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中古時期的歐洲》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中古歐洲史上承羅馬帝國,下啟歐洲近代史,西歐封建社會是西歐社會形態演進的重要階段,對深入理解唯物史觀和全面認識近代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背景具有重要作用;中古歐洲是中古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認識中古時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意義重大。 本課教材正文部分包括三個子目:第一子目是“西歐封建社會”,講述了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第二子目是“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涉及10—11世紀起,西歐城市的興起,王權的強化,以及基督教會的地位;第三子目是“拜占庭與俄羅斯”,內容為拜占庭帝國的發展歷程,包括《羅馬民法大全》的簡要介紹,以及俄羅斯的崛起。三個子目的內在邏輯是,首先介紹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然后講述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變化、新趨勢,即城市興起和王權強化,最后拜占庭和俄羅斯作為補充,較為完整地呈現中古歐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學情分析 初中歷史教材用一單元四課內容介紹了封建時代的歐洲,學生對中古歐洲史有了一些直觀了解,需要在此基礎上理性分析歐洲封建社會的特征,深入認識其發展變化,全面認知中古歐洲文明的多元面貌。同時,高一學生思維能力還不夠強,世界古代史與學生生活間存在距離,需要設置富有趣味的情景,引導學生提升材料分析和綜合概括能力,進一步鍛煉辯證思維、批判思維,進而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三、教學目標 第一層次是了解分析歷史事物,通過對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王權、城市、教會、拜占庭與俄羅斯的學習,了解中古歐洲封建社會產生發展的基本史事,分析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二層次是在史事了解的基礎上,利用史料、地圖等學習資料,通過問題引導思考和認識封君封臣制度與莊園農奴制度的關系,城市發展與王權強化以及基督教會之間的關系。 第三層次是在前兩個層次基礎上,對中古歐洲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理解西歐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變化,認識中古歐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封建社會的產生和發展。 教學難點:西歐封建社會的特征,城市、王權、教會對西歐歷史發展的影響。 五、設計思路 圍繞本課主題“中古時期歐洲的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對教材適當整合處理,運用材料并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認識西歐封建社會的特征和發展過程,了解拜占庭帝國的興衰和俄羅斯的崛起,認識中古時期歐洲文明的多元面貌。利用中世紀人物和故事設置情景,串聯本節內容,引導學生辨析史料并形成歷史解釋。 六、教學過程 導入 課前為同學們提供了四則材料,四個來源不同的故事中有四個不同的形象,分別是中古歐洲英雄史詩《羅蘭之歌》中的“羅蘭”,現代史學著作《中世紀人》中的“波多”,中古圣徒傳記《芬查爾的隱修士圣戈德里基的生平和奇跡》中的“圣戈德里基”和中古動物故事《列那狐傳奇》中的“列那狐”。(課前閱讀材料見附件:《故事里的中古歐洲》。在初步閱讀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為“羅蘭A”“羅蘭B”“波多A”“波多B”“圣戈德里基A”“圣戈德里基B”“列那狐A”“列那狐B”八個小組,進行深入閱讀。) 問題設計:閱讀材料,對中古歐洲產生了怎樣的印象?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導入,營造濃厚的歷史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對材料的解讀,學生可以直觀感受中古歐洲歷史的不同層面,形成初步印象。 新課講授 讓我們先來了解這些故事發生的時空舞臺。結合地圖和時間軸,可以看到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在日耳曼人的入侵下,西羅馬帝國在476年滅亡,而東羅馬帝國又存在了近千年。在歷史研究領域,一般把西羅馬帝國滅亡至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之間的這一段稱為中古時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中世紀”。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結合了日耳曼因素建立起來的中古西歐社會具有哪些特征呢? 設計意圖:明確中古的時間概念,明晰西歐、東歐的空間觀念,以“羅馬人和日耳曼人”石刻素材過渡到西歐封建社會的特征。 學習任務一:西歐封建社會的特征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投影材料: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協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 ——[美]約翰·巴克勒等著《西方社會史》上卷 設置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教材正文,概括封君和封臣之間的關系;嘗試從封君封臣關系的角度解讀羅蘭之歌。 學生活動:提取并解讀材料中的信息,概括封君和封臣之間的關系,并運用所學分析羅蘭和查理大帝之間的關系。(“羅蘭A、B”兩小組代表回答)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基于歷史材料概括西歐封建社會政治的特點,并運用所學分析新材料,為后面的四則材料的史料價值評析奠定基礎。 經濟:莊園與農奴制度 投影材料: 農奴無疑是不自由的……但他們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所以他們的處境比奴隸好得多。這樣,當農業改良發生的時候,農奴自己可以指望從中至少稍許獲益。 ——[美]羅伯特·E.勒納等著《西方文明史》 莊園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一切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領主及其家屬的生活消費。 ——謝豐齋《世界中古史:公元5-15世紀的古代世界》 隨著領主經濟和司法權利的發展,中世紀早期歐洲的割據傾向終于達到了巔峰。 ——[美]朱迪斯·M.本內特等著《歐洲中世紀史》 設置問題:結合農奴波多的生活,說明莊園內的土地分配和社會階層狀況。思考從羅馬帝國至中世紀西歐生產關系的變化。指出莊園的性質,并思考莊園制與封君封臣制之間的關系。(“波多A、B”兩小組代表回答) 學生活動:通過閱讀材料,概括莊園的特點,厘清中古西歐至羅馬帝國生產關系以及社會性質的變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中古西歐的經濟狀況,認識中古西歐的封建社會性質,學習運用唯物史觀解釋中古西歐經濟與政治的關系。 文化:教會控制 除了貴族和農民,西歐社會還有另一個重要的階層,也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這就是教士。 投影圖片和材料:《查理大帝加冕圖》、《教階制度示意圖》、《基督教七圣禮簡圖》。 公元799年,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宣布:“按照上帝的意志,我命令每個人都將自己財產和勞動所得的十分之一捐贈給教會和教士。” ——陳曦文《基督教與中世紀西歐社會》 設置問題:根據以上材料,指出中古西歐教會的地位。 學生活動:通過閱讀材料,概括中古西歐教會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地位。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教會的地位和歷史作用。 過渡:教會部分的學習讓我們想到了隱修士“圣戈德里基”,但他的身份經歷了從農民到商人再到隱修士的變化,這讓我們看到中古西歐并非停滯的,特別是中后期發生了新的變化。 學習任務二:西歐封建社會的變化 經濟:城市興起 投影材料:10到11世紀的歐洲,隨著鐵犁等先進工具的廣泛使用……農產品在滿足農村人口需要的同時還出現了剩余。 ——李運明《西歐城市自治權與封建制度的解體》 設置問題:思考中古西歐城市興起的原因。你對圣戈德里基的哪段事跡更感興趣?(“圣戈德里基A、B”兩小組代表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認識生產力的進步是西歐社會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理解工商業的發展沖擊了自然經濟,為后面的史料價值的探究做鋪墊。 文化:大學興辦 投影材料:文化知識為從事商業所必不可少,所以不再為教士所壟斷……他們(市民)為在將來的兩個偉大思想運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這兩個運動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摘編自[比]亨利·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 教師講述: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出現打破了教會的文化壟斷,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 政治:王權強化 投影材料:瑯城是法蘭西的一個城市,主教也是這里的領主,控制著城市。瑯城居民募集金錢,贖買了自治權,并建立了自治機構。但主教揮霍了贖金后,背信棄義,擅自取消了瑯城的自治權。1112年,憤怒的市民舉行起義,殺死主教,終于取得了自治地位。 ——人教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 設置問題:根據材料指出市民的斗爭對象和爭取自治權的途徑。 教師講述:市民不堪忍受領主的壓迫,君主不滿領主的割據,“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二者聯合,市民支持王權來抑制領主,故而王權得以強化。中古后期,在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西班牙形成了較為集權的國家。國王的統治基礎得以擴大,形成了等級君主制,英國的議會和法國的三級會議就是典型的代表。 設置問題:有分析者認為列那狐是中古西歐市民階層的代表,你是否認同?(“列那狐A、B”兩小組代表回答)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故事分析市民階層的特點及其與其他社會階層的關系,為材料史料價值的探究做鋪墊。 學習任務三:拜占庭和俄羅斯 拜占庭的興亡 投影材料:5到6世紀時……首都君士坦丁堡已成為號稱百萬居民的大都市。這里各個城市與東方波斯、印度……都已有頻繁的商業往來。 ——[美]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 設置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教材,簡述拜占庭的發展歷程,并指出其在古代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 設計意圖:明確拜占庭一度擴張、陷入混亂并最終滅亡的基本史實,了解其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的橋梁作用。 ●羅馬民法大全 投影材料: 教師講述:查士丁尼在位時期編撰的的法典與其同時或稍后編纂的《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不僅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而且傳承了古希臘、羅馬的思想文化,對后世法律體系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俄羅斯的擴張 投影圖片:《拜占庭末代王朝徽標》和《俄羅斯國徽》 過渡:拜占庭帝國滅亡了,另一個國家卻延續了它面向東西的雙頭鷹徽標,乃至“凱撒”的君主稱呼,以及東正教,這就是俄羅斯。 設置問題:根據教材歷史地圖并結合正文,簡要敘述俄羅斯帝國的發展歷程。 設計意圖:明晰俄羅斯的發端、興起至形成龐大帝國的過程。 深化探究一:辨析史料價值 問題設計:如何認識中古英雄史詩《羅蘭之歌》,現代史學著作《中世紀人》中的《農民波多》一章,中古圣徒傳記《芬查爾的隱修士圣戈德里基的生平和奇跡》和中古動物故事《列那狐》的史料價值?分別可以用來研究什么問題?四者相比,哪些史料價值較高?使用這些材料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活動:“羅蘭A”“羅蘭B”“波多A”“波多B”“圣戈德里基A”“圣戈德里基B”“列那狐A”“列那狐B”八個小組分別結合課上所學梳理相應的材料,指出材料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并從材料的出處和性質入手,嘗試辨析其史料價值。 設計意圖:通過分組探究,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加深對歐洲封建社會的認識;鍛煉從材料中提取信息,了解歷史材料對歷史研究的作用,初步形成辨析史料價值和合理運用史料的意識。 深化探究二:評價“中世紀” 投影材料:“中世紀度過黑暗,文藝復興中見到光明”。自彼特拉克開始,此后的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都把中世紀視為一個黑暗時代。 ——李新寬《“新中世紀”觀的三重視野》 自20世紀以來,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截然對立的觀點首先遭到了一些中世紀研究者的批評。他們指出,歷史的連續性否認前后相連的時代間存在如此明顯、強烈的反差,中世紀并非曾經想象的那樣黑暗和靜止,文藝復興也不是那么光明和突然。 ——摘編自劉耀春《雅各布·布克哈特與意大利文藝復興》 保留“黑暗說”有其價值:正因為古希臘文化曾差一點在西歐失傳,才凸顯拜占庭、阿拉伯文化在文化傳承交流中功不可沒,從而警醒當今的“西方文化中心主義”。 ——摘編自周放《古希臘文化在西方的發展真的從未中斷過嗎?》 問題設計:對中世紀的評價經過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如此不同?你如何評價?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概括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研究者對中世紀的不同評價,并嘗試分析其原因,結合所學得出自己的認識。 設計意圖:引用不同學者對中世紀的不同評價,使學生初步感知研究者所處的時代、立場對其歷史解釋產生影響,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理解形成對中世紀的評價。 結課 通過本課的學習,大家對中古歐洲最初的印象被印證還是被打破了呢?“傳記、故事和傳說”,我們試著從各種材料中探求歷史;不管是“黑暗、動蕩或傳奇”,我們要在客觀、全面的基礎上對“中世紀”得出自己的認識。 七、教學評價 采用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結合教學目標中預設的三個層次,評價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掌握情況。過程性反饋包括課堂表現觀察、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問答、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等;形成性評價選擇難度適當的習題以課后練習的形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 八、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