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課堂導入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6課 北宋的政治歷 史“中國歷史中主要的朝代,每個不同,而尤以趙宋為顯著。” —— 黃仁宇概況北宋 相繼 9位南宋 勉強 9位遼(契丹)宋吐蕃西夏大理其舊疆難以與隋唐相比,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統一。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一) 北宋的建立閱讀書本p28找出以下內容時間:建立者:都城:標志性事件: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開封—東京趙匡胤,曾受后周世宗柴榮器重,掌管殿前禁軍。柴榮死后,七歲的恭帝即位。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義兄弟掌握了軍權。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之弟和趙普等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高呼萬歲,擁立他為皇帝。方針:先南后北趙匡胤相繼滅亡后蜀、南漢及南唐,其弟宋太宗繼位后滅吳越、閩南、北漢。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的混戰局面。北宋沒有完全統一中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南唐·李煜(二) 北宋的統一“不流血而創立一個王朝的奇跡”方鎮太盛,君弱臣強皇權制約,丞相分權削權地方,集權中央宋太祖問宰相趙普,導致唐末以來政權更替頻繁,戰亂不息的原因。普曰:“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續資治通鑒長編》稍奪其權— 行政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 財政權— 兵權削相權,強君權(三)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中央皇帝財政行政軍事三司樞密院同平章事宰相參知政事副二府三司制目的辦法措施防止宰相權力過大,威脅皇權分化事權,設多重機構分化事權增加宰相人數,增設副宰相若干人,分行政權。設立多重機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軍政、財政大權。(相互牽制)緩和君相矛盾效率低下中書門下(三)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收其精兵— 兵權②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軍權二分)①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中央)③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全國精銳部隊悉集于禁軍,“兵樣”禁軍布局采取“強干弱枝”、“守內虛外” 策略。“杯酒釋兵權”“樞密院--三衙”(三)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稍奪其權— 行政權地方1、解除地方節度使權力。派文臣做知州,三年一換制;2、在各州府設置通判,分知州權力。制其錢谷— 財政權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陳寅恪(kè)先生文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到宋朝,已呈現巔峰狀態。——英國學者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注重文教,發展科舉制二、重文輕武——士大夫政治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二、重文輕武——士大夫政治提倡文人政治,嚴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糾唐末五代武人亂國的弊病。 —《中國通史》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② 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③武將打戰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束縛其指揮權“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太祖誓碑士大夫在宋朝的政治舞臺上扮演了主角壓抑武將不等于輕視武備和軍隊建設。(開封)以文制武、將從中御兵權分散,互相牽制。積弱材料三 北宋與遼和西夏屢次發生戰爭,后分別同二者簽訂協議,每年交其“歲幣”“歲賜”。材料二:“景德、祥符中,文武官總計9785員,今內外官屬總17300余員,……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宋)包拯奏報材料一:一歲所用,養兵之費常居六七。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 。 ——蔡襄《論兵十事》冗官冗兵冗費北宋政治特點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重文輕武,文人治國分化事權,削弱相權積貧(財政壓力大)軍隊數量龐大但戰斗力低下:“手不能安弦,目不能辨幟。”邊疆:與遼、夏的關系緊張,北宋屢戰屢敗三、王安石變法——守成與改革范仲淹“慶歷新政”失敗,卻為之后的王安石變法拉開了序幕。范仲淹(989-1052)慶歷新政: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開啟慶歷新政。由于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強烈阻撓。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貶,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夭折。(《朋黨論》) “謗毀浸盛,而朋黨之論滋不可解”集中于吏治與財政兩類問題——節流宋神宗“內憂外患”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寧。1069年任用王安石變法,故此次變法又稱為“熙寧變法”。積貧積弱富國強兵(目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開源”王安石結果:變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宋神宗死后,司馬光后擔任宰相,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保守派 司馬光、蘇軾 VS 改革派 王安石(方針不同)領域 措施 內容(陸續推行,過急) 目的經濟 募役法方田 均稅法農田 水利法軍事 保甲法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征稅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把農村人口編制起來,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戶,出一丁為保丁;保丁平時種田,農閑練兵限制官僚等的特權,增加政府收入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隱瞞土地,逃避賦稅增加國家賦稅收入促進農業發展加強對人民的控制,穩定統治秩序,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扭轉了國家財政的困難局面, “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學校、科舉、銓試等方面, 變法的影響都長期存留著。新法部分地達到了“富國強兵”之預期目的農田水利法 :帶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興修水利工程萬余處;方田均稅法: 使登記在國家版籍上的土地達到4.6億畝,比治平年間增加2000多萬畝;募役法、青苗法: 直至南宋仍在時斷時續地實行。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梁啟超北宋的政治輪駐防兵控禁軍解兵權崇文抑武政解節度使權選派大批文臣增設機構財收地方賦稅積弱積貧王安石變法課堂總結D1.宋太祖前后兩次“杯酒釋兵權”,將手握重兵的將軍與地方官吏的武將軍權予以剝奪,委以虛職,并改以文官帶兵。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文官的權力B.實行文武并重C.改變尚武輕文的風氣D.防止武將專橫的弊端鞏固練習C2.宋朝立國的三百余年中,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于內亂的王朝。這主要是因為宋朝( )A.獨尊儒術 B.創立科舉C.重文輕武 D.設立通判B3.宋代兒童啟蒙教育讀本《神童詩》開篇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表明當時( )A.尚武風氣盛行B.全國讀書風氣深厚C.藩鎮混戰割據D.社會風氣比較開放C4.宋朝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通判還有一個職責:“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刺舉以聞。”由此可見,通判( )A.單獨掌握地方行政權B.行使對地方的監察權C.兼有監察和行政權D.掌握地方軍政財權B5.宋太祖曾刻碑立誓:“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宋朝規定軍人不得干涉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事務。這些史實體現了北宋( )A.大大加強了皇權B.重文輕武的政策C.文臣武將并舉D.君臣平等的思想B6.宋朝為避免武將跋扈專橫,重用文臣擔任要職,掌握軍政大權,對武將進行抑制,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這一政策稱為( )A.重農抑商 B.重文輕武C.閉關鎖國 D.八股取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宋太祖加強軍權措施.mp4 王安石變法.mp4 第6課 北宋的政治課件.pptx 趙匡胤開創了大宋王朝.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