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一)本課主題 本課課題是“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在教學中,我們需要通過對早期文明的產生、發展的表現和不同特點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文明的統一性和多樣性,體驗到早期人類文明統一性基礎上的多樣性。 (二)教材內容 本課包括兩個子目:人類文明的產生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圍繞早期文明,兩個子目的內容形成了一個發展、延續的歷史過程。早期文明的產生為早期文明的發展提供前提和基礎。 每一個子目分別對應了一個“學習聚焦”,以精煉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內容和要點提煉,有利于學生對于重難點的掌握,也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綜合概括能力。同時教材還提供了“史料閱讀”1則,幫助學生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學思之窗”2則,幫助學生理解埃及和兩河文明發展的表現;“思考點”1則,強調自然環境對各自文化的影響;“歷史縱橫”2則,幫助學生理解文明的統一性;本課最后的“探究與拓展”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更為全面的認識文明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三)核心知識概念 第一層次(主題):文明 第二層次(重大史事):文明的產生、早期文明的發展 第三層次(具體史事):文明產生的過程、原因和標志;早期文明發展的表現、時空條件和特點 文明是整課的核心概念,比較抽象,不易理解。早期文明的產生、早期文明的發展這兩個概念區別比較明顯。 二、教學立意 (一)課標要求 知道人類文明的產生;了解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分析認識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 (二)教學目標 考慮到中國古代文明在《綱要》上冊已經學習過,本課在設計時,重點側重于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臘文明這四部分;早期文明的產生過程比較復雜,而課標要求只是“知道”層面,所以,本課設計時,淡化文明產生的過程,著重文明產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層次是史事了解與分析,通過對早期文明產生過程的學習,知道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的條件及其表現;通過對早期文明發展的學習,了解早期各文明發展的不同表現。 第二層次是在史事了解的基礎上,利用各種類型的史料,引導學生認識早期文明不同表現,歸納整理其不同特點。 第三層次是在前兩個層次基礎上,利用各種史料,分析各不同文明不同特點所產生的時空條件,形成正確的文明觀,并從中理解文明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唯物史觀:人類文明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人類文明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奴隸社會是共同經歷的。 時空觀念:各文明發展的多樣性的不同的時空條件,自然環境影響文明發展。 雅典民主政治的產生是多種社會條件的綜合產物。 史料實證:利用各種史料,說明各文明發展的表現及其產生的時空條件。 歷史解釋:利用各種史料,合理解釋文明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產生的原因。 家國情懷:增強學生對人類文明多元化的認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各早期文明產生的原因;各早期文明發展的多樣性及其時空條件。 難點:各早期文明發展的時空條件;早期文明發展的特點。 三、教學流程 (一)導入:看圖說文明,導入新課——四大文明古國 利用梁啟超的“四大文明古國”的概念,利用地圖,讓學生看圖說文明之所在,培養學生的歷史空間感,過渡到“文明的產生”。 (二)探索文明密碼 1.早期文明有哪些?從地圖上觀察,分析早期文明的特點。 2.何為“文明”?從“文明”的概念內涵著手,借助中外文化名人的定義進行認識。 3.“文明”的表現有哪些?學生由于已有知識有限,無法準確得給予界定。本課設計用名人對于文明表現的各種不同的表述來說明對于文明產生標準多樣和文明產生的共性有哪些。 4.探究一:地理環境對文明產生了什么影響?依據地圖,分析早期文明分布特點,由此引出文明產生的前提:農業。 5.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利用教材文字,對文明產生的過程及其原因進行概括和總結,從而對文明產生的過程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和了解。 (三)探知文明故事 這一部分整體上設計意圖:利用各古代文明的典型文物,以文物作為平臺,對它進行有效地、深度地、專業地歷史解讀,從這些解讀中去了解各文明發展的不同表現,為探析不同特點做好鋪墊。因為典型文物本身所承載的歷史信息有限,所以,我們在解讀時,不可能對各文明的表現解讀地比較全面,只能突出重點。 1.兩河文明:利用《漢謨拉比法典》,從畫像上引出“君權神授”;從法典文字上引出“楔形文字”,從法典的內容上引出當時古巴比倫的社會歷史狀況。 2.埃及文明:利用金字塔,從金字塔建筑的目的上引出“法老至上”;從金字塔上的文字,引出埃及“象形文字”,并由此引出“莎草紙”;從金字塔的建設上,引出當時埃及的歷史狀況。 3.印度文明:利用印度兩本史詩,從史詩的內容上引出“種姓制度”,并對種姓制度進行認識;再從佛教經典中,引出佛教產生的原因;從而形成種姓制度和佛教之間的內在聯系。 4.希臘文明:利用雅典公民大會遺址,引出公民大會的操作程序和形式,并對雅典民主進行認識。 (四)探究文明真相 設計意圖:利用上一部分的學習,從紛繁復雜的文明發展的表現中總結統一性和多樣性,并著重從自然環境角度,對文明發展多樣性進行探究,最終得出歷史認識。 1.探究二:埃及文明與巴比倫文明的不同? 利用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不同的地理環境,指出其對于兩河文明政治體制和文學所產生的影響,引申到對相似文明所造成的不同影響。 2.探究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利用地圖,正確分析自然環境對雅典民主政治形成所產生的影響,明確自然環境對海洋文明的影響。 總結:不同的自然環境影響著相似的大河文明的不同發展特點;不同的自然環境影響著迥異的海洋文明的發展。自然環境影響著文明發展多樣性。文明的多樣性源于不同的時空條件。 (五)課堂總結 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具有統一性。其統一性體現在: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的過程和形成的標準。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自然環境影響著文明發展,使得其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人類文明就是在這統一性基礎上而呈現的色彩斑斕、異彩紛呈。 四、課后延伸 根據本課所探究得出的結論,引導學生去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意義。 小結 本課教學著重講述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過程及其原因,各文明在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不同表現及其特點,重點分析形成不同特點的時空條件,由此認識到人類文明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教學中要通過史料分析、問題思考、觀點爭鳴等不同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取得新的收獲,并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