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是選擇性必修一第三單元第10課。新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經歷了有無到有、逐漸發展起來的過程。課文按照歷史線索將這一過程加以描述,并介紹了其成就。本課包括兩個子目,分別為“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兩個子目在時間上是并行的,是并列關系,各成體系。整體來看,本課內容屬于上層建筑范疇,上層建筑可以分為政治上層建筑和觀念上層建筑兩部分。法治屬于政治上層建筑,精神文明屬于觀念上層建筑。兩部分的跨度都是1949年至今。考慮到《中國歷史綱要(上)》對法治建設情況有所述及,本課第一子目“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介紹比較概括,其中對十八大以來介紹較為詳細。第二個子目“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由于《中外歷史綱要(上)》對相關內容涉及不多,所以課本介紹比較翔實。教學目標1.通過梳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歷程,理解其特點和意義,培養時空觀念的素養。2.通過了解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歷程,認識其作用,培養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教學重難點重點:1. 依法治國與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立的意義。2. 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歷程的特點。3.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難點:1.“法制”與“法治”的關系。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逐步推進和發展。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教師:從課題看,本節課分為兩個部分內容,分別是: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部分內容: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等重要文件。如《共同綱領》中就提出:廢除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在這一系列的法律文件的指導下,新中國開啟了法治建設的歷程。【新課講授】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探究活動1.閱讀教材,梳理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歷程師: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國家實施的體現廣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請同學們用5分鐘時間,閱讀課本第54-55頁,梳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幾個階段,并完成下列表格。師:1949年,伴隨著《共同綱領》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臺,新中國開始了法治建設的歷程。通過閱讀教材,我們梳理出,1949年以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的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文革”時期,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環;改革開放后法制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進入新階段。1.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師:國家從立法開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這一時期得建設,確立了政治、立法、司法等制度,初步奠定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基礎。思考1:分析《共同綱領》與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區別與聯系區別:規定的社會形態和體現的原則不同;聯系:在憲法沒有頒布之前,《共同綱領》具體臨時憲法的作用。195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2.“文革”時期,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師:改革開放后,中共中央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中國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3.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師: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十六字方針”,強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982年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此前后還制定了《中國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等各種法律法規,逐步建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以往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999年和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先后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法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思考2:把“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制”改為“治”。請你談談對這一字之改的認識。師:“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是依法治國的簡稱。區別:法制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屬于制度范疇;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原則、方法、理念,是相對于“人治”而言,是對法制的完善和改造。聯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由“法制”改為“法治”表明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步伐大大加快,進入建設法治化社會的新時期。思考3.依法治國有什么深遠的意義呢?請同學們閱讀第56頁【學思之窗】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年10月23日)師:“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到2010年,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師:包括七個法律部門、三個不同層級的法律規范。思考4.請同學們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的意義?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使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有法可依,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十八大(2012年)以來,全面依法治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師:提出新“十六字方針”,即“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深化司法改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此外,修改環境保護法,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頒布反恐怖主義法、國家安全法、網絡安全法等。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體現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成就、新經驗、新要求。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思考5:閱讀材料,概括《中國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特點。答案提示:系統性、時代性、繼承性、民生性等探究活動2. 結合表格內容分析中國法治建設呈現出的特點?師:第一,從各個時期的發展成就來看,從《共同綱領》到不同時期憲法的頒布與修訂,整個過程中,憲法都是國家法治的根本,即憲法為本。第二,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文革”時期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遭到極大的破壞,發展過程曲折。第三,每個時期都出現了應時代發展對已有法律進行修訂或頒布了新的法律,如改革開放后,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對方開放的需要,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順應時代需求對憲法經行修訂等。這是與時俱進,繼承發展的表現。第四,法治建設最重要的特點還是是保障人的權利,體現了以人為本。請同學們看課本58頁的學習拓展。對比1954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的不同。通過對比,1982年憲法把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放在國家機構前面,凸顯公民的地位,說明我國越來越重視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尊重保障人權。2004年,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這些處處都滲透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以人為本的特點。師: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戰略措施。同樣,精神文明建設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學習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和成就。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背景:新中國百廢待興、物質匱乏師:這個階段的精神文明建設正面對新中國百廢待興、物質匱乏的困難局面,中國人民發揚英勇奮斗的革命傳統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涌現出大批英雄模范集體和個人,全國勞動模范孟泰,“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科學家李四光、華羅庚等是杰出代表。(2)表現: ①道德風尚:健康向上②政治氛圍: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③行動準則:關心集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④人際關系: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師:在全社會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政治氛圍;關心集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準則;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新型人際關系,極大激發了人民的熱情和干勁。2.改革開放以后師:改革開放后,伴隨著物質文明的不斷豐富,精神文明建設逐步深入推進。(1)20世紀80年代:“五講四美三熱愛”師:中共中央頒布有關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號召并鼓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五講四美三熱愛”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最響亮的口號。“五講四美三熱愛”的具體含義是什么?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2)20世紀90年代,三大文明創建工作、愛國主義教育、以德治國。師:我國開展以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為主要內容的創建活動,對促進社會風氣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面對世界形勢的新變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重視以德治國,2001年,中共中央在總結以往思想道德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以德治國的高度進一步規劃思想道德建設。【史料閱讀】閱讀史料體會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和原則。2.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上來,引導和凝聚到為祖國的統一、繁榮和富強作貢獻上來,做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的共同理想團結奮斗。…………4.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原則。愛國主義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既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成果,也要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這樣,中國人民才能和各國人民一道,為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作出貢獻。 ——《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1994年8月23日)(3)21世紀以來,逐漸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中共十八大做了進一步提煉、概括,形成簡明扼要、便于傳播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個人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涌現出了一大批熱愛祖國、奉獻人民、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積極進取、崇德向善的全國道德模范。如:楊善洲、黃大年等。他們的事跡說明,每個人都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由易到難,由近及遠,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就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習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本課小結:引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習近平2016年12月9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本課思維導圖板書設計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一、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1.20世紀50年代:初創時期。“文化大革命”期間:嚴重破壞。3.改革開放后:新的發展時期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2.改革開放以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