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史事;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意義與戚繼光抗倭的反侵略斗爭性質。過程與方法:通過《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教材和教師提供的圖片以及《相關史事》等資料,了解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的概況。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鄭和下西洋所體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與勇氣,學習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為己任的強烈愛國精神。二.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鄭和下西洋的原因、過程和歷史意義;戚繼光抗倭的概況,抗倭戰爭的性質。難點:鄭和下西洋能夠實現的條件和意義。三、教學過程情景導入:鑒古知今、品味初心:聽《習近平講述的故事——倉海云帆聳,天涯紐帶長》過渡語:一起去感受鄭和的航海壯舉。第一篇章:海之榮——航海壯舉(鄭和下西洋)1、西洋的概念活動:觀看地圖,明確西洋的地理概念?西洋:明初,人們把今天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一帶海域及沿岸地區稱為西洋。2、遠航概況觀看視頻,結合課本 70-71 頁內容,完成下列表格:目的時間出發點次數船只規模人員數量到達范圍最遠到達通過學生自主預習和觀看視頻,完成表格內容的形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3、歷史地位對比分析鄭和與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概況,得出結論: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 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航海家 時間 次數 首航人數 到達范圍鄭和 1405-1433 7 27000 亞非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哥倫布 1492 4 90 美洲大陸達伽馬 1497 3 160 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4、航海條件活動:歷史遐想:假如你是鄭和,需要哪些條件才能讓自己完成如此大規模的遠洋航行?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通過開展“對號入座”的游戲明確鄭和遠航的條件。5、歷史意義:材料一:鄭和七次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奪他人一分財富。——《鄭和下西洋——偉大的和平使者》材料二:圓滿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鄭和還成功地開辟了新的航線,他發現經過印度古里(今科澤科德)和溜山(今馬爾代夫群島),可以避開風暴區,直接到達阿拉伯半島紅海沿岸和東非國家。活動:小組合作探究材料,總結鄭和遠航的意義。過渡語:鄭和下西洋,費錢銀十數萬,軍民死者萬計,縱得奇寶而歸,于國家何益。鄭和之后,再無下西洋了。——《明史·鄭和傳》鄭和下西洋之后明政府開始實行海禁政策,從此把遼闊的海洋拱手讓給了西方探險者。然而,海禁政策能夠禁止中國人民出海,卻阻止不了來自于海上的威脅——第二篇章 :海之危——倭寇來犯(戚繼光抗倭)1、人物解讀:戚繼光教師介紹戚繼光:明代杰出的軍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出身將門。17 歲承襲父職, 后考中武舉,擔負起防御倭寇的任務。戚繼光先后在山東、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戚家軍”。“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更是體現出了戚繼光為淡泊名利,保家衛國的崇高品質。利用人物故事講授的方式,增加歷史課堂的趣味性,使歷史人物更加鮮活飽滿。2、觀看視頻,結合教材第二目內容,回答下列問題:明朝中期,中國沿海地區出現嚴重倭患的原因?為平息倭患,戚繼光做了哪些準備工作?戚繼光取得了哪些抗倭成就?抗倭準備抗倭準備:大力整頓軍隊,招募新兵訓練,組成“戚家軍”創制“鴛鴦陣”。抗倭成就:①戚繼光率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倭患。②戚繼光又平息福建、廣東地區的倭患,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2、人物評價思考:為什么說抗倭戰爭是反侵略戰爭?我們應如何評價戚繼光?教師講述:倭寇的殘暴騷擾,嚴重地損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破壞了沿海地區的社會生產,嚴重地侵犯了我國的主權。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戰爭,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第三篇章:海之殤——領土喪失(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1、失地背景教師出示“新航路開辟路線圖”,并且介紹 16-17 世紀,歐洲開始飛速發展,開啟近代化進程,開始走在世界前列。讓學生了解與此同時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2、失地經過①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謊稱遇到風浪,請求暫時借地登岸晾曬貨物。②1573 年,向明朝政府上交五百兩白銀,獲得了在澳門的租界居住權。③1887 年,清政府被迫與葡萄牙王國簽約,承認了它對澳門的管理權。④1999 年 12 月 20 日回歸祖國,與祖國分離 446 年。四、知識小結:過渡語: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于海,危險亦來之于海。 ——鄭和再無鄭和之后的中國與世界:據不完全統計,自 1840 年至 1940 年的一百年間,帝國主義列強從海上入侵中國達 470 余次,較大規模的入侵達到 84 次,入侵船隊達 1860 多艘,入侵兵力達 47 萬人,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 50 多個。海洋強國來了!(出示圖片,展示中國海軍力量的壯大)五、拓展延伸第四篇章:海之光——中國智慧從張騫出使西域完成“鑿空之旅”,到鄭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話;這些開拓事業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絲路精神: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2013 年 10 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第一次提出共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2019 年 4 月習近平主席出席人民海軍成立 70 周年紀念活動首次提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兩年來,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一起聚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彰顯了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同一些國家赤裸裸的血腥海外擴張相比,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全球海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結束語: 2000 多年前,張騫篳路藍縷,走過草原沙漠,開辟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600 多年前,鄭和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的海上絲綢之路。今天在“中國智慧”的引領下。在習近平主席“海洋精神”的指引下, 我們有信心經略藍色國土,實現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夙愿;有信心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 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六、達標測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