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6 課現代科技進步與人類社會發展教材分析本節課的課標要求是認識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勞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理解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本課是經濟與社會生活中的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中的第三個課時,主要講述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成就以及現代科技進步的革命性意義。兩個子目是因果關系,第一子目側重介紹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及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技術的發展成就及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第二子目重點理解現代科技進步推動了生產力的躍進,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與社會生活,同時如果應用不當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二、學情分析本課內容中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成就的相關史實,學生在初中和中外歷史綱要中零散地學習了相關內容,積累了一定的基礎,但還缺乏全面系統的理解,且對于其發展成就對人類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的革命性意義理解還不夠透徹。高二學生抽象思維逐漸形成,在教學過程應引導學生在系統梳理相關史實的基礎上開展自主探究,并理解科技不僅要制造和創新,科技更多的是充滿善意,我們應當更好的開發利用科技為人類生產與生活服務。三、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及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技術的發展成就,從唯物史觀明白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理解科技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的標志之一,我們要堅持發展科技,同時堅持創新思維。2.通過材料探究,加強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知道二戰后現代科技進步的原因,理解現代科技進步對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產生的革命性意義,同時明白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開發獲取其效益的同時也需要防范技術缺陷或利用不當帶來的危害。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認識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技術及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技術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教學難點:理解現代科技進步的革命性意義。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2005年《科學發現報》刊登的“中國探月分三步走”的規劃,并展示2020年12月嫦娥五號探測器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月球采樣返回任務的新聞截圖。嫦娥五號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發射的月球探測器,也是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月球探測器,為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展現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航天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中國航天,硬核前行。航天技術屬于新科技革命中的一部分。【設計意圖】以中國航天事業的巨大成就導入,體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尖端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引入本課現代科技進步,同時展現出國家科技自強的實力,彰顯大國自信的豪情,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培養。【教學過程】一、向精而行 科技實現新突破——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展示材料,人類正在面臨第三次浪潮的沖擊,即信息革命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20世紀自然科學理論為基礎,開始以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為核心,以計算機、原子能、航天技術等為標志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70年代初開始又出現了以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型材料技術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學生活動: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二戰以來現代科技進步的原因?材料一:20世紀科學理論取得重大突破,例如:相對論的提出和量子力學的發展;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問世,為技術革命進一步提供了理論支持。——《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二:二戰期間,美國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戰。1946年,美國投入使用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最初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的。德國人研制成功遠程液體燃燒火箭,是用于空襲。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材料三:二戰后,美蘇展開軍備競賽,大力發展科技……美國和西方在電子、新材料及其加工業等方面之所以能夠領先于蘇聯,從一定程度上也是被美蘇軍備競賽給逼出來的。 ——時殷弘《美蘇冷戰史:機理、特征和意義》材料四:凡是私人壟斷資本不愿投資、也無力投資的項目和產業,國家通過巨額財政撥款來完成。那些高風險、高投資的高新技術產業幾乎都是由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來興建的……有力地推動了科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貴玉君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設計意圖】此環節有助于學生明白二戰后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加深對本課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學生活動:閱讀課本29-32頁,自主梳理現代科學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海洋技術、航天技術等領域的發展成就。1.現代科技的發展——計算機技術根據教材,概括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歷程及意義。補充中國超級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成就,從銀河Ι號,銀河Ⅱ號到天河一號,神威·太湖之光運算峰值計算速度的進步,得出對中國超級計算機技術發展的認識。【設計意圖】通過對計算機技術發展歷程的梳理,并且補充中國超級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成就,加強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信心。2. 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展示人工智能技術的概念,人工智能已涵蓋機器人制造、語音及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學生活動:討論并舉例人工智能技術在生活中有哪些表現和應用?【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討論人工智能技術在生活中的表現,理解人工智能會極大的改變人們以往的生活生產方式,可以協助人類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進一步解放人類的雙手,日常生活也將更加便捷。人工智能還會極大地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提高社會生產力,積累財富。明白人工智能技術是當今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同時理解現代科學技術的特點之一: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3.現代科技的發展——航天技術展示圖片世界與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成就,并概括航天技術的意義,明白航天技術是國家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服務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學生活動:學生將比較熟悉的內容進行填空,加深對航天技術成就的印象。【設計意圖】航天技術成就學生以往有學習過,相對比較熟悉,讓他們自己進行填空,加深印象,同時教師解讀“天問”的含義,是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名稱,該名稱源于屈原的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增強家國情懷的培養。4.現代科技的發展——海洋技術結合圖片,展示世界與中國海洋技術的發展成就,補充中國“奮斗者號”的深潛記錄,概括海洋技術的意義。5.現代科技的發展——原子能技術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新墨西哥沙漠地帶的一聲爆炸標志了人類對原子動力的利用。將原子彈投在廣島和長崎是這一動力首次用于軍事目的。今天,原子動力已用于其他許多目的,如核動力船、生物醫學研究、醫學診斷和治療以及核動力廠。——(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學生活動:結合圖片與材料,思考原子能給人類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展示原子能應用的圖片,結合文字史料,引導學生從積極與消極兩方面分析原子能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提升學生的史實實證核心素養。同時讓學生理解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應該更好的開發利用科技為人類的和平事業、生產生活服務,科技更多應該充滿善意,盡量避免使用不當給人類帶來危害。6.現代科技的發展——生物技術與新材料技術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歷史縱橫,對生物技術有初步的了解,生物技術包括如基因工程(克隆等)、生物制藥(疫苗等)、生物信息技術(DNA技術等)。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生物科學技術還可使人們物質生活更豐富,生活質量有更大提高。圖片展示新材料圖片,知道新材料技術被廣泛應用到生產生活中。二、向新而進 科技創造新世界——現代科技進步的革命性意義學生活動:結合教材與材料,分析現代科技進步的意義,提示學生可以從經濟層面、社會層面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材料:現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相隔萬里的人們不再“老死不相往來”??梢哉f,世界因互聯網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聯網而更豐富。——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2015年12月16日)【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教材,教師展示圖片與材料,分析現代科技進步對生產力的躍進、對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社會生活帶來的革命性意義。科技進步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拓展了人類生產生活的空間,生產更高效更快速、生活更豐富更便捷,但是科技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需要我們科學運用并加以防范,加強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唯物史觀的理解,明白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大量的現代科技成果,大大加快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物質財富的過程,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展示材料,以材料為小結明白科學技術對國家對人們生活生產的重要性,并且從中理解現代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啟示。材料: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間、海洋等的原創突破為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提供了更多的創新源泉,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8.5.28【設計意圖】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可以很好的概括本節課的內容,理解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啟示:科技尤其是尖端科技的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的標志之一;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開發獲取其效益的同時也需要防范技術缺陷或利用不當帶來的危害??萍及l明的關鍵在于創新型思維的培養與訓練,需要我們堅持創新思維。課后思考: 學生思考并討論對“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的理解。【設計意圖】放眼未來,跨學科交叉會聚與多技術跨界融合,將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潮流,這就要求打破學科邊界,積極推動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讓學生課后思考這道題目,從而延伸到他們的學習生活當中,明白理科和文科同樣重要,既要注重理科思維的培養同時也要注重文科素養的形成。思維導圖進行本課內容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