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教學目標1.掌握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時間、到達地區及意義等相關史實;2.知道戚繼光抗倭的基本史實,正確評價戚繼光;3.認識鄭和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學習戚繼光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重難點1.鄭和下西洋;2.戚繼光抗倭。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材料:16世紀,明朝所面臨的國際環境:第一,以葡萄牙為代表的西歐國家出于追求財富和傳播宗教的目的,在地理大發現的推動下來到了東亞,世界歷史開始由分散走向整體。第二,亞洲的日本國內動蕩,很多失去軍職的武士成為海盜,不斷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走私貿易和武裝搶奪。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明朝對外關系呈現出什么新的特點?二、鄭和下西洋1.前提:15世紀初,明朝經濟逐步繁榮,國力雄厚,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2.目的: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用中國貨物換取海外奇珍。3.概況(1)時間:1405—1433年。(2)次數:7次。(3)到達范圍: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4)裝載物品: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金銀貨幣等用于慷慨送禮,展現大國風度,發展友好關系;用于貿易,互通有無,互補互利。(5)雙方互動:明朝贈送物品,表達通好的意愿,與當地居民進行交易;船隊回國時,一些國家派使者隨行。4.評價:地位: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5.意義: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三、戚繼光抗倭1.背景(1)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國。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走私貿易和搶劫,被時人稱為“倭寇”;(2)明朝中期,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加劇,明朝國力減弱,海防松懈,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等棺互勾結,對中國沿海的武裝搶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壞,時稱“倭患”。2.概況(1)戚繼光整頓軍隊①目的:提高軍隊戰斗力,徹底打敗倭寇;②舉措:大力整頓軍隊,招募農民和礦工,進行嚴格訓練,操練新陣法;③結果:他統領的軍隊,由于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能征善戰,人稱“戚家軍”。(2)繼光抗擊倭寇:1561年,倭寇侵犯浙江。戚繼光率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浙東倭患;戚繼光與其他抗倭將領帶領軍民消滅福建、廣東兩地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3.評價: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四、重點歸納1.鄭和下西洋的前提條件(1)政治:國家統一,政治穩定;明成祖的支持,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能夠調動力量辦大事。(2)經濟:明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為遠洋航行提供了經濟上的支持。(3)科學技術①唐宋元朝以來,先進的航海技術和發達的造船技術的運用;②羅盤、火炮等的不斷發展,為大規模的遠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4)前朝基礎:元朝時,中國發達的遠洋貿易,為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礎。(5)其他:鄭和船隊上的海員、官兵、翻譯官等人的共同努力。2.全面認識鄭和下西洋的影響(1)積極方面①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政治、經濟以及綜合國力強盛的反映和標志。鄭和7次下西洋,作為和平的使者,宣揚國家之間的和睦相處理念,提高了明朝的威望和地位,顯示了明朝強大的國力。②鄭和下西洋,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不但是我國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規模最大的。③鄭和下西洋加強了我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使我國先進的文化得以傳播,同時也豐富了我國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識。另外,以鄭和下西洋為契機,更多的中國人來到南洋,為南洋的開發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消極方面:鄭和下西洋并沒有刺激中國手工業的發展,也沒有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國計民生作用不大。另外,鄭和下西洋造成了巨大的耗費,給人民增添了沉重的負擔,從長遠來看不利于社會的發展。五、隨堂演練1.泰國有“三寶塔寺”,馬來西亞有“三寶鎮”。現在的人們之所以懷念鄭和,是因為他曾( )。A.建立明朝,統一了全國B.抗擊倭寇,維護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安定C.7次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交流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2.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關于這一壯舉的歷史意義,說法正確的是( )。A.增強了明朝的綜合國力B.加強了明朝與亞非國家往來C.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D.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絕的狀態3.明朝政府為抵御倭寇,設立了很多“衛”“所”等軍事機構。在抗擊倭寇的戰斗中涌現出來的民族英雄是( )。A.周瑜 B.岳飛 C.戚繼光 D.文天祥4.下列關于明朝對外關系的歷史,陳述錯誤的一項是( )。A.明朝中期,倭寇開始騷擾我國沿海地區B.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C.鄭和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D.戚繼光抗倭過程中最著名的戰役是臺州大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