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授課類型 新授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 預計課時 1課時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學習建議 學習要點:吏治腐敗與社會動蕩;李自成推翻明朝;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學習提示:初步分析明朝滅亡的原因。教材內容 第17課《明朝的滅亡》,包括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三個部分。這三部分內容邏輯清晰,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由于政治腐敗,引發農民起義,與此同時滿洲興起從外部對明朝造成很大的壓力,最終在兩者的雙重打擊下,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后,清朝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明朝曾經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文化繁榮,國力強盛。然而到了中后期,隨著種種社會矛盾的不斷凸顯,使它逐漸走向滅亡。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可以認識到明朝為什么會衰敗以致走向滅亡。本課對于學生學習清朝的建立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學情分析本課所針對對象為初一學生,其心理特質是思維活躍、主動參與意識明顯,有激情易沖動,在教學中應適當放手讓學生參與教學環節,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對于剛升上中學的初一學生而言,其仍較為缺乏縱向的歷史時間意識,知識儲備較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本課內容與單元的聯系、與前后文的聯系,為學生架起時間框架,厘清歷史線索,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教學目標1. 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統治;了解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李闖王推翻明朝的基本過程;把握后金的發展和清兵入關的基本史實。 2. 歷史上崇禎帝是一個非常勤奮的皇帝,但也無法挽救明朝的覆滅,從中認識到明朝腐敗政治的巨大破壞力,從而可以理解現階段為什么我國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3. 從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中得出一個較為正確的歷史、人生、民族觀。 教學重點:明末的腐敗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閱讀法。 教法 討論法、材料分析法、講解法。課前準備1.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通讀本課內容。 2.老師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問題,并制作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二次備課導入新課 朱元璋立下的這條“祖訓”并沒有使大明江山萬代永存,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當時流行這樣的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 ,暮求和,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 都歡悅?!?思考:明朝為什么會滅亡?講授新課 預習檢測 一、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滅亡原因) 表現:①皇帝多沉迷享樂,疏于朝政(明神宗20多年未上朝)。②皇室內部勾心斗角;大臣們結黨營私; 專權。③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 ④皇室貴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瘋狂兼并 (土地兼并),侵占民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 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1.農民起義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 ,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2)直接原因:陜西北部連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2.李自成農民起義的過程: ①陜北起兵;②進入中原:提出“ ”口號;③1644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④1644年4月,攻入北京: 在絕望中自縊(yì),明朝滅亡(1368-1644)。 三、滿洲興起和清軍入關 1.1616年, 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稱后金; 2.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 ,次年1636年改國號為清。 3.清軍入關:明將 (山海關守將)降清,引清兵人關;李自成起義失敗。合作學習 (一)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1.明朝中后期,社會經濟雖有明顯的發展,但政治日益腐敗?;实鄱嗍浅撩韵順?,疏于朝政。 2.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下降,法紀松弛,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 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問政事,導致奸臣把持朝政。奸臣把持朝政, 又加深了政治腐敗,加深了社會危機?;鹿賱㈣?、魏忠賢勢傾天下,嚴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動的例證。 (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1.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眾怨聲載道。廣大農民紛紛起義,在各支農民起義軍中,李自成領導的隊伍發展迅速,成為起義的主力軍。 2.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進人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 3.1643年,李自成率軍攻人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禎在絕望中自縊,明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教師歸納:明末農民起義和歷代農民起義一樣,都是由于封建王朝政治腐敗、經濟剝削殘酷造成的;農民起義在陜北爆發,具體原因是陜北災荒嚴重,官吏不顧人民死活,催征如故,人民被迫起義,各地人民紛紛響應。為加深學生印象,可引導學生閱讀并理解教材上的資料,認識農民起義的必然性。 借用《明末農民起義形勢圖》,重點突出李自成起義軍及其斗爭情況。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由于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賑濟饑民,得到廣大農民擁護,轉戰河南、湖廣、陜西、山西,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統治。教師可補充一些素材,說明農民起義軍曲折的斗爭經歷,頌揚農民起義軍頑強的斗爭精神和高超的斗爭藝術。 教師提問:“均田免賦”口號為什么受到農民的歡迎?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均田免賦” 口號針對明末土地髙度集中、賦稅十分沉重這兩大問題,所以深得農民歡迎?!皻⑴Q?,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等歌謠也在民間流傳。 教師提問:比較秦末、明末兩次農民起義的異同點: 同:統治腐敗, 激化社會矛盾,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賦稅和殘酷的刑罰,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明末的政治腐敗,賦稅雜稅加上連年饑荒,民不聊生,激化了社會矛盾,最終釀成農民大起義。都直接推翻了統治王朝。 異:秦末農民起義發生在王朝的初建階段,主要是與秦初的統治政策的急功近利有關。明末農民起義發生在大明王朝建朝近300年,土地兼并嚴重,各種矛盾積重難返的情況下。 (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1.明朝后期,活動于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不斷發展壯大。1616 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根據課本提供的內容以及同學們積累的知識,大家歸納說說:努爾哈赤為滿洲的興起做出了哪些重要貢獻?(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努爾哈赤的主要功績) 努爾哈赤的主要功績: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反抗明朝壓迫、遷都沈陽。 思考:努爾哈赤和宋元時期幾位少數民族首領(耶律阿保機、阿骨打、元昊、成吉思汗)有何共同之處? 共同之處:統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政權,推動本民族的發展。都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2.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 皇太極的主要貢獻:在這個民族興起和強大過程中,改族名為滿洲;改國號為清;他為清朝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圖示滿洲的興起與清朝的建立(如圖) 3.明朝滅亡后,正當李自成力圖推進全國統一的時候,駐守重鎮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并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退回北京,隨即離京西行,轉戰各地,最后失敗。 探究:李自成起義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滿洲貴族和漢族官僚地主的聯合進攻。其次是農民階級局限性,擁兵百萬,流動作戰,沒有根據地。再次是沒有統籌全局的觀念,沒有高屋建瓴的政治智慧,沒有高瞻遠矚的政治謀劃。本課小結(思維導圖)鞏固練習 1.為了解除“犯上”罪名對部眾的心理壓力,改族名為滿洲,改國號為清的是( B?。? A.努爾哈赤 B.皇太極 C.鰲拜 D.康熙 2.下列城市未被女真(滿洲)族作為國都的是( D?。? A.赫圖阿拉 B.沈陽 C.北京 D.南京 3.下列對明清時期階段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D ) A.“大一統”局面的首次出現 B.封建社會繁榮和開放 C.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4.下列史實與對應的歷史人物,不存在內在聯系的是( C?。? A.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設內閣 C.清順治帝﹣﹣改國號為“清” D.清雍正帝﹣﹣設軍機處 5.清朝開始對全國的統治是在( C?。? A.16世紀40年代 B.16世紀60年代 C.17世紀40年代 D.17世紀60年代 6.你認為在清朝初期,皇帝的權力受到下列哪個機構的制約( C ) A.中書省 B.內閣 C.議政王大臣會議 D.軍機處教學總結 明末農民起義軍和明清軍隊經過30余年的反復較量,推翻了明朝,打擊了清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推動社會歷史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雖然它同中國建社會歷史上所有的農民戰爭一樣,仍以失敗告終。但明末農民戰爭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斗爭之 激烈、影響之深遠,卻為已往之農民起義所不及。教材習題 1.P86當時流行著這樣的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薄俺笊呵蠛?,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想一想:廣大民眾為什么歡迎和擁護李自成的起義軍? 李自成起義軍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規定了嚴明的軍紀,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還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 2.P87課后活動: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下面是史書記載的1628年陜西北部遭受旱災后的情形: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 ……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 ……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陜西通志》卷八六當時受災的農民處在什么樣的狀況下? 土地貧瘠的陜西北部,連年大旱,顆粒無收,饑民遍地,農民只得吃蓬草、樹皮、石塊充饑,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劇。但是,官府不顧百姓死活,催征如故。 3.P87下列各項,哪些與明朝滅亡有直接的關系,請在□內畫√。 √□朝政腐敗,宦官擅權 √□土地兼并嚴重 √□朝廷征派苛捐雜稅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 √□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