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七年級下冊統編人教版課標要求:1、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2、知道冊封達賴和班禪與設置駐藏大臣;3、知道西北邊疆的鞏固;4、認識臺灣、西藏和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導入問:關于“新疆棉事件”你是否了解? 你如何看待該事件?新聞時事新疆棉事件統一之基——清朝對全國的統治1636年1644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16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溫故知新統一之基——清朝對全國的統治閱讀課本88頁第一子目,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統治者采取怎樣的統治方式?為什么?政治制度上:進一步加強 ,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思想文化上:推崇 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中央集權儒家學習漢法讀書思史統一之策——劍指東南,統一臺灣有清一代的最大貢獻,厥為對邊疆的經營,使得近代中國的廣大版圖得以真正鞏固而確定?!艘粚ξ颐褡宓呢S功偉業,即以漢唐盛世版圖相況,亦不能與之比擬。——呂士朋《清代的理藩院》思考:結合清朝疆域地圖,說說清朝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措施?—地圖出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材臺灣統一之策——劍指東南,統一臺灣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鄭成功《復臺》鄭成功(1624-1662)問:你能說說鄭成功的事跡嗎?詩中的“荷夷”指的是誰?為什么詩的名字叫《復臺》?讀詩學史三國夷洲隋煬帝流求元·澎湖巡檢司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譯文:臺灣島在荷蘭殖民者的血腥統治下,遍地荊榛,一片荒涼,我經過十多年的浴血斗爭,才把荷蘭人趕走,恢復了先人的基業。我和臺灣人民就像田橫和他的三千名追隨者一樣,含辛茹苦親密無間,實在不忍分離。統一之策——劍指東南,統一臺灣人物簡介鄭成功,福建南安人,是明末清初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又稱國姓爺和“開臺圣王”。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骨?,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金門臺灣城赤坎城結合地圖說一說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具體過程?①從金門出發,登陸臺灣②攻破殖民據點赤崁城③荷軍退居臺灣城被打敗④荷蘭殖民長官被迫投降統一之策——劍指東南,統一臺灣1624年荷蘭入侵臺灣1661年鄭成功從金門出發,出兵臺灣,包圍赤崁城和臺灣城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進攻臺灣1684年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一個行省鞏固疆域的方式:武力出兵、設置機構時空觀念統一之策——經略西南,招撫西藏元朝宣政院唐朝與吐蕃西藏—地圖出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材統一之策——經略西南,招撫西藏班禪金印達賴金印問:達賴和班禪封號的來歷是怎樣的?頒發金印有何意義?史料實證順治冊封“達賴喇嘛” 康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統一之策——經略西南,招撫西藏問:清朝政府在西藏又設立了哪些管理機構或制度?駐藏大臣的地位如何?意義是什么?史料實證雍正設立駐藏大臣;乾隆設立“金瓶掣簽”制度駐藏大臣和達賴、班禪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1、駐藏大臣政治上與達賴、班禪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務;2、駐藏大臣掌管地方軍事、外交等事務;3、達賴與班禪的繼承必須通過金瓶摯簽,最后報請清廷批準。——出自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材駐藏大臣金奔巴瓶統一之策——經略西南,招撫西藏冊封班禪駐藏大臣《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冊封達賴清順治清康熙清雍正清乾隆意義: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鞏固疆域的方式:冊封、設置機構時空觀念統一之策——揮刀西北,鞏固新疆新疆知識拓展:清朝初年西北天山以南維吾爾人居住的廣大地區,居住著維吾爾等族人民,清代稱之為“回部”。—地圖出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材統一之策——揮刀西北,鞏固新疆清代《平定準噶爾圖卷》(局部)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圖說歷史《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局部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伊犁將軍府《土爾扈特部東歸圖》設立伊犁將軍管理新疆地區土爾扈特部東歸問:根據圖片,說說清政府為了鞏固新疆采取了哪些措施?統一之策——虎嘯東北,反擊沙俄東北雅克薩自衛反擊戰使用的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圖片出自七下歷史教材—地圖出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材問:銅炮為什么被康熙欽定為“大將軍”?戰爭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統一之策——虎嘯東北,反擊沙俄問:戰爭的結果如何?1689年《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邊界示意圖油畫作品《雅克薩之戰》《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西 北東 北西 南東 南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乾隆設置伊犁將軍土爾扈特部東歸新疆順治冊封達賴康熙冊封班禪雍正設置駐藏大臣乾隆設立金瓶掣簽西 藏清朝1689年《尼布楚條約》雅克薩之戰東北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設置臺灣府1885設置臺灣省臺灣統一之智本課小結統一之智閱讀課本93-94頁,在94頁清朝疆域圖中畫出清朝疆域的八至。清蔥嶺巴勒喀什池西伯利亞喜馬拉雅山脈外興安嶺和庫頁島太平洋臺灣及附屬島嶼南海諸島—地圖出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材手繪簡圖統一之智邊境一日不寧,內地之民一日不得休息;恩威并重,有時偏恩,有時偏威,采用封爵、給俸、聯姻等籠絡安撫;從俗從宜,各安其習,注重對蒙、藏、維等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和尊重,設理藩院。---摘編自《清文獻通考》問:清朝的對內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給我們今天什么啟示?民族政策:因地制宜,恩威并施。對外政策:堅決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史為鑒統一之智謝謝觀看教學設計教材:《中國歷史》(統編教材 七年級下冊)單元: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課題: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一、教學分析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自秦朝以來我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形成了現在的民族、疆域的基本格局。明清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重要階段,而清朝又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本課的課題和單元題目相一致,本課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史的核心概念“統一多民族國家”。2. 課標與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課標要求:學生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知道冊封達賴和班禪與設置駐藏大臣;知道西北邊疆的鞏固;認識臺灣、西藏和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課按照地理空間的順序依次介紹了清政府對東南臺灣、西南西藏、西北新疆和東北是如何鞏固邊疆地區的,凸顯了清朝的時代特征,圍繞“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題展開,線索清晰。本課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本課的正文一共有六個子目:清朝對全國的統治、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鞏固西北邊疆、雅克薩之戰、清朝的疆域。根據相關邏輯關系,可以將本課正文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清朝對全國的統治”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前提,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接明朝的滅亡,下啟清朝的統治措施,保證了歷史知識線索的完整性。第二部分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過程,包括“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鞏固西北邊疆”“雅克薩之戰”這四個子目。四個子目依次按照東南、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方位順序介紹了清朝為維護國家統一而采取的措施,其中第二子目和第三子目是本課的重點。第三部分“清朝的疆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成果,教科書利用歷史地圖加以介紹,既是對第二到第五子目的回顧和總結,同時又通過地圖的呈現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概念更加形象和具體。在這部分內容中還有兩條暗線交相輝映,就是對內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對外反抗外來侵略。二、教學目標1.了解清朝建立對全國的統治、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臺灣建制及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鞏固西北邊疆的措施、清朝疆域等史實,理解清政府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所做的努力,培養正確的民族觀。(時空觀念)2.通過解讀文本材料、歷史圖片、識讀歷史地圖等方式,掌握分析歷史問題和提取歷史信息的方法,培養閱讀、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和史料實證意識。(史料實證、 時空觀念)3.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各族人民及杰出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增強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的責任心。(家國情懷)三、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在臺灣的建制;清朝對西藏地區的管轄。2. 難點:清政府為鞏固邊疆地區設置的封號、制度、機構。四、教學過程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時事導入 出示新聞時事:新疆棉事件思考:“新疆棉事件”你是否了解?你如何看待這個事件? 七年級學生好奇心、求知欲比較強,新聞時事導入的方式將本課內容和現實相結合,起到凝神激趣的作用。統一之基—清朝對全國的統治 溫故知新:通過時間軸回顧清朝如何建立對全國的統治。學生和老師共同梳理課本相關知識。讀書思史:閱讀課本88頁第一子目,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統治者采取怎樣的統治方式?為什么? 利用時間軸梳理知識,將上節課知識和本課知識聯系起來;閱讀教材獲取信息,學生簡單了解清朝維護統治的措施。統一之策—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分為四個部分劍指東南,統一臺灣;經略西南,招撫西藏;揮刀西北,鞏固新疆;虎嘯東北,反擊沙俄 出示《清朝疆域圖》思考:結合清朝疆域地圖,說說清朝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措施?第一部分:劍指東南,統一臺灣讀詩學史 出示鄭成功《復臺》詩,問:你能說說鄭成功的事跡嗎?詩中的“荷夷”指的是誰?為什么詩的名字叫《復臺》?2、出示《鄭成功收復臺灣地圖》,引導學生結合地圖說一說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具體過程。3、時空觀念:結合時間軸說出清政府是如何管理臺灣的?有什么歷史意義?第二部分:經略西南,招撫西藏1、史料實證:出示達賴和班禪金印,問:達賴和班禪封號的來歷是怎樣的?頒發金印有何意義?2、史料實證:出示《欽定藏內善后章程》部分史料,問:清朝政府在西藏又設立了哪些管理機構或制度?駐藏大臣的地位如何?意義是什么?第三部分:揮刀西北,鞏固新疆讀圖學史:出示四幅歷史圖片—清代《平定準噶爾圖卷》、《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局部圖、伊犁將軍府、土爾扈特部東歸圖,引導學生根據歷史圖片概括清政府為了鞏固西北邊疆采取的措施。第四部分:虎嘯東北,反擊沙俄1、出示雅克薩自衛反擊戰使用的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問:銅炮為什么被欽定為“大將軍”?戰爭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出示油畫作品《雅克薩之戰》和1689年《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邊界示意圖,問:戰爭的結果如何?3、出示本節小結圖片,和學生共同梳理清朝維護統一的措施。 1、結合地圖按照東南、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方位順序依次介紹清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梳理本課龐雜的知識,突破本課重點,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2、充分利用詩歌、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文物圖片、繪畫作品、歷史人物)、歷史史料、時間軸等豐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歷史史料和圖片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突破本課的難點。統一之智 1、手繪地圖:要求學生閱讀課本93-94頁,在94頁清朝疆域圖中畫出清朝疆域的八至。2、以史為鑒:出示材料,問:清朝的對內和對外政策給我們今天什么啟示? 1、通過地圖感受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樹立正確的民族觀。2、聯系現實,以史為鑒,知道統一多民族國家是各族人民和杰出人物共同締造的,培養家國情懷。五、板書設計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doc 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