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統編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11課學習目標知道列寧時期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和蘇聯的成立;掌握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成就以及蘇聯模式。理解新經濟政策的歷史背景,認識其實行的必要性和轉變的必要性。通過本課學習,結合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歷程,涵養愛國主義情操。課標要求從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主要問題。學習綱要一、追隨理想: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二、面對現實:新經濟政策三、回歸理想:蘇聯模式的形成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一、追隨理想: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追隨理想: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材料一:1920年底,蘇俄農民中流傳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材料二: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發生了工人罷工和抗議游行。更為嚴重的是,2月28日發生了喀瑯施塔得水兵叛亂,他們拋出了“貿易自由”“擁護不要共產黨人參加的蘇維埃”。參加叛亂的水兵大部分來自農村,他們的情緒反映了農民是何等的不滿。一、追隨理想: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探究思考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錯”在哪里?“目前已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從沖擊轉到圍攻的方法上去。”背離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超越了實際。一、追隨理想: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二、面對現實:新經濟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農業 余糧收集制(除口糧、種子糧以外一切余糧收歸國有)工業 大中小企業全部收歸國有商業 取消自由貿易,實行實物配給制(否定商品貨幣關系)用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按勞取酬廢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給制,恢復自由貿易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生產積極性。提高了企業積極性,在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發展經濟二、面對現實:新經濟政策材料三:注重實際的列寧認識到讓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允許局部的恢復資本主義,尤其在農業和貿易方面。……對列寧來說,新經濟政策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結束,而是暫時的退卻,“后退一步是為了前進兩步”。 ——《全球通史》二、面對現實:新經濟政策探究思考二:閱讀材料思考,新經濟政策“新”在哪?特點: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允許資本主義存在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指導生產,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材料四:新經濟政策的實驗,使蘇聯經濟得到了恢復,列寧對此感到很欣慰,他說“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象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拄著拐杖走動了!”二、面對現實:新經濟政策影響:新經濟政策從蘇聯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二、面對現實:新經濟政策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沙俄蘇維埃俄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蘇聯成立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蘇聯國旗蘇聯國徽列寧的貢獻:①締造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黨。②領導十月革命,建立社會主義俄國,后改名為蘇聯。③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列寧主義。④實行新經濟政策,探索俄國發展道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主義一大政策1924年1月列寧逝世,蘇聯進入斯大林時代。二、面對現實:新經濟政策三、回到理想:蘇聯模式的建立三、回到理想:蘇聯模式的建立實現國家工業化1926年起1928年-1937年,先后完成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發展重工業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三、回到理想:蘇聯模式的建立目的時間重點(一)閱讀教材P48—49“蘇聯的工業化”,思考以下內容:成就特點結果西伯利亞鐵路通車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大型鋼鐵廠蘇聯軍事工業化第聶伯河水電站莫斯科地下鐵竣工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兩個五年計劃后,蘇聯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三、回到理想:蘇聯模式的建立為了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化,農民加入集體農莊20世紀30年代初起①開展了消滅富農運動。②政府支持集體農莊建設,組建拖拉機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三、回到理想:蘇聯模式的建立背景目的時間(二)閱讀教材P49—50“農業集體化”,思考以下內容:基本形式措施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斯大林決心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解決糧食問題。集體農莊莊員在田間用餐蘇聯宣傳畫集體農莊幸福快樂的少女三、回到理想:蘇聯模式的建立材料五:全盤集體化運動使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變化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提供了條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糧食供應和工業原材料的供應得到了一定保障。另外,集體農業還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資金和勞動力。——吳于廑、齊世榮《世界現代史》積極性:蘇聯的農業集體化解決了糧食問題,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資金和勞動力。材料六: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他們采取所謂義務交售制等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極低。他們這樣來積累資金,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消極性: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1936年蘇聯公布《新憲法》發展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三、回到理想:蘇聯模式的建立背景標志憲法規定(三)閱讀教材P50“蘇聯模式”,思考以下內容: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性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市場調節,企業沒有主動性。權力高度集中,忽視民主法制建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三、回到理想:蘇聯模式的建立材料七:蘇聯用不到2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過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過的道路。——《大國崛起》材料八:“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是一個擁有核武的強國。”——英國首相丘吉爾材料九:對俄國人民來說,五年計劃是一件福禍兼有的事情……它們使國家在經濟上和軍事上強大起來,從而大大有助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敗希特勒……——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積極性: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跛腳巨人行業 增長/倍 年均增長速度%重工業 18.4 21.2輕工業 6.2 4.1農業 0.26 1.51926年—1940年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增長比較三、回到理想:蘇聯模式的建立消極性:沒有尊重經濟客觀規律,蘇聯模式的弊端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三、回到理想:蘇聯模式的建立思考探究三: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再到蘇聯模式的調整,你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1231、社會主義建設要從本國國情出發,尊重客觀規律。3、要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反對個人崇拜。2、生產關系的變革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材料十:“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鄧小平蘇聯模式 中國特色模式生產資料 所有制工業化道路農業制度經濟體制政治制度探究思考四:“蘇聯模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的比較公有制優先發展重工業全盤集體化計劃經濟體制蘇維埃體制、一黨制、終身制公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成分并存農、輕、重協調發展堅持土地公有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計劃與市場相結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三、回到理想:蘇聯模式的建立謝謝觀看教學設計教材:《世界歷史》(統編教材 九年級下冊)單元: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課題: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一、教學分析(500字以內)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爆發了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帶領俄國走上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是二十世紀人類現代化的新道路(區別于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本課主要介紹了列寧和斯大林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探索蘇俄和蘇聯政府在面對嚴重的危機時如何調整政策,如何走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是影響一站后初期世界格局的重要內容。課標與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課標要求從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主要問題。本課分為“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和“蘇聯模式”四個子目,四者之間具有先后的時序邏輯關系,且呈現方式與課標表述基本一致,便于學生掌握和理解。3. 本課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蘇俄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是曲折艱難的,也是影響未來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有學者把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概括為“追隨理想”“面對現實”和“回歸理想”三個實驗階段。經歷了數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三年國內戰爭的蘇維埃俄國,滿目瘡痍,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能適應新的情況,必須加以調整,盡量調動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于是列寧結合實際,實行從蘇俄國情出發的新經濟政策,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1924年1月列寧逝世,新的領導人斯大林結束了新經濟政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蘇聯模式。這一模式促進了蘇聯迅速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實現了國家工業化,生產力得到發展;但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弊端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二、教學目標(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設計 300字以內)1.歷史解釋:通過聯系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等史實背景,引導學生掌握新經濟政策的內涵與意義;通過提煉點撥,引導學生理解蘇聯模式的概念、形成的標志、特點及影響,涵養歷史解釋素養。2.時空觀念:通過分析年代尺、圖片、文字材料,學習運用多種材料具體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梳理沙俄、蘇維埃俄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俄羅斯的演變過程。3.史料實證:通過再現教材歷史事實的描述、大量補充課外史料,引導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充分認識新經濟政策和蘇聯模式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歷史分析歸納能力。4. 唯物史觀:通過一分為二的辯證分析,引導學生正確樹立“社會主義建設要從本國國情出發,尊重客觀規律”“生產關系的變革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發展應重視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5. 家國情懷:通過設置思考探究題,對比“斯大林模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引導學生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艱難曲折探索中總結經驗,汲取智慧,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中國方案”,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堅定 “四個自信”,涵養愛國主義情操,發揮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三、教學重點與難點(100字以內)1. 重點: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蘇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內容,蘇聯模式的積極和消極影響。2. 難點: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主要問題和啟發。教學過程(1600字左右)研讀課標,明確學習任務教師課件演示本課課標,引導學生明晰本課主要學習任務:知道列寧時期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和蘇聯的成立;掌握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成就以及蘇聯模式。理解新經濟政策的歷史背景,認識其實行的必要性和轉變的必要性。通過本課學習,結合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歷程,涵養愛國主義情操。綱要導入,建構學習框架把本課學習的四個子目內容重組為三個篇章,建構“追隨理想: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面對現實:新經濟政策”“回歸理想:蘇聯模式的形成”的學習綱要,重現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曲折歷程。多元史料,培養學科思維1.追隨理想: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播放《大國崛起》的視頻片段,結合兩段材料,介紹經歷了數年戰爭的蘇維埃俄國的社會現狀和發展背景,引導學生知道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揭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為理解政策轉變和調整的必要性做好鋪墊。2.面對現實:新經濟政策教師列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對比表格,學生在鮮明對比分析中認識新經濟政策的優勢與特點,教師點撥新經濟政策的“新”表現在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允許資本主義存在,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指導生產,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教師課件提供史料和蘇俄谷物產量、工業總產值的柱狀圖,引導學生理解新經濟政策的偉大歷史影響。教師出示年代尺,梳理沙俄、蘇維埃俄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俄羅斯的演變過程。出示蘇聯的國徽和國旗,闡釋蘇聯建設體現“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理念的涵義。通過學習,教師用四個“一”總結列寧的偉大貢獻。3.回到理想:蘇聯模式的建立教師播放《大國崛起》片段視頻,介紹新經濟政策下的蘇聯還是一個落后貧窮的農業國,國際上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敵視和包圍封鎖,斯大林迫切想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和愿望的時代背景。教師課件出示自學內容,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48—49“蘇聯的工業化”,獲取相關信息。教師課件出示1926年,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成就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兩個五年計劃后,蘇聯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教師課件出示自學內容,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49—50“農業集體化”,獲取相關信息。通過對吳于廑、齊世榮《世界現代史》和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相關史料的分析,學生認識到蘇聯的農業集體化解決了糧食問題,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資金和勞動力,但同時,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教師課件出示自學內容,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50“蘇聯模式”,獲取相關信息。教師補充來自《大國崛起》、英國首相丘吉爾名言、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跛腳巨人漫畫》、《蘇聯工農業產值的增長》等多元史料,多維度分析蘇聯模式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通過一分為二的辯證分析,引導學生正確樹立“社會主義建設要從本國國情出發,尊重客觀規律”“生產關系的變革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發展應重視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深度學習,設置梯度探究教師通過設置有梯度的思考探究,驅動學生逐級深度學習。探究思考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錯”在哪里?探究思考二:閱讀材料思考,新經濟政策“新”在哪?思考探究三: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的調整,你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探究思考四:“斯大林模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的比較?梳理總結,凝練課魂主旨回顧本課基本結構,梳理知識要點,突破重點難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蘇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總的特點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現過兩次重大轉折——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的調整,進一步認識發展經濟要從實際出發,理論實際相結合。五、板書設計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doc 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