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9課 對外開放 授課類型 新授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 預計課時 1課時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學習建議 學習要點: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學習提示:了解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教材內容 本課主要講述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史實。分為三個子目:“經濟特區的創辦”“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其中前兩目主要講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過程,是本課的重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目主要講我國對外開放步入新階段。三部分內容呈遞進關系:時間關系上的遞進,開放領域的遞進,開放成就的遞進。學情分析學生對開放的實質和內涵是難以理解的,需要補充文字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加以認識和理解。教學目標1.知道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了解我國對外開放領域逐步擴大的過程,認識對外開放的巨大作用; 2.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 3.了解認識歷史的多種途徑和方式,提高觀察地圖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教學重點:經濟特區的建立、加入世貿組織。教學難點: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過程、特點;加入世貿組織的意義。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閱讀法。 教法 討論法、材料分析法、講解法。課前準備1.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通讀本課內容。 2.老師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問題,并制作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二次備課導入新課 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而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國際經濟的新變動,為中國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利的時機和條件。我國政府把對外開放作為一項基本國策,采取了積極的措施,利用國外資金,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學習國外的科學管理經驗,試行對外經濟貿易體制的改革,對外開放邁出了重大的步伐,民族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中國經濟也開始融入世界。思考: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是如何融入世界的?講授新課 預習檢測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1、經濟特區的建立: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 、珠海、汕頭和福建的 建立四個經濟特區,(深圳是對外開放的“ ”)。1988年建立最大的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1990年開發上海 。二、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1、建立沿海經濟特區:1985年起,建立了長三角、 、環渤海、上海 、閩三角開放區。2、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經濟特區—— ——沿海經濟開放區—— ,全方位、多層次、 (特點)的對外開放格局。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年12月。合作學習 一、 建立經濟特區 1.經濟特區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0年) 2.何為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特”體現在哪里?材料: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期間,鄧小平對廣東省委主要負責人說:“劃出一塊地方,叫做特區,陜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搞,殺出一條血路來。”經濟特區:在設立經濟特區的地方,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允許外國企業或個人以及華僑、港澳同胞進行投資活動,并在進出口、減免稅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 “特”的表現:第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 第二實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3.國家為什么會選擇這幾個城市作為經濟特區?①臨近港澳臺,靠近國際市場②地處沿海,交通便利③是著名的僑鄉,歷史上與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僑資 4.經濟特區對現代化建設的推動作用材料一:圖片展示:1979年的深圳和改革開放后的深圳(圖略)據統計:深圳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達27.3%,,短短幾年時間,深圳的工業產值和財政收入急劇增長,深圳從一個貧窮落后的邊陲小鎮蛻變成繁華美麗的現代化大都市,被稱為“一夜崛起之城”,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材料二:鄧小平1984年視察深圳、珠海廈門經濟特區后說: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從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意義: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過渡: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后,題詞 “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接下來,利用深圳特區的建設經驗,中國對外開放領域進一步擴大。二、擴大開放閱讀教材總結:繼經濟特區之后我國是如何一步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形成怎樣的格局?(1)1984年,中國進一步開放大連、天津、青島、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城市。(2)1985年,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3) 1988年,海南島經濟特區建立;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成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極大地推動了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4) 1992年,相繼開放了重慶、武漢等沿江城市,滿洲里等陸地邊境城市和昆明、烏魯木齊等內地省會和自治區首府。開放格局: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意義:對外開放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學生思考:當今我國的對外開放和近代中國的開放一樣嗎?為什么?前提不同:近代開放是在國家主權的獨立完整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的被迫開放;現代開放則是在維護國家主權完整前提下的主動開放。 目的不同:近代開放是適應列強對華侵略的需要;現代開放則是為了發展經濟。 后果不同:近代開放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漸加深并日益貧困;現代開放則使國家逐漸走向富強。 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背景對外開放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為了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獲得參與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的權利,推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積極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WTO)介紹:成立于1995年,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擁有164個成員,成員貿易總額達到全球的98%,有“經濟聯合國”之稱。 性質:處理世界貿易問題的重要國際組織。職能: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 宗旨:通過開放市場和公平貿易,實現世界貿易的自由化。2.歷程: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期間經歷了15年的艱難歷程。3.加入世貿組織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材料一:加入世貿組織有利于讓更多的外資和技術流入國內,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由于享受多邊的關稅減讓,有利于中國具有競爭優勢的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有利于實現“走出去”戰略,讓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材料二:更多的境外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我國的一些產業將面對更激烈的競爭,特別是那些成本高、技術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企業會遭受一定的沖擊和壓力。總結:機遇:引進資金和技術,擴大開放有利于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融入全球經濟挑戰:給我國經濟體制(尤其是弱勢產業)帶來挑戰認識: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提高競爭力4.影響: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本課小結(思維導圖) 對外開放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鞏固練習 1、經濟特區是在國內劃出一定范圍,在對外經濟活動中采取較國內其他地區更加開放和靈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區。2020年是我國設立經濟特區( D ) A.32周年 B.35周年 C.38周年 D.40周年 2、20世紀80年代,走出國門的中國人發現,泰國至少領先中國30年;30年后,中國人再次發現,泰國已至少落后中國上海20年。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B ) A.中、泰兩國社會制度不同 B.中國實行改革開放 C.中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D.科技革命的推動 3、鄧小平說,特區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以下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窗口”的城市是( C ) A.廈門 B.汕頭 C.深圳 D.珠海 4、1980年,經濟特區的穩定,實現了我國在20世紀最后20年的歷史大跨越。后來,我國對外開放的地區逐漸擴大,1984年,我國采取在沿海開放多個城市的舉措來擴大對外開放。這一舉措是( C ) A.增設經濟特區 B.設立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 C.開放14個沿海城市 D.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 5、1980年,我國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所屬的省份是( A ) ①廣東 ②福建 ③海南 ④臺灣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6、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漸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下列對這個格局的表述正確的是( C ) 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沿海經濟開放區 B.內地—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 C.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D.內地—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經濟特區 7、下圖為世界貿易組織組織的標志,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間是( D ) A.1947年 B.1986年 C.1995年 D.2001年教學總結 對外開放是歷年來中考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本課的內容呢 在本課的教學中,突出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這一新的教學理念。通過各種媒介全方位地展示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情況,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本課的重難點問題,通過自主學習解決了學習過程中的大部分問題。但在深入理解改革與開放之間的關系,以及我國加入WTO對我國經濟的深刻影響方面還存在簡單的記憶背誦問題,需要在深入淺出地講解這部分內容上下一番功夫。教材習題 P45課后活動 結合鄧小平這段話,談談經濟特區對我國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起了哪些作用。 經濟特區引進了大量外資、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現代經營管理經驗,促進了經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經濟特區積累了經驗,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些對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中國其他地區的發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經濟特區也是對外的窗口,可以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有助于世界了解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