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歷史八年級/下第3課 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經過近代以來一百多年的奮斗,中國人民終于贏得了民族獨立,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面臨著嚴峻的內外形勢:外部有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和威脅;內部由于多年戰亂,經濟殘破,困難重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抗美援朝戰爭,開展土地改革運動,鞏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鋪平了道路。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目錄和教學目標目錄: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二、土地改革的意義教學目標:1.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知道土地改革的原因,掌握土地改革的經過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2.理解并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農村土地政策的演進1.土地革命時期: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2.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 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減輕了地主對農民的封建剝削3.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政策,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全國土地改革前農村人口及土地占有情況 地主、富農 貧農、雇農占農戶總數(%) 不到7% 57%以上占農村耕地(%) 50%以上 14%1、直接原因:新解放區尚未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地主人均占有耕地為貧雇農的二三十倍,農村存在大量無地少地的農民。中國土地制度極不合理……這種情況如果不加改變,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就不能鞏固,農村生產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國的工業化就沒有實現的可能……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中國共產黨黨史》2、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發展貧農:是指那些只有較少土地(約為中農土地的一半或一半不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納地租的農民。雇農:是最窮的,窮到一無所有,只能給別人打工,被別人雇傭。中農:介于貧農和富農之間的農民。一般占有土地,擁有一部分牲畜和勞動工具,生活來源靠自己勞動。如果有輕微剝削(剝削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以下)就成為富裕中農(又稱上中農)。如果出賣部分勞動力受輕微剝削的則是下中農。富農:是以雇工為主,自己參加勞動。富農與地主有分別,富農自己勞動,地主自己不勞動。農民階級成分的劃分標準知識拓展隨堂小練新中國成立前,下列關于我國土地制度的說法不正確是( )A.土地制度極不合理B.只有老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C.占農村人口極少數的地主和富農占有絕大部分土地D.占農村人口絕大部分的農民占有大量土地D線索提示1、掌握土地改革的背景和前后對比;2、題干時間節點為新中國成立前期,設問要求選擇不正確的,仔細閱讀選項結合所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1950年6月14日,劉少奇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中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草案》,并在會議中作《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命令,正式頒布該法律。翻身農民熱烈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年—1952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時間文獻內容土地改革的過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全國大陸完成土地改革(除部分少數民族外)1950年1950年冬1952年底分批進行具體做法實施結果改革特點①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②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土地、農具、牲畜、房屋等,免除了每年繳納的地租。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此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斗地主燒地契拔界碑量土地分土地分工具不同點 占有土地 地主與農民的關系 產品分配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地主地主與農民之間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地主階級占有絕大部人勞動成果農民地主與農民一樣參加勞動,不存在剝削農民自己占有勞動成果拓展延伸比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的不同在下列對土地改革意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 B.人民政權更加鞏固C.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D.徹底廢除了土地的私有制材料研讀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結合這段文字,思考為什么要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解放地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還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實現人民真正當家作主,就要廢除封建土地制度,讓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同時,這也是國家建設的需要。知識點D為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生產,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與過去的土改政策有所不同。這樣做可以使中農放心,他們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也有利于穩定城市中的民族資產階級,孤立地主階級,減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從而有利于發展生產。相關史事四川金堂縣貧農分到了土地相關史事農奴們將寺廟所有高利貸、賣身等文書契據,投入熊熊烈火化為灰燼。農奴們住的房子破亂不堪拉薩城全國約有3500萬人口的少數民族地區,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分別不同情況,用更長的時間,采取適合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有利于民族團結的政策,來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務。1959年,西藏地區開始進行民主改革,中心任務是把封建農奴主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徹底消滅封建農奴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權。經過民主改革,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主。二、土地改革的意義材料1: 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就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這樣,當做一個階級來說,就是社會上廢除了地主這一階級,把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樣一種改革,誠然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一次最大最徹底的改革。——劉少奇《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材料2: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獲。這就是勞動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覺。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51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1.4363億噸,比1949年增長了26.9%。材料3: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了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討論土地改革的意義有哪些徹底摧毀地主階級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工業化提供了條件土地改革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他們早出晚歸,積肥、修堤,添置耕牛和農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動工建水塘9.8萬多個,修堤壩2.2萬多座,修溝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萬畝。遼寧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1000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種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26.9%。相關史事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C.抗美援朝 D.制定憲法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下列事件中,既鞏固了政權,又促進了經濟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創造了條件的是( )。B知識點土地所有制:徹底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國家政權: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經濟發展: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土地改革的意義共和國反腐敗第一大案1952年2月,河北保定市舉行了全國矚目的公審大會,宣判大貪污犯劉青山、張子善死刑,立即執行。劉青山、張子善都是老共產黨員、黨的高級干部,在戰爭年代出生入死,為革命作出過一定貢獻。但革命勝利以后,他們在擔任領導干部職務期間,卻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挪用公款約200億元,墮落成人民的罪人。案發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經過慎重考慮,認為雖然劉、張二人地位很高,對革命作出過貢獻,但是他們的腐敗行為已經構成了重罪,情節惡劣、影響極壞,不處決不足以平民憤,同意判處死刑。劉青山、張子善一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反腐敗斗爭的第一大案。公審劉青山、張子善的大會會場知識拓展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惠農強農的政策呢?2004—2019年,我國連續16年發布“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1.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2.農機購置補貼政策3.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4.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支持政策……課后延伸:請同學們為“鄉村振興”提出自己的建議。課后小結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歷史八年級/下謝謝觀看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3課 土地改革 教學設計【單元介紹】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經過近代以來一百多年的奮斗,中國人民終于贏得了民族獨立,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面臨著嚴峻的內外形勢:外部有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和威脅;內部由于多年戰亂,經濟殘破,困難重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抗美援朝戰爭,開展土地改革運動,鞏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鋪平了道路。【目錄 教學目標 重難點】目錄: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二、土地改革的意義教學目標:1.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知道土地改革的原因,掌握土地改革的經過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2.理解并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新課導入】1.土地革命時期: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2.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 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減輕了地主對農民的封建剝削3.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政策,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教學過程】模塊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1、直接原因:新解放區尚未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地主人均占有耕地為貧雇農的二三十倍,農村存在大量無地少地的農民。2、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發展中國土地制度極不合理……這種情況如果不加改變,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就不能鞏固,農村生產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國的工業化就沒有實現的可能……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中國共產黨黨史》知識拓展 農民階級成分的劃分標準貧農:是指那些只有較少土地(約為中農土地的一半或一半不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納地租的農民。雇農:是最窮的,窮到一無所有,只能給別人打工,被別人雇傭。中農:介于貧農和富農之間的農民。一般占有土地,擁有一部分牲畜和勞動工具,生活來源靠自己勞動。如果有輕微剝削(剝削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以下)就成為富裕中農(又稱上中農)。如果出賣部分勞動力受輕微剝削的則是下中農。富農:是以雇工為主,自己參加勞動。富農與地主有分別,富農自己勞動,地主自己不勞動。隨堂小練新中國成立前,下列關于我國土地制度的說法不正確是( D )A.土地制度極不合理B.只有老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C.占農村人口極少數的地主和富農占有絕大部分土地D.占農村人口絕大部分的農民占有大量土地線索提示1、掌握土地改革的背景和前后對比;2、題干時間節點為新中國成立前期,設問要求選擇不正確的,仔細閱讀選項結合所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1950年6月14日,劉少奇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中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草案》,并在會議中作《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命令,正式頒布該法律。出示圖片:翻身農民熱烈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過程時間:1950年—1952年底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具體做法①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②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實施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土地、農具、牲畜、房屋等,免除了每年繳納的地租。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改革特點此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拓展延伸 比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的不同材料研讀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結合這段文字,思考為什么要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解放地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還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實現人民真正當家作主,就要廢除封建土地制度,讓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同時,這也是國家建設的需要。在下列對土地改革意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D )。A.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 B.人民政權更加鞏固C.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D.徹底廢除了土地的私有制相關史事為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生產,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與過去的土改政策有所不同。這樣做可以使中農放心,他們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也有利于穩定城市中的民族資產階級,孤立地主階級,減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從而有利于發展生產。相關史事全國約有3500萬人口的少數民族地區,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分別不同情況,用更長的時間,采取適合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有利于民族團結的政策,來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務。1959年,西藏地區開始進行民主改革,中心任務是把封建農奴主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徹底消滅封建農奴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權。經過民主改革,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主。模塊二、土地改革的意義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討論土地改革的意義有哪些材料1: 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就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這樣,當做一個階級來說,就是社會上廢除了地主這一階級,把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樣一種改革,誠然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一次最大最徹底的改革。——劉少奇《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徹底摧毀地主階級材料2: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獲。這就是勞動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覺。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51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1.4363億噸,比1949年增長了26.9%。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材料3: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了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為工業化提供了條件相關史事土地改革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他們早出晚歸,積肥、修堤,添置耕牛和農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動工建水塘9.8萬多個,修堤壩2.2萬多座,修溝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萬畝。遼寧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1000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種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26.9%。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下列事件中,既鞏固了政權,又促進了經濟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創造了條件的是( B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C.抗美援朝 D.制定憲法土地改革的意義土地所有制:徹底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國家政權: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經濟發展: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知識拓展 共和國反腐敗第一大案1952年2月,河北保定市舉行了全國矚目的公審大會,宣判大貪污犯劉青山、張子善死刑,立即執行。劉青山、張子善都是老共產黨員、黨的高級干部,在戰爭年代出生入死,為革命作出過一定貢獻。但革命勝利以后,他們在擔任領導干部職務期間,卻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挪用公款約200億元,墮落成人民的罪人。案發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經過慎重考慮,認為雖然劉、張二人地位很高,對革命作出過貢獻,但是他們的腐敗行為已經構成了重罪,情節惡劣、影響極壞,不處決不足以平民憤,同意判處死刑。劉青山、張子善一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反腐敗斗爭的第一大案。視頻:三次土地改革見證農村發展歷程2004—2019年,我國連續16年發布“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惠農強農的政策呢?1.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2.農機購置補貼政策3.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4.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支持政策……課后延伸:請同學們為“鄉村振興”提出自己的建議。【課堂小結】【布置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三次土地改革見證農村發展歷程.mp4 教學視頻:新中國土改.mp4 第3課 土地改革 教案.doc 第3課 土地改革 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