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 歷史和人民的選擇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一、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了解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歷史任務;通過講授使學生掌握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2.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深刻領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明確只有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3.通過比較和鑒別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使學生理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結論;4.理解共產黨誕生之前,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根本性弱點,理解無產階級的優點;二、核心素養目標:【核心素養】政治認同 認同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認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科學認識各種政治力量的作用,深刻體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結論。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運用具體事例展現中國共產黨依憲執政、依法執政的方式,了解黨依法執政的表現。公共參與 增強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堅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三、學習重難點:1.教學重點:重點:近代中國兩大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斗爭特點的變化。2.教學難點: 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之間的關系;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重大歷史意義。四、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觀看紀錄片《甲午》【新課教學】一、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議題一:[思考](1)視頻中所提的“解體”是指什么 (2)分析西方列強入侵給近代中國的重大影響。教師講述:那從材料中“解體”指的是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瓦解,伴隨著外來的入侵,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轉變,各種政治勢力在中國交錯較量。今天我們一起要學習第一課第一框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發言,引導學生補充,歸納知識點。知識點: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原因:內因、外因和直接原因。2.主要矛盾: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人民大眾與封建勢力的矛盾,前者是民族矛盾;后者是階級矛盾。3.歷史任務: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名詞點擊】半殖民地:形式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實際上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都收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不斷發展。那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中國的人民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生活狀態呢?二、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議題二:探索——中國共產黨的方案成為解決中國問題的唯一正確方案。議題材料:文獻紀錄片《筑夢路上》議題問題:1、為了實現民族復興,哪些政治力量展開了艱苦探索?2、他們分別提出了什么樣的建國方案?3、他們的方案最終結果是什么?這說明什么?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問題,組織答案,自由發言,其他同學隨時補充。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發言,引導學生補充,歸納知識點。知識點:20世紀上半葉中國出現的三種救國方案及其結局。分析:前兩種建國方案失敗的原因: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規律,注定了第一種方案會失敗。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和不徹底性,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二資本主義國家不允許中國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第二種方案也失敗了。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掌握了科學的指導思想,得到廣大群眾衷心擁護,成為中國人民斗爭的主心骨,中國共產黨的方案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議題三:一條歷史真理總結議學情境:觀看紀錄片《旗幟》中國共產黨誕生視頻片段。議學任務:1.結合視頻,概括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2.結合“三種建國方案”,分組探究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中國革命斗爭特點的變化。3.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意義。設計意圖:通過回顧歷史,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的變化,清楚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中國革命斗爭和社會發展的新變化,認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3.結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斗爭經驗的歷史總結,是中國人民在長期探索、艱苦奮斗的基礎上共同確認的歷史真理。[判一判] (1)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 (×)(2)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四、課堂結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過程中,經歷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和各個方面、各種形式斗爭的密切配合,終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8年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驗證了一條真理:沒有共產黨,就不可能建立新中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