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6課 北宋的政治 教學設計【單元介紹】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治者強化中央集權,采取重文輕武的治國政策。與此同時,周邊民族先后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與宋朝并立。北宋滅亡后,南宋占據江南,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兩宋時期,各民族之間在更大范圍內交融,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國內外貿易空前繁榮,科技發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學藝術碩果累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各民族間交融得到進一步發展,東西方交流得到加強,對以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新課導入】神童詩宋·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目錄 教學目標 重難點】目錄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二、重文輕武的政策三、王安石變法教學目標1、知道北宋的建立過程。2、了解宋朝中央集權的內容。3、掌握宋朝重文輕武的原因、特點及影響和王安石變法的相關內容。教學重點:宋朝重文輕武的原因和影響。教學難點:王安石變法的原因。【教學過程】模塊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黃袍加身顯德七年(960年)春天,北漢勾結契丹進犯后周,朝廷命令太祖率領軍隊抵御敵人。大軍到達陳橋驛,這天下半夜,軍中將士集中在驛門前(陳橋驛兵變),宣布要擁護太祖(趙匡胤)做皇帝。天快亮的時候,將士們來到太祖寢居室外,說:“現在軍隊沒有主人,我們愿意擁立太祖當皇帝。”太祖還沒有來得及答話,就有人把黃袍加在太祖身上,大家圍著他下拜,高喊萬歲。——節選自《宋史》陳橋驛兵變后成立的政權名稱、時間、都城和建立者 北宋建立的時間:960年建立者:趙匡胤都城:開封國號:宋,史稱北宋五代十國部分政權更迭時間表思考一下,五代十國的政權特點?五代十國時期,政局動蕩不止,王朝個個短命。合作探究宋太祖對此采取了哪些措施?軍事、政治、經濟“收其精兵”——軍事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軍隊;2.控制對軍隊的調動,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兵不識將,將不專兵”教學視頻:宋太祖加強軍權措施“制其錢谷”——財政這些措施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影響: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造成地方財政困難。“稍奪其權”——行政(中央)二府三司制“稍奪其權”——行政(地方)圖片:包拯曾任知州①派文臣擔任各地知州②三年一換③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通判)與守臣(知州等地方長官)通簽書施行。——《宋史》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馀,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續資治通鑒》名詞解釋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可視為知州副職,但有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力。知州向下屬發布的命令必須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因上下公文均與知州聯署,故稱“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通判皆可裁決,但須與知州通簽文書施行。通判是兼行政與監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說說通判的職權和作用職權:分割知州的權利作用︰加強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作用: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模塊二、重文輕武的政策宋初的大將曹翰寫下一首《退將詩》,有“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之句;當時有諺語曰:“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武將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為什么當時的人不以從軍為榮?北宋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一系列削奪武將兵權,抑制武將地位的措施,武將們不僅平日不受重視,而且帶兵打仗都處處受到掣肘,感覺到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發出這樣的感慨。社會上,人們看到武將不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敗多勝少,因此不再以從軍為榮。宋太祖為什么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為了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重文輕武的政策的表現 文臣掌握軍政大權文臣統兵的代表: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天圣八年進士,修《新唐書》。宋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兵權)、參知政事(行政權)。文臣掌兵弊端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而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漸形成以士大夫為主體的官僚集團,但由于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導致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點客觀上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展,但強化了為當官而讀書的觀點重文輕武的政策的表現 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知識延展——科舉制隋文帝 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 創立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唐太宗 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 創立殿試制度唐玄宗 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宋朝 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下圖課件中動畫展示:重文輕武的消極影響?官吏冗多,辦事效率下降;財政負擔增加;文臣掌兵,屢次戰敗冗官、冗兵、冗費、積貧、積弱視頻:變法背景模塊三、王安石變法慶歷新政: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開啟慶歷新政。由于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強烈阻撓。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貶,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失敗。范仲淹“慶歷新政”失敗,卻為之后的王安石變法拉開了序幕。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22歲中進士后長期在地方任職,對百姓疾苦、社會弊病有較多了解,學問、道德、政績俱獲稱頌。王安石個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人剛正,意志堅強。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獨負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認為“介甫不起則已,起則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澤”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結果:變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興修水利工程10000多處。但是,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宋神宗死后,司馬光任宰相,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課堂小結】【布置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