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課件(35張PPT)+教案+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課件(35張PPT)+教案+學案

資源簡介

學案
第四單元: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班級 姓名
【要求】
課前預覽教材,完成基礎知識的梳理
查閱如下概念:歐洲中世紀、分封制、宗教改革、民族國家、英法百年戰爭、國際法;
重點思考問題:①在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中,王權扮演了什么角色。②國際法的問世與民族國家的關系。③國際法演變呈現的特點。
通過材料分析,完成課堂探究部分。
如在課上學習時存有疑問,可留痕于課后總結一欄。
【知識梳理】
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
(一)王權加強推動民族國家形成
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遭到削弱, 得到加強。此后的 運動,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各國的世俗權力也得到強化, 和 認同觀念日益顯現。
1534年,英國頒布 ,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路易十四( 1638—1715)統治時期,法國王權達到頂峰。
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這一時期,國王往往就是國家,國家的版圖常常因為國王的婚姻或繼承關系發生改變。
(二)民族語言形成推動民族國家形成
隨著基督教勢力的衰弱和民族認同觀念的興起,英、法等國民族語言的地位逐漸上升。
13世紀,以 為基礎形成的英語出現在英國官方文件中,英語開始逐漸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16世紀,法國國王簽署敕令,規定法國的法律文件必須用以 為主形成的法語撰寫,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
(三)法國大革命推動民族國家形成
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不僅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還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 的忠誠,各國紛紛鼓勵和組織對愛國人士的崇拜,出現了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國家在人們的意識中越來越重要。
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轉變為 。這些民族國家有由單一族群組成的,更多則是由多個族群組成。民族國家主權獨立,人民有共同的價值、歷史、文化、語言或體制。
二、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
(一)國際法形成的背景:隨著 的出現和 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關系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
(二)荷蘭人格老秀斯在1625年岀版的 一書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三)1648年, 簽訂,結束了長達30年的歐洲混戰,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奠定了近代歐洲國際關系的基礎。
它開創了用國際會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
(四)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派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在此基礎上, 逐漸建立起來。
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
(五)1815年,歐洲各國在維也納會議(協商打敗拿破侖的戰后事宜)及此后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維護和平的國際關系體系,即 。
在維也納體系下,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國際社會還簽訂了許多國際公約,制定了一系列戰爭法規,試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三、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
(一)兩次大戰期間
背景: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了 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
內容:戰后,戰勝國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 。此后,各國還簽訂了非戰公約。
評價:但是,國聯被英國和法國控制,沒有美國, 蘇聯也很晚加入,國聯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它又規定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國際法難以實施。
(二)第二次世界后
表現:1945年6月,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 。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力量,確定了 “大國一致”原則, 。
國際法院也在荷蘭海牙成立, 。
新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也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
在此期間, ,在裁軍、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擴散、國際人權、國際環境、海洋、外層空間等方面,頒布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
評價:對世界和平與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但是,國際法的實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國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采取制裁或戰爭,嚴重威脅著國際和平。
【課堂探究】
1.材料:在這種普遍的混亂狀態中,王權是進步的因素,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王權在混亂中代表著秩序,代表著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與分裂成叛亂的各附庸國的狀態對抗。在封建主義表層下形成著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傾向王權,正向王權傾向著它們一樣。
——恩格斯《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
思考:強大的王權在民族國家形成中的作用?
2.材料: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啟蒙思想家們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統的民族主義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毫不考慮民族和國家的利益,剝奪了民眾的自由和平等,否認君主是民族和國家的象任,也否認王朝國家是自己的祖國,發出了“專制之下無祖國”呼聲,指出只有當臣民成為公民,成為國家的成員,民族共同體才會存在,祖國才會存在。在啟蒙思想指導下,法國大革命爆發。由于等級制度和專制制度被摧毀,宣布了主權在民,人人平等,國家成為大家共同擁有的祖國,“等級和階級都不復存在,全體法國人組成了法蘭西民族”。
——楊寧一《世界歷史視野中民族主義》
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法國大革命在近代民族主義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3.材料:自大航海時代起,由于航海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各國之間的交往日漸頻繁。隨著這種國與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無論是政府間的往來還是民間的跨境貿易往來,以及對跨境流動的自然人的管理,都開始成為各國重點關注的領域。
——謝浩然《再論國際法的起源和發展》
材料:1530年以后,歐洲進人所謂“宗教戰爭”時代。這種以軍政革命為誘因而爆發的戰爭成為早期近代歐洲國際政治的核心,各國新興君主為廣開財源以宗教信仰為借口對土地和黃金等財富展開激烈爭奪。
——陶永新《從萬民法到國際法》
思考:根據以上兩則材料,說明國際法產生的背景。
【課后總結】
我的收獲:
2.我的疑惑:
PAGE(共35張PPT)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

國際法的發展
第11課
11
本課目錄
一.民族國家的形成
1.………………專制王權國家
2.………………近代民族國家
二.國際法的發展
1.………國際法的緣起及演變
2.…………近代中國與國際法
3.…………國際法的歷史作用
4.…………國際法遭遇的挑戰
11
分封制形勢圖
孱弱的等級制王權
封臣封君關系締結儀式
▲試比較歐洲中世紀分封制與中國西周分封制的異同。
民族國家1.0版本:專制王權國家
中世紀的二元制結構——王權&教權
封君:大土地所有者。
封臣:獲得土地,對封君效忠,承擔義務。
特征:各級封建主依次從屬,每個封主只能直接管轄自己的封臣,不能管轄封臣的封臣,即所謂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影響:國王只是名義上的全國最高土地所有者,實際權力有限,整個社會處于政治分裂和權力分散中。
11
洗禮、圣餐禮、接受禮、懺悔禮等,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否則即為異端。基督徒從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教會的指導,甚至國王的加冕,也需獲得教會的認可。拉丁文是教會欽定的神圣語言,是歐洲唯一的書面語言。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與亨利四世產生矛盾,教皇決定革除亨利四世教籍,解除臣民對他的誓約。亨利四世被迫帶著他的妻子和孩子來到諾莎城堡,懇請教皇接見和原諒。
教會控制意識形態,影響力超越疆界,普世的而非民族的基督教世界一統天下。
國王接受加冕
主交給彼得治理的不僅是整個教會,而是整個世界。
——英諾森三世
民族國家1.0版本:專制王權國家
中世紀的二元制結構——王權&教權
卡諾莎覲見
材料:在中世紀的西歐,假如你問一個人的身份,他會首先告訴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個地區的居民,比如盧瓦爾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倫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蘭人、法蘭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余建華《民族主義歷史遺產與時代風云的交匯》
11
材料: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了統一的基督教世界,民眾毫無民族情感而言,他們的忠誠要么是對封建領主,要么是對基督教的。
——摘編自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
國家觀念、民族意識淡薄
封建制度導致了國家分裂割據
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蓋了民族特性
中世紀的二元制結構——王權&教權
民族國家1.0版本:專制王權國家
11
城市作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如同四處開放的花朵。“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營造一個有利于城市經濟發展的環境,城市市民階層必須展開反對封建貴族的斗爭。這一點與封建王權打擊割據勢力、加強集權的努力不謀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權與城市的命運系在了一起。”(李堃)
1455年至1485年,英國金雀花王朝的兩個分支蘭開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和約克王朝(House of York)之間發生內戰,在這場戰爭中,兩大家族同歸于盡,大批封建舊貴族在互相殘殺中或陣亡或被處決。如恩格斯所說“英國由于玫瑰戰爭消滅了上層貴族而統一起來了?!?br/>薔薇之戰
中世紀的城市
1.內戰削弱貴族勢力,客觀上有利于加強王權
2.城市的發展,需要強大王權的保護
民族國家1.0版本:專制王權國家
王權不斷加強
11
馬丁·路德翻譯的德文版《圣經》
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掀起了反羅馬教會神權統治的宗教改革運動。
1、"因信稱義"。
2、信仰的唯一依據是《圣經》。
3、簡化宗教儀式。
4、王權高于教權。
5、建立本民族教會。
3.教會權威大大下降,基督教世界分裂,世俗王權乘勢而起。
民族國家1.0版本:專制王權國家
王權不斷加強
11
英王亨利八世因離婚案與羅馬教廷鬧翻,在議會的支持下,他宣布脫離教皇管轄。1534年,英國頒布《至尊法案》,規定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建立民族教會——英國國教。至此,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王權與教權合一,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
英王亨利八世
法王路易十四
朕即國家
嚴厲鎮壓反叛貴族;建造凡爾賽宮,把各地大貴族宣召進宮,侍奉王室。向各省派駐"司法、警察和財政監督官",整頓軍備,擴充兵源,把各省軍隊的調度權控制在中央手里;要求全體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推行重商主義。
結果:專制王權紛紛建立
民族國家1.0版本:專制王權國家
王權不斷加強
11
材料:在這種普遍的混亂狀態中,王權是進步的因素,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王權在混亂中代表著秩序,代表著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與分裂成叛亂的各附庸國的狀態對抗。在封建主義表層下形成著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傾向王權,正向王權傾向著它們一樣。
——恩格斯《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
▲思考:強大的王權在民族國家形成中的作用?
結束封建割據,維護國家統一
是新興城市(經濟)的保護者
是早期民族國家的象征和情感紐帶
我的國王我的國
王權不斷加強
民族國家1.0版本:專制王權國家
11
材料:1525年馬丁·路德的德語版《圣經》出版之后,德文《圣經》廣泛傳播于西歐,1541年瑞典語《圣經》出版。1550年丹麥語《圣經》出版,1584年斯洛文尼亞語《圣經》
版。法國、英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瑞士、丹麥等國在16世紀都出現了自己民族語的《圣經》譯本。
——張潔穎《從翻譯角度看宗教改革和語言革命》
▲13世紀,以倫敦方言為基礎形成的英語出現在英國官方文件中,英語開始逐漸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
▲1539年,法蘭西斯一世下令國家法律文件使用以巴黎為主形成的法語撰寫,不得使用教會慣用的拉丁文。
作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語言得到推廣普及,使宗教共同體影響削弱,民族共同體地位上升。
ABCDEF
莎士比亞
我對現代英語的影響和貢獻很大哦
民族語言的隱性作用
民族國家1.0版本:專制王權國家
11
材料:為國捐軀是一種奉獻和犧牲,如果國家受到滅亡或被占領的威脅,那么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每一種災難都有可能降臨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夠拯救法蘭西”。
——陳文?!斗▏贰?br/>民族國家2.0版本:近代民族國家
法國的民族英雄:圣女貞德
英法百年戰爭從1337-1453年,持續了100多年,法國民族英雄貞德姑娘勇敢地捍衛民族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喚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識,振奮了民族精神。最終擊退英國,不僅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而且還使法國人民團結起來,民族感情迅速增強。
為國王而戰
為國家而戰
民族戰爭的激勵
材料: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啟蒙思想家們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統的民族主義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毫不考慮民族和國家的利益,剝奪了民眾的自由和平等,否認君主是民族和國家的象任,也否認王朝國家是自己的祖國,發出了“專制之下無祖國”呼聲,指出只有當臣民成為公民,成為國家的成員,民族共同體才會存在,祖國才會存在。在啟蒙思想指導下,法國大革命爆發。由于等級制度和專制制度被摧毀,宣布了主權在民,人人平等,國家成為大家共同擁有的祖國,“等級和階級都不復存在,全體法國人組成了法蘭西民族”。
——楊寧一《世界歷史視野中民族主義》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法國大革命對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作用。
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不僅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也
促進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超過對國王的忠誠,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轉變為民族國家。
民族國家2.0版本:近代民族國家
民族國家:指由單一民族或多民族組成的、主權獨立、有確定的領土疆域、統一的國內市場和國民經濟、全民族通用的語言和國民的文化認同等的國家形態。
進步思想的醒悟
11
軍樂整合了在所有分散的心中跳動著的對祖國的愛;思念阿爾薩斯——洛林,但從沒有說出口的年輕糕點師傅和老先生們,通過軍樂集合起來!
——克洛德·德彪西
法國大革命爆發后,反法同盟軍隊侵入法國。法國人民群情激憤,紛紛組織義勇軍開赴前線。義勇軍高唱著一支進行曲奔向巴黎,這就是《馬賽曲》,它激勵著法國人民保衛國家的斗志。
民族國家2.0版本:近代民族國家
7月14日為國慶節
藍、白、紅三色旗為國旗
《馬賽曲》為國歌
《馬賽曲》曲譜
軟文化的熏陶
11
想想:中國有哪些國家節日?
▲國慶節、建軍節、抗戰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
想想:中國有哪些增強國家觀念的法規條例?
▲《國旗法》、《國歌法》、《人民幣法》、《反分裂國家法》等。
家國天下
家是小的國
國是大的家
有國才有家
家和國更強
民族國家2.0版本:近代民族國家
軟文化的熏陶
11
我的國家我的國
專制王權國家轉變為民族國家
國王 —— 國家
臣民 —— 公民
專制 —— 民主
個人 —— 民族
民族國家2.0版本:近代民族國家
材料:1793年,一位年輕的雅各賓派士兵給他的母親的信中寫道:當祖國召喚我們去保衛她時我們應該沖到她跟前就像我會沖向一頓美餐一樣。我們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屬于我們。所有一切都屬于民族,屬于祖國。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主權就是超越于一切公民與屬民之上的不受任何限制之最高權力”。
——讓·博丹
[思維碰撞]
材料: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顧炎武《日知錄》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你怎樣看待顧炎武的天下觀?
顧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明朝滅亡后,顧炎武誓不損節,不為清朝服務,參加抗清復明活動。
強調仁義道德
具有樸素的民族意識成分
從文化視角區分國與天下
未能跳出夷夏之辨的概念范疇
材料:自鴉片戰爭以來,“亡國滅種”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國家認同不斷被摧毀,這極大地引發了人們的思考。梁啟超認為,“夫所謂……元、明、清者,則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產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也”,只有建立一個君主立憲的民族國家,并致力于開啟、培養國民與此相應的國家認同感,中國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國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國在“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情況下,建立起一個現代民族國家“殆不可以須臾緩”。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一再強調“今日中華民國成立,滿、漢、蒙古、回、藏五族合為一體”,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權利,亦當盡共和之義務”。
——暨愛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國民族國家的認同建構》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特點以及意義。
[思維碰撞]
特點:與救亡圖存相結合;反專
制、求民主成為價值追求;通過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設現代民族國家。
意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民族、
民主意識覺醒;推動了民主革命進程;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維護國家統一。
International Law
11
國際法:“即國際社會之法,或者是在國家之間的相互交往關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習慣和條約規則。簡單說來,是有關國家之間的法律,是調節兩個以上國家之間相互關系、有一定均束力的法律系統。
——牛津法律大辭典
▲思考:從概念來看,國際法具有哪些特征?
適用主體是國家。
它是各國通過協議共同制定的。
具有一定約束力。
國際法的緣起及演變
International Law
11
——許二斌《中世紀歐洲戰爭起因類型計量分析》
國際法的緣起及演變
材料:自大航海時代起,由于航海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各國之間的交往日漸頻繁。隨著這種國與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無論是政府間的往來還是民間的跨境貿易往來,以及對跨境流動的自然人的管理,都開始成為各國重點關注的領域。
——謝浩然《再論國際法的起源和發展》
材料:1530年以后,歐洲進人所謂“宗教戰爭”時代。這種以軍政革命為誘因而爆發的戰爭成為早期近代歐洲國際政治的核心,各國新興君主為廣開財源以宗教信仰為借口對土地和黃金等財富展開激烈爭奪。
——陶永新《從萬民法到國際法》
世界需要秩序,時代呼喚理性
必要性
民族國家紛紛建立
國家間交往頻繁
戰爭等國家間沖突增多
International Law
11
國際法的緣起及演變
1625年,格老秀斯出版《 戰爭與和平法》一書,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材料:根據一般規則:本人是處理自己事務的最佳裁斷者,因而擁有發動戰爭之權力的人,乃是唯一擁有締結和約之權力的人。由此推導,公戰能夠由各方主權者單獨發動,在王權政制下的這種權力理所當然屬于君主 。
——格老秀斯 《 戰爭與和平法》
▲這段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
International Law
11
國際法的緣起及演變
這一條約確認了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兩大原則,開創了用國際會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
1
2
1625年,格老秀斯出版《 戰爭與和平法》一書,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確立了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
International Law
11
國際法的緣起及演變
17世紀,歐洲各國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在此基礎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
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
1
2
3
外交人員享有人身和名譽不可侵犯、司法管轄豁免、捐稅和勞務豁免等特權。
1625年,格老秀斯出版《 戰爭與和平法》一書,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確立了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
International Law
11
國際法的緣起及演變
1815年,維也納會議召開,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維護和平的國際關系體系。
在維也納體系下,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 、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
1
2
3
4
1625年,格老秀斯出版《 戰爭與和平法》一書,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確立了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
17世紀,歐洲各國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在此基礎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
International Law
11
國際法的緣起及演變
但是,國聯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而一些國家也沒有遵守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的非戰公約原則。國際安全形勢仍然嚴峻。
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成立國際聯盟,此后,各國還簽訂了非戰公約。
非戰公約簽署現場
5
6
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
International Law
11
國際法的緣起及演變
二戰后,《聯合國憲章》締結,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集體安全機制進一步完善。
5
6
7
中國代表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
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
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成立國際聯盟,此后,各國還簽訂了非戰公約。
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解決地區沖突方面,在協調國際經濟關系,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科學、文化的合作與交流方面,都發揮著相當積極的作用。
中國代表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
International Law
11
國際法的緣起及演變
國際司法制度得到發展,成立國際法院;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國際法領域擴大。
5
6
7
8
海牙國際法庭
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
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成立國際聯盟,此后,各國還簽訂了非戰公約。
二戰后,《聯合國憲章》締結,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集體安全機制進一步完善。
屬聯合國六大主要機構之一和最主要的司法機關,是主權國家政府間的民事司法裁判機構,如1994 年,國際法庭經過審議,裁決利比亞與乍得有爭議的地帶屬于乍得,從法律上結束了持續了 22 年之久的邊境糾紛。
海牙國際法庭
International Law
11
國際法的緣起及演變
5
6
7
8
1953年,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
9
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
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成立國際聯盟,此后,各國還簽訂了非戰公約。
二戰后,《聯合國憲章》締結,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集體安全機制進一步完善。
國際司法制度得到發展,成立國際法院;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國際法領域擴大。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生動反映了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并賦予這些宗旨和原則以可見、可行、可依循的內涵。既代表了亞洲國家對國際關系的新期待,也體現了各國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國際法治精神。
International Law
11
國際法基本原則為各國接受,民族自決、互不干涉內政等載入國際文件
國際法的緣起及演變
國際法主體大大增加
1
國際法內容不斷充實
2
國國際法形成較完整體系
3
隨著世界局勢和國際關系的發展,國際法也與時俱進
過去適用少數歐洲國家到聯合國成員國都是國際法主體
過去主要涉及戰爭、和平到國際人權、外層空間、跨國犯罪等各領域
升級啦
國國際法國家本位觀淡化
4
各行為主體把關系全人類和平與安全、生存與發展等共同利益置于首要地位
11
【自閉狀態下的荒唐】
材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詩經》
材料:清朝管理周邊國家、地區的機構有理藩院和禮部。理藩院管理落屬如蒙古諸部、西藏、青海、廓爾喀等國;禮部則管理屬國——朝鮮、緬甸、琉球等國。這些國家和地區與中國親疏遠近不同,于禮同為屬國,即所謂“親疏略判,于禮同為屬也?!鼻《觊_始實行全面海禁,中國開始了所謂的“閉關鎖國”。此時沒有對外交往,更何談國際法。
——李露雅《國際法源流》
為人熟知的馬嘎爾尼使華事件
有皇朝無外交
有天下無世界
有貢使無使節
有大清律無國際法
近代中國與國際法
11
林則徐赴粵禁煙期間,深知““籌夷務必知夷情,知其虛實,始可草定控制之方””,組織人力編成我國第一部簡介西方國際法的中文譯著:《各國律例》,目的在于“為以夷攻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
1839年7月7日,英國水手在尖沙咀行兇,打死中國人林維喜。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藏匿兇手,拒不交出,林則徐查明案情,仔細察核國際律例,確信“殺人償命,中外所同”,要求英方交出兇手,林則徐嚴正指出,國際間“向有定制,如赴何國貿易,即照何國法度,其例甚為明白”。林則徐依據國際法精神,駁得義律理屈詞窮,狼狽不堪,處境被動。
先行者——林則徐
【正視世界的早期實踐】
近代中國與國際法
11
材料:咸豐帝諭軍機大臣說“如欲親遞國書,必須按照中國禮節,拜跪如儀,方可允行?!毕特S帝又把風行了幾千年的跪拜禮制抬了出來。為了維護這種體制,他表示“設該夷固執前說,不知悔悟,惟有與之決戰?!?br/>——徐立亭:《咸豐、同治帝》,吉林出版社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巴夏禮代表聯軍入京談判被扣押,當時被扣押的有英國翻譯洛奇以及隨員26名,法國人13名。
材料:怡親王載垣上奏咸豐帝說:“該夷巴夏禮善能用兵,各夷均聽其指使,現已就擒,該夷兵心必亂,乘此剿辦,諒可必操勝算?!?br/>——劉華明等著: 《慈溪全傳》,印刷工業出版社
咸豐帝(1851—1861)在位
巴夏禮
扣押外交人員!
【自閉狀態下的荒唐】
近代中國與國際法
11
1861年,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辦理外交事務,恭親王奕 為首任大臣。該機構的設置是舊式外交體制應對外來挑戰的反應,也表明中國在外交上逐步與國際接軌。
丁韙良
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將《國際法原理》一書翻譯成中文,名為《萬國公法》,清政府撥款將其刊印發行,這是清政府對源自西方的國際法的正式認可。
1876年,郭嵩燾率隨員出使英國,在倫敦設立使館,他也成為中國首位駐外使節。郭嵩燾留心英國的政治體制、教育和科學狀況;建議在華僑集中的各埠設領事以護民,得到清廷贊賞。
郭嵩燾
近代外交的失當與嘗試,正是中國艱難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寫照。
【正視世界的早期實踐】
近代中國與國際法
11
國際法的歷史作用
材料:野戰醫院和軍醫院應被承認是中立的。只要這類醫院內有任何病員或傷員,它們就應受到交戰各方的保護和尊重 。
——《紅十字公約》
材料:締約各國,為增進國際合作并保持其和平與安全起見,特允承受不從事戰爭之義務,維持各國間公開、公正 、榮譽之邦交,嚴格遵守國際公法之規定,以為今后各國政府間行為之規范,在有組織之民族間彼此關系中維持正義并恪遵條約上之一切義務……
——《國際聯盟盟約》
▲閱讀上述材料,探討國際法的歷史作用。
材料:一、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并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體辦法,以防止且消除對于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
——《聯合國憲章》
國際法將國家間權利與義務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
由各國予以遵守,有利于防止戰爭與沖突,保障和平與發展,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國際秩序,促進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
11
國際法遭遇的挑戰
強權政治、霸凌行徑、雙重標準、單邊主義等仍在作祟,各國應凝聚共識、攜手合作,堅守國際法維護公平正義、促進和平發展的核心價值,建立以聯合國為中心、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
1967年,光華寮案發生,1982年,日本大阪高等法院在中日已建交的情況下,稱臺灣當局為"被承認的事實上的政府"。
1983年底到1984年初,美國在尼加拉瓜的數個港口布雷,嚴重威脅航行安全。
1987年,美國參議院通過“西藏問題”修正案。
1994年,盧旺達胡圖族對圖西族實行種族大屠殺,共造成約100萬人死亡。
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越過聯合國發動科索沃戰爭。
2001年,美國宣布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
2015年,菲律賓無視中國對南海的主權,發起南海仲裁案
2017年——至今,美國退出《巴黎協定》、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世衛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移民協議。
…… ……
11
本課小結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
國際法的發展
民族國家的形成
專制王權國家
近代民族國家
國際法
國際法的緣起及演變
國際法遭遇的挑戰
國際法的歷史作用
近代中國與國際法
——為什么擁戴國王?
——為什么拋棄國王?
必要性《第11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教學設計
教學背景分析
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選自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采取專題史方式,旨在讓學生在掌握必修的基礎上,從政治學角度加深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認識。其內容依照時間線性發展進行表述,呈現了中外歷史上多方面的重要內容,引領學生對中外歷史有更加全面的認識。第四單元主題為“民放關系與國家關系”,第11課為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該課涉及主要內容有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國際法的形成與發展等,按照時空順序呈現。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了解規范國家與國家之間交往的國際法的逐漸成熟。形成初步的國際交往的準則常識,提升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和國際交往的法制精神,進而增強規則意識、法制意識。學生情況分析雖然初中開設了歷史課程,但由于考試形式和分值的比例,導致學生歷史知識的儲備和學習方法欠缺,直接給高中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對民族國家、國際法等概念并不熟悉,這部分知識距離學生的生活和認知較遙遠,在學習中不易產生共鳴,因此要通過鮮活的歷史情境與話題來激活學生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給他們歷史學習的方法和規律指導。經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史料研習的學習方法,且進入高中以來,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多角度、深層次探究西方民族國家形成與國際法發展這一課題具備了基礎。
教學目標
總體目標: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情況以及國際法的發展。能通過史料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形成的背景(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能通過文字、圖片、史料等資料,認識國際法和特點(素養目標:史料實證)。能通過史料研習,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原因,使學生了解到民族意識的覺醒是與這個國家的民族災難或者歷史傳統密不可分,正是基于這樣的狀況才更激發了本民族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培養學生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能通過國際法的產生和發展的學習,使學生體會到法制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而國際法的產生發展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醒悟和需要,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國際事務勢不可擋,中國恪守國際法精神和準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素養目標:家國情懷)。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和國際法的發展教學難點國際法的演變、特點和作用
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
(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史料教學法、閱讀指導法
板書設計
第11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一.民族國家的形成1.專制王權國家2.近代民族國家二.國際法的發展1.國際法的緣起及演變2.近代中國與國際法3.國際法的歷史作用4.國際法遭遇的挑戰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教師:民族國家的出現標志著現代化的起點。民族國家是現代化的載體,沒有它,現代化是無從談起的?,F代化都是以民族為單位發動的,各民族都追求自己的現代化。 聽講、思考。 通過教師講解,引領學生進入本課學習主題。
一.民族國家的形成 民族國家設問1: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產生之前,西歐是什么樣子呢?(展示材料,歸納答案)。基督神權超越疆界,各地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都附屬于羅馬教皇的權威。分封制導致“只知有領主不知國王何許人也”的情況很普遍,更沒有國家的概念。設問2:西歐專制王權是如何形成的?對民族國家形成有何作用?(展示材料,歸納答案)專制王權成為民族力量的化身,也成為國家實力的象征,在提升本民族經濟和政治實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專制王權國家被視為民族國家的起點。設問3:為什么說宗教改革對民族國家形成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展示材料,歸納答案)擺脫了天主教會勢力,強大的王權保證了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設問4:請同學們根據教材,概括什么是民族國家,其基本特征是什么?近代民族國家指由單一民族或多民族組成的,主權獨立,有確定的領土疆域,統一的國內市場和國民經濟,全民族通用的語言和國民的文化認同等的國家形態。設問5:出示材料,探究問題:正確區分民族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開發性探究問題,學生可各抒己見,由教師進行點評)。 回憶初中中世紀歐洲的相關史實。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 引領點撥學生掌握民族意識逐漸覺醒的原因以及民族意識的含義。培養學生利用教材,充分提取有效信息的史料研讀能力。
二.國際法的發展 國際法國際法的發展概況,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內容梳理不難,由學生自學掌握,并根據自己特點,利用不同的形式,做好知識落實。教師過渡:隨著民族國家的出現和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關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國際法也就應運而生了。1.結合材料與教材,教師提問如何理解“國際法形成于歐洲,形成于近代”?古羅馬自然法精神的歷史淵源。歐洲三十年戰爭后眾多民族與主權國家的建立。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各國的聯系與交往。文藝復興等思想運動打破了神學觀念。格老秀斯提出國家主權學說,奠定國際法的基礎。2.以時間為序自主梳理國際法發展的脈絡,并以表格的方式呈現出來。3.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探討國際法的發展對世界歷史的影響。4.結合時事,指出國際法的局限性和遭遇的挑戰。中國與國際法選取近代以來的一個歷史時段,用馬嘎爾尼使華、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總理衙門等史實,說明中國由自閉到逐漸適用國際法,融入國際社會。 聽講、領會。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歸納答案。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完善表格。感悟,思考。 點出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關系,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歸納總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家國情懷和世界意識。
課堂小結 以 在對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產生原因和表現的學習中,使學生 領會到 國際法的產生是因為主權國家的出現和國家主權 意識的加 增強,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關系來處理國家之間 的關系,減 減少武力沖突,同時伴隨著國際交往和聯系的 增加,近代外交制度也隨之產生。
教學反思
PAGE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桥区| 吴桥县| 庄河市| 垣曲县| 永福县| 汝州市| 改则县| 西峡县| 临沂市| 高平市| 同德县| 苍山县| 阜宁县| 长顺县| 三明市| 遵义县| 平山县| 晋江市| 同仁县| 喀喇| 柏乡县| 永康市| 浏阳市| 新津县| 浦县| 赣州市| 晋江市| 平度市| 正镶白旗| 宜兴市| 巴里| 长沙市| 中方县| 集贤县| 静宁县| 鸡西市| 株洲县| 资阳市| 沧源| 土默特左旗| 清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