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3張PPT)海峽兩岸的交往八年級下冊、人教版鄉 愁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制作人:李樹1PART ONE離鄉——少小離家老難回,鄉音不改日思親一、離鄉—少小離家老難回,鄉音不改日思親美麗、富饒的寶島臺灣,位于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一大島,包括臺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臺灣與大陸的淵源康熙年間隋朝三國元朝清朝初年18951945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隋煬帝派人到達琉求設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鄭成功收復臺灣設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馬關條約》割臺灣給日本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歸設臺灣行省,加強東南海防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離鄉—少小離家老難回,鄉音不改日思親1885春 愁清·丘逢甲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一、離鄉—少小離家老難回,鄉音不改日思親臺灣光復紀念歌陳波作詞 陳泗治作曲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國家恩惠情分深長,不能忘。有錢難買真情意,有錢難買真爹娘,今朝重見天和地,八年血戰不能忘。一、離鄉—少小離家老難回,鄉音不改日思親國民黨軍隊逃往臺灣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臺灣問題的實質:中國的內政問題一、離鄉—少小離家老難回,鄉音不改日思親臺灣問題的由來1954年12月,美國又與臺灣當局簽訂了所謂《共同防御條約》,將中國的臺灣省置于美國的“保護”之下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國第七艦隊侵入了臺灣海峽,美國第十三航空隊進駐了臺灣一、離鄉—少小離家老難回,鄉音不改日思親PART TWO望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福建省東山島,國民黨抓兵一夜之間就抓走了4792名壯丁,留下八百多名“活寡婦”。從少婦變成阿婆,望穿秋水的等待演繹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人間悲劇。二、望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時不準向大陸寫信,我偷偷寫了,可無法寄出。我想到用空罐頭盒,把信放進,拋向大海,漂向對岸,或許對岸好心人撿到了會把信轉到家。但漂回來呢?被人撿了交隊部,軍法處置。最后只好把信燒了。”——臺灣老兵鮑海青二、望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望大陸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二、望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觀察圖片,結合課文,談談黨和政府對臺灣政策發生了什么變化?二、望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新中國成立后對臺政策、方針的變化 時間 領導人 政策 兩岸關系新中國成立初50年代中期 改革開放以后1995年2005年-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武裝解放臺灣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八項主張胡錦濤習近平《反分裂國家法》軍事沖突隔絕往來二、望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打破隔絕兩岸交流日益頻繁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它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倡導兩岸“三通四流”,標志著對臺方針政策的重大發展,掀開了兩岸關系發展歷史新的一頁,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二、望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三通”呼吁:通航通郵通商“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大陸深情呼喚臺灣冷漠拒絕二、望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PART THREE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我,何文德,湖北省房縣人。今生今世不能活著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 難道我們沒有父母?而我們的父母是生是死,卻不得而知。我們只要求,“生”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則讓我們回去獻上一炷香。這不是中國人基本的人性嗎!”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會長何文德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問題:海峽兩岸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使何文德可以重回故鄉?1988年1月19日,第一個臺灣返鄉探親團由西安抵達北京,登上了萬里長城。1988年1月18日,何文德同第一個臺灣返鄉探親團抵達西安黃帝陵。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開放探親。打破隔絕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1990年臺灣成立海基會1991年大陸成立海協會1992年兩會各自以口頭形式達成“九二共識”1993年兩會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汪辜會談”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兩岸關系發展兩岸關系發展(1)海基會和海協會成立1990年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 成立。主要功能是接受“陸委會”委托,辦理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項事務。1991年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簡稱海協會) 在北京成立。根據章程其為社會團體法人,以促進海峽兩岸交往。海峽交流基會會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兩岸關系發展時間1992年內容意義海基會與海協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海峽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 海協會與海基會在香港舉行會談,會談后又通過數次函電往來,最終形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共識,后被稱為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堅持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的精髓是求同存異。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2)“九二共識”兩岸關系發展(3)汪辜會談時間1993年地點內容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并就開展兩岸經濟、文教科技交流達成共識。新加坡人物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海基會會長辜振甫“汪辜會談”前汪道涵與辜振甫(右)握手汪道涵與辜振甫簽署《汪辜會談共同協議》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汪辜會談對促進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意義:兩岸關系發展(4)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和平之旅訪問團訪問中國大陸。胡錦濤會見連戰一行。時間2005年內容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影響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兩黨最高領導人相隔60年歷史性握手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兩岸關系發展(5)習近平與馬英九會面。時間2015年地點新加坡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兩岸關系發展內容雙方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了意見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會面。兩岸領導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時間長達70秒左右。習近平致辭:堅持"九二共識",……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跨越66年的世紀之握馬英九致辭:鞏固九二共識,維持現狀。降低敵對狀態,和平處理爭端。擴大兩岸交流,增進互利雙贏。……致力振興中華。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兩岸關系發展這次會面將是充滿希望的一步,歐盟會持續關注。 (歐盟對外事務部)兩岸領導人即將在新加坡舉行的會面堪稱“歷史性”,將是兩岸關系的一個重大里程碑。 (英國《金融時報》)“習馬會”可能會被評價為習近平的又一歷史性舉措。 (美國《華爾街日報》)“習馬會”是歷史性的一刻,不僅開啟兩岸新局、兩岸互動的全新里程碑。 (臺立法機構負責人王金平)影響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一頁。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兩岸關系發展兩岸人員往來以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30年多來,兩岸交流從無到有不斷擴大深化,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系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為兩岸關系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動力。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兩岸關系發展兩岸人員往來絡繹不絕,2017年達到878萬人次,其中臺灣居民來大陸587萬人次,同比增長2.49%,再創歷史新高。兩岸人員往來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兩岸關系發展2008年11月,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隨后,兩岸同時舉行“三通”啟動儀式,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兩岸三通2008年兩岸大三通實現:從8個半小時到80分鐘從北京、上海、天津、深圳、臺北、高雄等多個空港、海港同時啟動兩岸三通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兩岸關系發展兩岸經濟交流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一卷山水,兩岸薪傳。畫是如此,人何以堪。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兩岸文化交流兩岸關系發展PART FOUR團圓——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4阻礙兩岸統一的因素:①外國勢力的干涉(外部)四、團圓—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臺灣的現狀:臺獨勢力(內部)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2016年至今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從未承認“九二共識”。蔡英文在2021年4月25日在所謂“海內外臺灣國是會議”發表挑釁言論,聲稱要讓“臺灣成為正常化國家”。四、團圓—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 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2005年3月14日,《反國家分裂法》)四、團圓—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兩岸關系的變與不變1、兩岸同屬一個中國。2、從未放棄使用武力。1、從隔絕到交流。2、國際環境、兩岸政策的發生了變化。201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朱日和軍演中,解放軍模擬攻擊臺灣“總統府”。2019年“國軍”漢光軍演中模擬攻擊解放軍空軍殲20戰機。兩岸居民往來使用的相關證件。2019年3月,解放軍陸軍第73集團某防空旅指揮員進行集訓,出現臺灣雷達站及軍用機場示意圖。四、團圓—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寄語臺灣:燕子飛了,有再來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兩岸別離,終有團圓之時。四、團圓—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澳門香港臺灣深度閱讀推薦:作者:趙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作者:許倬云浙江大學出版社作者:廖信忠重慶出版社本課小結一、離鄉——少小離家老難回,鄉音不改日思親二、望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四、團圓——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海峽兩岸的未來兩岸日益密切的交往推進祖國統一大業臺灣與大陸的分離謝謝觀看教學設計(2500字左右)教材:《中國歷史》(統編教材 八年級下冊)單元: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課題: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一、教學分析(500字以內)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本課是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主要講述海峽兩岸關系的變化,大陸與臺灣政治、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統一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2. 課標與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本課的課程標準是了解海峽兩岸關系改善的史實,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子目通過歸納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的對臺方針政策,呈現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看到歷代領導人為促進祖國統一的不懈努力。再聯系港澳回歸,從而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堅決反對臺獨分子的分裂活動。知道國家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3. 本課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本課從史料實證的角度切入,以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的時間為線軸,通過不同時期的豐富史料見證大歷史,通過兩岸政府、民間的史料檔案,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海峽兩岸關系的變遷,也能更加深刻地領悟到海峽阻隔不斷兩岸人民血濃于水的親情,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二、教學目標(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設計 300字以內)唯物史觀:引導學生通過唯物史觀對所認識的史事進行全面客觀的考查,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時空觀念:利用地圖并引導學生制作時間軸,加強學生的時間觀念。利用地圖,加強學生的空間觀念。引導學生在時空背景下去探究歷史。史料實證:利用實物史料、文字史料、影像史料等,引導學生探究海峽兩岸關系的變遷,提高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引導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增強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5、家國情懷:通過了解臺灣老兵何文德的曲折人生經歷,讓學生了解海峽兩岸交往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即使路途艱險、困難重重,也阻隔不斷兩岸人民的濃濃親情、血脈關系,兩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增強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四、教學重點與難點(100字以內)1. 了解黨和政府不同時期對臺方針政策的演變,了解海峽兩岸關系改善的史實。2. 探究祖國統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五、教學過程(1600字左右)1. 新課導入。導入余光中的《鄉愁》《鄉愁》表達的意旨是什么?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進入本課的學習。)設計意圖:以《鄉愁》的故事,切入主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設置懸念,為接下來的課程做好鋪墊。2. 正課講授。講授新課 離鄉:少小離家老難回,鄉音不改日思親介紹臺灣的形狀、地理位置及歷史上大陸與臺灣的淵源。設問:以上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材料,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增強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引導學生學會聯系所學,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活動1:展示清·丘逢甲所做的詩《春愁》及臺灣光復紀念歌教師活動2:展示圖片,學生活動:觀看歌,觀察圖片,回顧所學。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 國民黨軍隊逃往臺灣 1950年,美國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明確臺灣問題的由來及實質,區分港澳問題和臺灣問題的不同。過渡語:臺灣與大陸相分離,給我們兩岸的親人帶來了重重的鄉愁,,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二篇章的學習——望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二、望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1、教師活動: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材料一;在福建省東山島,國民黨抓兵一夜之間就抓走了4792名壯丁,留下八百多名“活寡婦”。從少婦變成阿婆,望穿秋水的等待演繹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人間悲劇。材料二:“那時不準向大陸寫信,我偷偷寫了,可無法寄出。我想到用空罐頭盒,把信放進,拋向大海,漂向對岸,或許對岸好心人撿到了會把信轉到家。但漂回來呢?被人撿了交隊部,軍法處置。最后只好把信燒了。”——臺灣老兵鮑海青材料三:于右任的《望大陸》問題:為什么這些臺灣親人不能重返大陸與家人團聚?2、教師活動:展示表格,解決問題。(學生活動:讓學生閱讀課完成表格。)(請學生回答,完成表格,教師總結,我們通過表格可以發現,這時候兩岸的關系是比較緊張的,由于臺灣當局實行“三不政策”,造成了臺灣和大陸將近40年的隔絕。)設計意圖:利用表格,可以化繁為簡,突出重點,梳理知識脈絡。過渡語:改革開放前,兩岸關系是隔絕的、緊張的一種狀態,改革開放后,一篇重要文章的發表讓兩岸關系漸趨緩和,也讓兩岸同胞看到了曙光,這篇重要文章就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3、教師活動:展示《告臺灣同胞書》。學生活動: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片,標題這里提到“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這說明了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的對臺方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對兩岸關系來說有何影響。(請同學們看課本內容,回答問題。)教師活動:是的,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不久,在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下,形成了對臺基本方針,是什么?這是重點內容,請同學們做好標記。對臺政策由和平解放轉變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有何影響?。(學生活動:思考并回答:走向緩和)4、教師活動:展示材料三:為什么近在咫尺的大陸和臺灣的同胞卻不能自由來往呢?我們認為這種藩籬沒有理由繼續存在。我們希望雙方盡快實現通航通郵,以利雙方同胞直接接觸,互通訊息,探親訪友,旅游參觀,進行學術文化體育工藝觀摩。……我們相互之間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這是相互的需要,對任何一方都有利而無害。——《告臺灣同胞書》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解讀史料,增強提取信息能力,增強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問題:同學們仔細閱讀材料,思考在《告臺灣同胞書》中提出了怎樣的倡議?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教師活動:是的,《告臺灣同胞書》倡議海峽兩岸直接實行通郵、通航、通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通”,那么這樣的倡議有無得到臺灣的熱情回應呢?是的,一開始的時候臺灣是冷漠拒絕的,不過到了1987年,有一件事情打破了海峽兩岸的堅冰,一位臺灣老兵何文德終于從臺灣回到了闊別幾十年的家鄉。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1.教師活動:展示并介紹圖片,提出問題。問題:海峽兩岸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使何文德得以重返故鄉?請同學們閱讀書本內容,回答問題。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回答問題)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開放探親。教師:這個事件有何重要影響?學生回答:打破了海峽兩岸的隔絕狀態。教師:回答得非常準確,這是兩岸關系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教師活動:展示圖片,思考問題。學生活動:思考:圖中握手人物身份的變化反映出兩岸關系怎樣的發展趨勢?過渡語:海峽兩岸關系從隔絕到走向緩和,從達成共識到兩岸領導人的會面,兩岸關系日益密切。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海峽兩岸同感同源,同文同種,我們都是一家人,統一是兩岸人民內心共同的期盼。3、教師活動:展示圖片,感受海峽兩岸在經濟、人員往來、文化等方面日益密切的交往。認識到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設計意圖:利用圖片直觀感受,化抽象為具體。)教師活動:播放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二》之《相逢》,記錄兩岸親人相聚共餐的溫馨畫面,體現海峽兩岸關系改善的歷程。學生活動:觀看紀錄片,并思考改革開放后兩岸關系的變化歷程,梳理重大事件。設計意圖:通過紀錄片,讓學生回歸歷史現場,神入歷史,感受歷史。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表現還有哪些?(引導學生從經濟、文化等角度進行探究,老師歸納)過渡:當今阻礙海峽兩岸統一的因素有哪些? 四、團圓: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1.教師活動:展示材料,提出問題材料一: 美國對臺軍售的圖片材料二:歷代臺獨領導人的言論學生活動:小組討論:當今阻礙海峽兩岸統一的因素有哪些?教師總結,并點撥,為了捍衛祖國的統一, 2005年3月14日,我國通過了《反國家分裂法》,明確了“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 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自覺維護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的責任。3. 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梳理了海峽兩岸關系的變遷歷程,在學習中,我們深刻地感悟到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讓我們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肩負起祖國統一的重任,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六、板書設計(思維導圖式 圖片格式)九二共識(1992年)海基會成立(1991年)汪辜會談(1993年)“胡連會”(2005年)“習馬會”(2015年)一、離鄉——少小離家老難回,鄉音不改日思親二、望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四、團圓——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三、還鄉——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doc 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