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主頁)2021 —2022學年度 第 二 學期課程名稱: 高一歷史 授課章節:第 五 章第 1節授課班級: 授課人: 授課日期:教學模塊 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教學時數 1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兩次工業革命發生的社會因素,掌握兩次工業革命的進程,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差異,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學習者 分析 高一學生對工業革命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本課教學借助工業革命的典型之物,以新的視角展開對工業革命的觀察和探討。同時,基于高中生更高的能力基礎和素養要求,結合教材內容,本課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工業革命的史實,同時要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理解和探究兩次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 兩次工業革命興起的原因、進程 難點 分析兩次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教學方法 及教具 史料研讀,多媒體呈現,列表比較,討論等 教研組長簽字: 教導處審批:時間: 年 月 日 時間: 年 月 日教學過程 導入: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 請同學們觀察上面兩幅圖片,大家思考一下,這兩幅圖片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對!工業革命。那么,工業革命分為哪兩個階段?其背景、進程和影響如何?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 講授新課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1.前提和條件 (1)主要原因: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國內政局穩定,政府積極推動經濟發展。 (3)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為工業發展提供充裕的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 (4)英國通過殖民擴張,促進資本原始積累,獲得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 (5)英國的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為技術改革和機器發明提供了條件。 (6)17世紀中葉,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科技中心之一,科技發展為工業革命奠定基礎。 2.經過 (1) 棉紡織業 從18世紀30年代飛梭開始,通過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騾機、水力織布機等發明,棉紡織業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 (2)近代工廠 1771年,阿克萊特在曼徹斯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 (3)動力革命 1782年,瓦特試制“復動式蒸汽機”,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 (4)交通運輸 19世紀初,汽船、火車先后問世。 (5)完成標志 19世紀中葉,英國的機器制造業也實現了機械化。 (6)向外擴展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1.背景: 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 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為工業革命深入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2.表現: (1)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汽車、飛機等應運而生。 (3)化學工業的興起令人矚目,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 (4)舊產業部門,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通過新技術改造,煥發新的活力。 3.特點: (1)得到近代科學理論的指導,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 (2)在幾個國家同時發生,范國廣、規模大、進展更迅速。 (3) 英、美、德、法等都有重要發明,美國與德國最為突出。 (4)各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工業革命的程各具特色。 比較 兩次工業革命的不同點 項目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發明者發明創造者大多是工匠發明創造者均為科學家或科技人員、工程師成果蒸汽時代電氣時代成果特點多數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開展國家首發英國,后來逐漸發展到其他國家一開始就在幾個國家同時進行,美國與德國最為突出產業部門始于棉紡織業,后來在主要輕工業部門展開以重化工業為主三、工業革命的影響 1.使生產力出現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工業成為社會經濟的先導。 2.使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建立了大工廠制度,出現壟斷組織。 3.造成社會階級結構的重大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為社會的兩大階級。 4.帶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城市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生活改善,文化素養提高。 5. 徹底改變世界面貌,使世界各地聯系日益緊密。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基本形成。 6. 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貧富分化加劇、城市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 探究 多元史觀認識工業革命的影響 (1)從整體史觀的角度看,兩次工業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發明為世界聯系的加強提供了物質條件,推動了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展。 (2)從近代化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推動了全球近代化進程,帶來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社會生活上的文明化。 (3)從社會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無產階級相對貧困化的問題(包括童工問題);城市化問題(如倫敦人口劇增);嚴重的集群性的社會問題;特殊人群(失業者、退休者、殘疾人等)的生活保障、醫療健康、教育、住房、社會服務(社會工作)問題等。 (4)從生態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過度消耗,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課堂小結: 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發生后,向歐美其他國家擴展,推動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接踵而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尤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工業革命給世界帶來巨大改變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們要辯證看待工業革命,不能以犧牲環境或人民生活水平為代價來發展工業化。 作業 近代以來,大國的興衰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態勢。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 公元 1500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它標志著地區自治和全球統一之間沖突的開端。在這以前,不存在任何沖突,因為根本就沒有全球的聯系,遑論全球統一。……由于歐洲人在這一全球歷史運動中處以領先地位,所以正是他們支配了這個剛剛聯成一體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國人在 1846年著手制訂一項系統的自由貿易政策,緊跟著其他國家也采取了同樣的行動。經濟活動處于普遍的自由主義環境里,在這種環境下,商業被認為應該不受政治國家限制,因而經濟活動依然主要是國家性和全球性的。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市場業已創立起來。貨幣、勞務、金錢、資本和民間往來,差不多不再顧及國界。 ——帕爾默《工業革命:變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三 電燈的發明和電力系統的應用,使美國率先開啟了電氣時代,并由此率先進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競爭中,美國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領先地位,以領頭羊的姿態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電氣時代,美國經濟后來居上。在 20世紀后半葉,又是美國率先開創了信息革命,使美國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領先的優勢。 ——摘編自《大國崛起:美利堅后發制人稱霸世界》 請回答: 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這一“重要轉折點”相關的歷史事件及最早從事的國家?并從全球化的角度指出其歷史意義。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846年英國著手制定“自由貿易”政策的經濟原因。這種政策的推行有利于英國形成怎樣的國際地位? (3)據材料三說明“美國經濟后來居上”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和大國興衰的主要因素。 答案(1)事件:新航路開辟;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意義: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文明開始交匯融合,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2)原因:基本完成工業革命;地位: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3)原因:引領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促進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最終形成)。因素:政府政策;科技創新。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還是比較妥當的。比如工業革命的成果通過表格進行整合、工業革命對社會生活的巨大影響以學生日常生活的圖片以小見大,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歷史對生活的影響、歷史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圖片、文字、圖表等各種史料,拋出問題,將課程層層推進。豐富的圖片也可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和具體性。 2.新教材教學過程中也反映出了本人在歷史學及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首先,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學習,增強自身的學科素養;其次,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仍有待進一步學習,尤其是學習過程中深感復雜的“唯物史觀”相關理論研究再度學習和探究,盡可能掃除理解上的誤區;第三,教學過程中史料的選取和和運用更多偏向于結論性較強的史料,容易忽視一些具體生動、能反映一些歷史細節的史料,從不同視角審視史料并獲得歷史解釋的能力仍有待提升;最后學習把握“歷史”本身所倡導的核心素養,并嘗試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逐步落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