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之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一、教學理念本課是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中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課程標準:了解新航路開辟后個大洲之間的食物物種交流及其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后,各地區間食物物種的大規模交流成為了現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進入了新的階段。根據課標,本課的立意點就是歷史地看待、探討這一時期人類的生存、發展狀況以及與大自然共存的經驗和教訓,培養經濟全球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根據課標,本課以“作物改變歷史:舌尖上的世界”為主線,以“史料實證”為路徑,以“共同的世界”作為為立意設計本課教學,設置“小民幸福”、“大國崛起”、“全球共生”三個環節,對本課知識進行重組,構建知識內在邏輯。在本課教學設計的宏觀立意、中觀建構以后,在微觀層面,以唯物主義史觀為基礎,重視了以下幾個方面:搭建時空框架,認識物種交流之路;運用唯物史觀,理解物種交流之果;落實歷史解釋,探尋物種交流之源。聚焦培養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二、教材分析第一單元內容是按照從古到今的順序排列,通過對6個專題具體史實和意義或影響的了解和認識,達成“充分認識生產方式的變革 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認識經濟與社會、經濟與生活的互動關系”等模塊的總要求。本課是第一單元第2課,本單元共3課,所以本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處于人類食物發展由古代走向現代的重要階段。同時,本課內容與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三單元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其拓展與延伸。從結構上,本課包含三個方面:第一、美洲物種外傳;第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第三、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內容上應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聯系日益緊密,豐富了各大洲的食物物種;第二個層次則是食物物種交流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及正確看待食物物種交流的歷史影響。所以本課的立意點就是結合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這一現象,歷史地看待、探討這一時期人類的生存、發展狀況以及與大自然共存的經驗和教訓。之所以選擇“共同的世界”作為本課的教學立意,理由如下幾點:第一,新航路開辟引發了全球性流動,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其后不僅有單向的掠奪,也有各地區、各文明的交流,物種交流是其中的重要表現形態。第二,早前,自然界的屏障抑制了物種的遷徙,而新航開辟后,物種交流進入了全球化的階段,世界失去了生物邊界。第三,物種交流容易引發生態位釋放,給接受它們的生態系統造成極大的擾亂,生物入侵已成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三、學情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從知識層面,他們已經掌握了絲綢之路和新航路開辟的有關知識,初步具備了歷史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同時,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新航路的開辟也是重點,學生對此有較深刻的印象,對于事物物種交流比較感興趣,值得拓展的空間很大。從思維能力層面,作為高二的學生,他們的歷史思維逐漸活躍起來,認知能力進一步發展,個性鮮明,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是,多數學生僅限于零散的知識層面,并未形成系統深刻的認識,且本課內容時空跨度大,涉及內容繁多,理論知識比較深奧。因此,老師應力求將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因勢利導,不斷啟發、點撥,讓學生學會挖掘本課中有價值的歷史信息的方法,培養他們的知識遷移和抽象思維能力。四、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在相應的時空框架下,梳理玉米、馬鈴薯、甘薯等在歐洲和中國的傳播過程,學會用恰當的時間和空間表達方式敘述歷史。2.通過了解不同大洲間物種交流的史實,認識世界歷史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通過對物種交流影響的探討,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培養國際視野,形成正確的國家觀和世界觀。3.通過了解不同大洲間物種交流的史實,認識世界歷史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通過對物種交流影響的探討,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培養國際視野,形成正確的國家觀和世界觀。五、教學重難點分析教學重點: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的表現和影響。教學難點:理解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的影響。六、教學設計思路在學案梳理不同大洲間物種交流的史實的基礎上,按照“共同的世界”的價值主旨來重新梳理,集中三條主題線索:“小民幸福”、“大國崛起”、“全球共生”。而這三條線索還可以實現前伸后延的擴展,是囊括個人、民族國家、世界的歷史視角,教師可以依托這三條線索引導學生逐步完成知識的建構,對碎片化的知識點有一個系統性的把握,并將各知識點的邏輯關系梳理清楚,從而開展結構化教學。教師以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用厘清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將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浸潤其中,使歷史的死的知識“活”起來,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在教學方法上,重視史料教學,教師傾向于典型的一手史料和權威的二手史料,因為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辨析訓練難度較大,應重點訓練學生的史料意識和證據意識。七、教學過程導入:展示材料 :2017年,馬達加斯加農牧漁業部植保司司長薩乎里專程來到長沙探望袁隆平,給他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張印有雜交水稻的面值2萬阿里馬達加斯加幣。“馬達加斯加人民基本已經擺脫了饑餓。為了感謝您,我們特地選擇水稻作新版貨幣圖案”。設問:馬達加斯加為什么特地選擇雜交水稻作新版貨幣圖案?教師總結:袁隆平與水稻相關的夢想:讓雜交水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解決人類饑荒做出貢獻。現在中國以外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3000萬公頃,每公頃至少增產兩噸。雜交水稻走出國門是物種交流的表現,為世界饑餓問題的解決做出巨大貢獻。為世界2004年《感動中國》給袁隆平的頒獎詞曾寫道,“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設計意圖】以袁隆平相關的新聞引出本單元貫穿的主線:通過食物生產歷史的學習,著重引導學生理解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認識到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動力。新航路開辟對人類歷史產生巨大影響,本課從經濟與生活的角度導入,引導學生進入食物物種交流的主題,展現新航路開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區食物物種交流的具體表現,為下面多角度分析了食物物種交流對人類社會生活和環境的影響創設條件。一、小民幸福(一)吃飽,滿足肚子的需求展示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僅以這些地區生產的食糧,猶不足以維持明代中葉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開始,有許多新的食糧作物引進中國,最為重要者為甘薯與玉米。甘薯傳入中國時,福建地方官員當作歉收時的救荒糧。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甘薯與玉米不拘土壤與地形,或可在山地種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將過去認為無法使用的土地,一變為農田。……因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變,邊緣土地的植被改變,也嚴重地改變了地貌與生態。——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設問:根據材料,甘薯與玉米的種植給中國帶來了怎么樣的影響?教師總結:甘薯與玉米的單位面積產量高、適合山地和旱地種植、可以“乘青半熟,先采而食”等優點使其在明清代經常被看作是最宜備荒的糧食作物之一。【設計意圖】借助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是實現史料實證素養的策略與手段。以問題情境為“橋梁”,教師在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時,要確保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知識的重組方面,突出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特點,有利于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運用時空思維探索歷史史實,建立歷史聯系,使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歷史發展脈絡,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二)吃好,滿足嘴巴的欲望展示材料:材料一 拌椒末,大椒皮絲拌蘿絲,加麻油、醬 油、漸醋;大椒醬,將大椒研爛,入甜醬、脂油了,妥了,多加油炒 ; 辣椒肉,每肉一斤,醋一杯,鹽四錢,蒸,臨起加辣椒油少許。——(清)《調鼎集》材料二 黃景山造將,辣茄用菜油沸,磨碎篩勻,挽和麵中,用于造醬。——嘉慶四年《桐鄉縣志》設問:明清美洲農作物辣椒傳入中國,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教師總結:明朝萬歷年間,番茄被引入中國,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清朝光緒年間,番茄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除了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以外,辣椒的辣味還有更重要的一個作用,致使它得以在中國迅速生根發芽,那就是下飯。貧苦大眾工作強度大,但財富太少,吃不起含蛋白質高的食物,只能多吃主食,所以用辣椒這樣味道重的調味品容易下咽。【設計意圖】注重區域性歷史與全球歷史之間的關系,將中國史放到全球史中認識,通過學習,有利于學生把握古今中外不同人群社會生活中相關史事的時間、空間聯系,能夠運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術語對古今中外人們的生活或經濟活動加以描述和概括,進一步理解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學習任務:師生合作,完成學案表格閱讀教材,思考甘薯、辣椒等是如何傳入中國的,完成學案表格。物種 過程玉米馬鈴薯和甘薯番茄辣椒【設計意圖】本課的要旨不僅從物種的角度幫助學生了解新航路開辟后有多少食物物種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從歷史的角度探究食物物種交流是怎樣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影響的。結合教材內容,通過補充資料創設和豐富歷史情境,在回答問題中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助推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認識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以及這一歷史現象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的影響。(三)好吃的更健康,滿足身體需求展示材料:播放視頻設問:結合教材,視頻中有些食物來自其他地區的物種?學習任務: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完成學案表格類別 具體物種糧食類水果類蔬菜類經濟類教師:視頻中的漢堡、面包的主要原料是小麥。小麥逐漸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歐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專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窮人奢望的食品。所有這一切都是歐洲人向海外開發食物原料的結果,促使歐洲人對食物原料的開發與利用趨于世界化。【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運用教材,在初步建立從起本節課的知識結構的前提下,達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時間和空間入手,對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基本史實進行全面了解,在具體的時空觀背景下,了解史實信息。同時,這個表格還牽涉《綱要》知識,激發學生運用舊知識和材料獲得信息,拓展思維,發現、猜想、研究、解決問題,實現思維由具體到一般的升華,實現對學科能力的培養。師生互動展示,解決疑難和學生答案糾偏,順利突破難點。大國崛起(一)最強土豆營銷員腓特烈大帝展示材料:教師介紹:油畫上的人就是腓特烈大帝,18 世紀普魯士的傳奇君主,正是他, 將普魯士由一個弱小方國打造成令人生畏的軍事強國,進而成就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他是歷史學家筆下威嚴的大帝,也是普魯士百姓口中親切的老弗里茨。設問:為何前來拜祭的人們在腓特烈大帝的墓上放下一個個馬鈴薯?展示材料:材料一 當時歐洲的氣候比現在寒冷,農業水平又低下,小麥本身產量低的原因。因此在當時,小麥的產量總是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之下。——《論美洲糧食作物的傳播》材料二 因為“馬鈴薯”有“三壞”。簡單來講,就是吃了馬鈴薯之后,身體和心理可能都會生病。三壞:不光明正大、染毒陰影、《圣經》沒有說。——《腓特烈大帝與馬鈴薯》材料三 馬鈴薯的生長,不受地域和自然條件限制,對人類和牲畜都有益無害。請王公貴族和庶民百姓充分理解馬鈴薯的優點,并把它作為今春主要食品——“腓特烈大帝的命令”設問:腓特烈大帝大力推廣土豆的原因是什么?他推廣土豆的阻力是什么?教師講述:馬鈴薯是德國人的國食,然而,最初人們對土豆的歧視已經根深蒂固,對其營養價值則一無所知,沒有人愿意種植它。腓特烈大帝非常有遠見,他深知土豆的價值,采用法令和故事宣傳的方式,正是腓特烈大帝這一具有前瞻性的戰略,讓 70 年代的普魯士免遭饑荒,馬鈴薯成了普通人抵抗饑荒最好的武器。【設計意圖】從“例證”的關鍵學習行為出發,針對性地創設出具有可感性的學習情境,分層式、多維度地涵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同時,腓特烈大帝被后世譽為德意志的國父級人物,正是他將普魯士由一個寂寂無名的德意志公國打造成歐洲五大列強之一,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統一的基礎。他與土豆的故事,體現了糧食問題關乎國家民族的興衰。(二)明治時期的日本飲食變化展示材料:木村屋先生將豆沙面包獻給明治天皇 明治21年,“可否茶館”是日本第一家咖啡館。設問:根據材料,指出明治時期的日本飲食發生了什么變化?這說明了什么?教師總結:明治時代,由于文明開化,西洋文化變得積極地被日本收割,西洋的飲食,一點點進入日本中,面包、咖啡等成為文明開化的象征。明治維新對日本發展的重要性遠不止于此,它令日本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國,一躍躋身世界強國之中,從此在世界上有了自己的話語權。【設計意圖】這樣設計,立足大概念,體現了“作物改變歷史:舌尖上的世界”主線,凸顯目標任務和主體內容,使學生的思維規律按照認知民族國家興衰的邏輯關系展開,在唯物史觀的引領下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辯證看待事物的發展,推導出繁榮中孕育著危機,從而達成歷史理解和歷史認識,符合教學邏輯。同時,學生運用綱要知識和材料獲得信息,拓展思維,發現、猜想、研究、解決問題,實現思維由具體到一般的升華,實現對學科能力的培養。三、全球共生展示材料:設問:根據上述表格和地圖,概括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的特點。教師總結:把大家的回答要點化,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的特點:歐洲具有主導性;內容具有豐富性;范圍具有全球性;時間具有長期性。展示材料:設問:根據以上材料,概括新舊世界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教師總結:物種交流提高全球糧食產量,促進世界人口激增。展示材料:美洲的農作物,如煙草、玉米、馬鈴薯,甜菊、花生、西紅柿傳到歐洲、亞洲和非洲,增加了人類的食品種類,改變了人的飲食結構,歐洲的家畜,如馬、牛、山羊則影響和改變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煙草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歐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習慣。——周一良吳于廑《世界通史資料選輯》設問:根據以上材料,概括新舊世界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教師總結:物種交流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及飲食習慣。展示材料:材料一 大宗煙草、玉米、橡膠等新物產出現于歐洲市場,原來在近東貿易中數量極少的商品如香料、茶葉、大米、蔗糖等成為大宗商品,進出口量驟增……許多昔日的奢侈品成為大眾日用品。——李吟楓《世界市場的形成及歷史作用》材料二 包谷:歲共出萬余石,苗鄉自食并縮酒賣甚眾,貧民做耙賣,村市熬糖做粉賣,每石十大官斗,現價易制錢一十二文,較米每石十大官斗現價少易制錢四千六百文。——宣統元年湖南《永綏直隸廳志》設問:根據以上材料,概括新舊世界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教師總結:物種交流推動經濟和貿易發展,促進世界經濟聯系增強。展示材料: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設問:猜測一下這些物種來自哪里?物種的來源地呈現了怎樣的特點?教師總結:物種交流對于人類來說,不總是正面的。外來入侵物種已成為影響我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的重要因素,它們會摧毀當地生態系統等,比如三葉鬼針草入侵到島嶼,致使島上生態系統瀕臨崩潰。同時,它們造成了經濟損失,比如原葉牽牛、美國白蛾等入侵到森林,造成林業損害。播放視頻:教師總結:地球是萬千物種共同的家園,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萬物共處于一個自然共同體中,均有其生存權利。人有智性,理應認識到人類生存與萬物的相互依賴關系,理應保障萬物的權利,為其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教師總結并升華: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應該如何保護萬千物種共同的家園,讓個人更幸福,國家更富強,世界更美好?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這是中國給出的答案。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平等協商,開創共贏共享的未來;要開放創新,開創發展繁榮的未來;要同舟共濟,開創健康安全的未來;要堅守正義,開創互尊互鑒的未來。【設計意圖】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是新時期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是中國人民從全人類、全球生命體共同發展的廣闊角度出發,為世界發展提供的發展方向。將其融入本課中,能使學生了解其概念和發展,為樹立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意識、初步具備世界意識奠定基礎。通過歷史聯系現實,升華本課教學主題,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的學科核心素養。八、教學評價設計材料: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齊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認識到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世紀60年代,豆腐在美國開始被視為健康食品。19世紀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發現,在美國干旱地區推廣種植。至1910年,美國已經擁有280多個大豆品種。1931年,福特公司從大豆中開發出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工業、輕工業及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種植面積超過一億畝。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廣泛種植,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緊密聯系。——摘編自劉啟振等《“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和作用。(12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大豆在美國廣泛種植的原因。(8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析物種交流的積極意義。(5分)【答案提示】(1)作用:民眾重要的食物來源,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合理化;推動了中國農業的發展,備荒物資。(2)原因: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世界市場的推動;大豆是一種優良作物品種,適宜種植;科學技術進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廣泛開發。(3)意義:物種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九、板書設計十、教學反思本課的教學工作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教材內容很新,對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本課還涉及生物入侵、物種交流、食糧與人口等非歷史領域的“通識性知識”。因此,教師應跨越本學科專業知識的界限開展學習。“跨界學習”要求教師跨越自己日常工作的邊界,擺脫原有專業的局限,根據學習主題整合學習資源,多渠道進行知識重構,從而拓展視野,不斷提升綜合素養。教師學習的內容需要“跨界”,教師學習的途徑也需要跨界,不但要通過紙質書籍、期刊等傳統媒體,還要從互聯網等現代媒體中學習。“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為教師提供更多可利用的信息和個性化服務。教師將海量信息與高中歷史教學實際相融合,將其融合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同時,“核心素養”的提出,超越了傳統的“學科”和“知識”,將教育的落腳點回歸到“人”,是一種回歸教育原點的整合與升華。因而,日常歷史教學應該緊緊圍繞既定的價值立意,設計兩至三個教學環節, 不能貪大求全,也不能有始無終,形成完整的歷史邏輯,層層遞進,聚焦核心價值觀。本節課在“作物改變歷史:舌尖上的世界”內容主旨下,把本課的相關知識要點和教學目標附著在這一主線上,設計了小民幸福、大國崛起和全球共生三個教學環節,將共同的世界與物種緊密聯系起來,立意鮮明,家國情懷的培養水到渠成。此外,教師將“物種交流”置于共同事件的大歷史時空下加以考察,時間跨度從15世紀末到現在,構建了全球物種交流的時空順序,全景式地呈現物種交流的狀態和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