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一)本課主題:“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促進了大帝國的興起”“文明的交流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不斷擴大”。 (二)教材內容 本單元強調多元而獨立,側重各文明的縱向發展,本課則側重于文明間橫向的交流。 本課包括三個目:第一目講述人類最初的文明是小區域的、孤立分散的,但由于農耕文明的優勢使其具備擴展潛能,使文明區域不斷擴大,而其直接實現的途徑有武力擴張、移民方式等,意在說明文明擴展的原因和途徑;第二目講述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的統治范圍、興衰過程、實施的政治制度;第三目講述文明交流的表現。 教材中“學習聚焦”共3個;“史料閱讀”2則;“學思之窗”1則;“思考點”2則;“歷史縱橫”1則;教材最后的“探究與拓展”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認識早期文明間的聯系互動。 (三)核心知識概念 第一層次(主題):古代世界的帝國、文明的交流 第二層次(重大史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 第三層次(具體史事):移民方式、城邦國家、基督教、腓尼基字母、絲綢之路 二、教學立意 (一)課標要求: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 (二)教學目標 1.依據教材地圖與文字敘述,確認史事與地域空間的關系;梳理古代文明擴展與帝國崛起、擴張和衰亡的史實,了解不同地區間文明交流的表現。(現象分析) 2.理解古代文明擴展促進帝國興起,帝國興起對于不同文明交流之間的意義,認識從分散孤立到歐亞大陸整體化開啟的趨勢。 3.依據史實,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分析物質基礎與文明擴展之間的辯證關系,認識世界文明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基本規律與趨勢、文明的多元和統一性的辯證理解。(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文明的擴展促進帝國的興起,帝國統治體現對古代文明區的繼承發展,鞏固和擴大了文明區。 難點:認識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意義,多元性和統一性的辯證關系。 三、教學流程 以古代文明的擴展、碰撞、交流為線索,從古代文明擴展的原因、途徑、重要影響、多領域的文明交流表現等角度展開教學。 (一)導入:以課本第3頁《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導入——從聯系舊知、空間定位,導入新課。 展示地圖后,設置問題:最初的文明分別出現在哪?請舉例說說文明區的各自特點內容?文明的起源呈現怎樣的明顯特征? 人類最初的文明分別出現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文明區的各自特點內容,如兩河流域的法律、印度種姓制度、古代希臘的城邦制度等。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 (二)文明擴展的原因與途徑 探究一:文明擴展的途徑 以課本第8頁《亞力山大在伊蘇斯》(繪畫作品)及相應的教材配文,創設情境、設計問題:此繪畫作品反映的是什么重大事件?文明擴展的重要方式是什么?涉及到哪些文明區?有何影響? 通過此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充分利用好教材、充分提取信息、進行概括。此繪畫作品反映的是亞歷山大東征,涉及波斯、印度、希臘,用武力擴張的方式,迅速推動文明的聯系、帝國的興起。 武力擴張是重要方式之一,除此,還有什么? 閱讀課文第9頁《古希臘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區的殖民示意圖》、“學思之窗”,再結合補充一則材料,想一想古希臘的擴張有什么特點? 從過程上看,海外殖民通常是由某一城邦發起,它就稱為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遷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園,它就是子邦——殖民城邦……而殖民城邦與母邦在政治經濟關系上都是平等的。所有子邦都是希臘世界的新成員,它們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和希臘本土諸邦相類似,殖民城邦最集中的海外地區——意大利南部且有“大希臘”之稱。 ——《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 結合教材和材料,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方式:海外殖民,興建城邦國家。 特點:殖民城邦獨立自主,不受母邦控制。 探究二:推動文明擴展、帝國興起的內生動力是什么 閱讀材料一、二,結合課本第8頁相關內容,分析推動文明的擴展、帝國興起的內生動力。 材料一 一塊土地經過開墾、種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棄,讓它在8年、10年、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里處于自然生長狀態,以恢復土壤肥力。農業的這種粗放性,使得被放棄(即休耕)的土地與正在種植的土地在任何時候總是處于5∶1到10∶1之間。這一點再加上人口不斷增長,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必要性,即人類必須不斷進入新的區域。 ——《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有了農業,食物有了保障,人們定居下來,生活比較安定了,可以養活更多孩子。為了養活這些人,人民就必須開墾更多的土地,于是在更多的地方出現農業。所以,農業是一種擴張的力量,它要求越來越多的土地。 ——錢乘旦《西方那一塊土》 學生分析得出: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農耕文明食物來源穩定,具有物質保障(可能性)。 農耕文明需要更多土地(必要性)。 (三)文明擴展的重要影響——促進大帝國的興起 農耕文明的優勢使古代文明具備擴張潛能,使文明區域不斷擴大,武力擴張、移民方式,再加上交通發展等,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到公元前1世紀,農耕文明區形成一些跨區性的大帝國。首先是波斯帝國,隨后是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公元前后,從東到西形成了一連串的帝國,把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文明連接起來,形成范圍廣大的農耕文明區。 什么是帝國?帝國(empire)這個概念原本來自古羅馬人的執行權(imperium),即羅馬官員的行動區域,后來演化為統治區域、統治權力,特別是一個民族通過武裝征服統治其他部落或者族群建立的范圍比較廣大的國家。 我們給亞歷山大帝國等三大古代世界的帝國進行時間定位。三大帝國是前后延續的,不是同時并存的。“張騫通西域”是在亞歷山大帝國200年之后了。中國東漢的時候,西方的古代世界帝國是羅馬帝國。給出時間定位軸。 探究三:各大帝國是如何統治的 帝國的統治有其共同性,結合課本第9—11頁,用表格梳理古代世界幾大帝國的概況。 根據表格并結合所學歸納三大帝國的共同點。(從版圖范圍、建立途徑、政權特點、衰亡原因等角度考慮) 版圖范圍: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跨洲際、跨文明。 建立途徑:武力擴張,軍事征服。 政權特點:君主集權;依靠軍隊、官僚體系維持;制度的繼承與創新。 衰亡原因: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之間沖突。 微聚焦:如何正確認識古代帝國的擴張?(以亞歷山大東征為例,結合史料進行分析) 材料一 為了報復地中海東岸中部城市提爾的堅決抵抗,馬其頓人屠殺八千提爾人,被俘虜當奴隸的共約三萬人!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將底比斯夷為平地,并將所有幸存的底比斯人淪為奴隸,底比斯從此滅亡。 材料二 東方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入西方,豐富了西方的知識寶庫。 材料三 敘利亞境內的帕爾米蘭拉古城遺址(希臘風格) 認識:1.擴張戰爭充滿著暴力和災難。 2.擴張戰爭在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四)文明交流的表現 以雕刻藝術的借鑒為例認識文明的交流,展示課本第12頁《古代希臘和埃及的雕刻》。 雖然武力沖突更加引人注目,但文明的交流大多數是和平進行的。古代世界各地區的經貿往來,以及思想、文化和技術的傳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現,促進了文明的發展。 課本第12頁《漢朝與羅馬帝國交往的主要路線示意圖》。讓學生仔細讀圖,讀出地圖信息,亞歐大陸東西兩端之間的聯系路線。其中一條是海上路線,一條是陸上路線,陸上路線還分南北兩線。 辯證的看待早期文明的聯系,一方面聯系在增強,文明的橫向交流在增多,從分散、孤立到建立聯系;另一方也要看到歐亞大陸的整體化仍處于初始階段,根本上還要隨著人類的生產力縱向上發展之后,文明的聯系才會進一步深入。 到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漢帝國一起,連成了一條從蘇格蘭高地到中國海、橫貫歐亞大陸的文明地帶,從而使各帝國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響。 ——《全球通史(第7版修訂版)》 不過,即便到古典時代末期,歐亞東段的中國和歐亞西端的羅馬帝國仍不能建立直接的、正式的聯系,仍未能相互掌握有關對方的具體、可靠的知識。因此,在整個古典時代的這些世紀(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里,歐亞大陸的整體化仍處于初始階段。 ——《全球通史(第7版修訂版)》 (五)學習評價 本課的教學評價建議教師采用即時反饋和落實性反饋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即時性反饋包括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史料研讀、小組活動、課堂表現觀察等,如對于文明擴展的原因可以借助史料閱讀、問題設計對學生進行即時性的觀察分析,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態并進行調整;落實性反饋建議教師可以選擇一定難度的選擇題或史料分析類題目以測試、練習或課后作業的形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測。 四、課后延伸——走進歷史,涵養情懷 結合本課教材的內容特點,建議教師利用文明交流互鑒融合的表現,培育學生的世界意識,認識到文明絕無高低優劣之分。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書籍或查閱網上資料,請同學們查找關于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情況,并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一個點,史論結合撰寫小論文,寫出交流互鑒的史實表現、支持證據及交流所帶來的影響,如希臘式建筑見證文明的交流。 小結 本課教學著重講述文明擴展的原因、方式,在擴展中促進的帝國的興起,三大帝國政治制度中看其對原有文明區的繼承和發展,看政治制度的共性,衰亡的共因。文明的多形式的交流,認識到文明由點到面,在多元起源后,碰撞、交流、融合。最初的人類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文明區域的分散性、文明發展的多樣性,世界基本處于各地區獨立發展為主的區域文明階段。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文明的擴展,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帝國的興起推動了文明的橫向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