嚴重災難。由于黨和人民的艱苦努力,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有批才有講,有檢查才能心中有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