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10課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授課類型 新授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 預計課時 1課時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學習建議 學習要點:成吉思汗崛起;夏、金和南宋的滅亡;忽必烈建立元朝。 學習提示:理解游牧民族在古代戰爭中的優勢。教材內容 本課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與統一及其元朝的建立與統一。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出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建立與統一,一方面結束了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另一方面奠定了元明清500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基礎,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因此,本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元朝的統一把中國的版圖擴展到最大,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影響深遠。學情分析學生處于七年級階段,學史興趣較濃,思維活躍,發言積極,開始嘗試獨立思考問題。而月經過了半個學期的初中生活,已經具備來定的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利用這步,我在教學中適當安排了更加有利于培養這一能力的問題,以更加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教學目標1.了解蒙古的興起;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元朝的建立文天祥的抗元斗爭。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 2.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3. 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強大的政權。 教學重點:蒙古族的興起;元朝的建立。 教學難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積極作用。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閱讀法。 教法 討論法、材料分析法、講解法。課前準備1.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通讀本課內容。 2.老師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問題,并制作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二次備課導入新課 他本來是個文官,可為了反對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那時候,元朝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家,他聽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產,召募起3萬壯士,組成義軍,抗元救國。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寫下了有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變的決心。 思考:材料描述的人物是誰?講授新課 預習檢測 1. 1206年, 統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權(蒙古國),他被擁立為大汗,被尊稱為 。 2. 1227年蒙古滅 。1234年,蒙古滅金。金朝滅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 的局面形成。 3. 1271年, 改號為元,定都大都(北京)。 4. 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 年,消滅南宋殘部,實現統一。 元朝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 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合作學習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1.蒙古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動于大興安嶺北段,后來向西遷徙,進入草原地區。蒙古族善于騎射,逐水草而居,過著游牧的生活。12世紀時,蒙古草原上分布著許多部落,相互之間為爭奪人口、草場、水源、牲畜而頻繁發生戰爭,生靈涂炭。人們盼望草原統一起來,結束戰爭。 教師展示蒙古族的服飾、生活習俗等圖片,讓學生了解有關古代蒙古族的基本情況。 蒙古族各部的統一是由鐵木真完成的。年幼時的鐵木真,因父親在部落紛爭中離世,經歷了許多磨難,切身感悟到只有將草原上的各個部落統一起來,才能給草原帶來和平,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他率部多次征討,逐一打敗了草原上各個強大的勢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他被擁立為大汗,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和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應突出成吉思汗這個人物。通過講述鐵木真童年的經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鐵木真的堅強和機敏留下深刻印象。講述時可指導學生看《成吉思汗像》及《成吉思汗陵》照片,以加強感性印象。 提問:(1)你覺得鐵木真是一個怎樣的人?(堅強、機敏……) (2)結合P48《相關史事》的內容,了解成吉思汗對蒙古族的發展壯大所做的貢獻。 教師歸納:在蒙古各部互相混戰、蒙古高原處于四分五裂的時候,鐵木真順應人民的愿望和歷史發展的要求,以他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組織才能和堅強的性格,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經過多年戰爭,克服重重閑難,最終統一蒙古各部,并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政權,還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從而結束了蒙古高原長期混亂的局面,擺脫了金國的壓迫和奴役,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因此成吉思汗是我國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統一蒙古,為后來元朝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二)蒙古滅西夏與金 1.成吉思汗率領蒙古軍隊首先進攻西夏,西夏向金朝求援。由于西夏曾和金交惡,所以金朝皇帝拒絕支援西夏。在蒙古軍隊的進攻下,1227年西夏滅亡。 2.成吉思汗率軍進攻西夏時,在六盤山去世。他臨終前留下遺言,要借道宋境進攻金朝。此后,蒙古和南宋結盟,南北夾擊金朝。1234年,蒙古滅金。 3.金朝滅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的局面形成。蒙古軍隊南下進攻南宋,雙方之間的戰爭前后持續了 40多年。 這一節的內容,可簡單敘述,只要求學生記住西夏、金滅亡的時間與順序即可。 (三)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1.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1260年繼承了汗位。他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建立年號。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忽必烈要接受儒臣的建議“行漢法”? 教師歸納:實行的是重儒政策,這是由蒙古入主中原初期的形勢所決定的。因為仿效漢法改制有利于社會進步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也是為了鞏固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2.1276年,元軍攻入臨安,南宋滅亡。南宋大臣陸秀夫、文天祥等人繼續展開抗元斗爭。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 關于元朝的建立,過程應從簡。為使學生條理清晰,提高課堂效率,也可借助于地圖或多媒體課件講述元朝的建立及統一過程,并注意突出 兩件大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6年元滅南宋。 關于文天祥抗元,可指導學生閱讀《過零丁洋》及《正氣歌》(片段)。 在屏幕上顯示《文天祥像》,啟發學生思考:文天祥是怎樣的人?你能用材料證明他具有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嗎? (指導學生說出他們在課前找到的有關文天祥抗元的資料,比比誰說的最多、最準確。)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P50《知識拓展 文天祥》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重點指出兩句詩的意思,讓學生了解文天祥當時寫這首詩的心情和學習他的不畏強暴、堅貞不屈的崇高氣節。 提問:既然元朝的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而文天祥組織的抗元斗爭卻又受到后人的敬佩,這是為什么呢? 歸納:文天祥面對元軍的進攻,組織南宋軍民進行抵抗,保衛南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這是正義之舉;兵敗被俘后,囚禁大都,始終堅貞不屈,最后英勇就義,這是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名句的真實寫照,這種崇髙的氣節,已成為中華民族性格的象征。 3.元滅南宋,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本課小結(思維導圖)鞏固練習 1、有英國學者指出,在當今亞洲的男人中,有8億多男人其實只是11位父親的血裔,在這11位“父親”中有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成吉思汗所屬的民族為( B ) A.鮮卑族 B.蒙古族 C.滿族 D.藏族 2、蒙古統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被蒙古軍隊滅亡的政權有( B ) ①遼 ②金 ③西夏 ④南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下列史實發生在公元1234年的是( C ) A.蒙古建立 B.西夏滅亡 C.蒙古滅金 D.元朝建立 4、下列政權按滅亡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B ) ①金②西夏③南宋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5、蒙古史書中記載沒有逃避的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最終改變這種局面的是下列哪位歷史人物( C ) A.阿保機 B.阿骨打 C.鐵木真 D.忽必烈 6、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全國的王朝是( D) A.秦朝 B.北魏 C.北宋 D.元朝 7、下列歷史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A ) ①南宋滅亡 ②西夏滅亡 ③金朝滅亡 ④統一蒙古 A.④②③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教學總結 本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蒙古各部的統一、蒙古政權建立以及蒙古滅西夏和金,為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礎。元朝建立后,滅掉了南宋,實現了全國的統一,結束了唐末以來長期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政治局面。這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以文天祥為代表的抗元斗爭體現了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這種氣節和精神應該繼承和發揚。教材習題 1.P49想一想:忽必烈采納漢族儒臣的建議,推行中原地區的各種制度與文化,這對他完成統一大業有什么作用和影響? 一方面取得了漢族地主階級對元政權的認可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權封建化與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增強元朝軍隊實力,為元朝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 2.P50課后活動:這一描述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這一局面后來是怎樣改變的? 這一描述,反映了12世紀時蒙古草原上蒙古諸部互相征戰、社會動蕩不安的情景。這種戰爭給蒙古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他們渴望擺脫戰亂,結束分裂,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鐵木真即后來的成吉思汗,順應人民的愿望和歷史發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組織才能和堅強的性格,組建起一支強大的軍隊,經過多年的戰爭,實現了蒙古的統一,并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政權,結束了蒙古諸部互相混戰、社會動蕩不安的局面,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P50將下列事件按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 忽必烈繼承汗位4 南宋滅亡6 蒙古滅金3 元朝建立5 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1 西夏滅亡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