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社會思品專題復習資料(8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社會思品專題復習資料(8份)

資源簡介

中國入世
1.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對外開放水平達到新的水平。
2.世界貿易組織的性質是什么?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是什么?
性質: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今最大的國際經濟組織,是處理國家之間貿易規則的唯一國際組織,有經濟聯合國之稱。作用:它降低了世界各國進口關稅的水平,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規定了國家貿易中的各項基本原則,促進了國際貿易的有序進行。
3.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入世10年的成就分析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正確性。
世貿組織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國際經濟組織,它制定的規則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泛最具權威性的規則;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是強國之路;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下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必然結果,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入世十年,中國取得巨大成績,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法制建設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各項改革深入開展。因此,入世是第二次改革,是正確的。
4.入世以來,喜憂共存,中國的的商品出口一再遭遇到技術與環保壁壘,貿易摩擦不斷,我們如何應對?
國家:政府要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維護本國企業的的合法權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科技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堅持對外開放政策,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
企業:要依靠科技,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核心競爭力;要積極運用世貿規則,維護自身的權益,應對各種貿易摩擦。
5.入世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何意義?
有利于改善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有利于我國主動參與全球化過程;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
6.例題:全真卷(一:22)(四:24)(七:23)
發展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強市
一:紹興地區自然環境的優勢:
1.自然環境: 紹興地處東南沿海,位于浙北,自然環境優越,地形以平原(虞紹平原)、丘陵為主,土壤肥沃,水網密布,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降水豐沛,雨熱同期的特點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因此紹興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
2.江南水鄉成因:紹興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地勢平緩,河湖眾多,因此,紹興是江南水鄉,古民居大多臨河建屋,把河道作為聯系的通道;房子窗戶大多是為了通風防潮,房頂坡度大,便于雨水下泄。
3.南北方生活方式有差異的原因:由于氣候差異而導致自然環境不同,南北方的生產方式出現差異,從而使生活習俗各有特色。
例如:紹興是著名的黃酒產地。理由:紹興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降水豐沛,雨熱同期的特點有利于水稻的生長,為黃酒的制作提供了稻米和優質水資源。
二:紹興人文資源優勢:
紹興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地靈人杰,文化底蘊深厚,具有獨特的人文魅力。
1. 紹興是一座歷經千年而城址未變的古城。建于春秋時期,歷經2500年,并且仍然是當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名士之鄉:毛澤東把紹興譽為“鑒湖越臺名士鄉”,眾多的名士,為紹興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
例如:①古代有春秋戰國“臥薪嘗膽”的越王句踐;②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唐代詩人賀知章;③近代有辛亥革命“三烈”徐錫麟、秋瑾、陶成章;④文化巨匠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創作了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禮教,為促進中華民族的覺醒作出了巨大的貢獻。⑤現代有著名學者馬寅初(人口學家)錢三強(原子彈之父)學界泰斗蔡元培,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首任書記俞秀松(青年團成立90周年),
3. 文物之邦:紹興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歷史文化豐富,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用相應的歷史遺存和文物來印證。舜禹遺跡、越國古址、秦漢碑刻、唐宋摩崖、明清故居等等,為古城紹興增添了萬史厚重感和濃郁的文化氛圍。
①秋瑾故居:憂民憂國,為了祖國獨立富強,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
②越王臺:紀念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勾踐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的精神讓人感動。
③大禹陵:“大禹治水”的故事,敬佩他公而忘私、為民造福的美德。
④魯迅故里:紀念文化巨匠魯迅,他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創作了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禮教,為促進中華民族的覺醒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魯迅作品:《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風箏》
4. 戲曲之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
紹興素以“文化之邦”著稱于世。地方戲曲劇種豐富多彩,源遠流長。紹興擁有
越劇、紹劇、調腔、蓮花落等多種多樣的戲曲劇種,其中以越劇和紹劇影響最大。
三:紹興精神的形成和發展(核心是愛國主義)
1.大禹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我們紹興人文精神的源頭。
內涵:大禹公而忘私、為民造福、勞身焦思、矢志治水的獻身精神,大禹善于總結經驗教訓、善謀善斷、開拓創新的智慧和膽識,永遠為后人所崇敬。
2. 膽劍精神:
①起源于春秋時期,吳越爭霸過程中,越王勾踐愁心苦志、發憤圖強的非凡歷練,就是“臥薪嘗膽”的著名故事。(詳情見鄉土教材P54-55)
②古越膽劍精神中的“膽”,本義指臥薪嘗膽,引申為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的膽識,反映出紹興人負重奮進、敏慧善謀的“柔性”。“膽劍”精神中的劍,本義指越王寶劍。后人將“劍”引申為披荊斬棘、戰無不勝的勇氣,蘊涵著紹興人強悍豪爽、攻堅克難的“剛性”。
③在興越、滅吳、稱霸過程中形成的膽劍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越鄉兒女,成為越鄉兒女奮斗不息的精神動力;
3.紹興精神的發展:
(1)追求真理,創新學術:(東漢王充、明清之際的王陽明、黃宗羲、章學誠等)
學術思想的創新是智慧的結晶。越人的理論探索始終秉承經世致用的傳統,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例如:①東漢王充所著的<論衡》-書,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他以“疾虛妄”為宗旨,提倡“文為世用”、“文主崇實”。正是由于王充在越地張揚了這種不圖名利、為追求和捍衛真理而獻身的大無畏精神,才沖擊和推動了當時的思想領域。
②明清之際,王陽明、劉宗周、黃宗羲、章學誠等越中先賢在哲學與政治思想領域力圖對傳統的封建主義意識形態進行改造,形成了“浙東學派”,開啟了近代啟蒙思想之先河。③黃宗羲反對思想僵化,強調獨立思考,主張維新變法,他提出的“為天下,非為君;為萬民,非為一姓”的民主啟蒙思想,比盧梭早100年,堪稱啟蒙主義之先驅。
④馬寅初是一位大學者,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早在上世紀50
年代末就提出了著名的“新人口論”,但遭到了錯誤的批判。在巨大的壓力下,他仍然堅持“新人口論”,矢志不渝,表現出勇于探求真理和堅持真理的堅忍品格,宋慶齡譽其為“民族難得的瑰寶”。
(2)身兼大義,剛柔相濟
追求智謀,少以力敵,多以智勝,是紹興人文精神中最為典型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特征之一。
①多謀善斷,機智敏捷,隨機應變的紹興師爺使敏慧善謀的“柔性”的一面得到張揚,例如:徐渭作弄權貴、智懲惡霸劣紳、除強扶弱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②紹興人強悍豪爽、攻堅克難的“剛性”也得到張揚:在民族大義面前,紹興的仁人志士選擇了以身許國,慷慨赴死,鐵骨錚錚,可歌可泣。
例如:南宋時,陸游在仕途中兩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罷職,但他的愛國情懷終生不渝。
例如:鴉片戰爭以后,民族危機日益深重,在這危亡關頭,古越大地涌現出如秋瑾、陶成章、徐錫麟等一批壯懷激烈、舍生忘死的革命斗士。
①秋瑾以身許國、勇于犧牲的精神②徐錫麟臨危不懼、義無反顧的精神,③陶成章艱苦奮斗、腳踏實地的精神,無不是膽劍精神的延續和發展。④杰出的共產主義戰士俞秀松,曾是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員之一,還是共青團中央第一任書記,他為建黨尤其是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4.紹興精神的內涵:公而忘私、為民造福、善謀善斷、開拓創新的大禹精神,艱苦創業、勵精圖治、攻堅克難、戰無不勝的膽劍精神、追求真理,創新學術的開拓創新精神、身兼大義,剛柔相濟的愛國精神。(核心是愛國主義)
5.紹興精神的重要性:紹興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是中華民族生命肌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紹興精神始終是鼓舞我們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成為越鄉兒女奮斗不息,建設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
6.青少年如何弘揚紹興精神:
青少年要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領導,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不斷創新,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努力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譜寫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四: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1. 西周通過禮樂制度的確立,為中華文明的長期延續打下了基礎。
2. 秦始皇、漢武帝的文化政策對促進中華文化發展的有何積極意義?
秦始皇下令統一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3. 漢唐盛世文化
①《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史學巨著。它記載了從傳說中的皇帝到漢武帝時期 約三千年的主要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成為后世編寫史書的典范。魯迅稱贊《史記》為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②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在唐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詩人當推李白和杜甫,后人分別尊稱他們為“詩仙”和“詩圣”。
③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內地,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影響日益擴大。隋唐時期頻繁的對外交流,進一步促進了佛教的傳播。玄奘是唐太宗時期的高僧,他歷經艱難西行到天竺,翻譯經論多部,并將自己的西行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記述了天竺的佛教、歷史、地理與風土人情等;鑒真是唐玄宗時的著名僧人,他六次東渡日本傳播唐文化,除傳播佛教外還將盛唐的醫藥、建筑、雕塑、繪畫等知識和技藝介紹到那里,深受日本人民的尊敬,唐文化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④道教產生于東漢末年,尊老子為教主,宣揚通過修身養性和煉丹服藥,可以長生不老。因老子姓李,唐玄宗對道教特別推崇,為《道德經》作注。
⑤漢唐盛世,也是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書法藝術絢麗多姿,而繪畫、雕塑、音樂、 舞蹈等,在中外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推動下,也大放異彩
藝術
書法
東晉
王羲之
王羲之集漢魏書法之大成,被譽為書圣,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唐朝
顏真卿
顏真卿創立了氣勢雄渾,形狀敦厚的新書體,人稱“顏體”
繪畫
東晉
顧愷之
顧愷之擅長人物畫,強調傳神,繪有《女史箴圖》
唐朝
閻立本
閻立本擅長人物故事畫,他的畫筆力剛健,線條像蟠曲的鐵絲,繪有《歷代帝王圖》
雕塑
龍門石窟中最大的盧舍那佛像,高17米,其面容豐腴典雅,笑意微露,端莊而美麗
4.探究出現漢唐盛世文化的原因,及對我國當代文化建設的啟示。
原因:①漢唐時期,各族人民經過共同努力,在繼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輝煌的漢唐文化;②統治者的重視和實行開明的政策,國家統一,國力繁盛,社會經濟的繁榮,科舉制度的完善,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啟示:①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加快文化創新,發展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擴大對外開放,加強文化對外交流,吸收優秀外來文化;因地制宜,打造家鄉特色文化品牌,發展文化產業;
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為文化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發展科學技術,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深化改革人才制度、文化制度,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人才培養,提高民族素質。
5.民族文化的融合: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廢除鮮卑族舊俗,主動學習漢朝的先進文化,如使用漢語、穿戴漢族服飾、學習漢族禮法等等,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②宋元農牧文化交融:兩宋時期,游牧民族契丹、黨項和女真的貴族在南下的過程,遭到中原軍民的強烈反抗,迫使他們放棄一些落后野蠻的做法的做法和政策,吸收中原先進農耕文明。(具體內容見條目)
意義:宋元農牧文化的交融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為實現國家的最終統一奠定了基礎
啟示:中華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要建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履行維護民族團結的義務。
6.我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外國:新航路開辟)
①西漢時開辟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亞歐兩大洲,在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②唐太宗時期的玄奘西行到印度求取佛經,將印度的佛教文化帶回中國,寫的《大唐西域記》介紹了天竺的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為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③唐玄宗時期,鑒真東渡日本,將中國的佛教、醫藥、建筑、雕塑、繪畫等技術傳到日本,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④明朝時(1405-1433)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文化交流,有助增加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
共同作用: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豐富了人類文明的成果。
啟示:堅持對外開放,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積極吸收各國優秀文化成果,發展先進文化。
7. 分析清朝前期阻礙中國文化發展的因素(近代文化落伍的原因)
①專制皇權達到了頂峰,人民沒有民主、自由,國家嚴密控制人民的思想;
②清代統治者對科舉制度的嚴密控制,對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
③清政府盲目自大,閉關自守,阻斷中外文化交流。
8.為挽救民族危機,地主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分別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
①地主階級:進行洋務運動,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培養洋務人才;
②民族資產階級:發動戊戌變法,廢除八股文,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派人出國留學
③知識分子:開展新文化運動,抨擊儒家,宣稱要打倒孔家店,提倡科學民主,后期傳播馬克思主義。
9.請你從文化角度分析,近代中國屢遭列強侵略而不亡的原因。
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②偉大的民族精神始終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的不竭力量之源。
10.我國歷史上有關思想啟蒙或思想解放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①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諸子百家,不僅闡述自己的主張,還相互論爭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解放和社會的發展。
②明清之際,王陽明、黃宗羲等越中先賢在哲學與政治思想領域力圖對傳統的封建主義意識形態進行改造,形成了“浙東學派”,開啟了近代啟蒙思想之先河。
③戊戌變法改革文化教育,翻譯西方書籍,派人出國留學,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具有思想解放的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④以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學說為指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是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
⑤20 世紀初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使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傳入中國。新文化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⑥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五:建設文化強市
1.改革開放后我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2.什么是發展先進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任務是什么?
①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②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任務: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
3.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礎工程和中心環節是什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①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基礎工程是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中心環節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4.如何認識我國的文化現狀?
①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具有獨特的魅力和生命力,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人類的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建設日益繁榮,公民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普遍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②我國還不是一個文化強國。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要矛盾。具體如:我國文化產業落后,缺乏創新,缺乏競爭力;城鄉區域文化發展不平衡,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三俗”文化和迷信、愚昧等落后文化,阻礙經濟發展、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社會穩定
5.為什么要發展民族文化?(變化題:從民族文化角度看,古老的中華文明能代代傳承、綿延不絕、歷久彌新的主要原因:劃線部分)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家園的重要支撐。中華民族在創造燦爛的中華文化的同時,形成了傳統美德和偉大民族精神,使中華文化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6.青少年如何弘揚民族文化?
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吸收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結合時代特點不斷創新,自覺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譜寫民族文化的新篇章。
7.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符合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哪一更高要求?
文化更加繁榮: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8.為什么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建設文化強國?
理論依據: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先進文化。②發展先進文化,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③文化建設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文化環境和智力支持;④文化的力量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依據: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產業落后,創新能力弱;部分公民思想道德素質低,民族文化素質不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要矛盾;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三俗”文化和迷信、愚昧等落后文化,阻礙經濟發展、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社會穩定。(根據材料變化)
結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意義):①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小康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文化環境和智力支持;②有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地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③有利于加強先進文化的建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④有利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⑤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科技創新能力;⑥有利于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9.為什么要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投資文化產業的理由)
理論依據:①文化產業是典型的“低碳經濟”。自然資源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是人類生存之本;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物質基礎。②文化建設能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環境。③文化也是生產力。
事實依據: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要矛盾;目前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文化產業與某傳統產業相比,文化產業污染小,能耗少,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十一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逐年增長,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強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根據材料自己選擇或組織)
結論(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擴大就業,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因地制宜地挖掘中華文化的優質資源,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使中華文化和鄉土文化不斷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全面小康和民族復興偉業。
10.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走文化強國之路?(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國家:①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②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并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創新,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與教育創新能力,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培養人才,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軌道上來。
④堅持改革開放,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大文化投入,推動文化創新,發展文化事業。
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
⑥堅持對外開放,堅持文化走出去戰略,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⑦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完善文化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執法,依法打擊文化領域的違法犯罪行為,為建設文化強國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發展和諧文化。
⑧因地制宜,挖掘中華文化的優質資源和鄉土資源,發展旅游業和特色文化產業;實施科技強企,重視人才培養,提高企業員工素質;加強文化創新,用文化提升品牌價值,提高物質產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青少年:
①樹立崇高的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努力學習,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譜寫中華文化的新篇章。
②請你從權利和義務的角度,談談青少年應該為續寫“文化之邦”的新篇章做些什么?
權利和義務是一致的。我們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也是履行義務的主題。我們在享受中華文化的同時,也要自覺履行保護、弘揚中華文化的職責。要自覺保護中華歷史文化遺產,自覺傳承地域傳統文化,自覺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建設者。
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1.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度 。根據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來決定繼承權力的是宗法制,周王將其他地區先后分封給親屬、功臣等建立諸侯國的是分封制,用來規范貴族的身份地位的是禮樂制。其中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二者結合,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
2.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過程。
史實:(1)創立:
秦朝時秦始皇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中央官員對皇帝直接負責,在地方實行郡縣制,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由皇帝任免。
(2)完善與發展
①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加強監察制度;確立地方定期向中央舉薦人才的制度,并親自考察人才。
②唐太宗沿襲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繼續沿用并完善了隋朝的科舉制,強調以才能為選官的標準,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元朝:設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在地方設行中書省。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于元朝。
(3)頂峰:清朝時專制皇權達到頂峰,人民沒有民主與自由,國家嚴密控制人們思想和科舉制,對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
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是人民沒有民主和自由,明清時期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近代中國落伍。
2.在近代中國,一些愛國志士力圖改變中國的專制制度,仿效西方建立民主政治體制,試例舉相關史實加以說明。(近代中國民主政治體制的探索和變革)
(1)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依靠光緒皇帝發動“戊戌變法”,主張向西方學習建立君主立憲制。變法失敗后,使人們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仿效西方國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因此,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有進步意義的,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2)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從指導思想和政治制度角度說明辛亥革命為什么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3.列舉近代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歷程。(西方政體的發展過程)
(1)1640年,英國發動資產階級革命,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2)1775年美國發動獨立戰爭,于1776年通過《獨立宣言》,建立美利堅合眾國,1787年,制定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3)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頒布《人權宣言》,實行君主立憲制,宣布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792年,廢除君主制,最終確立共和制。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4.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第一次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內容
①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當家作主的主要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②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③我國的治國方略:依法治國
④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執政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執政為民。
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享有最高決定權、立法權、監督權、任免權。
⑥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
(2)黨和國家為什么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須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享有參與國家管理、參政議政的民主權利,公民享有建議權、監督權、申訴控告檢舉權、知情權等廣泛的政治權利。
(3)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怎樣保障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力的?
(4)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5)當前黨和政府擴大民主的新舉措:
聽證會、兩會博客、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尊重網絡民意、總理與網民在線交流等
上述做法說明了什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編制“十二五”規劃流程說明了什么?)
①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有權行使政治權利;②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執政為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主要形式。全國人大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具有決定權;④我國公民的民主權利意識日益增強,政府決策日益民主科學;
③公民行使政治權利的渠道有哪些?
④公民如何正確行使政治權利?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正確行使政治權利。以合法的方式行使;要尊重他人的權利,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和他人的權利。公民行使監督權利時,要理智行事,出于公心,實事求是,以事實為依據,如實反映情況,必要時出示證據和各種證明材料。投訴和舉報時,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貼大字報、聚眾鬧事等方法。
(6)兩會博客、總理與網民在線交流等做法對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有何意義?
①有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 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②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③有利于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密切黨群關系;④有利于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7)人民民主來之不易,青少年應怎樣珍惜和享受民主成果?請從權利和義務關系來予以說明。(如何有序參與政治生活)
公民權利與義務具有一致性,公民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也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因此,公民要正確處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增強權利意識,依法正確行使民主權利,不得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和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增強義務意識,自覺履行義務,成為一個具有高度法制觀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5.我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變革:
①西周時,周天子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實行分封制,建立諸侯國。諸侯須服從國王命令,繳納貢品,守衛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衛周王室,定期朝見天子等。
②戰國時,秦國商鞅變法建立縣制,把原來居民聚落合并為縣,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③秦朝統一后,秦始皇廢除了西周的分封制,在地方建立郡縣制,由中央直接進行管轄。
④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實行有效的統治,建立行省制度,即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于元朝。
6.我國古代的改革和羅斯福新政
(1)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軍、政,發展經濟,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
(2)戰國時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他廢除了土地國有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和軍功,建立縣制。這是一次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政治改革。最終使秦國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
(3)公元5世紀,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為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鞏固自己的統治,北魏孝文帝進行了改革。他主張鮮卑族統一使用漢語;穿戴漢族服飾;改為漢族姓氏;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等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鮮卑族人積極學習和吸收中原漢族地區先進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對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總之,北魏孝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4)羅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爆發與美國,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美國為盡快擺脫經濟危機的困境,實現經濟復興,實行羅斯福新政,全面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主要特點),在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具體內容見條目P80)例如:面對失業問題,采取以“提供工作機會代替賑濟”方法,由國家承建許多公共工程,招募大量失業者。
新政的實施,使美國經濟逐漸從經濟危機中走出來。新政中的許多措施,后來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
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
(一)地理知識
1.我國五個自治區的相關地理知識
(1)辨認右圖中相應的民族自治區域的名稱、簡稱和省級行政中心。
A.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 烏魯木齊
B.西藏自治區 藏 拉薩
C.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 呼和浩特
D.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 銀川
E.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 南寧
(2)青藏高原地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青藏高原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
西藏(在中國的西南方向。相鄰的省有青、川、云、新)位于青藏高原,第一級階梯,地勢高,有“世界屋脊”之稱;氣候是高原高山氣候,氣候寒冷,終年冰雪覆蓋;適合種植耐寒的青稞,藏族人喜食青稞酒和糌粑;山川壯美,獨特的民族風情,燦爛的藏文化。青藏地區是海拔最高的牧區,草場廣布,牧草營養成分高,畜牧業是主要支柱產業。草原上有成群的牦牛、藏綿羊和藏山羊;牧民騎在馬背上放牧,主要過著自給自足的游牧生活。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畜牧業產品走向全國各地。
(3)新疆(簡稱新)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特點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①位于中國西北邊陲,地處亞歐大陸腹地
遠離海洋,是我國國境線最長、毗鄰國家
最多、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我國領 土最西端位于新疆的帕米爾高原。
②自然環境特征:新疆屬第二級階梯,地形是“三山夾兩盆”;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晝夜溫差大,全年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區氣候干旱,沙漠連綿,水資源短缺.但地表下蘊含著寶貴的石油和地下水。
③生產和生活方式:A:用坎兒井,引地下水灌溉,發展綠洲農業,葡萄與哈密瓜最為著名。B: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植被垂直分布,哈薩克牧民充分利用天山地區草場資源安排牧業生產,形成了“四季放牧”的特色;形成季節性“轉場”。季節性“轉場”影響著牧民們的社會文化生活:牧民們住可以拆卸的氈房、會利用休閑時間安排婚禮、節慶活動。
(4)與內蒙古相關的地理知識
①內蒙古位于中國北部,(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毗鄰蒙古、俄羅斯;
②屬第二級階梯,地形以高原為主;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由東向西,降水逐漸減少(東多西少);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草原遼闊,面積廣大,是牧人的天堂,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孕育了內蒙古草原獨特的區域文化。
③內蒙古大草原的各族牧民有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蒙古族人喜食奶茶、達斡爾族人喜愛貝闊;牧民以牛羊肉和奶制品為主食,而以糧食和蔬菜為副食。蒙古族的傳統服裝是蒙古袍。有些牧民放牧需要“逐水草而居”,因此住房是便于拆卸和搬運的蒙古包。牧民們舉辦一年中盛大的娛樂活動——那達慕大會,十分好客。
2.與臺灣相關的地理知識:(圖中A為臺灣、C為臺灣海峽)
位置:位于我國東南部,是中國第一大島嶼,北回歸線橫穿而過,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南部是熱帶;
自然環境特征:地形以山地為主,氣候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南部是熱帶季風氣候,雨量豐富。農產品眾多,以水稻為主,熱帶、亞熱帶水果較多。
3.浙江自然條件: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南翼。屬第三級階梯,地勢低平,主要地形有丘陵和平原,河流和湖泊眾多,土壤肥沃,被稱為“七山一水二分田”;受季風影響大,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氣候濕潤,降水量豐沛,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能源資源短缺。
(二)相關歷史史實
1.歷史上的民族政策及加強與少數民族聯系的史實:
(1)西漢:①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密切了與西域的聯系。②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管轄天山南北的西域事務。西域地區正式歸入西漢的版圖。③漢初,為了邊境的相對穩定,漢帝國開始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例如“昭君出塞”)。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③西漢政府也十分注重對南方的經營,不僅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當時越人聚居地,還派官員修建通往西南地區的道路,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
(2)唐朝唐太宗一改自古以來“貴中華、賤夷狄”的觀念,對各少數民族一視同仁,贏得了各少數民族的愛戴。
(3)元朝時元政府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
(4)清朝清朝對民族關系的處理上重以德懷人,采取懷柔政策。修建避暑山莊作為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的政務中心。 ①在西藏確立了對達賴和班禪的冊封制度和金瓶掣簽制度;②1727年,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治理西藏;西藏和中央政府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改土歸流的進一步實施,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
2.重點地區的歷史知識點
西藏:①元朝和清朝對西藏的管理,見本頁上題中的(3)(4)中的①②劃線部分
②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鞏固了祖國邊疆鞏固了新生政權。
新疆:① 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與西域建立起友好關系;開辟絲綢之 路,溝通了經過我國新疆地區到達西亞的交通要道,加強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新疆的繁榮和發展。②在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管轄天山南北的西域事物。這一地區正式歸入西漢版圖。③清朝時粉碎了蒙古草原西部準噶爾貴族分裂勢力,平定了天山南路回部貴族的叛亂,維護了國家統一。
北京①處于第二級階梯,氣候是溫帶季風氣候;
②北京所受到的屈辱: 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攻占北京,簽訂的《辛丑條約》,在北京劃定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許中國人居住;1937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標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
③北京見證的輝煌:北京是元、明、清的首都;最早新式學堂同文館和京師大學堂都在北京;1919年在北京天安門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1949年在北京天安門舉行開國大典,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1978年在北京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武漢①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之地;②1926年北伐戰爭中,國民革命軍擊潰了軍閥吳佩孚軍隊的主力,迅速占領武漢三鎮,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往武漢。
上海①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處于第三階梯,是亞熱帶季風氣候;②1842年《南京條約》首批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③洋務運動時在上海成立輪船招商局;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地;1921年中共一大和二大在上海召開宣告中共黨的成立。
南京①是六朝古都②1842年,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在南京簽訂,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南京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起點)③1937年12月,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殺④1912年,中國第一個共和制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⑤1949年,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南京,宣告國民政府的覆滅。(近代史的終點)
福建①1842年《南京條約》首批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②1980年在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③元朝時熱鬧繁華的泉州(今福建)是元代社會開放、中外文化繁盛的一個縮影;④明朝時鄭和下西洋,多次途徑福建,促進了福建地區與亞非地區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臺灣①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②清朝時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③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島割讓給日本;④1945年,中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臺灣回到祖國懷抱。1949年,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戰敗,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
(三)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制度
1.民族分布特點:民族間形成了大雜居和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
民族關系: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時代。
民族政策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條目P8)
2.保證我國少數民族人民行使權利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具體內容和作用見條目P7-8)
3.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西藏新疆等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證明了什么?(為什么要出臺新疆振興區域規劃?)
改革開放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執政為民,維護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族區域自治是少數民族地區走向繁榮穩定的根本保證,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是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民族團結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因地制宜、優勢互補是發展區域經濟原則。
4.黨中央和國務院進一步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有何重要意義(設立喀什經濟特區的意義)
有利于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各地間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合理利用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于縮小東西部差異,實現共同富裕;有利于減低經濟發展的對外依存度,完善我國經濟發展結構;有利于維護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穩定和諧。
深圳憑借改革開放東風實現了巨變,今天的新疆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自身的努力和各方面的支持。請你運用所學知識提一些建議。
青少年為維護民族團結的做法
浙江民營經濟(浙商)在支援新疆建設中發揮怎樣積極的作用?
在國家毫不動搖的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下,浙江民營經濟發達,資金、技術雄厚,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主要部分;民營經濟積極支援新疆建設,有利于加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將新疆的能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于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滿足新疆人們多樣化需要,增加就業,加快生產力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有利于促進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進一步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科技興農(發展農業要依靠自然環境和農業科技和國家政策)
1.從自然環境角度分析我國東部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優勢。
①東部地區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地勢相對平坦,肥田沃土,適合農作物的生長;
②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位于季風區,季風氣候雨熱同期的特點對農作物生長極為有利。
2.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發展。
①春秋時期,鐵農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②唐朝,農業上使用筒車和曲轅犁,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3.列舉我國古代重視農業的舉措和主張。
①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家孟子主張“仁政”,要求統治者減輕對人民的剝削,輕徭薄賦。
②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廢除土地國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③唐太宗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多次頒布減免租賦的詔令,減少力役,不誤農時。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增強了國家實力,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4.請結合有關史實分析說明唐農業發展的原因,對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有何借鑒意義?
唐太宗重視農業生產,多次頒布減免租賦的詔令,減少力役,不誤農時,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唐朝的筒車和曲轅犁使用,使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因此,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科技興農,提高科技對農業貢獻的增長率;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推動農村改革,促進農業發展。
5.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發展農業的政策和措施:
①1952年底,完成了土地改革,使農民真正獲得解放,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夢想,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徹底消滅,鞏固了新生政權。
②1956年,完成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成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③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首先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迅速發展,使中國很快解決了12億人口的溫飽問題;
④農村改革的失誤:1958年的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損害了群眾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農村生產力。
6.中央政府連續九年出臺有關農村改革的中央一號文件,這說明了什么?
黨和政府重視發展農業,提高農民收入;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走共同富裕道路,維護公平正義;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7.當前農村面臨著哪些突出問題?
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②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③農民無醫療保障,看病難、讀書難等;④農業科技落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農業現代化程度低,農業用水率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技水平和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家差距大,農村勞動者整體素質不高),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
8.我國加快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的措施:
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科技興農,大力發展生產力(根本途徑)
②堅持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技興農政策,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將農村經濟的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靠科技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④堅持因地制宜優勢互補的原則,發展農村特色經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⑤國家要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采取多種有效形式對農民加強培訓,切實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保證農民當家作主,提高農民積極性。
8.國務院連續九年下發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我國農業建設有何積極意義
有利于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依靠農業科技,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發展農村經濟;有利于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提高就業能力,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有利于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
9.從社會主義根本原則的角度談談“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意義。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有利于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堅持共同富裕的道路,有助于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10.黨和國家為什么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是依靠科技,為什么?)
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②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業科技落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農業現代化程度低,農業用水率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農村生產力水平低,科技水平和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家差距大,農村勞動者整體素質不高),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
③加快發展農業科技,有利于依靠科技,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只有推進科教興農,提高農民素質,才能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經濟問題
1.封建社會時期的太平盛世。
①西漢時期,漢文帝、漢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等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景時期,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文景之治”。
②唐太宗時期,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輕徭薄賦,多次頒布減免租賦的詔令,減少力役,不誤農時。在位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史家譽為“貞觀之治”。
2.鴉片戰爭前期的經濟概況(近代中國落伍的經濟原因)
經濟發展落后,雖然中國一些地區的商品經濟得到了發展,手工業繁榮,商業發達,但農業仍是中國經濟的主體,男耕女織仍是當時絕大多數中國農民基本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科技突飛猛進,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法美等國工業革命相繼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因此,當西方世界進入工業文明的同時,古老的中國仍沿著農耕文明的軌跡發展,東西方差距越來越大,近代中國逐漸落伍。
3.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4.近代中國在經濟方面向西方學習的史實
洋務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中央與地方的一些官員以“自強”“求富”為口號,掀起了一場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積極創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5.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政策(發展經濟的措施)
①建立了各地各級人民政府,恢復和發展了國民經濟。
②1952年底,完成了土地改革,使農民真正獲得解放,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夢想,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徹底消滅,鞏固了新生政權。
③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956年底,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創造新生活的熱情。
④ 1953—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從此,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6.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經濟政策(發展經濟的措施、具體史實)
①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開辟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③1979年在安徽鳳陽小崗村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中國農民的一個偉大創造。它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迅速發展,使中國很快解決了12億人口的溫飽問題;
④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也全面展開,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成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⑤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立經濟特區。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
⑥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
⑥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堅持走先富帶后富的共同富裕道路。
7.改革開放后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
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得到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顯著擴大,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取得成就根本原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8.目前我國的經濟現狀
①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②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大;③居民收入增速跟不上GDP增速,民生問題突出;④科技落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我國科技總體水平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⑤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口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十分突出,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⑥經濟結構不合理
9.目前我國政府對上述問題的具體舉措
①降低GDP的增長速度,降低到7.5% ②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決定提高扶貧標準,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③出臺國九條,扶持小微型企業④十二五規劃中從國強轉向民富。⑤加快發展農業科技,解決三農問題。
10.運用課本知識分析,國家將經濟發展增速降低到7.5,從國強轉到民富的做法。
“十一五“規劃與十二五規劃部分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的比較
類別
指標
年均增長(%)
十一五目標
十二五目標
經濟增長
國內生產總值
7.5
7
居民收入增長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
大于7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5
大于7
1. 從材料二兩個五年規劃目標的比較中,你發現了怎樣的變化?
“十一五”規劃注重追求經濟增長的目標,“十二五”規劃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更注重居民收入的增長,居民收入的增長超過經濟增長的目標;(或者:“十二五”規劃與“十一五”規劃相比,將實現“國強”到“民富”的轉變。)
2.這樣的轉變體現了課本中的哪些觀點?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黨和政府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執政為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十二五”規劃中為什么要實現這樣的轉變?(為什么要提高扶貧標準?)
①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是執政黨,理應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理應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天平,黨和政府要著力解決民生問題,關注人民幸福,構建和諧社會。
②我國還處在社會義初級階段,居民收入增速跟不上GDP增速,民生問題突出,影響了人民各種需要的滿足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
③黨和政府更加重視民生問題,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協調人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諧;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
4.從國強到民富的轉變,許多網友熱議以下觀點:“是先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還是先調整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請就這一話題亮出你的觀點,并簡要說明你這樣認為的理由。
我們既要通過發展經濟,增加社會財富,又要通過合理收入分配制度的調整,把財富分好。因為我國目前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所以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同時,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目前,我國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有擴大趨勢,通過合理收入分配制度的調整,有助于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諧。
5.在實現國強到民富的轉變中,國家在2012年首次將中國經濟增速調低到7.5%,注重追求經濟增長的質量?請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這樣做的理由。
①這是堅持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PRED的實質是發展。
②目前,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世界第二,但高消耗,高污染,單純追求經濟數量增長,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調低一點發展速度,是符合我國初級階段國情的。
③因此將中國經濟增速調低到7.5%,有利于真正使經濟增長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使中國經濟的發展走上一條人口、資源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高質量的增長。
6.運用所學知識說明如何實現經濟質量的增長?
①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科技創新,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培養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將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②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③調整經濟結構,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7.運用所學知識說明怎樣才能實現由“國強”向“民富”轉變。提升國民的幸福感。
①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為實現由“國強”向“民富”轉變奠定物質基礎。②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防止分配懸殊,實現社會公平,創造條件提高居民收入,走向共同富裕。③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擴大就業渠道,增加人民收入;④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們覺得生活更加幸福。
維護國家安全
1.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結合中國近代史的有關史實,說明資本主義列強如何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如何威脅中國的領土安全和主權安全?
經濟侵略:①開放通商口岸,便利了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進行掠奪性的商品傾銷;
②協定關稅,為外國侵略者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提供有利條件,破壞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③巨額賠款,增加了中國人民的負擔;④投資設廠,便利了向中國輸出資本,直接剝削中國人民,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⑤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直接剝削中國勞動力。
領土安全:①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1842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②1860年簽訂的《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③1895年,《馬關條約》中將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2.國家安全的相關知識:
①國家安全,包括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不受侵犯,國家的秘密不被竊取、泄露和出賣,社會秩序不被破壞等。
②國家的安全關系著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沒有國家的安全,公民個人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重要性)
③樹立國家安全意識、自覺關心、維護國家安全,保守國家秘密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必須履行的基本義務,也是青少年熱愛祖國的具體體現;泄露國家秘密要承擔法律責任。
④公民有發現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應及時向國家安全機關獲公安機關報告。公民要配合國家機關工作,為國家安全機關執行公務提供便利條件和協調。
3.維護國家安全,我國必須要堅持的對外政策:
①新中國成立后,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提出了不與任何大國結盟的新戰略,賦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新的內容。
4.大國關系分類:
中英關系:
(1)英國的地理位置
英國屬于東半球,(東經2度到西經7度)北半球(北緯50度到58度),是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多雨。
(2)中英在近代史上差距拉大的原因:
17世紀,英國最早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科技突飛猛進,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的工業強國;英國加緊殖民擴張,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
清朝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落后,農業是中國經濟的主體;封建專制皇權達到頂峰,政治腐敗,人民沒有民主和自由;外交上,清政府盲目自大,閉關鎖國。因此,中英之間差距越來越大。
(3)英國對中國的殖民侵略:
①1840年,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1842年,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1856年——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進一步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③1900年-1901年,英國伙同其他國家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戰敗,簽訂《辛丑條約》,使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4)中英之間的合作:
1937年-1945年,中英建立反法西斯聯盟,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中美關系
(1)美國的相關考點:
①美國的地理位置:美國位于北美洲中部,西鄰太平洋,東臨大西洋,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②美國中部大平原: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地廣人稀,農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機械化作業,生產效率高,商品化農業;人們生活水平較高。
③美國的獨立戰爭和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見條目P72、78)
④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見條目P80)
(2)中美之間的對抗
①1900年-1901年美國伙同其他國家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戰敗,簽訂《辛丑條約》,使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②1950年美國發動朝鮮戰爭,威脅中國安全。
(3)中美之間的合作
1937年-1945年,中美建立反法西斯聯盟,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并在1945年創立了以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為宗旨的國際組織聯合國。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簽署《聯合公報》,結束兩國長達20多年的敵對、隔絕狀態。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美兩國二十多年的對抗從此結束,兩國關系逐步走向正常化。
(4)中美兩國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有什么現實意義?
①和平與發展的角度: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有利于維護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
②中美兩國角度;有利于塑造良性互動、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有利于促進中美兩國經濟的發展,實現互利共贏,更好的造福兩國人民。
③經濟全球化角度:經濟全球化是當今國際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有利于合理配置資源,加強世界經濟技術的合作,促進世界和中美經濟的發展。
維護國家統一
1.歷史上統一的封建王朝有: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
2.列舉我國封建社會從分裂走向統一的四次大一統:
①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世紀),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年代,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大帝國——秦朝。
②公元266年,西晉建立,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實現中國的短暫統一。
③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隨后結束了長達四百多年的民族紛爭、南北分裂的局面。
④1276年,元滅南宋,不久,中國再度統一,結束了多個民族政權并立的狀態。
3.歷史上為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②元朝對國家統一所作的貢獻
③清朝對國家統一所作的貢獻
4.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疆域的版圖的是清朝
(具體措施見條目p83)1685-1687年,清軍兩次反擊沙俄入侵,在邊疆各少數民族人民的支持下,取得勝利,1689年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鞏固了邊防,維護國家統一。
5.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家統一對社會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有利于中華民族歷史前后相接,綿延至今;有利于各民族團結、繁榮,社會穩定和諧,進一步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與內地的文化交流,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6.今天的臺灣問題:
(1) 臺灣問題與港澳問題的區別:臺灣問題是祖國的統一(內政),港澳是主權回歸。
(2)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方式、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3)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前提):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4)香港、澳門回歸對解決臺灣問題的啟示:
“一國兩制”方針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
(6)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有利因素:(解決臺灣問題的信心)
①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②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按照“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也符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維護祖國統一是每個公民的應盡義務。③一國兩制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范例。④國際社會普遍支持一個中國原則。
(9)目前臺海局勢出現和平發展新局面,這對我們青少年有什么要求?
增強社會責任感,努力學習,自覺履行維護祖國統一的義務,積極宣傳“一國兩制”方針,與任何旨在制造國家分裂的言行做斗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湖县| 淅川县| 上虞市| 外汇| 剑河县| 厦门市| 邮箱| 察隅县| 安顺市| 诏安县| 琼中| 晴隆县| 灌云县| 临泽县| 浦北县| 东辽县| 祥云县| 宁都县| 仁化县| 江西省| 灵石县| 民县| 益阳市| 湛江市| 英吉沙县| 浠水县| 绥德县| 贵定县| 日土县| 积石山| 贞丰县| 阿克苏市| 六枝特区| 潮安县| 思茅市| 竹山县| 建昌县| 菏泽市| 年辖:市辖区| 中牟县| 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