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I: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教學理念】歷史課程是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歷史教育成為形成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所屬的單元主題是《政治體制》,以權力分配、機構設置和運行為主的政治體制,規定了國家制度的基本框架。中國從先秦到清初的政治制度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基本都有所涉及,本課的重要教學內容應該主要是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線索及其原因,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來抽象評判。【學情分析】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如世襲制、內外服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行省制、內閣制、軍機處等,學生在初中和高一年級都有學習過,但只是停留在表面,至于演變的線索和變化的原因,還需引導學生對上層建筑的各領域的實質進行深入分析,認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性。此外,政治制度比較抽象,應盡量采用形象生動的方式進行講解。【教學目標】1.運用時空定位,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政治形勢,認識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2.通過史料分析,理解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及其獨特性,探明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和作用,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和唯物史觀。3.在辯證分析某一制度的創新之處和存在的缺陷的同時,還要注意其對政治文明演進的影響力,增強學生對當今中國制度建設與發展的自信心和責任感。【教學重難點】重點: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前后的巨大變化;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難點: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特點、成因及其影響。【教學方法】時空定位,史論結合,辯證分析【教學設計思路】本課共有三個子目,分別是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建立、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其中前兩個子目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引導得出這兩個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重點放在每個子目中的“君主專制政治體制(君權與相權)的演變”,通過對不同時期宰相制度變化的梳理,深入探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其影響,最終得出“人可‘和’,權不可‘諧’”的結論,從而認識國家治理體系和漢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性。【教學過程】視頻導入:鼎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即使戰國之后有所弱化,但其承載的華夏之禮,卻延綿至今,融入每個中國人的精神血脈。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奠基(一)自主學習任務一:(回顧高一所學內容)1.夏朝王位繼承制的變化及其影響2.商朝內外服制的特點3.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實行原因、特點及其評價4.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狀況(二)政治智慧分封制:解決權力分配問題,從此天下歸周。國家從血緣部落到天下共主。宗法制:解決權力繼承問題,從此天下歸宗。王權從多子到一子。禮樂制:解決權力認同問題,從此天下歸心。統治秩序制度化、和諧化。君權特點:君權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權有制約作用;國家遇到重大問題國君要征求國人意見;國人可以通過輿論影響朝政。二、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建立(一)自主學習任務二:(回顧舊知)1.皇帝制度的特點2.三公九卿的職責3.郡縣制的特點及其作用4.文書制度的認識(補充材料)有事請毆(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羈)請。——《睡虎地秦墓竹簡·內史雜》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脣(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 《睡虎地秦墓竹簡·行書律》“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東漢王充《論衡》(1)條件:①郡縣制的推行;②秦統一后,統一車軌,修馳道,形成以咸陽為中心的交通網發達;③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④秦朝以法治國,文書行政管理制度嚴密。(2)特點:①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行政;②建立了以郵驛為中心的文書傳遞系統;③秦朝文書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閱大量文書。(3)影響: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③為漢承秦制提供條件,較高史料價值。(二)政治智慧“大一統”由此而構成了從外到內的 “向中看齊” 與自下而上的 “向上集中”,一個權威衍生出穩定的秩序,國家治理的內聚力、穩定性由此而生。過渡:概念解析“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一)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1.表現2.特點:①二級制和三級制是主體,沿襲變革是變遷的主線;②州的地位由高到低,縣最穩定,下穩上動是層級變化的特征;③中央集權是推動地方行政層級變化的主要因素。過渡:在中國古代中央行政體制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地方行政體制也應中央集權的強弱和國家治理的需要處在不斷的調整之中。調整漢初:“郡國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制度唐朝:設置節度使的目的及其后果宋朝: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監督知州;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編選禁軍等元朝:行省設置的原因、與郡縣制的比較小結:歷代中央政府采取縱向分權、橫向分權等辦法加強中央集權。在對地方實行分級管理的過程中,構成了從上到下,由中央層層控制的嚴密的地方統治機構。規律:中央和地方之間權力之爭長期存在,相互影響;雙方權力此消彼長,在動態平衡中變化發展。通過變革與創新,中央對地方權力的分配趨于合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二)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1.自主學習任務三:回顧漢至清朝的中央政治制度,并簡述相權的變化。2.漢武帝削弱相權的舉措及其原因:頻繁換相——設中朝3.討論:皇帝能否隨心所欲?為什么?例一:唐玄宗712年稱帝,是年28歲;740年見到22歲的楊玉環,是年56歲;755年,安祿山反叛,是年71歲;756年倉皇棄京外逃,被逼縊死貴妃,是年72歲;762年病死,是年78歲。例二:明王朝的“斷頭政治”嘉靖帝為爭自己的父親之地位,與內閣嚴重不和,導致二十七年中只跟群臣們見過四次面,平均七年出席早朝一次,政務自然不能不荒廢。萬歷帝:試圖立寵妃之子,違反“立嫡立長”規則,與大臣們冷戰十多年。董仲舒特別提出以災異作為天意的表現,以災異來制約皇帝的行為。譬如,風調雨順之年是皇帝順應天意的表征,災異劇變則是皇帝行事有悖天意的預警。因此遇有災異,皇帝要避正殿、撤、減服,朝會不奏樂,甚至下詔罪己,傾聽百官意見,在政策措施上也要采取一些寬刑減賦之舉。這從漢時起,直到明清成為一種制度,這種制度是從天人感應之說派生而來的。這種制度也是皇帝制度的重要內容。這種制度在實踐中起著兩個作用:一是在災異之年,人民生活困苦,或惶惶不安之時,可以借此緩和矛盾,安定人心。二是地主階級也企圖通過所謂的上天示警來為整個地主階級的利益而限制皇帝的權力。小結:“權勢不可以借人”“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王” ——《韓非子》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君與相的矛盾不斷調整。人可“和”,權是否可“諧”?錢穆先生說,政治制度是現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但無論如何變,一項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又是不變的,如何循其正常軌道而發展?【板書設計】【作業設計】繪制本課的思維導圖【教學反思】本節課的設計,更多傾向于傳統的授課模式。如果課時允許的話,我還想以某個朝代為例,從歷史的角度考慮具體的國情和當時的社會狀況,明了這一時期政治制度創立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并對之進行辯證分析,聯系現實。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