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 授課類型 新授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 預計課時 1課時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學習建議 學習要點: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 學習提示:知道戚繼光抗倭是反侵略斗爭。 學習延伸:了解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教材內容 明朝的對外關系主要學習三個子目的內容,即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 澳門的居住權。三部分內容反映出明朝的對外關系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戰爭沖突。這表明明朝在努力發展對外友好、促進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也在積極進行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學情分析初一的學生好奇心強,教師教學中要注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如果一開始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意利用現有資源,挖掘教學潛力。給學生更多的歷史背景資料,通過圖片、配音、錄像制造意境,制造濃厚的歷史氛圍,是學生產生親臨其境之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印象更加深刻。教學目標1. 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2. 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 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除可向學生進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外,還可引導學生發現鄭和與戚繼光這二位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 教學難點:鄭和成功實現遠航的原因和影響。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閱讀法。 教法 討論法、材料分析法、講解法。課前準備1.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通讀本課內容。 2.老師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問題,并制作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二次備課導入新課 鄭和7次遠航,船隊最多時有船200多艘,海船可乘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海船。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鄭和的船隊有嚴整的編隊。船只分工明確,分別承擔載人、載貨、運糧、裝淡水的任務,還有戰船護航。……鄭和的船隊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洋航海技術,能夠準確地測定航區、航線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風、海流進行航行。 思考:鄭和下西洋的條件有哪些?講授新課 預習檢測 一、鄭和下西洋: 條件:15世紀初,明朝經濟逐漸繁榮,國力雄厚,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 目的: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 ”;(經濟目的)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發展海外貿易)。 時間:1405──1433年(明成祖時期), 七下西洋。 到達地區: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 和紅海沿岸。 地位與意義: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特點),不僅增進了中國與 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 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影響)。 二、戚繼光的抗倭: 倭寇:明朝初年, 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盜組成武裝集團,經常到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進行掠奪和騷擾,沿海人民把他們叫做倭寇。 概況:16世紀中期,戚繼光奉命抗倭,組建“ ”。“戚家軍”在浙江 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前往福建、廣東配合當地明軍剿滅倭寇,東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性質:是反抗外來侵略的 戰爭。 意義: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詩句抒發了戚繼光不追名利的愛國情懷。 三、1553年, 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合作學習 (一)鄭和下西洋 1. 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 2. 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點評,并進行歸納和講解: ①時間:1405 - 1433年 ②目的: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 ③次數:先后七次 ④到達范圍: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⑤意義: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⑥評價: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3.自主探究 面對諸多困難,鄭和最終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相應的引導、點評和歸納) ①客觀條件:包括當時經濟發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術的掌握,指南針的應用,天文、歷史知識的積累等。 ②主觀方面,鄭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英勇無畏的氣概,同時他還具有一定的政治經驗和組織才能;另外鄭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蘭教和佛教教義,西洋各國大都信仰佛教或者伊斯蘭教,這也是遠洋航行成功的重要條件。當然,船隊中其他成員也是功不可沒的。然而,最重要的是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二)戚繼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盜經常侵襲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他們被稱為倭寇; 2.明朝派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這是戚繼光的話,大意是:做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倭患。 (2)戚繼光的主要事跡:1561年率領“戚家軍”在臺州抗倭,九戰九捷。后又到福建、廣東一帶與其他抗倭將領共同抗倭。 (3)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斗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侵略并取得勝利的斗爭。那么,抗倭斗爭取勝的原因是什么? 反侵略的正義的戰爭;戚家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能征善戰。 先明確交代抗倭的歷史背景,可結合《戚家軍抗倭形勢圖》或投影、計算機課件等,首先闡明“倭寇”的概念,再讓學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嚴重的原因,指導學生觀看《戚家軍抗倭形勢圖》,以對倭寇的騷擾范圍之廣、危害之深有一個形象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出示有關材料,啟發學生思考: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造成了什么嚴重的后果?明確了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就為正確認識戚繼光的抗倭斗爭,以及更好地評價抗倭斗爭的性質做好了鋪墊。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學生閱讀教材第74頁的相關內容及“相關史事”,指出葡萄牙攫取我國澳門居住權的概況。 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借地晾曬貨物,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本課小結(思維導圖)鞏固練習 1、隨同鄭和遠航的費信在《星槎勝覽》中這樣描述一個國家:“木骨都束國,自小葛蘭(印度的魁郎)順風二十晝夜可至。其國瀕海,堆石為城,壘石為屋四五層。”這則材料說明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了哪里?( D ) A.印度西海岸 B.美洲東海岸 C.非洲西海岸 D.非洲東海岸 2、鄭和能夠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條件是( A ) A.明朝國力雄厚 B.船隊配有完整的航海圖和指南針 C.明朝航海技術十分先進 D.鄭和本人具有勇于開拓的精神 3、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擾鹽城,東臺人葛天民針對“倭刀”只宜近戰,難以遠攻的特點,組織家鄉民眾將長竹削成竹槍遠刺敵人,打敗倭寇。下列人物與葛天民有同樣貢獻的是( A ) A.戚繼光 B.鄭成功 C.鄭和 D.康熙帝 4、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詩句,并平定東南沿海倭患的是( D ) A.岳飛 B.鄭成功 C.文天祥 D.戚繼光 5、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的性質是 ( B ) A.侵略戰爭 B.反侵略戰爭 C.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D.非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6、鄭的船隊先后到過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下面國家中,他不曾去過的是( C ) A.馬來西亞 B.伊朗 C.葡萄牙 D.坦桑尼亞 7、民族融合是兩個對等的民族經過長期的共同性增長的基礎上融為一體,民族差別得以最終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遷移雜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學習共同發展.以下選項跟民族融合沒有關系的是( C)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 C.戚繼光抗倭 D.回族的產生 8、在下列歷史場景的敘述中,你認為與事實相符合的一項是( C ) A.西漢時,大臣們用“蔡侯紙”上書漢武帝要求施行“推恩令” B.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用火槍、火炮打敗了曹軍 C.戚繼光在臺州九戰九捷打敗倭寇 D.唐朝時有人用活字排版印刷《論語》教學總結 明朝前期,我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頻繁,屬于友好往來。明朝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后兩者表現為沖突與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末期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教材習題 1.P73《凱歌》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上報一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戚少保年譜耆編》 想一想:這首軍歌表現了怎樣的戰斗意志? 這首軍歌說明戚家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能征善戰,上下團結,作戰力強;表達了戚家軍同仇敵愾、不除倭患誓不罷休的決心。因此,這首軍歌表現了戚家軍面對侵略者誓死捍衛國家安全以及面對困難毫不退縮的堅強意志。 2.P74為什么說抗倭戰爭是反侵略戰爭? 明中期海防松弛,倭寇對中國沿海的武裝搶劫猖獗。所到之處,倭寇殺居民,劫財貨,無惡不作,威脅到沿海地區民眾生命財產和國家安全。因此,戚繼光等人領導的抗倭斗爭,是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是一場反侵略戰爭, 3.P75想一想,為什么用“三寶”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樣的歷史信息? 用“三寶”命名,表明當地人民對鄭和充滿了愛戴和敬意。其中所含的歷史信息是:說明鄭和的船隊到過這些地方;鄭和的遠航增進了中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 4.P75 戚繼光的詩文集《止止堂集》。下面是其中一些詩句:“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說一說:這些詩句抒發了戚繼光怎樣的情懷和抱負? 抒發了戚繼光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愛國情懷。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教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